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论语》选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②,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注释】
①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错,通“措”,安置。
②乡(xiàng):同“向”,过去。
③见(xiàn)于:被接见。
④皋(gāo)陶(yáo):舜时的贤者。
⑤伊尹:商汤时辅相。【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解读】治政要亲贤远佞在本章之中,孔子提出从政者要亲贤远佞的思想。这个思想,三国名相诸葛亮表达得更明确。他在《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教训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目的是告诫刘禅,让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不仅刘禅,所有的领导者都应注意,对贤臣和小人的好恶取舍,不仅关系到政治是否清明,更是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翻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王朝的灭亡大多有“佞臣”在其中起“推动”作用。春秋晚期,楚国人伍子胥父兄为人陷害,他只身逃到吴国,但父兄皆为楚平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做了吴国大夫,助吴伐楚,五战而胜。吴王阖庐很重视伍子胥的才干,对他加以重用,吴国日益富强起来。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裴坡求和。伍子胥建议夫差乘势彻底消灭越国,但被夫差拒绝。后来,伍子胥多次对夫差的错误政策提出批评,遭到夫差反感。夫差贪图安逸,信用奸臣伯嚭。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在夫差跟前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了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尽。伍子胥死后,夫差对伯嚭言听计从,做出许多错误决策,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可悲下场。这时夫差才深感后悔,临死时掩面长叹:“我哪还有脸见伍子胥呢?”后人评论说,吴国的强盛是因为伍子胥,灭亡也是因为伍子胥。强盛是阖闾重用了伍子胥,灭亡是因为夫差疏远了伍子胥,亲近了伯嚭。亲佞远贤导致国家灭亡,这个教训可谓深刻。
要求领导者一定要亲贤远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贤者胸怀天下,必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能成事;而佞者心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好趋炎附势,惯于弄虚作假,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领导者要亲近贤者,远离佞者。亲贤远佞首先要能够分辨谁是“贤”谁是“佞”,关于这点,《晏子春秋》中提出了详细的判断标准。晏子是这样说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天下治平,百姓和集。”“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则危覆社稷。”很显然,贤者就是“利于国者”,佞者就是“害于国者”,而“顺于己者”不一定是贤者,“逆于己者”也不一定是佞者。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忠诚与否,要看这个人对集体的利害,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奇怪的是,明明知道亲近小人对自己的事业有很大的伤害,还是有不少领导者对“小人”宠爱有加。其中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领导也是人,会有点私心和个人好恶。而自古以来仁人志士皆刚正不阿,境界高远,凡事以原则为重,遇到领导者犯错不仅不会作出让步。这必然使得领导的个人虚荣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损害,因此领导者并不那么喜欢亲近贤者。相反,小人总是善于阿谀奉承,对领导的要求更是善于逢迎,因此更容易博得领导者欢心。领导者若能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就能正确对待贤臣与小人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仁者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注释】
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病:心有所不足。
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提起下文。【翻译】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解读】“仁”与博施济众
在本章中,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博施济众,是不是就是仁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告诉子贡,博施济众就连尧、舜这样的先圣都很难做到,如果能有人做到博施济众的话,那就不仅仅是仁人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圣人。博施济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广施恩惠,拯救民众。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下分析。当时的尧、舜虽然也有这方面的心思,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实力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子贡虽然比较富有,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博施济众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历史上追求博施济众的仁者很多,比如晋代名士许逊。他的祖父许琰曾为太医院医官,罄其家资赈济灾民;父亲许肃也是乐善好施,声名远播。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许逊从小就颖悟过人,三岁即知礼让,学读书,十岁知经书大意,此后立志为学,不羡名利,不求闻达。他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医学、五行阴阳等学说,平日周济贫乏,并以仁、孝、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人们的尊敬。虽然他所救济的只是一部分人,并非全天下之人,只能被人称之为“仁”人而非圣人。但是,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足以说明他的伟大了。博施济众的圣境很难达到,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若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步,大可退而求其次,像许逊那样,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行仁。即便是没有造福于天下的能力,也可造福于一方,名垂青史。
另外,孔子对于子贡的这种想法也作了更加精辟的解说。他告诉子贡,若想实现博施济众的理想,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并且有愿意“立人”的高尚品格,“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①,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③,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④?”《论语▪宪问》【注释】
①微:如果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的句首。
②被:通“披”。衽(rèn):衣襟,“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这里指沦为夷狄。③谅:诚实。
④自经:自缢。渎(dú):小沟【翻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解读】
