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在于“趣”_第1页
古文教学在于“趣”_第2页
古文教学在于“趣”_第3页
古文教学在于“趣”_第4页
古文教学在于“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文教学在于“趣”周林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想着自己怎么教,忽视了学生怎么学,这使得古文教学枯燥无味,缺少灵魂。我们假如能调整教学视角,从儿童视野出发,以“趣〞为突破口,趣教趣学,或许能改变古文教学低效、无趣的局面。

古文教学儿童视角趣教古文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渐渐对古典诗文、传统文化重视起来。新课标也进一步提出了“要把传统文学植根于学生脑海〞的要求。全面实施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总共收录了13篇小古文,由此可见古文教学的重要性。

古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汉语和古文表达出入很大,语法体系也不太一样,这些给学生学习古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种种原因,导致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

一、小古文教学的弊端——无趣无味

(一)课堂沉闷不得趣

对学生来说,学习古文是很吃力的,由于古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文的表达相差甚大。虽然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同宗同源,但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蜕变,好多汉字的字音、字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且古文的句式表达、语序语法也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

而且,我们学习的古文是古汉语的书面表达,生涩难懂。学生之前几乎没有读过,也没有学过古文,几乎是零基础。再加上生活中根本运用不到古汉语知识,所以学生学习古文既没有古文知识基础,也没有生活基础。在课堂上,教学互动也很少,基本是教师的单边讲解,因此,教学气氛显得较为沉闷,缺少趣味性。

(二)教学单调不得法

长期以来,我们对古文的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基本流程为“读文—释义—背诵〞,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是读读、背背、记记。每篇小古文都是这样的教法,导致学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千篇一律地教,学活力械性地学,学生学起来丝毫没有一点兴趣。教师由于教法单调、形式单一、过程教条,扼杀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导致学生基本都是在被动的情绪下应付式学习,在沉闷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气氛下,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三)背诵机械不得味

每篇古文都要求背诵。对于古文的背诵,我们一贯采取的策略就是死记硬背。教师往往只关注背诵的结果,不关注背诵的过程,也不管学生是怎么背的,带着怎样的情绪,花了多少时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没有提供一些巧记乐背的方法,学生往往会掉进反复背、苦背、死背的泥潭。加上古文生涩难懂,本身就难记难背,所以,学生只能耗时打持久战,效率很低。这样的死记硬背只会事倍功半,背不出来还有相应的教训措施,让学生更是会失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而且,低效的背诵往往忘得也快,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畏惧心理。这些都一点点啃噬着学生学习古文的乐趣。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学习假如能建立在兴趣的基礎上,往往会事半功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依循儿童心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从兴趣点入手设计教学,让学生对古文学习产生新鲜感和愉悦感。这样,大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小古文教学的对策——趣教趣学

(一)变形式,显古文诵读之趣

朗读是学习古文的第一要义,学习古文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知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并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韵律。读也是理解的跳板,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古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朗读教学还存在较大误区,认为把古文读正确、没有错误就行了。这样并不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其实在古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古人读、师生共读、角色扮演读等多种形式增加读书的乐趣。

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古文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来朗读,这样会显得更有滋有味。如读《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古人谈读书》句子精练、节奏明快,适合打着节奏朗读;《伯牙鼓琴》文章情深意厚,字字有情,适合配乐朗读;《自相矛盾》课文很有场景感,一段段文字就是一帧帧画面,适合配图朗读。假如采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学生的朗读情绪会进一步高涨。

(二)配插图,增古文理解之趣

古文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古文中有好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相径庭,还有不少生僻字,再加上古语的表达与现代汉语的表达相差甚大,这些都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假如能在画面的帮助下理解古文,其难度就会降低好多。

如《自相矛盾》里疑难句子就可以配上插图来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画面感很强,其内容可以图解为几幅图:《楚人夸矛图》《楚人夸盾图》《路人嘲讽图》《哑口无言图》。在理解古文句子的时候,假如能借助这些画面,难度就降低了大量。如理解“誉其矛〞“弗能应也〞的时候,教师出示《楚人夸矛图》,让学生观测画面中楚人的神情、动作,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誉其矛〞的意思了;教师出示《哑口无言图》,让学生看着楚人哑口无言、神色木然的样子,这样,“弗能应也〞的意思也就瞬间明了了。像这样有了图的辅助,理解就简单多了,也好玩儿多了,真可谓图文相配、理解到位。

(三)演故事,享古文复述之趣

每篇小古文的课后习题中基本都会有同样一道题:讲讲这个故事。这主要是想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遴选的小古文基本上都是故事性较强的小短文,很适合学生陈述。然而,纯粹的陈述往往对比干瘪,陈述的同学提不起劲,听的同学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假如能在形式上包装一下,换成情境表演的形式,自然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安排表演。这篇古文的故事性强,人物形象显明,对话幽默,而且描写的情景与生活中的情景较为相像,不难表演。表演时,教师可以安排生生表演,也可以师生一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记住台词,实际上是把课文背诵下来,这样通过饶有兴趣的表演将课文台词化,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复述也。

难能难得的是,这篇古文描述了古时候的一些生活场景。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地穿插一些古时候的礼节教育,如见面礼、接待礼、言谈礼。无形之中,学生就受到深厚的传统礼仪的陶冶。

(四)改情节,添古文表达之趣

在教学小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古语表达训练,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古文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并不是求得语言的准确表达,而是寻求一种开心学习古文的感觉,单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是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奇妙地改动一些情节,让学生尝试着练习古文说话,可以达到激活思维、活跃气氛的效果。如《自相矛盾》一文中旁观者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教师可以借此来设计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教学片段如下:

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很明显这是路人指着矛说的,假如换个角度,路人是指着盾说的,他该怎么说呢?

生1:以子之盾,御子之矛,何如?

生2:以子之盾,防子之矛,何如?

生3:以子之盾,抵子之矛,何如?

(五)画导图,赋古文背诵之趣

小古文的学习,绕不过去的一关就是背诵。学生往往对背诵不感兴趣,特别是古文的背诵。古文表达和现代汉语迥异,还有不少晦涩难懂的字词,背诵的难度较大。假如整理出古文内在的联系,将背诵内容简约化、线索化、规律化,这样就简单多了。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两小儿辩日》一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整理出思维导图:

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将内容浓缩其中,也将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