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知识点总结历史_第1页
高一高二知识点总结历史_第2页
高一高二知识点总结历史_第3页
高一高二知识点总结历史_第4页
高一高二知识点总结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要求第一分册第1课 两河流域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能够通过图片识别楔形文字三、汉穆拉比法典:能够通过图片辩认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作用:统一法律;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

2、典。(2)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第2课 古代埃及一、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的国家形成。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1、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最

3、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2、金字塔的象征意义: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的创建,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三、象形文字:能够通过图片识别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使用最为普遍。第3课 古代印度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四大种姓。种姓制度的特点:职业世袭、内

4、部联姻、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不平等。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因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理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实行的一种贵贱分明、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向种姓内部成员提供了保护,但它制造种族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和强盛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1、创始人为悉达多。2、佛教创立的时代背景: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部分刹帝利和吠舍经济地位提高,不满婆罗门宗教和种姓特权;各种新教派和新学说的兴起和流传,佛教是其中之一,早期佛教倡导“众生平等”。3、公元前3

5、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传播,主要是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 印加文化。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6、二、希腊城邦的形成: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城邦制度达到全盛。“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产生原因: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形成: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

7、治的基础;发展: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全盛: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历史地位:进步作用: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历史局限: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雅典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一、史诗和戏剧: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

8、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二、建筑艺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基本特点: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典型代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三、史学:史学: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历史一书以其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一、罗马共和国:1、罗马共和国的开

9、始: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2、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目的:打破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局面,平民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时间:长达200多年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扩大了共和国社会基础;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二、罗马帝国:1、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标志罗马历史进入了帝国时代。2、罗马成为大帝国: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公元395年,罗马

10、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盛极而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西罗马帝国灭亡, 也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基督教的兴起:公元1世纪圣经公元392年,罗马帝国的国教第9课 罗马法体系一、十二铜表法: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是习惯法的汇编。实质: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体系的渊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保护了

11、平民的利益,规范了社会生活。二、“公民法”与“万民法”:1、“公民法”产生原因: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适用范围:调整和处理罗马公民内部的权利关系。主要内容:大法官颁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2、“万民法”产生原因: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统治者的非罗马人日益增多。目的: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内容:国家相继通过和颁布的一系列决议或法令,帝国时代皇帝发布的敕令。适用范围: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3、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赦令,公民法”与“万民

12、法”逐渐统一。4、古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历史价值: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性: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七世纪地点: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622年, HYPERLINK 7:8081/Resource/Dict/LSCD/XKCD/36306_SR.HTM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在雅特里布(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二、阿拉伯帝国:661年倭马亚王朝建立,进入帝国时代。

13、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第11课 奥斯曼帝国一、攻占君士坦丁堡: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二、奥斯曼帝国统治:对东西方商路的影响: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

14、苛捐杂税,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一、封建制度的产生: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其废墟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6世纪下半叶,原罗马的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西欧封建制度。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2、采邑改革及影响: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影响: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

15、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二、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14世纪后庄园开始衰败。第13课:城市的复兴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二、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产生背景:12世纪以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封建割据成了桎梏。形成时间:13世纪下半叶。特征: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在一

16、定程度上分享权力。目的:国王和市民携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形成标志:1265年英国议会的召开;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影响:改变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4课:王权和教权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1、原因: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希望获得王室的大力支持。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互相利用,互为依存。2、史实:751年教会支持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政权,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查理加冕称帝,王权和教权关系进一步密切。影响

17、: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卡诺莎觐见:原因: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经过:11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进行教会改革,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请求格列高利七世的宽恕。格列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这就是所谓的“卡诺莎觐见”。3、影响: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

18、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三、阿维尼翁之囚:1、经过:13091377年,罗马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其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2、影响: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第15课:中世纪文化第二分册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1、原始农耕:(1)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营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姜寨遗址的特征(早期农耕聚落

19、的典型):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3)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4)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2、中华民族的起源:(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

20、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建夏,“公天下”的禅让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所取代。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1)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21、。(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1、内外服制:(1)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2)内外服制的内容:商王朝国家的体制,有“内服”和“外服”的区分。“内服”是由商王

22、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2、青铜时代(1)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代表。(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3)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

23、料。(4)二重证据法:考古和文献相互印证(王国维)。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帮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2、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的政绩:周公辅政,拥立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礼作乐。(2)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先民习俗,后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乐为舞乐、史诗。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

24、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变革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1)主要内容经济上A、内容: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b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c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B、意义

