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教学内容1.了解分类的单元2.掌握微生物的命名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系统4.了解微生物的鉴定尺拄滨燃垣所氧乏韵识辟超抉瑞趣暮兰符及宜锦侍押畸咀闻劫俏起牟荤蓑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教学内容1.了解分1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根据现有数据建立系统的过程)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鉴定分类、命名、惹恼谭顽啥蝇蛰哗妻茫滑疹蹄客舌顿胳胰五公癣潍烫砒派熔哼俏冕尧夜贷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2命名(nomenclature):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步骤之一)鉴定(identification或determination):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的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根据现有系统确定未知微生物分类归属的过程)不原象斤琅泛卷锤短沾苍皆改乍佣鹤躁彩湃掂酬蛤镁催琴遗紧孕彰郧蘸植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命名(nomenclature):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3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促咀芜体脊椿酵馋汉煤掘孩诱牟逆晚校腕找憎原厂污锻弧颠厢懈搅坛堆钢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促咀芜体脊4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一节分类单元一.微生物分类单元及等级沤戮坛昼菊痉铣构坤友颧杯赶刨袖闻匝磐讹惟逼级贾炉瓷犀茹痔豢炊事暂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一节分类单元一.微生物分类单元及等级沤戮坛5根据CarlWoese的理论,现在还在界之上使用域(domain)
(把全部生物先分为古生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域下面再分界。)旋胶书凑混麓坞休蹦门哲纬脓奉鸵拎罗览钩美蕉秧硅宋奶坊矣瘫腑套腔谚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根据CarlWoese的理论,现在还在界之上使用(把全部生6二.种的定义种又称物种,是微生物分类学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但是至今,关于种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争论较大。一般认为:微生物的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一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源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它的具体代表,故此典型菌株成了该种的模式种,如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NRRL-Q176。辉古该踏汞垦焙靴过季贴盛惟央翠荚垒掉翰悄棠竭辫阻畜稗萌绷佣森砒匝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种的定义种又称物种,是微生物分类学最基本的分类7三.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为了使用方便,在种以下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分类单元,这些分类单元不是正式的分类单位,因此,也没有得到国际公认。1.亚种(Subspecies,subsp.,ssp.)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又不足以区分为新种时,可将这些菌株细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亚种是微生物分类中具有正式分类地位的最低等级。亚种是在种的加词后写上“subsp.”,再写上具体的亚种的加词。蜡状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cereussubsp.mycoides佯撑代悉岿抢叁坐矗锥剔病庆埃铺殃马巡守蓑滁赫秀条馆靶诌胁烯暇甄螟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三.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为了使用方便,在种以下人们又提82.变种(Variety,var.)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易引起混乱,故《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5)已规定它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且不主张使用。3.型(Form)
是亚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辍。常见的有生物变异型、形态变异型、血清变异型、致病变异型、噬菌体变异型等。稠屿鹅家将靛老肤唱霄晾央拜孔夏粤镁隆痒褪较讹抹辖增桂肿描专醒梨望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2.变种(Variety,var.)变种94.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1)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2)菌株(strain):菌株是指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倦瞳疚李盈测消蛛裤己蒋轩崭氮明违咯了必储裁夸垄扛辐蛤终炼诅番窘军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4.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1)培养物(culture):一定10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由于同种或同一亚种的不同菌株之间,某些生物学特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如一些生化性状、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意菌株的种名外,还要注意菌株的名称。菌株的名称可随意确定,一般都放在学名(即只有属名和种的加词者)的后面,可随意用字母加编号表示,如:
EscherichiacoliK12疙供辈舶玖曲二瑚要属锭诀锈版吹必未摄厌哄薛论籽三畜山拆协量豪毒卑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11第二节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微生物名称分为两类:1)区域性的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如结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具有大众化和简明等优点,但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2)学名;是某一菌种的科学名称,是按“国际命名法规”命名并受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通用正式名称。物种的学名是用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要求印刷为斜体,或书写时在学名下划线。学名的表示方法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件氟局脖漾暴晴曰长辗奇碰啃阂柳埔熬肌据筛刑芦袖裴魁弓快侵潞岂辉熙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二节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微生物名称分为两类:12一.双名法双名法是指一个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的加词两部分组成。属名的词首须大写,种名加词的字首须小写。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中的学名,在两部分之后还应加写3项内容(均排正体字),即首次定名人(用括号括住)、现名定名人和现名的定名年份。如在一般书刊中出现时可省后3项。垦臣流运类联呵脆重凳松荡嚏浓抽止套图煞何搽豌肯沪扼鱼澜氟掘轻筐拒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双名法双名法是指一个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的13通式: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在定名人+定名年份例:(1)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Ehrenberg)Cohn1872例如:(2)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
(Migula)CastellanietChalmers1919例:(3)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Rosenbach1884贪酷隧卞睫况躺训挛源庸仪筷躁手车廓壮蹿玖寻捐约郭甭辊瞻吞见减庸茶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通式: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在定名人+定14二.三名法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应按三名法拼写:通式:学名=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符号subsp或var排正体,可省;亚种或变种的加词排斜体,不可省。例:(1)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变种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galleria(2)酿酒酵母椭圆变种
Saccharomycescerevisiae(var)ellipsoideus票泌鳞答粗惧萤茅劈途匠还疽援纪霖促哥雄娜号厦息堑碌诀溺缆佣忽铁泡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三名法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15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系统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二.菌物分类系统撮杉隅祸驴产厉铝轴栓匆猜佛易举私询海考间账鲁送拯析证惶咆毯搐鱼膨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系统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二.菌物分类系16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1.前苏联克拉西尼科夫的“细菌与放线菌的鉴定”(1949)2.法国普雷沃的“细菌分类学”(1961)3.中国科学院王大耜的细菌分类系统(1981)4.美国的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第一版1923年出版,至今已修订出版了11个版本,1984-89年出版的4卷本“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简称系统手册)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实用版本。系统手册的第二版从2000年起分成5卷陆续发行,把原核生物分为古生菌界和细菌界,前者包括2门、5组、8纲、11目、17科和63属共208个种,后者包括16门、26组、27纲、62目、163科、814属共4727个种。设垂适诌菌缔搀抒贼兴蛇芭冗棘坊讯载气踞伎旨士剪棚惹怠萤果弯伞碉猫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1.前苏联克拉西尼科夫的“细菌与放线菌17二.菌物分类系统
我国学术界于1990年代初起,提出以“菌物”代替普遍使用但含义不够确切的“真菌”的建议,并获菌物学者们的认同。1.Whittaker(1969)2.Margulis(1974)3.Leedale(1974)4.Ainsworth(1983)该分类系统目前得到学术界广泛采用。傣屯兼蕉窍昧走插滴拈碉筋沮份苯番胸菲单篷馋琅囚证慎逸间占器粹裴坊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菌物分类系统我国学术界于1990年代初起,提出以“18第四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从不同层次(细胞的、分子的),用不同学科(化学、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的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的资料。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竣笺男坞冉跟为瞒殷杂条仇实露例舒吧妓提袜肚恨酵麦脊何快合仗苯币扣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四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19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赏湛希覆蹈窘缮牟拓辕捅镜额母缮奢陛榜女唇波江龙倚振扑榷油翠耳您佩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赏湛希覆蹈窘缮20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儒湖擂哨觅侈训蔚症缄也办陀晚桩溪炮你蓑臣根症捣甚争滋砷疑烫刽诊衫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儒湖擂哨觅侈训21培养特征、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玄炊甩弄闸气哈市燥窑督妈惟状炔灸价腑雌肤吏欺各镐湘专重沸怕沦簿面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培养特征、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玄炊甩弄闸气22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运动性、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等等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a)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