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天宫课堂 课件_第1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天宫课堂 课件_第2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天宫课堂 课件_第3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天宫课堂 课件_第4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天宫课堂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宫课堂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天宫课堂——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将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授课意义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天宫课堂——授课方式“天宫课堂”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央视新闻联合中国科学技术馆、江苏、湖南、四川、新疆等多地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香港、澳门等地“天宫课堂”分会场,举办特色航天主题活动。天宫课堂——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天宫课堂——授课内容与此同时,神舟十三号乘组也能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地面课堂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还能实时进行“天地对话”。第二课: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授课内容介绍附后),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天宫课堂——授课内容第三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天宫课堂”是如何备课的呢?“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天宫课堂”备课,包括航天系统的专家、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小学老师等。“天宫课堂”开课前,航天员需要反复测试保证实验效果,他们把测试结果反馈给地面的专家组,对内容进行反复确认和沟通。大家看到的授课内容只有几十分钟,但实际上准备过程很长。“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两舱接力本次“天宫课堂”与以往大有不同本次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与以往大有不同,不光是“主讲老师”由神十四航天员乘组首次担任,授课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究竟有哪些不同呢?“天宫课堂”的“讲堂”在以往天和核心舱的基础上,新增了问天实验舱,这样“太空教师”的活动范围更大了,相应在直播当中用到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变得更多,地面调度的操作也更加复杂。“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信调度原旭东:我们采用了问天舱和天和舱两舱切换跟踪的模式,每个舱都可以下传同样的摄像机(图像),包括话音。通过两舱的话音级联、图像下传,确保整个(太空授课)图像话音流畅。两舱接力过程中,为了保障授课效果,我们也是精心设计,再结合授课脚本进行图像话音切换。“天宫课堂”的直播信号主要通过“天链”中继卫星回传到地面。在这次的太空授课中,飞控团队也首次采用了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的方式,确保图像话音稳定回传。“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信调度原旭东:一颗天链中继卫星跟踪问天实验舱,另外一颗中继卫星跟踪天和核心舱,两个跟踪弧段是有交叠的,首先问天实验舱进行图像话音的下传,然后在中间两个星的搭接弧段,我们择机进行图像话音的切换。为确保回传到地面的图像话音稳定流畅,科技人员也制定了周密的方案预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向广大青少年呈现一堂精彩的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信系统工程师孙宇:在设备层面,图像和话音传输都采用了主备份的实施方案,在链路传输上也采用了专线和联通线路的双备份方式。此外还采用央视光端机作为第三路由,进一步提高图像话音质量和传输的可靠性。“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太空授课已开展多次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课程表也已经公布了,那么几次太空课程中不同的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天宫课堂”第一课主要面向小学生,注重趣味性。“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面向初中生,向下辐射小学生,向上辐射高中生和全社会的爱好者,有关空间科学实验的内容增加了,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让大家了解科学家在上面干什么,科学实验做什么。“天宫课堂”第三课将更深入更立体,参与性更强。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事件1.中国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全面顺利推进。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科兴中维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相继被正式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83533.2万剂次。事件2.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未来15年科学素质建设勾画新蓝图。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事件3.天宫开讲科普课,掀起全民航天科普浪潮。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本次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这是中国科普教育活动覆盖面最大和参与公众最多的一次重大实践。事件4.大量科技应用助力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三星堆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本次考古发掘和保护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全过程紧密结合。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事件5.中国科学家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发布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科学家精神入选其中。事件6.《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全面总结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会上提及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事件7.中国开启建造天宫空间站的新时代。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事件8.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也在世界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实现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的三大目标,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事件9.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事件10.公众自发向袁隆平、吴孟超等已故科学家致敬。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同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公众纷纷自发进行哀悼和缅怀,在全社会掀起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热潮。2021十大科普事件揭晓据了解,“典赞·科普中国”是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创始于2015年,迄今已连续举办七届,通过盘点年度科普的人物、作品、事件和谣言,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科普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品牌活动之一。“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当“太空教师”王亚平再度说出这句话,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画上了圆满句号。