25、: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b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c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各国实行变法,战国时达到高潮。A、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B、目标:富国强兵C、内容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二、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背景:(1)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2)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3

26、)文化人士的活跃,“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A、创始:春秋,孔子,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来塑造理想人格,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B、发展:战国,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被视为儒家正统;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被视为旁支。(2)法家(韩非、李斯)A、积极方面:a提倡“法治”;b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c废除世卿世禄;d奖励耕战;e富国强兵。B、消极方面: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3)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鄙视物质享受和权力追逐;

27、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以礼和仁为核心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旬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法家韩非子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摆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1)时间:秦孝公即位后(2)背景内乱不止

28、、国势日弱、被动挨打(3)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4)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农耕、建县制、什伍连坐(5)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皇帝与中央集权制1、建立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2、内容(1)皇帝制(2)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均受制于皇帝(3)郡县制(地方)结构:郡辖县,县辖乡、里,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3、巩固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

29、)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3)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4、意义: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体制的蓝本。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超出社会承受能力(要?)(1)统治者滥用民力(2)秦律繁多严酷(3)赋役沉重2、秦统治者战争期间的经验(改为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1)重功利、恃酷法(2)社会矛盾激化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1)宫廷争斗(2)互相杀戮二、第一次农民起义1、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1)时间公元前209年(2)原因戍边误期(3

30、)结果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反秦起义闻风而动,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2、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楚汉战争: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主要人物:刘邦、项羽结果: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汉承秦制1、吴楚七国之乱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

31、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时间:汉景帝时期根源:封国实力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结果:周亚夫派兵东征,最终平定)2、汉承秦制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考纲要求考内容)(1)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2)内容: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A、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B、地方:郡县制和分封制(郡国并行制)(3)特点:宽简疏缓(4)影响A、政局稳定、国力恢复增强B、分封制使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吴楚七国之乱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1、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黄老思想与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一致;(2)黄老思想与汉初统治

32、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3)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2、文景之治的内容(1)时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2)内容A、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田租(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B、政治上:省刑约法,废除秦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3)作用: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第9课 汉武帝时代(1)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有为”的表现: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

33、控制。 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内容:采纳董仲舒等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学术“罢黜”在官学之外。实质:加强思想控制,为巩固统治服务。第10课 东汉的兴衰(1)“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2)东汉的衰败:东汉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和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膨胀:土地兼并行为越来越严重。大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还组建了“家兵”等私人武装。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角逐:地方豪强势力、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第11课 割据与分立(1

34、)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官渡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曹军战败,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建立孙吴,定都建业。(2)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举措:A、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B、推动蒸(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C、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地(南中八郡),改变落后状况,促进民族融合。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迫使山越族从

35、山中迁出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一、北朝和南朝五胡: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南北政权的更替: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A、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B、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C、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D、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2)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背景:A: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

36、混杂共处,加速了民族融合。B:北方少数民族已经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文化。C:孝文帝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仿照汉制,向汉学习。措施:A政治上: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制定俸禄制度,惩治贪赃的规定。B经济上:推行“均田制”。C全面推行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仿效汉体制改官制和律令,尊孔,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D、迁都洛阳意义:A、加快民族融合进程B、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C、在生活习俗等方面双方互为影响。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唐朝的建立: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37、。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实质:内容: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实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科举制度:A、在唐朝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试难度也最大。B、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主要采用察举制。

38、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唐蕃关系: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把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武周政治延续唐朝的发展,武则天当政时继续沿袭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政治上: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勇于纳谏;体察民情,舒缓刑罚,宽政安民。经济上:轻徭薄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和平交流,唐蕃友谊传为佳话;民族交融,兼容并蓄,文化繁荣。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度,为政之要在得人。)(2)开

39、元盛世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开元年间,唐王朝被推向全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政治上:革除弊端,精简机构,重用贤臣。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唐王朝由盛转衰: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由强盛开始转向衰落。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为保障丝绸之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和对西北地区的加强管理而设置机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2)东亚文化圈。时间: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地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的东亚诸国;内容: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40、。第三分册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1、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960年 赵匡胤 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2、北宋的制度创设(背景、特点、措施、影响)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特点:重文轻武。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权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重文轻武(地方、中央要员都由文官担任,形成士大夫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地方财权统归中央。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3、北宋科举制的完善(内容、影响)内容:

