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要案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要案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要案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要案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要案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诗圣”蓬安第二中学校年11月24日第1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杜甫经典诗篇第2页

杜甫诗歌中最感感人是什么?(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四)眷恋亲情、友情、爱情。

第3页杜诗格调:基本上是“沉郁顿挫”,释义郁:低沉郁积。指诗文格调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他诗,蕴含著一个厚积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中和处事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迟缓,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第4页杜甫思想:思想关键是儒家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理想。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腐败、社会生活中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苦难甘愿做牺牲。所以他诗歌创作,一直贯通着忧国忧民这条根本,以最普通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伟大。第5页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统计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间社会历史情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写照,不一样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文治武功,他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影子。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标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精神营养自己。

第6页杜诗对元白“新乐府运动”文艺思想及李商隐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精神力量。杜诗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范围。有《杜工部集》。第7页《日月放光芒》连绵丝路黄河水当年一起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五马飞跃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吹寒夜秋露那是谁难过别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诚诚欲语平生事只说功与罪落木萧萧下江河去不归天地茫茫无穷尽日月放光芒第8页基础自主学案第9页●词语积累整饬:_____________。颠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征暴敛: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内升平:______________。泾渭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庶:___________________。符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使有条理跌倒;比喻处境艰难困苦佛教指产生结果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条件或力量。缘分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天下太平无事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吉祥征兆。多指帝王受命征兆第10页狷介:____________________。消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豁免:___________________。低声下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烟瘴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兵黩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攀龙附凤: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直孤傲,洁身自好(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免去(捐税、劳役等)形容说话时态度卑微恭顺样子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①引用,引证;②荐举,提拔随意使用武力,不停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处理问题巴结或投靠有权势人指意气激昂地陈说自己看法第11页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危难关头。解题第12页杜甫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第13页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为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盛唐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家庭中,杜甫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发洛阳名士们重视。他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第14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情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以后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最终一次相见。第15页第16页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到达权倾朝野目标,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以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生活,最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从军(主要是看管兵甲仗器,库府锁匙小官)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认识到达了新高度。

第17页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暴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长安,听到官军一再溃退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以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从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经典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取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形式把他见闻真实地统计下来,成为他不朽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第18页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伴随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第19页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

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

一个声音:磅礴,坚固又沉稳

有如茁壮牡丹迟开于长安

在一个晦暗时代

你是唯一灵魂

—西川《杜甫》

第20页●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它》,统计自己大学毕业后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影响。第21页五年后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于战时偏安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以后结集为《十四行集》诗作,影响甚大。冯至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众,小说代表作有二十年代《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山水》集。第22页3.写作背景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当代出色诗人。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是最艰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日寇侵略,需要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驱逐外辱。此时,作者对“万方多难”中崛起“诗圣”杜甫产生了尤其兴趣,决定为其做传,这就是《杜甫传》。本文介绍杜甫生平与经历,以及他伟大爱国情怀,给人教谕启示。作品用忠于史实手法,展现杜甫人物形象,做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佳作。第23页4.相关知识传记:一个常见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口述回想、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亲密,一些写作年代久远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对待。普通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致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史传或普通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一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一样,传记普通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基本要求。第24页第25页长安十年求官十年路,流淌多少辛酸泪咏怀五百字,开辟一条宽敞路--诗圣情怀第26页十年长安客,一腔辛酸泪1.参加坑骗性考试;2.作宾客,卖药;3.一再献赋,投诗求取官职;4.病痛饥寒,身体衰弱;5.贫穷而无法养家,幼子饿死;6.十年谋得一低微职务。第27页几多诗篇,几多辛酸1.用诗歌来求取官职;2.用诗歌表现自己悲惨遭遇;3.用诗歌表现人民痛苦,反对侵略战争;4.用诗歌揭露统治阶级腐败;5.用诗歌咏怀,反应社会实况。第28页总结:杜甫这十年困顿孕育了他思想改变种子。长安十年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诗歌格调。第29页流亡流亡中忠君爱国,无愧诗圣诗歌里忧国忧民,是为精神--诗圣精神第30页流亡经历:一个忠君爱国人白水(756.6,潼关失守,开始流亡)羌村(756.6,历经艰辛,安家于羌村)长安(756.8,投奔灵武,被捉,身陷长安)凤翔(757.4,回到凤翔,官左拾遗)羌村(757.8,放还,回到羌村)第31页流亡诗歌:一颗忧国忧民心1.身陷囹圄,心盼王师;(《悲陈陶》)2.兵荒马乱倍思亲;(《月夜》)3.忧乱伤时;(《春望》)4.国破家散,诗心写实。(《北自》)第32页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侍奉皇帝天地窄走向人民诗路宽--诗圣本色第33页主要生活经历1.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757.10)2.杜甫最终一次留居长安,过着闲散官吏生活;(757.11-758.6)3.离开长安,被派往华州做司功从军;(758.6)4.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758冬-759)第34页诗歌创作1.侍奉皇帝,梦断左拾遗;(唱和诗、朝谒诗,毫无光彩)2.离开京师,走向人民;(从狭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靠近了战乱中人民,认识到时代苦难,恢复而且扩展了他广大诗国土)3.开拓写实传统,抒写人民疾苦。

