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四 中国的民族民俗课件_第1页
单元四 中国的民族民俗课件_第2页
单元四 中国的民族民俗课件_第3页
单元四 中国的民族民俗课件_第4页
单元四 中国的民族民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四 中国的民族民俗4.1民族民俗概况4.1.1中国的民族4.1.1.1什么是民族(1)狭义概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 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 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4.1中国民族民俗概况4.1.1中国的民族4.1.1.2中国民族概况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 。其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

2、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为汉族、 壮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 鄂伦春、 独龙、 塔塔尔、 赫哲、 高山、 珞巴等7个民族。 4.1.1中国的民族4.1.1.3中国民族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

3、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 小聚居、 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4.1.1中国的民族4.1.1.4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1) 中国民族的语言 除汉族、 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 阿尔泰、 南亚、 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2)中国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可分为: 非拼音文字:包括汉字和音节文字(如彝文); 拼音文字:包括印度字母

4、变体体系(如藏文、 傣文)、 阿拉伯字母体系(如老维文、 老哈萨克文)、 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 满文、 锡伯文)、朝鲜文字字母体系、拉丁文字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六个体系。4.1.1中国的民族4.1.1.5中国的民族政策(1)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3)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一律平等。(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4.1.2中国民俗4.1.2.2民俗的种类 依据民俗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1)经济民俗 :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系民

5、俗结构中的基础层面。包括农耕民俗、畜牧民俗、渔猎民俗、手工业等生产民俗、交易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2)社会民俗: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形成的群体在结合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等;(3)意识民俗:是一种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人们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行为。包括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各种禁忌及巫术等。(4)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文化娱乐、竞技、杂技等。4.1.2中国民俗4.1.2.3民俗的特点(1) 社会性和集体性; (2)类型性和模式性; (3)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播布性 ;(4)稳定性和变异性。4.2.2汉

6、族的分布及其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 经过几千年的迁徙、融合,汉族形成了现在以松辽平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农业最发达地区及城市为中心集中分布,并且在边疆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局面。 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官话(过去学界又称北方方言)区域的面积占全国,人口占全国。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哈尔滨到昆明,相距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湖南东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

7、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 记录汉语的文字称“汉文”,亦称“中文”,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文字。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奉的宗教,中国的四大宗教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 4.2.3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

8、族和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2.3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4.2.3汉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9、。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4.2.3汉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4.3中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个。由于汉族以外的个民族相

10、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4.3中国的少数民族个少数民族名单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4.3.1中国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5.3.1.1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11、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领有中国全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4.3.1.1满族 满语为满洲族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属于黏着语,语音上有不完全元音和谐现象。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满族辛亥革命以後逐渐改用汉语,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很少,只有黑龙江省少数

12、乡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专家还能使用这种语言。 4.3.1.1满族 满族人曾经信仰萨满教 ,后来还信奉佛教。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4.3.1.1满族满族服饰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

13、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绎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顼、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4.3.1.1满族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 4.3.

14、1.2蒙古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区 ,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国等。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4.3.1.2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

15、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4.3.1.2蒙古族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4.3.1.2蒙古族

16、 蒙古族的婚姻礼节较繁琐,古代有相亲、求婚、许婚、下聘礼、许婚宴席、迎亲、送嫁、行见阿姑礼、结婚宴席等。现代主要有提亲、定亲、筵婚和结婚几个仪式,其中定婚、结婚最为隆重。 4.3.1.2蒙古族 蒙古族丧葬礼仪极简单,一般分土葬、火葬和野葬。土葬不设灵床,不祭奠,不着丧服,较贫者无棺木,用柳编筐,裸身或稍遮点布放进筐内。较富者用一木板制个方柜,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缠以白布坐尸于柜中,用浮土掩埋或择地砌砖垒坟。在内蒙古西部牧区还有一种野葬。人死后将其尸体放在木轮车上用牛马拉着跑,一直跑到尸体掉下来为止。然后将尸体置于荒野,让狼或鹰吃掉,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便能升入天堂。要是过了七天后,死者的尸体仍

