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8篇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构造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构造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熟悉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争论、沟通,增加学生归纳学问、猎取学问的力量;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帮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神秘,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想像力和分析推理力量; (2)树立“构造打算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2、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构造 体验画出原子构造草图 (二)复习回忆,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以下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争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犹如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常常消失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常常消失的区域叫电子
3、层。 设问核外全部电子是杏都常常消失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靠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一样。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
4、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响。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沟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构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到达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到达2个)的构造。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依据上述学问画出氢、氧原子的构造草图。 争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构造的图形叫原子构造示意图。 活动5: 争论以氧原子为例,答复图中各局部的意义。 归纳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
5、原子构造示意图 争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构造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响中怎样使其构造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殊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亲密。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争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
6、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拟 小结1不同点: 原子构造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构造稳定。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原子在化学反响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响前后可能变。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一样点(联系): 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
7、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 投影 1以下粒子构造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构造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构造示意图: AE共表示四 种元素;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表示相对稳定构造的粒子是 A、D、E ;在化学反响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构造示意图如下:请答复: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样;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一样(填“一样”或“不一样”)。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
8、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发:比拟、归纳是学习化学根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长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一样,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一样质子数的粒子”,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C ) A肯定具有一样的电子数 B不肯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肯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一样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9、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应 夯实根底 1以下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一样的电子层构造,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以下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以下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 B C D 5以下粒子构造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以下粒子的构造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构造示意图
10、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 xx长沙市)以下粒子在化学反响中简单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 xx山西省)以下粒子构造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构造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力量 10(20 xx吉林省)以下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洁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
11、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 C ) 核电荷数一样 核外电子数相等 电子层构造完全一样 质量几乎相等 等质量的三种粒子全部的质子数相等 A B C D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构造示意图如下图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构造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觉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答复: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构造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
12、“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应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进展的角度去思索,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重点 不仅要有学问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进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学问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意引导自学,注意启发思维,注意鼓励参加,注意合作学习,注意联系实际,注意鼓舞质疑。提倡教学敏捷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局部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需写得详细。
13、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学问体系或学生承受学问的认知过程来绽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学问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详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仔细选择能够表达“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力量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争论、沟通、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需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准时评价,反应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应、段段
14、清”的策略,加强根底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展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详细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掌握数量,掌握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力量,务必使重要的学问点、力量点得到充分地落实。 初中化学教师教案模板二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进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进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
15、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育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进展的历史赐予了讲解,特殊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对每个时期的奉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进展的亲密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化学讨论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亲密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念。 教学方法: 试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争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
16、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念,加强根底学问的记忆,仔细养成观看化学试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观赏。 2、给学生提问:a、什么是化学?b、你对化学是怎样对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根底学问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预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头读根底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需交。 3、完成几个兴趣试验:a、魔棒点灯试验。b、变色试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c、镁带燃烧。观看现象。 二、化学:
17、(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讨论方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讨论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讨论和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讨论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构造 三、化学进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有用产品。特殊是火的发觉和利用。 我国古代化学的奉献: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铜 春秋战
18、国时期:冶铁炼钢 四大创造中有两项化学成绩:火药和造纸 烧瓷器 2、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的微观阶段。 原子化学变化中不会裂开,重组 物质的微观构成 分子可裂开,变为原子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裂开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根底。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本质。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根底,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种。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了元素周期律并编排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讨论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主要任务是合成大量的
19、新分子,解决社会进展的需要。 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奉献: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20世纪80年月我国工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了生命的神秘。 1993年,中国科学院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硅原子写出“中国“字样。 四、教材学问: 1、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铜的性质。 2、隔水透气的高分子材料:鸟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强度高 4、直径6毫米的尼龙。 5、人类发觉和合成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三 第一单元 化学转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异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
20、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 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根本特征,会推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熟悉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认真观看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我们的学习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自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自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看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 观看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许多变化,试比拟下面变化的区分: 1、凉水烧成热水 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 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 5、水结冰 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
21、 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推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试验探究:完成以下试验 1、 点燃镁条,观看现象。 2、 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看现象。 3、 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参加12毫升稀盐酸,观看现象。 4、 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看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 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化学变化的过程经常伴随着 、 、 、 、 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这些现
22、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是化学变化有 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 、 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 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汲取。 4、人类开展化学讨论的根本目的是 或 。 化学造福着人类,然而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逼,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进展的头等大事,社会提倡绿色化学。阅读课本“多识一点”后总结什么是绿色化学?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 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 变化和 变化。推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23、 。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推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以下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沙尘暴 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 D.汽油挥发 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肯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以下物品由自然材料制成的是( ) A.陶瓷地板 B.铝合金门窗 C.玻璃 D.木质桌椅 4、以下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裂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
24、.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建筑房屋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烧制瓷器 6、以下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自然物质配制而成,肯定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安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是化学变化 ,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 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溶化,这是 变化,温
25、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 变化。 第一节 奇异的化学(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争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 (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识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 聚拢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 和一个 构成的。 2、 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 构成的,氧气是由 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 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 构成的。 3、 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 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
26、在 的水平上讨论物质的 、 、 及其 的一门根底自然科学。 沟通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假如无限次的分下去,最终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 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等。 3、分子都是由 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讨论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讨论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展讨论,以下不是化学讨论领域的是( )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构造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构造说法正确的选
27、项是( )。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全部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物质是由许很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
28、移动和排列 5、以下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自然物质配制而成,肯定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安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 O2)变为臭氧(O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外表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上述操作