(《三吏》《三别》《洗兵马》)第35页课堂互动探究1.在节选这几段文章中,杜甫思想发生了怎样重大转折?【点拨】“长安十年”,杜甫开始想在政府里谋个一官半职,但因政治腐化,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仕途经历坎坷,生活所以困顿不堪,由此使他认识到了现实黑暗,写了一些反应人民生活困苦,表示自己同情百姓诗篇。“流亡”,使杜甫更深入靠近了人民,他既“慨世”又“慨身”,大部分诗篇充溢着感时伤国情感。第36页“侍奉皇帝”这部分内容写杜甫生活平定,但思想变得狭隘,诗歌也没有深刻内容。偶然机会,杜甫离开京城,又走向人民,才使杜甫真正成了“诗圣”,也使杜诗真正成为“诗史”,杜甫对人民同情,对国家担忧思想更深入显露出来,杜甫伟大人格魅力才更充分地表达出来。第37页2.杜甫在流亡中所作诗歌与他在长安十年困守时诗歌有什么不一样,造成这种不一样原因是什么?【点拨】杜甫在长安期间诗歌大多是写政治腐败、统治者腐朽奢侈生活和百姓贫苦。在安史之乱过程中,他更多是对政治时局关注,如《悲陈陶》,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前途淹没忧虑与关切,对圣明君主收复河山期望。即使也较多地描写了自己和百姓苦难,但与长安困守不一样,杜甫更多是把日常苦难与国家安危联络在一起,对统治者尖锐批判让位于忠君爱民思想。第38页仔细比较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如同冯至评价:前者叙述了大乱前人民痛苦,社会矛盾尖锐化;后者表现了他对于当前局势意见。杜甫对战乱给百姓带来苦难有着切身体验,杜甫本人又深受济世救民儒家思想影响,所以,杜甫战乱中诗歌往往把自己苦难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真诚地表示了对君主和国家忧虑与期望,故后人说“每饭未尝忘君”。第39页3.课文在“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一节中提到:“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靠近战乱中人民,认清时代苦难,所以而恢复而且扩展了他广大诗国土,从一个皇帝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岗位上。”这一段话在这一节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络杜甫诗歌创作来证实。第40页【点拨】这句话是作者对这一阶段杜甫诗歌创作特点总结,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也能够看作是这一节中心句。在供奉皇帝时光中,杜甫生活是平静庸俗,诗歌创作也被限制在狭窄天地中,如《曲江二首》中“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又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即使细腻但却是境界狭小诗句。所以连他自己都说“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而当他一从宫掖狭窄天地中走出来时候,他切身苦难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政治腐败、国家动荡和百姓苦难。如他此一时期名作“三吏”、“三别”。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第41页4.本文对唐代历史叙述对表现杜甫有何作用?【名师点拨】杜甫所处时代,正是唐朝由兴盛转向衰败时期,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历史。也正是这段历史给杜甫一生造成了无穷灾难,也给唐朝兴盛拉下了帷幕。能够说,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杜甫诗歌上伟大成就。本文在“流亡”一节中着重叙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艰难处境,叙述了唐朝破败局面,也穿插上杜甫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第42页对历史叙述也正是这些诗歌创作朝代背景,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发觉杜甫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历史。杜甫感人力量原来由此产生:诗人不论“慨世”还是“慨身”,他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结合在一起。大部分诗篇充溢着个人与时代血泪。从中我们也能够发觉杜甫关心国事、忧叹黎民伟大人格和高尚思想。所以,文章要写杜甫,就应写杜甫所处时代背景,也就是杜甫所处唐朝这段历史。第43页5.在这篇传记中,作者也用到了很多细节描写,因为时代关系,这些描写带有很大虚组成份,而传记本身是有真实性要求,你怎样对待这个问题,请结合详细例子来谈谈自己看法。【名师点拨】本文写751年秋天,杜甫贫病交迫,躺在长安旅舍中遭遇和心情,连门外连绵阴雨、积水中“小鱼”、床前地上长满“青苔”,等等,都有非常详细描写,衬托出杜甫当初那种失意和郁闷。这就是当代传记重视刻画人物心理写法。第44页又如他在曲江附近定居时家中景象详细描写显著也是出自虚构,很好地衬托了山雨欲来形势和杜甫内心忧虑;再如描写登慈恩寺塔时心理描写,也写出了杜甫对时局担忧。类似这些细节描写,也要有基本事实依据,比如依据历史上留下与传主相关一些史料记载,或者依据传主自述,适当加上合理艺术想象。这种虚构对表现传主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到达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统一。第45页一、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何杜甫诗歌会被称为“诗史”?问题探讨