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上,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担当“最高讲台”“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天宫课堂”恰恰是最能激发人们好奇心的场景之一。首先,把教学场地搬到空间站,能看到平时难以体会的独特画面,比如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我真的不知道在太空,气泡是可以留在水球里面的。”一位观看现场直播的学生啧啧称奇。其次,空间站本身就是引入入胜的人造宇宙景观。“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作为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它代表了中国人用脚步丈量宇宙所抵达的最远边界。空间站里独特的工作生活场景和物理学现象提醒人们,其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这就是前沿地带的迷人之处,它会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探索欲。当科学的种子撒向充满好奇的心灵,总有一些梦想能长成参天大树。“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一堂约60分钟的太空科普课,背后的科技支撑十分复杂,集中体现了我国多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400公里高处,宽敞明亮的“天宫课堂”、流畅的天地双向互动……相比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首次太空授课,空间站的课堂展示空间更大,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可以进行更充分的天地互动。从抵抗失重环境下肌肉萎缩的小小“企鹅服”,到航天员喝上再生水,一个个小细节见证着我国航天科技的日新月异。“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更不必说,高难度高风险的太空出舱已成为中国航天员“必备技能”,他们像搭积木一般搭建起美感十足的T字型中国空间站。放眼全球,像中国这样的太空授课,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做到。如此难得的机会,就这样来到普通人身边,这不仅会凝聚成美好的记忆,也无形中增加了中国人心底的自信。“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天宫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也是沟通的桥梁。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广泛的公众理解和积极的社会参与。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不例外。有专家指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太空探索投入高、门槛高、回报周期长,尤其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建立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显得格外重要。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公众科普教育,让普通人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最直观的认知和参与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太空资源极其珍贵,航天员们在繁忙的飞行任务期间抽出时间进行太空授课,正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太空科学的特点,用我国航天事业的最近进展激励奋斗豪情、鼓励梦想远航。最近,在“全球拍天宫”活动中,许多人用手机成功拍摄到了空间站过境视频,为这颗夜空中最亮的“中国星”划过天空而兴奋、骄傲。“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带来了什么?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大众的科学热情总在相互促进。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也需要更多类似“天宫课堂”这样的科普形式,带动更好的公众参与。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让公众和前沿科技“相遇”,会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使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定能与科技创新之翼并展共振,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有人说,我们迈入了终生学习的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对知识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出科普的旺盛需求。不久前,《“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公布,强化新时代科普工作价值引领功能、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等6项将重点实施的任务,为科普事业勾勒出一张蓝图。好的科普到底“长”啥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回望这些年,与互联网的融合碰撞,深刻改变了科普的传播方式和生态。从网络专栏到个人公众号,从短视频到直播,一台手机、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转身便成为科普达人,通达成千上万的网民。科普创造者多起来,科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不难发现,一些科普受欢迎的共性在于,他们都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知识,让科普变得生动有趣。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70多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被网友亲切地称呼她为“吴姥姥”。她用竹扫帚、大铁锅、气球等物品,展示深奥的科学原理,收获了百万粉丝关注;中科院物理所团队结合社会热点开聊,设计巧妙的小实验“正经玩”,把科普做“出圈”。“科学原来如此可爱”“看完也想当科学家”,网友的心声背后,是一颗颗科学好奇心的苏醒。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让科普变得有趣,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更是科普传播理念的转型。从公众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想说什么,摒弃过去以我为主的灌输和说教,以平等的视角做知识分享、经验共享,让高质量的科普春风化雨,深入人心,这是互联网时代“好”科普的基本特征。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科普,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有趣,也是培育科学思维的要求使然。从日常生活入手解答疑问,增加科普的趣味性,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动了解科学、爱上科学。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枯燥的公式、复杂的推演,只会让人敬而远之。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数字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科普更便利的另一面,则是内容的纷繁复杂,也为形形色色“科学流言”提供了更多渠道。一些看上去就不靠谱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可曾记得,网络上谣传的“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既要精准辟谣,也要主动出击,以权威声音补位,构建起抵御“科学流言”的有效屏障。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信息爆炸,高质量的内容尤为珍贵,科普创造同样如此。让权威的、有料的声音及时抵达更多人,不只是提高“科学流言”的免疫力,更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专业人士的及时答疑释惑,帮助人们理性认识病毒,为科学防疫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从保障好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到推广防灾减灾方法,再到解析“双碳”、5G、干细胞等社会热点,都需要更加有料的科普来助力。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让更多人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是科普的题中应有之一。对我们这么一个幅员辽阔,发展水平高低不等的国家来说,好的科普既要面向大多数,也需在补短板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国科普资源加大了向农村、基层倾斜的力度。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12所。1700多辆科普大篷车常年跑在田间地头,它们是校园里的小型“科技馆”,也是农田边的“流动技术服务站”,播撒下知识的种子,让科学梦想托起明天的希望。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的是科普形式,不变的是更好满足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