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1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2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3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4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接下来,把精心挑选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分享给大家,欢迎你们阅读和借鉴。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导语,抓单元训练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目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思路。

(二)预习内容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杂拌儿

翡翠榛子栗子风筝鞭炮逛庙会

()七八()万()更()()灯()彩

有()有()各()各()日()不()

()()不同万不()()灯火()()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记下来。

三、教导学案

(一)读议结合,小组合作探究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合作填表,并说一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风俗习惯

(二)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反复朗读体会。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体会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结合自己过年谈感受。

(三)总结提升

北京人过春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四)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走进民族村》之《英国人的圣诞节》《云南的歌会》,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提纲:

1.英国人是怎样庆祝新年的?与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哪些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四、课堂检测

1.我会写

fěicuìchūxúnbiānpào

()()()

áozhōuzábànfēngzhēng

()()()

2.我会填

()的展览会()的香味

()的玩具()的姿态

()的技能()的日子

3.我会选

(1)《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高潮是()

A除夕B元旦C元宵节D过小年

(2)《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彩排是()

A除夕B元旦C元宵节D过小年

五、课后作业

1.读课后“阅读链接”,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2.搜集各民族春节有哪些习俗?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多音字;通过讲授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

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腊八等词的意思。

2.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

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4.感受春节这一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

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感北京春节的氛围

1.事先板书课题,说说感受,读出不同的读法。了解春节北京。

2.提示本文作者。

3.过渡:老舍是一个老北京,这么一个老北京写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又会透出

怎样的京味儿和年味儿呢?请同学们读读这篇文章。

4.这篇课文的用词很有特色。归类出示字词,指导学生读好。

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

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通过读文中句子,了解杂拌儿。)

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

5.请学生说说北京的春节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1.过渡:老舍是怎样写出北京春节的这些特点来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完成这份表格。

既然是填表可要注意简洁,尽量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填好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核对一下。

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栏内容待学生填。)

时间

风俗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

挂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2.交流小结,北京的春节何时始,何时终。随机理解腊月正月。了解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透过这么一个表格看到了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印象。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预设:除夕

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1)除夕:

1)师: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就到了!请生自读。

2)说说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逐步感受完段落中的每一句)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指名读。

齐读。

3)师:老舍的语言虽然概括,却又是如此的丰富,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齐读。

4)师: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5)师: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

齐读出热闹。

(2)引述正月初一:

1)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有什么不同。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

预设:因为除夕实在太热闹了。

为了下午能继续热闹。

3)引读下午的情景。

(3)正月十五:

1)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

2)请学生读读两处写灯的地方。说说我们眼前一下子展现出了怎样的情形?出示画面,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部分。

3)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

体会人多、热闹。

5)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师: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年味儿

3.了解文章写作的详略

师: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

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四、品味北京春节中的孩子

1.过渡:北京的春节不仅仅因为有了这些年味儿而美丽,更因为有了孩子而显得格外热闹。

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

2.出示。齐读。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师:春节里,孩子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4.师:我想大家春节里也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写一写,让我们大家都来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时间五分钟。交流。

五、比较不同人眼中的春节

1.师: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上总洋溢着我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北京更是如此。孩子们欢喜,老舍也欢喜!这同样是老舍眼中的年味儿!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请生自读阅读链接材料,体会与《北京的春节》的不同处。

2.交流:

(1)梁实秋《过年》

1)体会他的并不特别喜欢。

2)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

3)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2)斯妤《除夕》

1)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

请学生读读最喜欢的语句。

2)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

3)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三:

(一)趣谈习俗,引发春节记忆

师:今年过年,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了吗?

生:收到了。

师:有的同学笑得特别开心,说明大家收到了压岁钱很高兴。可是,有一位作家,叫梁实秋,他写了一篇文章《过年》。他即便是收到了压岁钱,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不作声。)

师:读一读原文中的一句话──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师:有的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了?

生:他说,叩头如捣蒜,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和捣蒜一样,一下一下地,接连不断。太好笑了。

师:作家形象地刻画出了叩头的样子,让我们感到了语言的幽默。以“春节”为主题,很多作家都创作过,斯妤创作《除夕》,冰心创作《童年的春节》,老舍先生写过──

生:北京的春节。

(二)设下悬念,引发阅读期待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生:老舍。

师:哪里人?