17、在,就认为是不吉祥,就要请喇嘛替死者念经祈祷消灾。现在,随着蒙古族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野葬习俗逐渐消失。4.3.1.2蒙古族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 。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 “白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以祭敖包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 4.3.1.2蒙古族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

18、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今天,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 4.3.1.2蒙古族 蒙古族崇尚白色和九。 蒙古族禁忌很多,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

19、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4.3.1.3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总人口达984.7万人(2006年),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4.3.1.3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

20、小花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 4.3.1.3维吾尔族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

21、)酱等。 4.3.1.3维吾尔族 维吾尔人的居室,在材料运用、技术处理和建筑形式方面,都具有特色。由于喀什气候干燥,温和,降水量少,维吾尔人的房屋一般均系土木结构的方形平房。民间住房均为平顶。房顶留有天窗或设“屋顶花园”。屋顶也可堆放杂物或晒制干果,夏季傍晚亦可纳凉,晚间也有在屋顶睡觉的。这些年,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亦在改变,不少人家修筑了砖混结构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楼房。 院内多种植果树,花卉。 4.3.1.3维吾尔族 十二木卡姆 :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

22、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3维吾尔族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都要跳赛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东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晚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跳赛乃姆,并穿插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吟诗等。 4.3.1.3维吾尔族 传统

23、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

24、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5.3.1.3维吾尔族 婚俗:维吾尔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男女结婚多由父母包办,现在仍有包办,但受新时代影响自由恋爱日逐增多。在生育方面,家中生了男孩特别高兴,但对女孩也不歧视。小孩40天后在家中举行起名仪式,第二天进行剃头和洗礼。男孩满 7 岁时要行割礼(割去阴茎前的包皮),这被视为家中一大喜事,张罗得十分热闹,亲朋好友都前来庆贺。维吾尔人的婚配过程,一般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程序。结婚一般先在天高气爽、牛羊肥壮、瓜果丰盛的秋季,通常男女双方都要大宴宾客,席间有歌舞、音乐、祝酒歌等。婚礼分两天举行。仪式由阿訇主持,念经毕,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

25、下,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到老。5.3.1.3维吾尔族 丧葬:维吾尔族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尸不超过一天。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入殓前,请阿訇为死者净身,然后缠以白布,将尸体移入“吉那孜”(抬尸木架),由亲友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旋即抬往坟地,葬入墓穴,地面用土堆成鱼脊形坟堆,一般,死者面朝西方(麦加方向),讲求“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极少有随葬品。 5.3.1.3维吾尔族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

26、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5.3.1.4回族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

27、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祭,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5.3.1.4回族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28、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羊杂碎。 5.3.1.4回族日常饮食习俗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回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 。5.3.1.4回族 回族的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禁食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贷,玩赌等。5.3.1.4回族 回

29、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穿坎肩 ,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5.3.1.4回族 回族的婚姻受伊斯兰教的约束。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婚礼结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举办较丰盛饭菜待客,开宴前得请阿訇(或师傅)光道口,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才能开始就餐,但禁止渴酒(近代受汉民族影响,很多都在师傅阿訇走后饮酒狂欢)。晚间一般的也闹房,但不过分。 5.3.1.4回族 回族大多聚居于当地清真寺

30、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点,每个回族家庭般都备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随时洗浴作大小净。许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欢在自己的庭院内栽种鸡冠花、牡丹花、石榴、夹竹桃一类的花草树木。5.3.1.5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9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1990年有朝鲜族82万余人,占全州总人口的近40。朝鲜族的先民,是从鸭绿江、图们江以南的朝鲜半岛陆续迁入我国东北的朝鲜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5.3.1.5朝鲜族(1)服饰 朝鲜族喜

31、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5.3.1.5朝鲜族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 制成。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