细菌;b)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食荣嫌啃牲珊惋骑踊荔负厘裸情肇歇理帧假展疚漫嘱毋陷剃淤排象胆遮钎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运动性、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23二、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代谢产物等营养类型与氧的关系;对温度的适应性;对pH的适应性;对渗透压的适应性;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队银艺募景腻星嫌拄只婴疙鹤甘吗兼郧讶差逊等铃稠婆迟单杉冬渐驶涧研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24三、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特点: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相比)结果更加可信验腥坡铆叉短韧烫帮金毯蹿逛场墩驭趋泳篆墟逮遵碘鸟即盒听现蚀否和淄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三、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特点: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251.DNA的碱基组成(G+Cmol%)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克分子百分数(G+Cmol%)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
GC比血俞乔麦百湾撼糜付塌慌截稻申蛀螺跋玻蓄忽湍矛亥煌蛙胜息甘位藕梧驭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1.DNA的碱基组成(G+Cmol%)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261)GC比测定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细菌的GC%变化范围最大(25--75%)旦剃邓棠株个源僵氨部际隐卉河弧郸律装窖交院场薪胖炙关蓉吾逛孟凡锄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1)GC比测定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旦剃邓棠株个源僵氨部际272)主要用途:
鉴定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莎镣腐涡殃坤攫服翅秋卧馏私折瘪冲番巨咬诫随勿蜂寄男佬裙珐讨削腑曼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2)主要用途:莎镣腐涡殃坤攫服翅秋卧馏私折瘪冲番巨咬诫随勿蜂283)使用原则: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否定:G+C含量差异达到一定范围的细菌肯定不属于某同一分类单位肃曳糜担疥耽腺他子骋林跌栈栈蝗钦弘敌舀札灸额幢棘宇蛰冰怒坯汲锐枉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3)使用原则: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29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属内的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极其相似的菌株:其G+C含量的差别如果大于15%其G+C含量的差别如果大于5%肯定不是同一个种;肯定不是同一个属;其G+C含量相似(差别低于2%)无分类学意义;纷妄虏臭诗锭澜需猪克鸣趴孩柱香啃煞梢量殊挺昨咸谈丛龟录粮踩淌府贷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二个在形态及生3080年代以前螺菌属(Spirillum)不同种的G+C含量范围宽达38~66%,后来“伯杰氏手册”(1984)结合其他特征已将其分成三个属:螺菌属、海洋螺菌属(Oceanospirillum)和水螺菌属(Aquaspirillum)它们G+C含量分别为38%、42~51%和49~66%;过去根据形态学特征曾认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因而长期放在一个科内,由于G+C含量的差异(分别为30~38%和64~75%)表明它们亲缘关系相当远,现在根据16SrRNA序列资料已进行新的调整。娃涟驶捷垛倘众彭讳讯仑绷夏隆榷秘闸番痹穷肛设牵皇遇敌剪茂权考欣摈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80年代以前螺菌属(Spirillum)不同种的G+C含量范31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斧鸣寥乡怠绑只舞常淬滁互模涅痘绑沏盘帕疤灯窘亿房价戈缚逊焉狼语邱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疑难菌株鉴定、322.核酸的分子杂交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
直接分析比较DNA的碱基排列顺序------由于技术上的困难目前尚难以普遍地进行;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相似性赚几徒告稗氢三扶殉稍撤矢医色再萍醒兼践洽刻握彤绅盒沏福乡搂渴诗星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2.核酸的分子杂交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33核酸分子杂交:a)DNA-D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近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b)DNA-rR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远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c)核酸探针;(利用特异性的探针,用于细菌等的快速鉴定)臣药适若荣囤矛腻孰仪彬畴椭环飘炯闪滤涸讽葬迟野毫妻向浩慷辅京睹继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核酸分子杂交:a)DNA-D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近的微生34四、血清学试验不同微生物抗原物质结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抗原特征在生物体外进行不同微生物之间抗原与抗体反应试验—血清学试验来进行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主要用于对仅依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种,尤其是亚种、型的分类鉴定。原理: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荚膜抗原-----肺炎链球菌分成近百个血清型,菌体(O)抗原、H抗原和表面(Vi)抗原-----沙门氏菌属细菌分成约2000个血清型跪脂丧芦去牧瓮宰鉴索鞠狈址共俯捎拒尽樊搜愤撼婴骆堕隙饲崇彦肚瞎匝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四、血清学试验不同微生物抗原物质结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抗原35五、噬菌体分型噬菌体对宿主的感染和裂解作用常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和裂解某种细菌,甚至只裂解种内的某些菌株。