41、考试制度宋朝科举三级考试成为定制:解式、省试和殿试;考试规则“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辽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西夏1038年 党项 元昊 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1004年,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2、金与南宋的对峙金建立者:1115年 女真 完颜阿骨打 1127年,金攻入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岳飞抗金。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宋辽西夏金并立

42、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为榷场。榷场的设立,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3、蒙古的崛起与南宋的灭亡:大蒙古国1206年 蒙古 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朝1271年 蒙古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1279年,南宋灭亡。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两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原因,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在南宋完成。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耕作技术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较大发展,纺织、制瓷和造船等发展快。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

43、制瓷中心。2、海上丝绸之路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概况:三大贸易港口:广州、泉州、明州。设立市泊司,管理贸易事务。涉外国商人居住的称番坊。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因此又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促进了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1、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传到朝鲜、日本、中亚、波斯、欧洲。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宋代制成火器;南宋创制突火枪,宋元时发明火铳。改变了战争的方式,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存的时代。3、沈括的梦溪笔谈,保存

44、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和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22课元的统一1、元朝的统治和行省制度:从适应农耕的特点考虑,对蒙古旧制进行了改革,采纳汉法,提倡文治。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首都大都不仅使是元朝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文明的商业大都市。元朝的统治的措施 中央机构改革: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 行省制度的创置: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行政区沿用至今。 加强边疆的管辖: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西藏和台湾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域。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1、明朝的建立: 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应天(南京

45、)2、明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废丞相:宰相制度终结,政府各部门听命于皇帝。设内阁: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特务统治:设厂卫制度,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君主专制政体集权达到空前。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朝中期后的统治危机:明代中期以后数朝皇帝多不亲理朝政,一应事宜常交宦官办理,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与内阁既倾轧又勾结,群臣因门户之见形成激烈党争,为争取入阁和争当首辅斗得不可开交,政治日益败坏。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满族兴起后多

46、次打败明军,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窥测中原。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时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第25课康乾盛世(上)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决定军国大事,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希望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

47、、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诏令: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4、乾隆帝时:加强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康熙时:清军通过雅克萨之战给沙俄军队以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清初,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派军征讨。其后,天山南路的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统一了天山南北,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与

48、民政。3、雍正时:中央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并实行金瓶制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与班禅的转世程序。4、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第26课 康熙盛世(下)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不断推广;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尤为发达;湖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外城市和市镇中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产品较前代更丰富。商业:南京、广州

49、、佛山、厦门等地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般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1、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2、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地位:“朝贡贸易”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特点: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可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贡品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之下与之交易。对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般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有具体规定。二、民间海外贸易:1、出入港口:政府允许民间

50、商船经福建漳州海澄县的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2、输入与输出的主要商品:输出的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三、从海禁到闭关:1、原因:(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2)康熙在位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3)康熙晚期,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4)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般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表现: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

51、全图。传教士引入的的西方科技著作还有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徐光启、李之藻制定崇祯历法。作用:早期“西学东渐”,尤其是引进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第四分册(华高高松燕修改)(1-19课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1、百年战争及影响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2、英法民族

52、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53、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概况:时间国 家人 物航 线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葡萄牙王室资助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达伽马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西班牙政府支持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环球航行影响: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

54、)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3)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4)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文

55、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5课英国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两次内战英国内战概况:1642年 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1644年 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1645年 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1648年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1649年 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 “光荣革命”。

56、议会颁布权利法案。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使英国出现长期政局稳定的局面,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英国也由此走上了工商业强国和殖民霸国的道路。第6课启蒙运动1、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启蒙运动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的突飞猛进;文艺复兴的思想铺垫等。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三权分立。卢梭的思想主张: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宣扬自由和平等启蒙运动的影响:猛烈冲击封建

57、势力,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的进程美国独立战争的大事年表:1773年 波士顿倾茶事件,战争导火线。1774年 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1775年 列克星敦枪声,战争开始。1776年 第二届大陆会议,推举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年 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1781年 英军约克镇投降,战争基本结束。1783年 美英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 制宪会议,制

58、定合众国宪法。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经济压迫,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也为拉美独立运动树立榜样。3、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1787年合众国宪法、联邦体制的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第8课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1、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2、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进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制,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

59、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帝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1815年帝国崩溃法国民法典: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制定的,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的孕育(概念、前提和条件)概念: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条件:殖民活动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创造了技术条件。机器的发明与改进工业革命的进程: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

60、业革命的后果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造成贫富分化、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1、现代工厂制度产生的时间、行业及历史作用时间:19世纪中叶。行业:纺织业。历史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揭露、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