32、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泡菜是将大白菜浸泡几天,漂净,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进大缸密封制成。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可口。 5.3.1.5朝鲜族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屋顶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单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5.3.1.5朝鲜族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

33、、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5.3.1.5朝鲜族 与汉族婚礼上所用的大红色调不同,韩式婚礼中的色彩以白色为主、蓝色为辅。新娘的装束也比较独特,不但要穿上七彩服,头插碧玉簪,脸颊还要贴上红色圆形的“辟邪符”。 在婚礼上,新娘始终要平举双臂,用宽大的衣袖遮住眼睛以下部位,以示新娘的内秀、纯洁。 5.3.1.5朝鲜族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34、。5.3.2中国中南部的部分少数民族5.3.2.1壮族 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 。5.3.2.1壮族 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黄豆、薯类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

35、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 5.3.2.1壮族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5.3.2.1壮族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多为

36、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5.3.2.1壮族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5.3.2.1壮族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

37、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5.3.2.2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5.3.2.2侗族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

38、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5.3.2.2侗族 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风雨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

39、保护的文物单位。 5.3.2.2侗族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5.3.2.2侗族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

40、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5.3.2.3苗族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主要分布在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建始等县)、海南等省(区)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2000年),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而在越南,则名为赫蒙族,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5.3.2.3苗族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

41、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5.3.2.3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5.3.2.3苗族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苗家姑娘盛装的

42、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5.3.2.3苗族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5.3.2.4黎族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人

43、,主要聚居于海南省的乐东、东方、白沙、陵水、昌江等五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三亚、通什二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屯昌、澄迈、定安四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5.3.2.4黎族 黎族人民传统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5.3.2.4黎族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

44、,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 5.3.2.4黎族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5.3.2.4黎族 三月三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琼中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如今的“三月三”既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

45、”,热闹非凡。在这一天黎族人民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5.3.3藏族、纳西族、傣族5.3.3.1藏族 藏族,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

46、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5.3.3.1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5.3.3.1藏族 藏族地区主产青稞、马铃薯,一般以青稞为主粮,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叫“糌粑”。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等。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能缺少的饮料,它是浓茶水、盐巴、酥油等置于圆形长桶内冲击混和而成,香郁可口,富

47、于营养。 5.3.3.1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5.3.3.1藏族 藏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藏族书法绘画具有高度艺术水平,藏文楷书庄重工整,行草秀丽潇洒,大之于书匾勒石,小之于抄经写读,均体现出笔力工夫;藏画以铁线描法为主,表现了东方美术特色,章法谨严,结构完整,尤工人物,神态逼真,诸如庙堂壁画和唐喀佛画等,布局大方,

48、色彩鲜艳,为世所重。雕刻塑像,技艺高超 。藏族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器取自内地古代雅乐,节奏悠扬,间以鼓钹,烘托欢快。藏剧创始于明代,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不设舞台帷幕,演员为男性,有小型道具与面具,并有齐唱帮腔,有文成公主等八大剧本,深受群众欢迎,形成中国的著名剧种。 5.3.3.2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5.3.3.2纳西族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

49、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东巴经是东巴念咏的经书,纳西语称为“东巴久”。东巴经书是东巴文化的书面载体,自然成为东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5.3.3.2纳西族 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浓厚的母系制遗俗,于是外人称这里为“女性王国”或“女儿国”。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阿注”婚。“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信物,并开始过起了偶居生活。 5.3.3.2

50、纳西族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5.3.3.2纳西族 纳西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羊皮背饰又称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绵羊皮制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软色白后裁剪成蛙身形状并与人背大小相当,“蛙头”朝下,在其正上方缝一块一米长,三十余厘米宽的黑丝绒,在披肩下接背带处,是两个缝上去的直径约3寸的圆形图案,下面几寸处再用