让生命更有价值这里,孔子与子贡谈论的是“管仲不死君难”是否为仁。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仁者,甚至连忠臣也算不上。但是孔子并不这样看,他说管仲虽然没有为国君而死,但他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让社会战乱稍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巨大。不仅如此,管仲的恩德还泽被后世。如果管仲当时追随公子纠死掉了,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对召忽的死并未加以贬斥,当然也没有说死于君难就值得赞赏。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一个人生也好,死也好,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如何使这种选择更富有意义,更有价值,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有的人活着,为非作歹,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价值,死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害。还有些人他们可能选择了生,也可能选择了死,但是无论他们作何选择,其生命都更具有价值。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生与死还可以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让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呢?司马迁忍辱而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史记》。司马迁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学习刻苦,10岁习诵古籍,师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20岁时就游遍大江南北。任郎中后,司马迁又出使巴蜀,考察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并随武帝出巡,游历四方。其父司马谈临终前,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撰写一部传世史书。司马迁42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同僚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而获罪入狱,并以“诬上罪”定为死刑。司马迁被人误解,痛不欲生,本欲引恨自裁,但因《史记》尚未完成,才接受腐刑,忍辱求存。出狱后,司马迁受任中书令,为的就是方便参阅朝廷收藏的大量史籍,便于撰写《史记》。后人多对司马迁的行为表示不解,但却不明白他的苦心。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好友任安倾诉了衷肠,他说自己对朝廷之事已毫无兴致,昔日铭心之辱使他“肠一日而九回,君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下发背沾衣”。自己之所以选择“隐忍苟活”,是因为夙愿未了。我们说,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死,就没有《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问世了。恰恰是他屈辱的生,发挥了生命的最大价值。文天祥选择的是死,而他的生命因为这个选择而更有价值。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1274年秋,元军逼近宋都临安,宋帝下令官员兴师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勤王军”,与元军展开搏杀。由于当权宰相陈宜中对元兵妥协,元兵得寸进尺,步步进逼。1276年,文天祥以右丞相身份和元军谈判,但被元将伯颜扣押,并遭到元将的威逼利诱,但他毫不动容。到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机脱逃,历尽艰险重归朝廷。之后,他又外出招募军队,向元军展开反攻。由于他所组织的军队没有战斗经验,最终被元军击溃。1278年,文天祥因叛徒出卖,再次成为元军俘虏。路过零丁洋时,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宋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历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无比佩服他的气节,亲自劝降,文天祥依然守节不屈。元世祖无奈,只得下令处死文天祥。面对元廷淫威,文天祥没有屈膝投降,而是慨然赴死。他以自己的死,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人生丰碑。他死了,但是他的气节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他的死,可谓重如泰山。因此,不论我们如何选择,不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都要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能为人民、为社会做些什么,那么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大学》选段所谓诚其意者①,毋自欺也②。如恶恶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谓自谦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⑥;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⑧”富润屋,德润身⑨,心广体胖⑩。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第七章【注释】
①诚其意者:《大学直指》:“直心、正念、真如,名为诚意。”
②毋自欺也:《礼记正义》:“言欲精诚其意,无自欺诳于身,言于身必须诚实也。”
③如恶(wù)恶(è)臭(xiù):《礼记正义》:“谓臭秽之气,谓见此恶事,人嫌恶之,如人嫌臭秽之气,心实嫌之,口不可道矣。”
④如好(hào)好(hǎo)色:《礼记正义》:“谓见此善事而爱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实好之,口不可道矣。言诚其意者,见彼好事、恶事,当须实好、恶之,不言而自见,不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恶也。皆须诚实矣。”
⑤此之谓自谦:《礼记正义》:“谦,读如慊(qiè),慊然安静之貌。心虽好、恶而口不言,应自然安静也。”
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谓小人独居,无所不为,见君子而后乃厌然闭藏其不善之事,宣着所行善事也。闲居,指平时独处。厌然,闭藏貌。掩,掩饰。
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正义》:“言小人为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矣,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者,言小人为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矣,如见肺肝,虽暂时掩藏,言何益矣。”
⑧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正义》:“此经明君子修身,外人所视,不可不诚其意。作《记》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证之。‘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者,言所指、视者,众也。十目,谓十人之目,十手,谓十人之手也。‘其严乎’者,既视者及指者皆众,其所畏敬,可严惮乎。”⑨富润屋,德润身:《礼记正义》:“此言二句为喻也。言家若富,则能润其屋,有金玉又华饰见于外也。‘德润身’者,谓德能沾润其身,使身有光荣见于外也。”⑩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心广体胖”者,言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矣。胖,安舒也。“故君子必诚其意”者,以有内见于外,必须精诚其意,在内心不可虚也。【翻译】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就像讨厌不好的气味、爱好美好的颜色一样,这就叫做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小人平时做坏事,想不善的事情,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的坏处,而表现自己的好处。可是别人看来,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样清清楚楚,这样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真实,一定会体现到外在来。所以君子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啊!曾子说:“十双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啊!”财富可以把房子装饰得漂亮,美德可以润泽己身,内心坦然,身体自然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第八章【注释】①忿懥(zhì):愤怒之意。【翻译】