29、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以下活动中,属于化学讨论的范畴的是( )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以下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进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毁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挡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展绿色销毁。
30、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泼上汽油燃烧 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 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初中化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熟悉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加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育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试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试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的确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
31、满? 收集资料: 1、回忆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以下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与,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肯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肯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试验并进展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参加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看现象。 2、 在B试管中参加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看现象。 3、 在C试管中参加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看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
32、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拟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列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参加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匀称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试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推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试
33、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试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需液封在液面以下的缘由 当导管口刚开头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马上收集,这是由于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试验中,参加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试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沟通与反思:试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响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学问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纳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快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
34、漏斗可以通过调整活塞掌握液体的滴加速度。依据下列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洁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看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头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缘由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布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35、?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重难点 课题1内容主要是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盐以及盐的命名、种类和用途。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推断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响的类型及发生条件。熟悉到生活中到处有化学,了解制碱先驱候德榜,激发爱国热忱和学习激情。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应用。本节重点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响复分解反响,过滤、蒸发等分别提纯物质的根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题是从盐的用途
36、熟悉氯化钠,由此引出粗盐提纯,学习蒸发操作,娴熟溶解、过滤操作;熟悉碳酸盐性质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检验方法,概括出复分解反响的概念,通过试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学会推断酸碱盐之间是否反响,把握盐的化学性质。 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响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娴熟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根底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响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响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精确书写力量。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 1、酸与
37、碱发生的反响属于复分解反响,通过合作探究试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反响、NaCl与AgNO 2、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响,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响,有这些已知反响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响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响能否发生条件的推断,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先对盐类进展分类和命名,让学生建立起盐的概念。其次课时介绍常见盐氯化钠的提取,复习过滤的操作,熟悉蒸发这一试验操作;第三课时连续介绍常见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并把握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的鉴别方法;第四课时对复分解反响条件进展探
38、究并总结盐类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识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响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响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力量,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学问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现复分解反响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展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响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精确书写力量。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
39、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响的特点的比拟,总结复分解反响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响类型。 4、试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试验探究,观看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响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熟悉,将感性熟悉转化成理论学问,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需要“敬重客观事实”、“化学学问以试验为根底”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响发生条件的熟悉。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详细练习,在稳固复分解反响相关学问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学问系统与综合应用的力量,提高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
40、精确书写力量。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表达了复分解反响学问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学问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有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构造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构造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熟悉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争论、沟通,增加学生归纳学问、猎取学问的力量;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帮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习的效果。
41、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神秘,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想像力和分析推理力量; (2)树立“构造打算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构造 体验画出原子构造草图 (二)复习回忆,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以下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42、(三)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争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犹如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常常消失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常常消失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全部电子是杏都常常消失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靠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
43、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一样。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响。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沟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构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到达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到达2个)的构造。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依据上述学问画出氢、氧原子的构造草图。 争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
44、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构造的图形叫原子构造示意图。 活动5: 争论以氧原子为例,答复图中各局部的意义。 归纳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构造示意图 争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构造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响中怎样使其构造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殊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亲密。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
45、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争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拟 小结1.不同点: 原子构造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构造稳定。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
46、为阴离子。 原子在化学反响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响前后可能变。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一样点(联系): 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 投影 1、以下粒子构造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构造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构造示意图: AE共表示四 种元素;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表示相对稳定构造的粒子是 A、D、E ;在化
47、学反响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构造示意图如下:请答复: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样;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一样(填“一样”或“不一样”)。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发:。比拟、归纳是学习化学根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长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一样,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
48、数。 2、对于“具有一样质子数的粒子”,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C ) A.肯定具有一样的电子数 B.不肯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肯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一样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应 夯实根底 1、以下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一样的电子层构造,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
49、.YZX C.XZY D.Z=YX 3、以下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以下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 B. C. D. 5、以下粒子构造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以下粒子的构造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构造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22长沙市)以下粒子在化学反响中简单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22山西省)以下粒子构造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构造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力量 10、(2022吉林省)以下关于分子、原子、
50、离子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洁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 C ) 核电荷数一样 核外电子数相等 电子层构造完全一样 质量几乎相等 等质量的三种粒子全部的质子数相等 A. B. C. D.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
51、构造示意图如下图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构造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觉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答复: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构造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优秀化学教案 篇七 一、化学是一门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忱较高。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是: 1、 学问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5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力量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学问解释或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根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根底学问,把握化学试验的根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育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育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学问来解释或解决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力量。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措施是 1、重视根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
53、讲课中学会比照。 4、在平日要留意化学试验。 5、跟踪检查。 初中化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响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绽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讨论并得出化学反响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预备,是学好化学的根底。 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今日,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对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怀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试验改良”转变。
54、 以往的演示试验都是根据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现给学生,今日我大胆改良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试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省时间;3.试验过程中不需要翻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试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试验”向“探究性试验”转变。 通过试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问,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进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试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比”向“互动沟通”转变。 在试验设计上,转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看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展相互沟通争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展分析总结。培育学生严厉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协议
- 小区绿化环保工程施工协议
- 2025短期用工合同范本
- 2025项目经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范本
- 现代管理学重要题型试题及答案
- 2025计算机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计算机设备采购合同(年度)
- 2025竹林经营合同
- 行政预算与控制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建筑工程监理合同范本
- 公文处理中的文化适宜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6篇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 GB∕T 25119-2021 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 电池PCBA规格书
- 机械零件加工验收检验记录(共2页)
- 机械加工切削全参数推荐表
- 终端塔基础预偏值(抬高值)计算表格
- 海外医疗服务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完整版)研究者手册模板
- 菲林检验及管理办法
- 磁芯参数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