第46页

他在诗歌中真实统计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间社会历史情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描述。他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影子。 主要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羌村三首》《北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洗兵马》

第47页

二、“还杜甫原来面目,他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详细,说说冯至是怎样实践他这种写作要求?第48页

杜甫是一个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诗歌中都有很详细放映。不过,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历史人物,因为时代原因,他也有自己不足。第49页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宾客’。”②“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当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诗句,但歌咏对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漂亮和雄壮。”③最终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一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含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不足表现之一。第50页

经过上面例句,我们能够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真实杜甫。不过,作者如实写出杜甫不足,不但不会减弱杜甫伟大,相反。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历史人物。第51页三、假如你是杜甫,你是会选择怎样人生?第52页不论选择什么样人生,都要活出价值,即使不能千古留名,也不能遗臭万年。杜甫人生是悲惨,但也是幸运。没有坎坷经历,怎么能有千古诗文?一千多年过去了,谁还记着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只有老杜诗文才是我们民族永恒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缅怀!第53页道不尽诗圣说不完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圣是超凡入俗。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第54页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生般若之智慧。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陨石,杜甫是人间火种。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第55页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噩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第56页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写给杜甫颁奖词:你披着一路风尘,踏着大唐土地,带着满身血泪,迎面走来;你把伟大与贫穷,高尚与困窘,不可思议地集于一身;你绝唱,你情怀,至今让我们感叹不已!第57页●精彩利用悲情杜甫草堂潘碧秀我从遥远水乡,执着初春含苞莲,去看川西杜甫。想象中草堂应在江南,水乡琴韵袅袅中,氤氲出朦胧诗意;想象中杜甫应是衣袂飘飞,诗句如漫天蝶在堂前飞舞,舞落仄仄诗韵。可惜,草堂不在江南,却如闲云野鹤般栖在川西万里桥畔。第58页我在草堂里转悠,视野处尽是清格调建筑,园林是独特古典“混合式”,玲珑园内总算有一丝江南小影附在其上。