所谓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是因为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当你心不在焉的时候,就会视而不见,就会听而不闻,就会吃东西不知道滋味。这就叫作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孟子》选段《孟子▪公孙丑上章》“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2,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3;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4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5也。必有事焉,而勿正6;心勿忘7,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8者,芒芒然9归,谓其人10曰:‘今日病11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2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1)知言:说话得体。详见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20.3的《考证》(二)。(2)无害:没有损害,没有危害。逢彬按,不能读为“毋害”;如果这样,“害”就是及物动词,而“毋”(无)修饰及物动词时,宾语必须出现,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配义与道:配合辅助义和道;配,配合。逢彬按,“配”的宾语所指往往为主要的,而主语(或未出现的主语)所指则为次要的,用来配合宾语的某些事物。所以,该“配”字应译为“配合”“辅助”,而不能译为“和……相配”。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4)慊:同“惬”,音qiè,满足,畅快。
(5)外之:把它看作外在的。
(6)必有事焉,而勿正:事,服事,帮助;正,使正,扶正它。逢彬按,这一“正”,由其受“勿”修饰可知,它在句中作谓语。《孟子》时代语言中“正”作谓语者,绝大多数都是“使正”的意思。这句也不例外。“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意为,对于“义”,一定要培养它,却不刻意扶持它;时刻惦记它,却不刻意助它成长。然后以“揠苗助长”故事为比喻,可谓一气贯通。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7)心勿忘:逢彬按,焦循《孟子正义》说:“‘忘’通‘妄’,即《易》‘无妄’之‘妄’。”恐非。先秦典籍中未见“勿妄”;因为“妄”是性质形容词,不能受“勿”修饰。“勿”修饰“忘”则没有滞碍。“忘”是及物动词,如:“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而当“勿”修饰及物动词时,其宾语不能出现,如:“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管子·桓公问》)“心勿忘”也是这样。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8)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闵,今作“悯”,忧虑;揠,音yà,拔。
(9)芒芒然:疲惫貌。
(10)其人:其家人。(11)病:疲倦。
(12)耘:又作“芸”,除草。【译文】
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说话得体,还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孟子说:“很难讲清楚。它作为一种气呀,最浩大,最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使它不受伤害,就会充溢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呀,必须配合辅助道和义;而缺乏它,道和义就没有力量了。这种气是由正义汇聚而产生的,不是由义继承并取代它而产生的。只要做一次于心有愧的事,它就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是不懂义的,因为他把它看作心外之物。〔其实义是心内固有的。〕一定要培养它,却不刻意扶持它;时刻惦记它,却不刻意助它成长,不要学那个宋国人的样。宋国有一个担心禾苗生长不快而去把它拔高的人,疲倦无神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锄草〕没好处而放弃不干的,就是种庄稼不锄草的懒汉;‘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2.“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1,淫辞知其所陷2,邪辞知其所离3,遁辞知其所穷4——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5吾言矣。”“宰我、子贡6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7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8!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注释】
(1)诐辞知其所蔽:诐,音bì,偏颇;蔽,蒙蔽,局限。
(2)淫辞知其所陷:淫,过度,过分;陷,失陷,犯错误。
(3)邪辞知其所离:离于正则为邪。
(4)遁辞知其所穷:遁,躲避;穷,乏。
(5)从:听从。
(6)宰我、子贡:孔子弟子宰予、端木赐。
(7)冉牛、闵子、颜渊: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闵损(字子骞)、颜回(字子渊)。
(8)恶:音wū,叹词,表惊讶不安。【译文】
公孙丑问:“什么叫作‘说话得体’?”孟子答道:“说得不全面的话我知道它哪里片面,说得过头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缺陷,不合正道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偏差,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没道理。这四种话,从思想中产生,必然会危害政事;如果由执政者说出,一定会危害具体工作。如果圣人再出现,也一定听从我这话的。”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长,但他依然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而您既说话得体,又善于养浩然之气,言语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孟子说:“哎呀!这叫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吗?’孔子说:‘圣人,我算不上;我不过学习不知厌倦,教人不知疲倦罢了。’子贡便说:‘学习不知厌倦,这是智;教人不知疲倦,这是仁。仁而且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自居,〔你却说我是,〕这叫什么话呢!”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高效酸雾净化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科研设备租赁合同样本
- 2025娱乐场所员工劳动合同书模板
- 2025合肥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北京市劳动合同样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
- 2025新款企业办公房产租赁合同
- 2025年签订的违章建筑房屋租赁合同是否有效
- 2025企业合同转让协议
- 2025年的担保公司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开曼群岛公司法2024版中文译本(含2024年修订主要内容)
- 【MOOC】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悦己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 职业卫生评价考试计算题汇总
- JJF 1318-2011 影像测量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5711装备质量问题处理通用要求
- 酸洗磷化线材项目建议书范文
- 中山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行)
- 恒速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 住院病历交接登记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