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_第1页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_第2页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_第3页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_第4页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是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短篇小说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真知灼见。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他不仅在美国文学史,而且在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不朽传世的短篇,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文学体裁,因而在西方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厄舍古屋的倒塌》(TheFalloftheHouseofUsher )“以奇特的文笔,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和耐人寻味的主题闻名于世,后来被列入世界短篇精华之林”。[1]不少文学爱好者及作家从不同角度对此短篇小说做过较深刻的分析,如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心理分析方法、来自心灵的恐怖——评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创作效果、论爱伦•坡的效果统一论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应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等。本文拟从原型和现实这个角度来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解读小说的象征性主题,以便“人所接受的只是原型、只是象征,而且在解释器意义时所根据的,通常不是成熟的个体和文化,而是早被超越了的属系发生史或个体发生史上的阶段。我们现在辨认其中的某些象征并审度其历史的真理价值。”[2]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运用哥特式小说传统,唤起读者内心的恐惧。主人公是一个古老家族的最后一支遗脉,为一对孪生兄妹,兄妹俩都受某种神秘疾病的折磨,哥哥罗德里克•厄舍(RoderickUsher)具有高度敏感的精神气质,感官呈现病态的敏锐,妹妹马德琳(Madeline)长期以来也一直重病缠身,受某种僵直症的折磨,哥哥将弥留之际的妹妹活埋,而暴风雨之夜,裹着寿衣的妹妹又破棺而出,最后兄妹双双死去,古老的厄舍古屋也随之倒塌。叙述者“我”是厄舍童年时代的好友,受邀来访,以局外人的身份一步步见证了这个古老家族走向崩溃和毁灭的恐怖历程。兰斯洛特•坎宁爵士 (SirLauncelotCanning)的《疯子特里斯特》(TheMadTrist)出现和马德琳从墓穴中回到古屋使《厄舍古屋的倒塌》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有人认为这种对应法是一种拙劣的文学手法,甚至艾伦•泰特(AllenTate)认为它只会破坏故事的效果。但是,认真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叙述者和《疯子特里斯特》在小说中都是缺一不可的,而且要全面理解《厄舍古屋的倒塌》,解读叙述者和《疯子特里斯特》的怪诞神秘和深奥是非常重要的。在爱伦•坡《创作哲学》(ThePhilosophyofComposition)中强调统一的效果,他说“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中,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描写的细节,甚至每一个字句,都应收到某种统一的效果,某种预想的效果,或某种印象主义的效果。”[3]为达到这一效果,整个故事从场景描写、人物塑造,到氛围营造、情节发展,一切要素无不围绕整体效果展开。即使坡很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小说的象征性意义,但我们从表层和深层都能看到这种效果统一论。因此,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叙述者和《疯子特里斯特》这两大要素可以加深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原型源自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Jung)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无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有六种原型一直伴随我们,它们是“英雄”、“孤儿”、“流浪者”、“武士”、“殉教者”、“巫师”。荣格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于表现集体无意识。创造过程,就我们所能理解的来说,包含着对某一原型意象的无意识的激活,以及将该意象精雕细琢地铸造到整个作品中去。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它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以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一种原型的力量,无论是采取直接体验的形式还是通过叙述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能激励我们是因为它发出了比我们自己的声音强烈得多的声音。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1000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这便是伟大艺术的奥秘,它是对我们产生影响的秘密。原型理论的鼻祖应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EdwardTaylor)。