生:北京人。

师:是啊,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运用着地地道道的北京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地地道道的北京春节,究竟地道在哪呢?放声朗读课文,作者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自由读书。)

(三)朗朗读书,梳理春节印象

生:作者写了腊八、二十三过小年……

师:是腊月二十三,说,就要说准确,请接着说。

生: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教师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黑板上,括号里面,应该填上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一边表达,教师板书:

腊八(1.2)──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3.4)──腊月二十三(5)──过了二十三(6)──除夕(7)──正月初一(8.9)──正月初六(10)──正月十五(11.12)──正月十九(13)

师:在合作中,我们完成了板书。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以什么为序?

生:以时间为序。

(四)再读课文,感知传统习俗

1.读中思,概括习俗,小结学法

师:请九位同学分部分,朗读课文,每读完一部分内容,请你概括一下,在这特定的节日里,有哪些习俗。

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在腊八节里,有哪些习俗?

生: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腊八粥,喝过吗?

生:恩,喝过。

师:什么叫泡腊八蒜?

生: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这就叫泡腊八蒜。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生字──醋,左边是“酒”的右半部分,右边是“昔”字,用“昔”字组个词语。

生:昔日。

师:昔日的酒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发酵后,就变成了──

生:醋。

师: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这样的醋,就叫──

生:腊八醋。

师:就像这样,读完一部分,请同学概括出这部分中的习俗。谁发现了,同学是怎样概括出腊八的习俗的?

生:从句子中抓住了关键词语,直接摘录词语,就概括出了习俗。

2.读中思,分享习俗,体味语言

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几个儿化音,谁再读一读?

生: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师:北京人爱读儿化音,读得再亲切自然些,微笑着读一读。

生: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师:概括地说一说节日习俗。

生:小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们:预备过年的物品。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自行删改!

推荐一:《《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习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习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习: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推荐二:《《北京》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虾”2个字。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感悟涛涛美丽的家乡,能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3、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

会用“那么……,那么……”的句式说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照片,了解家乡。

2、出示课题。

3、学习第1段,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读带拼音的生字。

(2)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3)读词语。

2、整体感知

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2自然段

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齐读,师: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很美?

交流反馈学习:

A、第2句:

生朗读,读好“那么……那么……”。

生用上“那么……那么……”说话。

(齐读)

B、第3句:

出示句子,齐读。

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一艘艘、“装满”来感悟船多、鱼虾多。)

男女生赛读。

C、第4句:

出示贝壳图片,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些贝壳。

说话训练:贝壳的颜色真多,有——,有——,还有——。

贝壳的——真多,有的——,有的——,还有的——。

朗读句子。

D、读第二自然段:

(齐读)

四、写字:

1、出示生字,生观察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哪里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练习写字。

4、师生评价。

《北京》教学设计2

这节课我的整体安排是先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

在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环节中,我先没有将歌曲名称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猜一猜歌曲讲了些什么,当第二遍欣赏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听,听一听歌曲一共分为几段,哪一段和哪一段一样;由于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听过这首歌曲,所以在一次备课中我想学生可以回答出来,但经过上课下来,我发现有的学生天赋很好,能够听得出来,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上来,经过我认真的反思,我想小朋友能够会唱的歌不一定能够分析它,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难点,逐步的叫学生来了解掌握分析理解歌曲的能力,所以在二次备课的时候,我仍然是先让学生自己听,尽量用动作等形式提醒他们,当学生实在理解不上去,我再随音乐打手势分别出示第一二三段,然后再来说一说为什么我是这样分的,接下来我再问哪一段和哪一段一样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能够及时的做出回答。

