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枫桥夜泊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枫桥夜泊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枫桥夜泊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枫桥夜泊_第4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枫桥夜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骆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并尝试结合图片背诵枫桥夜泊。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愁绪。重点难点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解题导入。板书: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唐 张继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时一个诗的时代。辉煌的盛唐孕育出了一群灿若繁星的诗人,他们或意气风发高歌“直挂云帆济沧海”,或寄情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他们眼里一花一叶皆有情,一光一景都有意。今天我们也要一起来品味这样一首唐诗,齐读课题1.学生齐读课题。2.破题。师:“枫桥夜泊”是什

2、么意思?预设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师:什么停泊在枫桥边?有补充的吗?预设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师:谁停的?生:张继。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正是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心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1.自由读课文。2.学生汇报。预设生1:有点伤感。生2:有点凄凉。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朗读得到最直接的表达。现在邀请大家来听一听范读。播放范读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3.学生

3、自由读诗。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师:反应敏捷!但还不够完整,谁来补充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师:会倾听,会搜索,还有?生3:客船。生4:还有钟声。请同学们动笔在文中做好圈画板书:月落 江枫 渔火 客船 乌啼 钟声师:这些景是他所见,乌啼和钟声是他所闻。看来写景要充分调动感官,用心去感受,处处皆有景。板书:所见 所闻2.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3.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那会是诗中的哪个字呢?板书:所感(画根横线)生:愁。师:请你把这个字写在横线上请学生板书:愁师:你体味过“愁”吗?带着你的“愁

4、”,来读张继的“愁”,边读边品味,看诗人的哪些描写能让你体会到这种情感。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都在啼哭,感觉很伤心。师:读读这句。(生读)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师:谁对这句还有什么体会?(这句中的霜满天让你有什么感觉?)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板书:霜满天)对比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地”生:第一句感觉更冷。师:从中透出冷。(板书:冷)试试把这种冷意读出来。(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师:

5、读诗像品茶、品酒,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师:读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枫树。师:是这样的枫叶吗?这样热烈灿烂的枫叶吗?(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预设生:是师:都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借物抒情,物皆表我之意。张继此时心有有?(愁)眼中会是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想象张继眼前的枫叶是怎样的?生:是枯黄的,萧索的,破败的。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你们来读一读。(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生:江枫与渔火。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生1:没有,很孤独。生2:很凄凉。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

6、中去,你来读一读。6.学生读诗。师:“眠”是什么意思?生:睡觉。师:谁睡了?生1:江枫睡了。生2:渔火睡了。师动情强调:江枫生:睡了。师:渔火生:睡了。师:船家也生:睡了。师:四下万物也生:睡了。师:整个大地都生:睡了。师:由此可想,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师:把我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7.课件出示:江水睡了,枫桥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张继醒着,夜愈深愈难眠。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生单个读)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预设:生0:诗人有心事生1:诗人很孤独。师:为什么孤独,有什么心事?猜一

7、猜生2:想家。生3:想他的孩子。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板书:对 (难)眠把这种感觉放进这两句诗中,读。(学生读前两行)8.品析第三、四行诗。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想读吗?想读的有味道吗?(学生读第三、四行)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师:“客船”是什么船?生1:被邀请来做客的人坐的船。生2: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坐的船。师:从之前景色铺垫的情感基调推断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师:这里的“客人”是谁?生:张继。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全班齐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联

8、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盼望与家人团圆,却不能及时归家的愁闷心情。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那就读吧,读出那异客愁思,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孤清绵长。(学生带着感情读)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在伴奏的烘托中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生:你为什么这么愁?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生答)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张继,你想到了故乡的?(生想

9、象,回答)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师带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只有(师生对读)生接读: 江枫渔火对愁眠。师: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只有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只有读(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他一生漂泊,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朗诵: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

10、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生:孤独、愁郁。师: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师:是啊,张继在落榜之后,乘一叶客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看着图片能否尝试着背诵这首诗。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年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