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基坑围护结构 1第十章 基坑围护结构 1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类型 第二节 基坑工程设计内容 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破坏形式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计算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第十章 基坑围护结构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类型 第十章 基坑围护结构一、基坑围护结构的分类1 边坡支护结构:土钉墙支护变形较大,适用于2、3级非软土地基,深度不大于12米,软土浅基坑(深度不超过5米);地下水高于基坑底,需降水或截水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一、基坑围护结构的分类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一、基坑围护结构的分类2 重力式围护体系 不设置支撑或锚杆的自立式墙体结构,墙体 厚度
2、较大,通过墙体自重、墙体与地基的摩擦力、墙体在开挖面以下受到土体的被动抗力平衡水土压力,维持边坡稳定。工业及民用:深搅桩、旋喷桩、树根桩水工:钢架重力式挡土墙、沉井式重力挡土墙、混合式重力挡土墙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一、基坑围护结构的分类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深层水泥土搅拌桩适用条件: 2、3级基坑;施工范围内地基承载力不宜大于150kPa;基坑深度不大于6m.深层水泥土搅拌桩适用条件:一、基坑围护结构的分类桩(墙)式围护体系 围护墙、支撑、防水帷幕组成,墙体 厚度较小,通过墙体插入地下一定深度和在开挖面上设置支撑或锚杆系统平衡墙后的水土压力和维持边坡稳定。挡土墙: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
3、柱列式钻孔灌注桩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支撑:内支撑、土层锚杆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一、基坑围护结构的分类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槽钢钢板桩 由槽钢并排或正反扣搭接组成。槽钢长68m,多用于深度不超过4m的基坑。顶部宜设一道支撑或拉锚。 钢板桩 钢板桩 钢板桩 钢板桩 常用6001000mm,是支护结构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宜形成排桩挡墙,顶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圈梁。但施工难以做到相切,挡水效果差。 钻孔灌注桩挡墙 开挖侧 开挖侧 常用6001000mm,是支护结构中应用最多的一 适用于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型钢或支柱按一定间距打入,支柱间设木挡板或其它挡土设施。 H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适用于
4、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型钢或支柱按一当基坑深度较大,悬臂挡墙的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需增设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内支撑,外拉锚(顶部拉锚土层锚杆拉锚) 支撑(拉锚)的选型当基坑深度较大,悬臂挡墙的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需增设支基坑围护结构教学课件基坑围护结构教学课件二、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 围护墙体和支撑结构体系的材料型式和布置方式选择依据:规范规程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工程环境条件:临近建筑、道路、地下管线、障碍物主体工程设计资料:规模、特点、设计图纸场地施工条件地区工程经验 经综合比较,确保安全可靠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方案。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二、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
5、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二、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遵循原则:基坑围护结构构件不应超出用地范围;基坑围护结构的构件不能影响主体工程结构构件的正常施工;基坑平面形状尽可能采用受力性能好的圆形、正多边形和矩形。具体选型方案见P308 表12-5 参考规范: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上海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二、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第一节 基坑围护结构的类型一、主要设计内容环境调查和基坑安全等级确定围护结构选型围护结构设计计算围护结构稳定性验算节点设计降水设计土方开挖方案基坑监测要求及方案第二节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一、主要设计内容第二节