我费劲地琢磨:天府之国,遍地都是美景,杜甫怎么就选择了万里桥边、浣花溪畔,是缘于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所感叹:万里之行始于此么?还是因了那条波光粼粼有着黄鹂、翠柳影儿浣花溪?心穿透遥遥岁月雨雾,想象那隐匿在云翳之下眼睑,游人推开草堂厚重门,找寻黑夜里诗人。那栖息着一颗历尽沧桑魂儿茅屋,流水萦回、竹树掩映,道不尽古朴清幽。茅屋似和千年前不堪一击草庐一样,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是茅草遮苫。第59页一哲人说:能保持永恒美,在于它蕴涵着悲愁。草堂因了诗人而安,古朴中透出浓郁悲情色彩,游人漫步其间,深深感怀着,发思古之幽情。史载书籍中,虚衔与闲职,古已经有之。李白领着薪水,活得滋滋有味,可杜拾遗却傻傻地抱着“致君尧舜上”,数过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星星和月亮,望穿了三朝云和路,一世得不到重用。传世1400多首诗在其悲愤眼眸中焚烧成空。第60页“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悲伤杜少陵最终还是郁郁不得志地死在湘江一条船上,魂儿一路悲鸣。时光易逝,伤怀往事,都成了阡陌上点点黄花,枯萎,随风逐土、逐尘了,牵情只有浣花溪畔伤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充满力量悲情,在黄昏斜阳里,破碎地燃烧。若浣花溪有情,必会情不自禁地背负着这一腔忧怨、一溪悲恸往前。第61页光阴荏苒,数千年前故事似乎依然和裸呈在眼前原野一样,数十年等候,终彻彻底底改变了一双眼。“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杜诗句中,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浣花溪依旧,每一片落花上仍能看到大片春天鲜嫩和盎然生机。第62页人一生中有一个执着,永远是不过期,它和时光星月同在。诗人孤独忧郁、沉思苦吟神情写在分行诗句里。长安远去,代宗远去,一切阿谀奉承,再也与他无缘,名舍去,利舍去,悲情在笔下燃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情呼号响彻九州上空;《兵车行》、《丽人行》一气呵成,忧郁草堂缔造了千余行经典诗句,恢宏章法、行云流水笔势,“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第63页清顾复初几度徘徊于草堂之外,慨叹“异代不一样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忧郁杜甫披着一袭颠沛流离、乱世沧桑走了,沿着浩荡长江向东飘泊去了。悲情草堂在主人走后,很快也倾毁不存在了。浣花溪畔不再有诗人一迭声叹息,草堂也如兵荒马乱年代随时都会被风吹散爱誓言一样消失了。经水路悠悠出蜀后,草堂三重茅挂林梢、沉塘坳,终彻底摧毁了情形,纵有太多想念,他也是看不见了。五代前蜀韦庄来找寻杜甫——这个走过了三朝怀才不遇诗人。第64页有些人说:凡人皆爱两种人,一为美人,二为智慧人。韦庄是诗人,此时又正值在成都任前蜀政权宰相,费尽周折找寻杜甫是意料中事。“柱砥犹存”草堂遗址,经过重建,历数次重修已然成厦,占地240亩,有壁、有廨、有诗史堂、有工部祠,一溜儿齐齐地码在一条中轴线上,大有继往开来之势。可惜杜甫不知道。这世界原本很简单,杜陵布衣在用自己方式诠释、界定着世界芜杂、生命简单;经历不平事给了他第三只眼,让他从容地穿过斑斓诱惑,心无旁鹜地如一只鸟闲情地栖在草堂。第65页心累了,就找个地方歇歇脚吧,疲惫杜甫一歇就歇到了天府之国去了,心在书籍、诗句里瑟缩,草堂里一声叹息,千余年后仍谜一样吸引着后世人不轻松地前来瞻望。第66页美文佳作观赏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个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游客以精神慰藉。第67页设施是对过往纪念,也是对现在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异代不一样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第68页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波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