在一次备课欣赏的部分我安排了两个环节,分析完段落后,先是“听到独唱时把小手举起来,听到齐唱时将小手藏起来,看看谁听得最仔细,反应的最快”,然后再“随音乐让学生加上美丽的舞蹈”,但是经过第一节课上完,我觉得听独唱举手部分学生的兴趣极高,所以我在接下来的课中将两部分调换了一下,现编舞蹈再听独唱或齐唱,这个环节结束以后,伴着学生热烈的氛围,直接问一问“同学们感觉快不快乐啊?”学生很自然的回答:快乐。“那么老师这里有一首《多快乐》,同学们听一听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这样很自然的就过渡到了学习歌曲的环节,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仍然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强调,学唱完后再拿打击乐器来为歌曲边唱边伴奏。有的班级接受能力好时间有剩余也可以分组来比一比赛,点评一下优缺点。

《北京》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生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试着读一遍,并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出示词语)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2)说说你看了什么?

(3)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4)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解释“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5)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2)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4)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释“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5)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1)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点击课件,播放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3)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4)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旅客”

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5)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搜集来的关于北京的资料告诉大家。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北京》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3、体会到北京的美,从而建立起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看图:

⑴课文中有几幅图,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⑵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知道了什么?

3、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本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⑵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楚中央、前面和中间的方位。

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结合上下文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⑵结合课文和图画理解生词。

⑶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6、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哪里最美?我们要爱什么?

⑵讨论:

在这一自然段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七、课堂练习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北京》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

认读8个字(其中2个多音字)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抗日军民同甘共苦、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能写出课文表现白求恩的两件事。

教学难点:

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抗日军民同甘共苦、乐于助人的品质。

查阅资料:

查阅关于白求恩的有关资料。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1

教学要求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抗日军民同甘共苦、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白求恩与孩子〉这篇课文,谁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白求恩。

生自由介绍,老师做适当补充。

二、自由读文,进行预习

1、初读课文,达到文通句顺。

2、认读课后字词。蘸、袖、捏、埋、氛(一声)

多音字:大(dàdài)埋(mánmái)

3、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4、划分段落,同学评判

5、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汇报,大家讨论评判。

三、再读课文,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和搜集资料,你觉得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简单的写一写。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朴素不挑剔

四、拓展延伸

打开语文实践活动8,读短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自学后,讨论汇报。

1.读短文,争取把短文读正确。

2.独立完成后面的问题。

3.集体交流。

①从课文中找出“陆续”“继续”“连续”这三个词语的句子,体会他们的用法,然后选择合适的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2)演出就要开始了,观众们()走进了剧场。

(3)由于意外情况的出现,比赛在暂时中断后,又()进行。

4、读画横线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联系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然后填空。

《北京》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情感目标:产生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的愿望。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含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边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及课后认读字表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文章内容。

二、再读课文,看看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哪几件事?有什么感受?

1.边读边划。(用不同的标记)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三、交流。

1.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五年前我初到北京,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动把我驮回车站,使我深受感动。

第二件事是:另一位北京老人看见我在公共汽车上屡屡给别人让座,始终没有坐稳当,主动给我让座的事情。

2.作者的两次感受:

(1)那个美丽的秋日,被冷风吹的感觉竟然十分惬意。

(2)可车刚启动,……被认可的感动。

四、理解作者的两次感受。

1.什么是惬意?被冷风吹着应该是冷的,为什么作者却感到十分惬意?

2.作者被什么感动了?

五、感受老人的品质。

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

六、读第三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

作业:摘抄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板书:

我北京老人

迷路耐心指路,驮到终点热心助人

给别人让座给我让座善解人意、懂得心疼别人

教学反思:

在写作写法上,学生知道的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的词语能够写出自己的感受。

《北京》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10个认读字。

能力;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及进行评价人物练习,使学生受到关爱他人、关爱父母的教育。

思品: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教育学生知道感恩。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本对母亲无比关爱的孝子之情。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母亲节的资料。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3课《鲁本的秘密》。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是啊,鲁本的秘密是什么呢?既然是秘密,他为了保守秘密又是怎样做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叙述的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认识新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在了解课文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理清叙述的顺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从而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秘密萌生——秘密攒钱——秘密实现)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重点讨论秘密攒钱的过程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鲁本秘密攒钱的,他为什么要秘密攒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读全文,突出重点。(有关描写母亲为全家操劳、鲁本卖掉最后的两个麻袋、母亲节送胸针等部分)要读出对母亲的理解尊重、体贴关爱;读出急切;读出母亲的激动、欣慰;鲁本实现愿望的兴奋的语气和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阅读延伸,升华情感