51、五彩丝线绣上七个直径约1寸的圆形图案,称为“七星”,七星中心钉有两条细带。然后再用一对绣有蝴蝶纹饰的17厘米长、5厘米宽左右的白布做背带,就成为独具特色的羊皮背饰。5.3.3.3傣族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 5.3.3.3傣族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

52、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5.3.3.3傣族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5.3.3.3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

53、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5.3.3.3傣族傣族象脚鼓舞 这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 5.4湖北民族民俗5.4.1湖北的民族概况 湖北以汉族为主,在全省60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不到300万,主要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满族、侗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神农架等鄂西有少量分布。

54、苗族和侗族主要集中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4.2湖北特色民俗(1)特色婚俗A.苗族婚俗: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最重情义,彼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才可赠物为凭。并有定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请媒说亲,叫“讨口风”,到女家央求次数越多越好,叫做“亲要多多求为贵”,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再选择吉日向女家送礼,叫“送亲酒”。聚亲时,队伍到女家要行“开门礼”,赛放鞭炮。吃罢饭后,再寅、卯时刻发亲。苗家闺女出嫁那天,四邻姐妹们纷纷聚集赶来,高唱苗歌,抒发昔日友谊,离别深情。 (1)特色婚俗B.侗族婚俗:“玩山”和“走寨”是流行于侗族聚居区的恋爱社交习俗。“玩山”时,男女青年于劳动之余,三五成群,

55、相约在坡上或树下对唱情歌,可以通宵达旦,通过这种形式来相互了解、联络感情,这是恋爱的初级阶段。“走寨”是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在乐器伴奏下对唱情歌、倾诉爱慕之情的一种社交形式。“玩山”和“走寨”形式虽有差异,但内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往往是先个人演唱,表达爱慕、试探、谦让之情,通过对歌,男女双方对其性格、爱好、情操和理想都有初步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姑娘就挑选意中人进行恋爱。以上习俗可以透视侗族人纯洁、忠贞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侗族人勤劳朴实、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人生观。 5.4.2湖北特色民俗(2)特色节日A.苗年:1月9日,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的苗族大嫂在对唱苗歌。当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当地

56、苗族同胞一道欢欢喜喜庆丰收,过苗年。清脆的苗歌、华丽的苗族服饰、苗家浓郁的风土人情、古朴独特的民族文化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4.2湖北特色民俗B.侗族过“重年”:过重年就是一天吃两次年饭,第一次吃白饭或吃青菜稀饭,第二次吃“合米饭”和丰盛的酒肉饭。其来历有二:一说某年朝廷捉拿侗人,各家各户于年三十吃了几口饭就跑,天黑时才安顿下来,但发现带来的菜和饭已混到一起了,于是就弄一餐“合米饭”吃了;一说侗人祖辈穷,年三十无米下锅,只能吃点青菜稀饭,待上山挖了蕨菜之后才有了一顿稍微丰盛的年饭。5.4.2湖北特色民俗(3)信仰与禁忌 苗族崇拜祖先,祭祀鬼神,在家中都供有家神。苗家人生了孩子或接了媳妇

57、要举行入谱仪式,死了人则举行出谱仪式。 侗族人每年的六月六日在飞山庙内供奉着“五人结拜”的弟兄,他们是飞山神和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龙地盛、谢天飞,传说他们五人是侗族祖先。5.4.3土家族及其民俗5.4.3.1土家族概述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现今土家族人口802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湖北的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神农架等鄂西其他地区有少量分布。5.4.3.1土家族概述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无文字

58、,通用汉文。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5.4.3.2土家族民俗(1)服饰:土家族服饰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青蓝两种颜色较常见。土家族喜欢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质朴与华美搭配,十分别致。古书记载,土家男女服饰皆为一式,而今土家族服饰女装多为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男装多为对襟短衫。 男子服饰: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 5.4.3.2土家族民俗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

59、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5.4.3.2土家族民俗(2)建筑:吊脚楼 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

60、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2)建筑:吊脚楼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