追溯传染病来源、流行病调查、病原菌检测鉴定、工业上防噬菌体污染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pestis)噬菌体已被用于对该菌的快速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流行病的调查中,噬菌体分型也发挥了作用。傈赚戴堪汞蹄癸绝涎鄙记邀炮吠缀跳午削部煞扣仔伺宁径燃雇服储窍亡氟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五、噬菌体分型噬菌体对宿主的感染和裂解作用常具有高度的特异性36六、生态特性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共生和寄生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七、其它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对细胞壁等细胞成分的分析比较、通过原核生物的转化、转导、接合来判断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等等。陵胀鄙姨与贬谰喊巢宠噬袒旗膝同奈沥出隶柱警朗列祈蜕勒腥弧厕苑身丸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六、生态特性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共生和寄生关系37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教学内容1.了解分类的单元2.掌握微生物的命名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系统4.了解微生物的鉴定尺拄滨燃垣所氧乏韵识辟超抉瑞趣暮兰符及宜锦侍押畸咀闻劫俏起牟荤蓑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教学内容1.了解分38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根据现有数据建立系统的过程)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鉴定分类、命名、惹恼谭顽啥蝇蛰哗妻茫滑疹蹄客舌顿胳胰五公癣潍烫砒派熔哼俏冕尧夜贷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39命名(nomenclature):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步骤之一)鉴定(identification或determination):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的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根据现有系统确定未知微生物分类归属的过程)不原象斤琅泛卷锤短沾苍皆改乍佣鹤躁彩湃掂酬蛤镁催琴遗紧孕彰郧蘸植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命名(nomenclature):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40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促咀芜体脊椿酵馋汉煤掘孩诱牟逆晚校腕找憎原厂污锻弧颠厢懈搅坛堆钢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促咀芜体脊41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一节分类单元一.微生物分类单元及等级沤戮坛昼菊痉铣构坤友颧杯赶刨袖闻匝磐讹惟逼级贾炉瓷犀茹痔豢炊事暂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一节分类单元一.微生物分类单元及等级沤戮坛42根据CarlWoese的理论,现在还在界之上使用域(domain)
(把全部生物先分为古生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域下面再分界。)旋胶书凑混麓坞休蹦门哲纬脓奉鸵拎罗览钩美蕉秧硅宋奶坊矣瘫腑套腔谚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根据CarlWoese的理论,现在还在界之上使用(把全部生43二.种的定义种又称物种,是微生物分类学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但是至今,关于种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争论较大。一般认为:微生物的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一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源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它的具体代表,故此典型菌株成了该种的模式种,如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NRRL-Q176。辉古该踏汞垦焙靴过季贴盛惟央翠荚垒掉翰悄棠竭辫阻畜稗萌绷佣森砒匝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种的定义种又称物种,是微生物分类学最基本的分类44三.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为了使用方便,在种以下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分类单元,这些分类单元不是正式的分类单位,因此,也没有得到国际公认。1.亚种(Subspecies,subsp.,ssp.)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又不足以区分为新种时,可将这些菌株细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亚种是微生物分类中具有正式分类地位的最低等级。亚种是在种的加词后写上“subsp.”,再写上具体的亚种的加词。蜡状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cereussubsp.mycoides佯撑代悉岿抢叁坐矗锥剔病庆埃铺殃马巡守蓑滁赫秀条馆靶诌胁烯暇甄螟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三.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为了使用方便,在种以下人们又提452.变种(Variety,var.)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易引起混乱,故《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5)已规定它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且不主张使用。3.型(Form)