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TheOriginalCulture)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Fraser)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学著作《金枝》(TheGoldenBough)。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原型理论的奠基之作。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并且根据其间的类似点,研究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指出远古神话是仪式活动的产物,是伴随或后于这种活动的描述。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据此,弗雷泽提出了一个意义极其重大的人类思想发展公式:巫术——宗教——科学。在这种历时程序之中,许许多多神秘的仪式和奇异的神话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原型在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SymbolsandTransformationsoftheLibido)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的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里,自莫德•博赫金(MaudBodkin)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来分析诗歌并创作名著《诗歌中的原型模式》(ArchetypalPatternsinPoetry)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用“原型”这一概念。从文学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神话——原型问题的是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Frye)。在荣格的启发下,弗莱也从神话、仪式这些被视为积淀人类祖先原始经验和原型意象的形式出发,认为文学是神话仪式的表现,是神话的再生与复活。原型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典型形象,是表现在作品群体中的形式因素”。[4]弗莱的《批评的解剖》(AnatomyofCriticism)一书,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极大地突破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统治英美批评界的“新批评”派的眼光狭窄、观念僵化的局限,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艺批评的新局面。《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的理论与研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神话——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 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 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来看,而要把它置于整个文学关系中,从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体。好比看一幅油画,不仅要站到跟前研究其各种细节,也要“向后站”,从大处着眼,从更广的角度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突破某一两种文学作品的界限,达到对文学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这种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以其独特的宏观性为西方文学批评开拓出新的思维空间。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古典的神话后来成为诗,……爱伦•坡……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描绘,都是这种神话架构的无限开拓。”[5]厄舍古屋是原型。《厄舍古屋的倒塌》象征回归。回归指当个人追求愿望得不到满足或受严重挫折时,即以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发展早期的某些原始的幼稚行为来适应当前,由意识状态回归到无意识状态的一种变态心理现象。这里的无意识是集体的:小说中发生的地点(其中的地窖)和人物以及古屋内外一切皆是无意识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人类从其祖先和前祖先继承下来的原始经验的总和,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原型,因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结构中的内容,是先天存在的、可以通过遗传而被继承的人类原始意象的典型表现形式。厄舍古屋是厄舍家族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又是厄舍家族遗留下来的财产。这一环境完全是典型的“原始经验的总和”。回归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是至关重要的,深入洞察《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回归现象,也就是厄舍想逃离意识状态达到自我发展更成熟的阶段,但是他失败了。厄舍古屋这座有形的房子象征厄舍的性格,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论点。《群魔闹金殿》(TheHauntedPalace)这首诗就是有力的证据。诗中“宫殿周围的一片荣华,烁烁闪耀万丈光芒,只是往事,泡影已化,似曾相识而又淡忘。”[6]与对古屋凄凉而又快要坍塌的描述同时进行正是厄舍从理性思维到神经错乱的变化,所以古屋象征着厄舍精神即将崩溃。在神的世界里,中心过程是神的死亡与再生、消失与回归、灵魂附体与隐退。神的活动经常同大自然的一种或者多种循环相联系或者一致。神可以是太阳神,黑夜里死去,天亮时再生,可以是植物神,秋天死去,春天复生;灵魂附体的神,通过一系列人与动物的生命而循环。多数神被看成是无限的、不朽的,能起死回生是一切神所具有的永恒因素。神话的循环结构为从生到死和从死到生的延伸。这种类型在东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中屡见不鲜,因而东西方文化都存在这种再生的教义及模式。