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_第1页
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_第2页
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_第3页
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_第4页
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生物学

(Generalbiology)授课老师:司马依·沙衣木

新疆教育学院理学分院

普通生物学

(Generalbiology)生物科学研究什么?生物学(biology)或生物科学(biologicalsciences)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又称为生命科学(lifesciences)。广义的生命科学还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形态、构造、行为、机能、演变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生物科学研究什么?生物学(biology)或生物科学(bio第一章绪论一、地球与生命二、生命的特征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四、生物学分科五、生物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六、生物学的历史发展简况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八、如何学习普通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一、地球与生命第一章绪论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命名与五界分类系统重点第一章绪论重点一、地球与生命迄今为止唯一发现有生命的星球(地球45亿年前形成,生命38亿年前出现)为什么地球适合生命生存?地球和生命协同进化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吗?一、地球与生命迄今为止唯一发现有生命的星球(地球45亿年前形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飞翔的鸟类最高离地面可达2000m细菌生活在深达11000m的海底细菌生活在地下深达2000m的石油矿床赤道和南极极地但大多海洋生物则是聚集在150m深度以内的;生物只局限在地下深约50m以内的土壤中。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二、生命的特征

(一)结构、组成的统一性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化学元素、生物大分子、遗传密码、贮能分子、生物过程等。2.严整有序的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二、生命的特征

(一)结构、组成的统一性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二、生命的特征(二)新陈代谢、生长、运动是生命的本能3.生物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是指生物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吸收一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的过程。合成代谢(anabolism)

:是在生物体内合成有机物和储存能的过程.合成了或建造了生活物质;也称同化作用。分解代谢(catabolism)

:是在体内分解有机物和释放能的过程;也称异化作用

。二、生命的特征(二)新陈代谢、生长、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二、生命的特征4.生物的应激性和运动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符合目的反应的特性,叫做应激性。5.生长(growth)发育、繁殖二、生命的特征4.生物的应激性和运动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符二、生命的特征(三)遗传、变异和进化6.遗传、变异和进化

遗传(heredity):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从而使上代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等性状在下代得以表现。

上代和下代之间以及后代个体之间总有些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variation)。

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的生命现象,二者同时存在。进化:生物即有遗传又有变异,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历史。二、生命的特征(三)遗传、变异和进化漂亮的模特儿遗传学家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漂亮的模特儿遗传学家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二、生命的特征(四)适应环境7.稳态(homeostasis)稳态:贝而纳(C.Bernard)、坎农(W.B.Connon)内环境、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8.适应(adaptation)

二、生命的特征(四)适应环境二、生命的特征(一)组成、结构的统一性(二)新陈代谢、生长、运动是生命的本能(三)遗传、变异和进化(四)适应环境生命是具有以上共同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能量流信息流进化流

二、生命的特征(一)组成、结构的统一性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1.生物多样性分布广泛(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类繁多(物种多样性)形态各异(遗传多样性)

正是生物这种形式多样、千奇百怪、仪态万千的生命形式,才使我们的地球得生机勃勃,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世界因生命而美丽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世界因生命而美丽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

地球上已命名的生物约有200万种,其中植物26万种、昆虫75万种、脊椎动物50万种。已灭绝的生物约有1500万种。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共有生物500-3000万种。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

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生物多样性公约(CBD)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首脑会议上签定,至今,这一公约已经得到189个国家的认同和加盟,从而使之成为至今为止范围最广的环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宗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以及基因资源既得利益的平等分享。1993年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野生生物保护新框架生效,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宣布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公约(CBD)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首2.生物的命名林奈及其双名法

1735出版《自然系统》

首创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

制订了一个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即二名法(binomialnomenclature)。

二名法(拉丁文):属名、种名如:Escherichiacoli大肠杆菌书写成斜体字,如手写时则在下面划一横Linnaeus1707-17782.生物的命名林奈及其双名法Linnaeus1707-173.生物的分类阶元生物的分类从高级到低级分为:7级界(kingdom)、门(pl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3.生物的分类阶元生物的分类从高级到低级分为:7级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

3.生物的分类阶元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Linnaeus)的两界分类系统:植物界、动物界1886年法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系统: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