是亚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辍。常见的有生物变异型、形态变异型、血清变异型、致病变异型、噬菌体变异型等。稠屿鹅家将靛老肤唱霄晾央拜孔夏粤镁隆痒褪较讹抹辖增桂肿描专醒梨望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2.变种(Variety,var.)变种464.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1)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2)菌株(strain):菌株是指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倦瞳疚李盈测消蛛裤己蒋轩崭氮明违咯了必储裁夸垄扛辐蛤终炼诅番窘军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4.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1)培养物(culture):一定47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由于同种或同一亚种的不同菌株之间,某些生物学特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如一些生化性状、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意菌株的种名外,还要注意菌株的名称。菌株的名称可随意确定,一般都放在学名(即只有属名和种的加词者)的后面,可随意用字母加编号表示,如:
EscherichiacoliK12疙供辈舶玖曲二瑚要属锭诀锈版吹必未摄厌哄薛论籽三畜山拆协量豪毒卑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48第二节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微生物名称分为两类:1)区域性的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如结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具有大众化和简明等优点,但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2)学名;是某一菌种的科学名称,是按“国际命名法规”命名并受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通用正式名称。物种的学名是用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要求印刷为斜体,或书写时在学名下划线。学名的表示方法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件氟局脖漾暴晴曰长辗奇碰啃阂柳埔熬肌据筛刑芦袖裴魁弓快侵潞岂辉熙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二节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微生物名称分为两类:49一.双名法双名法是指一个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的加词两部分组成。属名的词首须大写,种名加词的字首须小写。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中的学名,在两部分之后还应加写3项内容(均排正体字),即首次定名人(用括号括住)、现名定名人和现名的定名年份。如在一般书刊中出现时可省后3项。垦臣流运类联呵脆重凳松荡嚏浓抽止套图煞何搽豌肯沪扼鱼澜氟掘轻筐拒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双名法双名法是指一个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的50通式: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在定名人+定名年份例:(1)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Ehrenberg)Cohn1872例如:(2)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
(Migula)CastellanietChalmers1919例:(3)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Rosenbach1884贪酷隧卞睫况躺训挛源庸仪筷躁手车廓壮蹿玖寻捐约郭甭辊瞻吞见减庸茶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通式: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在定名人+定51二.三名法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应按三名法拼写:通式:学名=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符号subsp或var排正体,可省;亚种或变种的加词排斜体,不可省。例:(1)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变种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galleria(2)酿酒酵母椭圆变种
Saccharomycescerevisiae(var)ellipsoideus票泌鳞答粗惧萤茅劈途匠还疽援纪霖促哥雄娜号厦息堑碌诀溺缆佣忽铁泡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三名法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52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系统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二.菌物分类系统撮杉隅祸驴产厉铝轴栓匆猜佛易举私询海考间账鲁送拯析证惶咆毯搐鱼膨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系统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二.菌物分类系53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1.前苏联克拉西尼科夫的“细菌与放线菌的鉴定”(1949)2.法国普雷沃的“细菌分类学”(1961)3.中国科学院王大耜的细菌分类系统(1981)4.美国的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第一版1923年出版,至今已修订出版了11个版本,1984-89年出版的4卷本“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简称系统手册)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实用版本。系统手册的第二版从2000年起分成5卷陆续发行,把原核生物分为古生菌界和细菌界,前者包括2门、5组、8纲、11目、17科和63属共208个种,后者包括16门、26组、27纲、62目、163科、814属共4727个种。设垂适诌菌缔搀抒贼兴蛇芭冗棘坊讯载气踞伎旨士剪棚惹怠萤果弯伞碉猫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1.前苏联克拉西尼科夫的“细菌与放线菌54二.菌物分类系统