马德琳也是原型。如果厄舍古屋象征人物性格,我们可以从不同程度上看到古屋主人性格的各个方面。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基本方面往往分别象征男人和女人,通常是兄弟和姊妹或母亲和儿子。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自我意识就是厄舍,无意识即他的妹妹马德琳。他们是一对双胞胎,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几乎无法解释的生理上的感应。马德琳是厄舍心爱的妹妹,是他多年来唯一的伴侣,更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亲人。自我发展达到最成熟的阶段,无意识就是一个仁慈的“女性意向”象征,他可以助一个强壮而又独立的英雄一臂之力。在不太成熟的阶段,自我还很脆弱不得不屈服于无意识,并受到他的主宰。“可怕的母亲”往往象征着这种无意识。根据荣格的理论,当“自我”出现之后,人生便要受到经验和精神对外部适应情况的限制。而厄舍生活在孤独、恐惧中,精神抑郁、恍惚的自我个性无法向前发展,反而受到一直重病缠身、已病入膏肓的马德琳的影响。马德琳显然就是女性意向——原型,是她酿成了超自然的恐惧,她象征无意识,那位可怕的母亲。因此,是她在一定程度上使易受伤害的厄舍堕落并毁掉了他。厄舍大量的表现暗示着有意识回归的生活方式。在意识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无意识占据大量优势。厄舍的状况与在实验中没有感觉的物体一样,与世隔绝及精神受到刺激导致他的回归。值得注意的是,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厄舍好多年都没有离开过厄舍古屋。他同这些物体一样,都有过敏性和对相貌认识的倾向性,这是意识回归的最好见证,厄舍就处在这种回归的病态中。最后自我意识与无意识融为一体,厄舍和马德琳双双死去。同样,地窖也还是原型。叙述者的到来增添了厄舍古屋倒塌的氛围。他一到,就在楼梯上遇到一个“阴险的”医生,从而取代了医生在楼上的位置。我们知道,他是心理治疗专家原型。因为厄舍企图治愈他倍受“精神折磨”的心理疾病。他及时的出现打破了令厄舍意识回归的孤独氛围。但对马德琳而言,他确是一个阴险的医生。在他抵达当日,他见了马德琳最后一眼,实际上是匆匆的一瞥。从象征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从某种程度上,叙述者已成功地把厄舍从精神恍惚中解脱出来,让他逃脱了无意识的主宰。马德琳很快“死”去、叙述者帮助厄舍把她暂时放在地窖里埋葬充分说明这一点。地窖就是厄舍古屋倒塌的象征,不仅在于厄舍古屋地窖这个地方而且在于安葬马德琳不同寻常的预防措施:他们把马德琳的尸体放在存放“极易燃品”的地窖里,并且地窖笨重的铁门还小心翼翼地上了锁。马德琳死亡或者似乎死亡这一事实本身表明,《厄舍古屋的倒塌》不单是关于一个精神病患者逐步崩溃的小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德琳无意识就会随着厄舍意识日益衰弱而逐渐强大起来。马德琳被放在地窖这段时间,厄舍应该逐渐恢复意识或成熟,“使意识与无意识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7]但是马德琳被埋以后,厄舍整天无精打采,连平时该做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厄舍不仅把马德琳埋葬得过早,而且他还精心地安葬她。如果厄舍希望成熟的愿望得以实现,无意识就会被征服、它的仁慈就可以得到拯救,在厄舍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逐步将意识与无意识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心理象征意义而言,伟大的母亲必须与女性意向区别开来。在荣格看来,这是与龙搏斗的过程。这种神话模式包括一个进入山谷、洞穴的英雄 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其它象征。如:无意识与龙搏斗并杀死了它。这就是无意识一一可怕的母亲一一毁灭性的一面。它重新获得了某种金银财宝,拯救了他一直想娶的女人。巨龙之战象征有创意的回归,短暂的结合在艺术作品形式上可产生宝贵的效果。对称更体现原型。《疯子特里斯特》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表现。文学人类学的目的是探讨文学之前的范畴,如祭礼、神话与民间故事,如何滋润文学的成长,文学是神话的“移位”。古代的宗教与神话在近代发生了移位,小说中的大量情节,如诞生、发展、遇难、顺利或死亡,都与神话中某某神的诞生、发展、遇难、顺利或死亡有近似之处。叙述者读给厄舍听的《疯子特里斯特》的内容几乎和马德琳从地窖逃出来的内容一样:艾斯尔雷德用狼牙棒砸开隐士的门强行进入,马德琳用某种办法打开棺材;艾斯尔雷德杀死了巨龙,巨龙死前发出恐怖刺耳的惨叫, 马德琳用力打开铁门,穿过包着铜皮的拱道。马德琳一头栽倒在厄舍的怀里,现实和想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人都变成了可怕的死人。意识没有征服无意识也没有出现黄金、白银。回归没有坚持住一一厄舍被无意识打垮并被毁掉了。随着两人的死亡,整个人物也随之解体,完全成了无意识。厄舍古屋的碎石烂瓦被深深而阴冷的湖水淹没了, 它正是无意识的象征。积淀在集体无意识中的由人的代表性经验构成原始意象类型。古希腊柏拉图(Plato)把理念称为原型。荣格认为这种古老的用法正表示出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的意义,即它们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他认为在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一种人类表象的潜能即“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由人类基本的、普通的经验构成,也是原型。因此,理想和现实这两种模式同时出现使《厄舍古屋的倒塌》达到高潮。也就是自我的征服和无意识的“驯服”及被无意识毁掉的自我并存。值得注意的是,是叙述者把《疯子特里斯特》读给厄舍听的。在这里他再次成为理想的载体。不幸的是,厄舍的性格不坚强,难以保持回归或者受到回归的控制,难以像艾斯尔雷德那样继续下去。坡的巨龙交战故事的画面出现了好几次。大家都不会忘记艾斯尔雷德在酒精的作用下,在隐士的洞穴口找寻躲避暴风暴的避难所。即他想逃避酒精造成的回归这一现实。他应该征服无意识,却掉进了无意识的漩涡里。当然,在理想迈入真实时,当艾斯尔雷德成为厄舍时,我们看到,寻求避难所的希望是假的。《疯子特里斯特》没有女性意向同样重要。这与纽曼( Neumann的评论是有联系的:一个未能挽救与巨龙搏斗中的俘虏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