3.生物的分类阶元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五界分类系统:1969年美国学者慧特克(R.H.Whit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原生生物界(Protista):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藻类、粘菌类。真菌(Fungi):真菌植物界(Plantae):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界(Animalia):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三生物多样性与五界分类系统☆五界分类系统: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分类的方法自然分类:除用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性状外,还用生态、行为、生理、生化、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分类依据,以生物学概念替代了纯形态概念。细胞分类:应用细胞学特征进行物种分类称为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生化分类:蛋白质电泳、抗原抗体反应、蛋白质序列比较分子分类:利用核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进行分类,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序列越多。分类的方法自然分类:除用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性状外,还用生态、行四生物学分科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分动物学(zoology)、植物学(botany)、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分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根据生物的结构水平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物学,器官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群体生物学根据研究生物的手段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仿生学四生物学分科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分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五生物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生物学研究方法很多,解决生物学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依次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结论。WhatWhyWhichandHow五生物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生物学研究方法很多,解决生物学的假说和实验实验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客观事物,要求根据已有的事实(来自观察或来自实验)提出假说,再根据假说推导出一个可以用实验加以检验的预测,然后实施这个实验来加以验证。假说和实验神经细胞通讯Loewi迷走神经心脏跳动(心脏肌肉收缩)电流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化学物质作为信号控制和启动肌肉的收缩复活节小夜曲“迷走素”乙酰胆碱诺贝尔奖神经细胞通讯Loewi迷走神经心脏跳动(心脏肌模型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简直不可能时,可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来进行实验。1.用动物模型代替人体进行实验。2.抽象模型-数学模型、图表模型。用模型研究在时间上极为遥远的事件。用机械和电子模型对动物功能进行模拟实验模型实验六生物学的历史发展简况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六生物学的历史发展简况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巴斯德在实验室里曲颈甑实验证明“种质论”批驳“腐生论”

实验生物学阶段巴斯德在实验室里曲颈甑实验证明“种质论”批驳创造生物学阶段基因工程创造生物学阶段基因工程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新貌分子生物学:1953年Watson、Crick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DNA重组: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Cohn、加州大学教授Boyer几乎同时完成DNA体外重组。体细胞克隆羊“多莉”:2019年苏格兰生物学家Wilmut完成了首例哺乳动物-绵羊“多莉”的克隆。人类全基因组:2019年中、美、英、法、德、日六国科学家完成人类全基因组的测序。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新貌分子生物学:1953年Watson、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新貌二十世纪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向生物学的渗透,使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例如: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显微镜,激光,中子衍射技术,电子计算机,层析,同位素追踪,电泳和超高速离心技术,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氨基酸自动分析、核酸测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RAPD(随机扩增多态DNA)、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生物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新貌二十世纪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这

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向:(1)学科精细化同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辅及综合:

50年代——核技术年代;60年代——空间技术年代;70年代——电子技术年代;80年代——生物技术年代;90年代——生物高科技年代;21世纪——生物世纪

生物芯片,生物物理,生物化学,

(2)学科宏观化:环境生态学引起极大的关注,生态问题是直接关系带人类存亡的问题。(3)向生命本质前进(微观方向: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而且进展很快)。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向: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生物技术革命——21世纪

创造生命

!人类文明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19世纪

解放双手信息革命——20世纪

解放大脑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生物技术革命——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一)世界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物学知识技术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物种大量消亡。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一)世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课件利用航天技术育种利用航天技术育种疾病危害基因治疗获得初步成功-血友病等单抗药物“生物导弹”治疗肿瘤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干细胞治疗疾病展示诱人前景。疾病危害基因治疗获得初步成功-血友病等能源危机矿物能源(石油、煤)必将枯竭,生物能源已在开发之中。替代能源:一个20米直径的水池年产4吨藻类,加工后可得相当于3000升柴油的燃料。一英亩三角大戟可生产相当于50吨石油的燃料。生物能源:使生物材料转化成可燃性化合物如乙醇、甲烷、氢气(H2).石油草、沼气微生物:提高石油开采量。能源危机

资源矿物能源(石油、煤)必将枯竭,生物能源已在开发之中。很多不起眼的生物,很可能就是药物、材料等的宝贵资源。图为墨西哥荒原中的仙人掌类植物。资源

一个20米直径的水池年产4吨藻类,加工后可得相当于3000升柴油的燃料。

一英亩三角大戟可生产相当于50吨石油的燃料。图为生长在淡水和海水中的一种硅藻一个20米直径的水池年产4吨藻类,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二)生命科学充满未解之谜“

猛犸之谜”

“恐龙灭绝之谜”龟鳖家族的长寿之谜

?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二)生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生物学家:大脑/癌症/光合作用生物技术公司:基因药物/作物新品种理工科学生:/专业/生物芯片/火星/纳米材料社会科学专家:/社会伦理法律/生物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人:识自己/DNA克隆保护生物多样性(四)生物学与哲学:帮助形成正确的方法论、世界观、人生观。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生命有形——梦想无限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您的参与!生命有形——梦想无限八、如何学习普通生物学

1.学习内容:第一篇细胞与生物大分子:2-5章8学时第二篇动物的形态和功能:6-16章20学时第三篇植物的形态与功能:17-19章8学时第四篇、遗传与变异:20-21章7学时第五篇、生物进化:25-27章5学时第六篇、生物多样性的进化:28-31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