讨论:你认为鲁本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北京》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12个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唠)

能力目标: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情感目标:体会森警战士对待艰苦、单调和寂寞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北方林区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美国的森林警察,了解了他们的工作作风。在我国北方内蒙古原始森林中,有个独特的小木屋,那里生活着内蒙古一群特殊的的森警部队,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到文中去了解。

二、初步自学。

1.自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号,理解词语含义,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2.讨论交流自学成果:

同桌互相讨论不懂得词句

提出仍然不懂得问题。

三、进一步自学。

1.出示思考题,边默读边思考:

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在文中标划出相关语句)

把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试着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2.分组交流讨论:

课文时从那几方面说明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状况的?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写结合,读中有感。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开拓思路。

2.试着动笔写一写,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

3.小组讨论评议。

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试着给课文再拟一个题目。

板书设计:

32北方有个小木屋饮水吃饭极其艰苦

居住条件和环境充满恐惧乐观、奉献精神

业余生活单调寂寞

《北京》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北京》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漂”)及新词。

2、按要求积累词语,有选择的写一写。

3、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谁吗?

提到海洋,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和词

2、利用工具书自学解答不懂的字和词

3、教师指导重点字的读和写

4、默读课文

三、思考:课文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自然现象。划出课文中描写星鱼的句子,在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

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2、读课文,了解内容,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小组讨论,谈谈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读读有关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重点体会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三、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当学生对第三自然段提出疑问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设问。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先让学生了解前一句是提出问题,后一句自己作出解答,这就是设问。

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例子,加深理解设问。

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段,分别说说段意。

《北京》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

情感目标:指导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重点: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指导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读一读。

比较金丝猴面颊腹部乳白色缕缕金丝披散赠送设立

耀眼夺目高雅华贵惧怕酷暑忍耐拒绝率领机构猛禽

逃之夭夭机警大肆砍伐濒临灭绝珍稀动物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流利。

较难度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指个别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大家评议,纠正字音。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1)写金丝猴外形漂亮。

(2)写金丝猴的生活方式:活动、吃实物。

(3)写金丝猴的生活的方式。

(4)写金丝猴是我国的珍稀动物,要加以保护。

四、完成课后一题。

1.读题,说说干什么?

2.默读课文,用——画样子语句,用~~画食物语句,用()标出写敌害的语句。

3.口头说一说。

五、讨论:为什么金丝猴为“国宝”。

1.金丝猴浑身是宝。

2.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现在已经濒临灭绝。

3.世界上任何人只有来到中国才能看到金丝猴。

板书设计:

外形漂亮

16国宝金丝猴珍稀动物加以保护

生活方式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了解了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同时也了解了金丝猴珍贵的原因。尤其到课的最后10分钟,随着学生对金丝猴了解的深入,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保护之情,呈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北京》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怀周围的人。

教学重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怀周围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给生字注上拼音。标好自然段序号。

2.再练习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听的同学要认真,看谁听出问题。

二、阅读感悟,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考:

1.“半边井”什么样?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

说说“半边井”的样子。

2.鹿港人为什么要修半边井?默读课文,用括号标出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找、标

(2)个别发言。

(3)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体会“半边井”历史悠久。

(4)当我介绍完半边井的来历时,游客们都会露出敬佩的表情,还会说

(5)出示句子鹿港镇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重点讨论“为什么说鹿港镇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6)你就是去半边井的一名游客,听力介绍,你会说:个别读句子。

进一步体会鹿港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说说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讨论。

四、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我是苹果》

板书设计:

半边井

历史悠久样子独特人情味浓

课后反思:

学生能够讲出修建“半边井”的目的,结合实际说出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但是读的不够充分。

《北京》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字。

能力目标:能够讲述《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

情感目标: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人们为我们创设了许多神话故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谁来讲一讲《女娲补天》的故事?