6、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1、基坑安全等级第二节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规定: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0一级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变形过大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严重1.10二级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影响一般1.00三级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不严重0.901、基坑安全等级第二节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建筑基坑支护技上海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规定:1、一级基坑工程: (1)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基坑开挖深度大于、等于10m; (3)距基坑边两倍开挖深度
7、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 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需严加保护时。2、 除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均属二级基坑工程;3、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时,属三级基坑工程。第二节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上海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规定:1 一 支护结构上的荷载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破坏形式自重施工阶段水土压力墙后地面荷载及临近建筑基底引起的附加荷载 计算方法参见“第二章 地下结构的荷载 3节 岩土体压力的计算”和“第七章 地下连续墙结构 2节 结构设计”支护结构上的荷载计算要点 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 二、 支护板桩的受力性状(1)悬臂式板桩: 插入土体部分视为固定端,上部为自由端;即
8、看作悬臂梁结构。(2)浅埋单锚式板桩: 插入土体部分视为固定铰,上部锚拉作用点为活动铰;即看作简支梁结构。(3)深埋单锚式板桩: 插入土体部分视为固定端,上部锚拉作用点为活动铰;即看作静不定梁结构。(4)多层锚拉式板桩: 插入土体部分视为固定端,上部各个锚拉作用点为活动铰;即看作连续梁结构。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破坏形式 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 二、 支护结构的破坏:强度破坏 稳定性破坏 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破坏形式 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 三、支护结构应满足的要求(1)确保锚杆(支撑)的强度与稳定;(2)板桩截面尺寸、间距、抗弯强度够用; (3)板桩的入土深度应满足要求;(4)基坑
9、底稳定验算满足要求。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破坏形式 第三节 支护结构的受力及破坏形式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一、计算方法:经典方法、弹性地基梁法、有限元法 经典法: 围护结构看作为一竖放的粱,支点为支撑点或反弯点,支撑点为不动点,成为一个多支点的梁受墙后土压力的作用。这种方法可近似计算围护结构的内力和支撑力,但误差大,且不能计算出围护结构的位移,如二分之分割法、等值粱法等。 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一、计算方法:经典方法、弹性地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弹性地基梁法 围护结构简化为一单位宽度的竖放的弹性地基梁,梁受墙后土压力的作用,土的作用则用一系列的土弹簧来代替,计算土弹簧刚度
10、方法则可有e法、m法、c法等,支撑或锚杆也可用一系列的弹簧来代替。山肩帮男法、弹性法和弹塑性法,该方法考虑了土、结构和支撑或锚杆的共同作用,结合增量法可以考虑复杂的施工过程,方法简便,关键是土体弹簧刚度的确定,该方法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流方法,已足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弹性地基梁法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有限元法弹性杆系有限元法:围护结构作为一空间二维结构体来计算,土的作用则像弹簧地基梁法一样,用土压力和土弹簧来代替支撑或钳杆也用弹簧来代替,特点是可以考虑空间结构的作用;连续介质有限元法:把土休和围护结构一起划分单元来计算,其可以考虑土体的复杂的本构关系、
11、时空效应等,但较复杂。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有限元法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单元法 计算原理:矩阵位移法与弹性地基梁法的组合 :取纵向单位宽度,将其视为竖放的弹性地基梁,将结构剖分为梁单元,支撑为二杆桁架单元。开挖面下墙前地层对结构约束作用视为一系列弹簧单元。 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计算原理:结构剖分 :挡土结构沿竖向每隔12m划分一个单元,单元节点尽可能设置在结构的截面、荷载突变处、地基基床系数变化段、支撑或锚杆的作用点处。外荷载:墙背侧土压力为主动土压力,郎肯理论计算。被动侧由墙体位
12、移产生的抗力,由弹簧地基提供。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 计算原理: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单元法 计算原理:静力平衡条件:结构节点的外荷载与单元内荷载相平衡。位移为基本变量,单元与相连接的节点位移相协调。变形协调条件:单元节点位移为基本变量,单元与相连接的节点位移相协调。物理方程: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单元法 计算原理:静力平衡条件:结构节点的外荷载与单元内荷载相平衡。位移为基本变量,单元与相连接的节点位移相协调。变形协调条件:单元节点位移为基本变量,单元与相连接
