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纲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熟记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儒家思想产生与发展及其主张是本课的重点。(2)对孔孟儒学的人性论与民本思想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主干知识]:一.“百家争鸣”(1)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了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2)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3)主要流派及代表: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②道家:老子、庄子。③法家:商鞅、韩非子。④墨家:墨子,等等。(4)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二.先秦思想(1)儒家:◆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思想主张: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①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④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主张: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③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思想主张:①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有两个对立面,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庄子与老子合称老庄,著《庄子》一书。思想主张::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一书。思想主张::①主张君主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墨家: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课堂探究]: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下材料围绕一个什么中心问题?分别概括每则材料的核心主张?材料一: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探究二:怎样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实质,其理想的政治模式是什么。[课堂演练]:一.选择题:1.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阶层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霸,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阶层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4.(2022·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

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参考答案ADBDC【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全国卷41题;先秦;先秦【解析】根据材料中甲“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根据材料丙:“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材料中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根据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资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辩证的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2分)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2分)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2分)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