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1.自己读课文,看课后认读字和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读准字音。

2.读读下列词语:

帝俊羲和扶桑轮流违反烤焦苦不堪言

尧羿疾飞爆裂箭囊红光四溅安居乐业(困)

3.读课文,把句子读流利,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悟课文结构,练习讲故事。

1.读读课题,说说“羿射九日”的意思。

2.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原因?

自己读一读,想想原因是什么。

借助下列词语讲一讲:

帝俊羲和汤和轮流违反苦不堪言

3.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经过?

自己读一读,想想羿是怎样射掉九个太阳的。

借助下列词语讲一讲:

尧神弓神箭爆裂凉爽派人罢手

4.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结果?

自己读一读,想想羿射九日以后怎么样。

借助下列词语讲一讲:

只留安居乐业拥立

5.讲一讲《羿射九日》的故事。

四、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一个给同学们。

《北京》教学设计14

知识目标:

1、认读5个字,能按要求写出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童趣。

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

玻璃窗上冰花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在寒冷的冬天,由于外边冷,屋里热,于是在玻璃窗上就会出现什么现象?你仔细观察过那结在玻璃上的窗花什么样?想不想知道书中描写的冰花什么样?指名猜一猜。你猜对了吗?看课文。

二、自学课文,读准字音。

1、先拼读认读字音

2、放在文中再读读。

三、读课文。

1、练习读。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解决。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写了几小节,每节写什么?想一想,和本组同学说一说。指名说。

2、你最喜欢哪小节,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3、“丰富多彩”是什么意思?书上介绍的图画内容都有什么?

“……”是什么意思?你再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图画,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指名说。

4、这么普通的冰花,在作者眼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像童话故事一般有趣。为什么?(由于作者仔细地观察,又加上他丰富的想象。)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想象。

五、练习有感情地读全文。

板书设计:

24、玻璃窗上的童话

美丽的窗花

丰富多彩会变化

观察描画当作家

《北京》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字(含2个多音字“的”和“累”)。

2、能够给别人讲述《夸父追日》的故事。

3、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能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查阅资料:

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故事,夸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并讲述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神话,把学生带入神话故事的情境。

汇报了解到的夸父的有关资料,引入新课。

二、自学新字,质疑问难。

1、认读11个字,读准音。

找出各自的生字,查字典等方法解决。

2、自渎课文,读熟练,注意停顿。

(1)逐段读

(2)读全文

(3)指名读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了解故事内容,解疑,为讲故事做准备。

1、带着问题,熟悉课文内容。

2、想一想: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随学生汇报,师板书,熟悉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3、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4、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夸父族的故事呢?

四、练习讲故事。

1、逐段讲。

可以增加自己的语言。

2、完整讲。

先在组内讲,再上台讲,师生评价。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28夸父追日

突发奇想迈大步去追日

夸父族人难忍口渴喝干水暂放弃勇敢

遗憾死去化桃林献果子善良坚强

推荐三:《《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实自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何东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2、走进新课,感受风俗

新授内容重点放在研读“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讲述描写“腊八”的部分,做个示范,引领学生了解腊八习俗及作者语言的丰富;其次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描述“腊月二十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体会人们对小年的重视,送灶王的习俗;然后再带领学生赏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除夕的热闹;学习“正月初一”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探究到了初一和除夕热闹的不同之处:除夕是忙碌的热闹,而初一是休闲的热闹;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学习“元宵”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后让学生探究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并模仿文中语句用“有的……有的……”说一组排比句。

3、综观课文,体会详略

北京的春节前后四十多天,有许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详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因为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语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京味儿十足,生动丰富。

5、阅读拓展,随堂练习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确立的主题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时也体会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单元人文主题。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让学生课下了解家乡风俗,写一篇短文,做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

这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设计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这一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一、课前没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没有适时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多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

三、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春节刚过,我们在家迎来了开学季。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是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带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学生没有学会处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节》一课公开课,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便是对于几个语段进行反思的感悟。谈到感悟,便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的说。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细腻,还要对整篇文章有全班考虑;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四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腊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腊八、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第二次上课时作了调整。

处理重点语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的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好。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