13、的节点位移相协调。物理方程: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单元法 计算原理:计算方法:全量法 增量法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竖向剖面分析的弹性杆系有限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水平支撑体系计算:支撑体系的水平位移(1)支撑体系位移(2) 框架刚体的平移和转动。计算模型:简化为平面框架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水平支撑体系计算: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水平支撑体系计算:分析方法:利用结构有限元计算软件输入支撑体系结构几何参数,计算支撑水平变形刚度。 输入地层参数,计算挡土墙水土压力;
14、 输入挡土墙结构几何参数,计算挡土墙内力,最大水平位移。判断最大水平位移是否小于允许值,如满足要求,计算出支撑的内力,进行配筋计算或钢支撑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如不满足要求,重新调整支撑的几何参数,以提高其水平刚度,重新计算。 调整支撑体系高程;增大支撑杆件截面尺寸;加大挡墙厚度或嵌固深度。第四节 基坑围护结构内力计算二、水平支撑体系计算: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计算基坑抗隆起验算 基坑整体稳定性验算坑底抗渗流稳定验算承压水稳定验算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计算基坑抗隆起验算 对于悬壁支护结构,假定土体沿墙体底面滑动,认为墙体底面以下为一圆弧,如图所示。产生滑动力的是 和q,抵抗滑动的则为土体抗剪强度。滑动力与
15、抗滑力对O点力矩平衡;对于多道支撑结构,取最下道支撑与围护墙的交点为O点。qzABOCDHE一 基坑抗隆起验算 (1)圆弧滑动抗隆起验算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对于悬壁支护结构,假定土体沿墙体底面滑动,认为墙体底面以下为对于非理想粘性土,土的抗剪强度AB面上 应为水平侧压力,取BC面上对于非理想粘性土,土的抗剪强度AB面上 应为将滑动力矩与抗滑力矩分别对圆心O取矩,得CE面上将滑动力矩与抗滑力矩分别对圆心O取矩,得CE面上抗滑动力矩将上式积分并整理后得抗滑动力矩将上式积分并整理后得抗隆起安全系数为达稳定,避免基坑隆起,必须满足 如要严格控制地面沉降,则需增加挡墙入土深度,或进行坑底土体加固,提高
16、土体抗剪强度,使该系数达到1.52.0。 抗隆起安全系数为达稳定,避免基坑隆起,必须满足 (2)地基承载力假定法验算式中Nc承载力系数,条基取5.14;c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kPa ;b土的容重,kPa;D支护结构入土深度,m;H-基坑开挖深度,m;q地面荷载, kPa ;(2)地基承载力假定法验算式中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二 整体稳定性验算:瑞典圆弧滑动面条分法验算 R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二 整体稳定性验算:瑞典圆弧滑动面条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三 坑底抗渗流稳定验算:(1)Terzaghi-Pech 法土的水下重度;大于1.2;略算法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三 坑底抗渗流稳定验算:(1)
17、Ter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三 坑底抗渗流稳定验算:土的水下重度;1.21.5;(2)规程规定方法当基坑地下水的向上渗流力 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于是坑底产生管涌现象。不发生管涌的条件应为: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三 坑底抗渗流稳定验算:土的水下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四 承压水影响验算:坑底黏土层厚度;考虑安全度第五节 基坑稳定性验算四 承压水影响验算:坑底黏土层厚一 桩(墙)围护结构1 验算内容 围护结构和地基的整体抗滑稳定;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抗渗流管涌稳定性; 围护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一 桩(墙)围护结构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2 构造要求(1)挡土结构悬臂
18、式排桩结构桩径不宜小于600mm,桩间距应根据排桩受力及桩间土稳定条件确定。 排桩顶部应设钢筋混凝土冠梁连接,冠梁宽度(水平方向)不宜小于桩径,冠梁高度(竖直方向)不宜小于400mm。排桩与桩顶冠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大于C20;当冠梁作为连系梁时可按构造配筋。基坑开挖后,排桩的桩间土防护可采用钢丝网混凝土护面、砖砌等处理方法,当桩间渗水时,应在护面设泄水孔。当基坑面在实际地下水位以上且土质较好,暴露时间较短时,可不对桩间土进行防护处理。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2 构造要求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2 构造要求(2)钢筋混凝土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在同一平面内应整体浇注,基坑平面转角处的腰梁连接点应按刚节点设计。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3)钢结构支撑钢结构支撑构件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高强螺栓连接;腰梁连接节点宜设置在支撑点的附近,且不应超过支撑间距的1/3;钢腰梁与排桩、地下连续墙之间宜采用不低于C20细石混凝土填充;钢腰梁与钢支撑的连接节点应设加劲板。2 构造要求第六节 常见围护结构构造设计(3)钢结构支撑二 重力式水泥土围护墙1 验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