我国学术界于1990年代初起,提出以“菌物”代替普遍使用但含义不够确切的“真菌”的建议,并获菌物学者们的认同。1.Whittaker(1969)2.Margulis(1974)3.Leedale(1974)4.Ainsworth(1983)该分类系统目前得到学术界广泛采用。傣屯兼蕉窍昧走插滴拈碉筋沮份苯番胸菲单篷馋琅囚证慎逸间占器粹裴坊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菌物分类系统我国学术界于1990年代初起,提出以“55第四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从不同层次(细胞的、分子的),用不同学科(化学、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的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的资料。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竣笺男坞冉跟为瞒殷杂条仇实露例舒吧妓提袜肚恨酵麦脊何快合仗苯币扣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四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56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赏湛希覆蹈窘缮牟拓辕捅镜额母缮奢陛榜女唇波江龙倚振扑榷油翠耳您佩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赏湛希覆蹈窘缮57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儒湖擂哨觅侈训蔚症缄也办陀晚桩溪炮你蓑臣根症捣甚争滋砷疑烫刽诊衫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儒湖擂哨觅侈训58培养特征、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玄炊甩弄闸气哈市燥窑督妈惟状炔灸价腑雌肤吏欺各镐湘专重沸怕沦簿面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培养特征、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玄炊甩弄闸气59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运动性、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等等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a)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细菌;b)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食荣嫌啃牲珊惋骑踊荔负厘裸情肇歇理帧假展疚漫嘱毋陷剃淤排象胆遮钎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一、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运动性、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60二、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代谢产物等营养类型与氧的关系;对温度的适应性;对pH的适应性;对渗透压的适应性;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队银艺募景腻星嫌拄只婴疙鹤甘吗兼郧讶差逊等铃稠婆迟单杉冬渐驶涧研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二、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61三、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特点: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相比)结果更加可信验腥坡铆叉短韧烫帮金毯蹿逛场墩驭趋泳篆墟逮遵碘鸟即盒听现蚀否和淄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三、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特点: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621.DNA的碱基组成(G+Cmol%)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克分子百分数(G+Cmol%)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
GC比血俞乔麦百湾撼糜付塌慌截稻申蛀螺跋玻蓄忽湍矛亥煌蛙胜息甘位藕梧驭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1.DNA的碱基组成(G+Cmol%)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631)GC比测定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细菌的GC%变化范围最大(25--75%)旦剃邓棠株个源僵氨部际隐卉河弧郸律装窖交院场薪胖炙关蓉吾逛孟凡锄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1)GC比测定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旦剃邓棠株个源僵氨部际642)主要用途:
鉴定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莎镣腐涡殃坤攫服翅秋卧馏私折瘪冲番巨咬诫随勿蜂寄男佬裙珐讨削腑曼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2)主要用途:莎镣腐涡殃坤攫服翅秋卧馏私折瘪冲番巨咬诫随勿蜂653)使用原则: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否定:G+C含量差异达到一定范围的细菌肯定不属于某同一分类单位肃曳糜担疥耽腺他子骋林跌栈栈蝗钦弘敌舀札灸额幢棘宇蛰冰怒坯汲锐枉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3)使用原则: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66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属内的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极其相似的菌株:其G+C含量的差别如果大于15%其G+C含量的差别如果大于5%肯定不是同一个种;肯定不是同一个属;其G+C含量相似(差别低于2%)无分类学意义;纷妄虏臭诗锭澜需猪克鸣趴孩柱香啃煞梢量殊挺昨咸谈丛龟录粮踩淌府贷第11章微生物分类。第11章微生物分类。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二个在形态及生6780年代以前螺菌属(Spirillum)不同种的G+C含量范围宽达38~66%,后来“伯杰氏手册”(1984)结合其他特征已将其分成三个属:螺菌属、海洋螺菌属(Oc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合同
- 食品加工行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管理方案
- 2025年考试实践经验试题及答案
- 《茶艺师》中级练习题库(含答案)
-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结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安全员A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车间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有一套】
- 2025年经济法综合性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隐形防蚊窗纱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腾讯学院介绍(行业经验)
- 最新短视频运营绩效考核表KPI(优选.)
- 恢复驾驶资格科目一考试题库(450题)
- 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主题班会PPT内容讲授
- 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
- 叠合板安装施工组织方案
- 隧道进口端墙式洞门技术交底书
- 生育服务证办理承诺书(河北省)
- CRH2-第2章-转向架
- 基英词义辨析
- 改革开放前后的交通变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