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原理期末复习题17原理期末复习题17原理期末复习题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17原理期末复习题日期:20xx年X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新陈代谢B.科学性与革命性C.合逻辑性D.与时俱进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马克思主义拥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A.唯物史观和实践的观点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C.世界观和方法论D.实践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6.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A.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客观实在B.一切自然现象C.客观存在的物体D.一切社会事物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0.意识的本质是()。A.在客观对象的刺激下人脑发生的生理过程B.在客观对象作用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在客观对象作用下对往事的回忆D.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2.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13.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A.诡辩论观点B.折中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4.人们思想中的上帝、鬼、神、佛等等是()。A.人脑生来就有的B.人脑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上帝、鬼、神、佛的反映D.人脑的幻觉15.“狼孩”没有意识,这说明意识是()。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社会的产物D.人脑的产物16.意识能动性是指()。A.能动地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和作用B.能动地创造一切新事物的能力和作用C.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的能力和作用D.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7.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的体系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18.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成长有害。这说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1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20.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人们制定而且必须遵守的规则B.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C.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2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22.新生事物就是()。A.新出现的事物B.具有新形式的事物C.新奇的事物D.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2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联结的关系E.相互转化的关系2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28.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29.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从形式看,这是()。A.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循环过程B.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C.一个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一个事物在矛盾的推动下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31.实践是指()A.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C.人们自发的本能活动D.人们都具有的精神的活动3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客观实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34.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3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世界观3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A、起主导作用B、起决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不起作用3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8.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B.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C.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D.社会上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39.“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C.真埋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4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的错误()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否认真理的绝对件D.否认真理的具体性E.否认真理的有用性41.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4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43.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社会整体的富裕程度B.生产工具的改进C.劳动对象的利用水平D.劳动者的素质44.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B.先进思想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45.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C.上层建筑对自己的经济基础都具有积极的反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4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科学技术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经济管理E.劳动对象47.划分两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标准()A.是否承认人在历史中的作用B.是否承认人的思想能动作用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E.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具有规律性48.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49.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的矛盾50.两种不同的商品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A.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都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5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大量货币C.劳动产品成为商品D.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E.生产资料成为商品52.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价值C.价值决定使用价值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53.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竞争规律C.价值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56.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有()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1台电视机,一周后付款1000元C.顾客用4000元钱购买了1台电脑D.顾客向蛋糕店以98元的价格预订了一个蛋糕57.小王花48元在某商店购买了一副网球拍,商店将其中的8元用于交纳税收。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58.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D.劳动者为资本家收回成本的时间5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6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C.劳动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D.剩余价值的产生6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说明()A.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上具有不同的方式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只有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D.不变资本不参加商品价值的形成,只有可变资本参加商品价值的形成62.垄断利润的最终来源是()A.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地位B.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C.垄断资本家使用先进设备D.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63.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6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B.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C.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D.平均利润率的下降65.机器人的出现说明了()A.机器人比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多B.机器人也能创造剩余价值C.雇佣工人和机器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D.雇佣工人的生产率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66.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B.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D.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6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68.在西方国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C.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D.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69.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70.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A.加剧矛盾B.形成积累C.导致竞争D.产生垄断7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商业资本D.金融资本72.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A.垄断先进技术B.控制商品生产C.操纵销售市场D.获得垄断利润7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
A.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
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
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74.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共产主义原理》75.“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7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B.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题号12345678910选项DBBCDAAD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选项CBCBCDBB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选项CDDCBAACB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选项ACDDBCDABA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选项CCBCBCDABD题号51525354555657585960选项ADDCDADBBC题号61626364656667686970选项ABABDCCBCD题号717273747576选项DDAACD二、不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A.庸俗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A.历史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主义5.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A.人脑的机能、属性B.对物质的反映C.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7.表明正确意识能动性的选项有()。A.胡思乱想B.实事求是C.审时度势D.运筹帷幄8.能指导人们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选项有()。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B.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D.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计划9.客观规律和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发挥意识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B.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C.客观规律制约意识能动性D.只有掌握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0、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11.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A.复杂多样的B.普遍存在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有些地方存在,有些地方不存在12.人手脱离人体就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了,这说明多()。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是没有意义的C.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失去了部分也就没有整体了D.脱离整体研究部分和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13.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新技术代替旧技术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14.“白马非马”的命题()A.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5.事物的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量的规定性的有()。A.人口自然增长率B.生产力发展规模C.科学技术发展程度D.自然灾害的面积E.思想文化发展水平16.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存在的度的有()。A.乐极生悲B.积劳成疾C.言多语失D.苦尽甘来E.水滴石穿17.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18.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包括()。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质变C.由于偶然事件的作用,事物就会发生质变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质变引起新的量变19.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 扬弃E.既克服又保留20.—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事物的联系是多方而的、不是单一的C.人们的认识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D.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E.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2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E.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因为它强调()A.人们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认识世界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D.人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E.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3.下列说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是()A.真理是一个过程B.真理是全面的C.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D.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E.任何真理那是具体真理24.“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25“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A.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具有主观随意性C.真理的内容不具有客观性D.有用就是真理E.谬误对人有用也可能成为真理26.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27.实践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它()A.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能判定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D.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E.能证明某种认识是否对人有用28.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29.价值的特性是(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3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31.真照和谬误的关系是()A.真理超出一定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B.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C.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真理D.并不是任何真理都可能转化为谬误E.真理不包含谬误,谬误不包含真理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33.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它()A.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B.有相对独立性C.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D.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4.下列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有()A.法学B.监狱C.警察D.军队E.政治学35.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逻辑学、语言学C.道德、宗教D.自然科学E.文学艺术36.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A.社会意识要适合社会存在的规律B.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规律3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表明()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存在矛盾运动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3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表明()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C.经济基础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变革39、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A.生产关系能够加速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能够延缓生产力的发展C.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是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力量D.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0、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4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作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42.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A.工人B.农民C.民营企业创业人员D.工商业的创业人员E.外资企业的创业人员4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社会分工B.资本的产生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D.劳动力成为商品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4.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4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46.商品使用价值量、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A.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C.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D.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反比E.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47.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D.自发地调节宏观经济的平衡4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5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5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是()。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关系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C.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5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B.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具有周期性D.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5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54.垄断产生的原因在于()A.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B.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C.激烈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D.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5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A.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的产物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D.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调整5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A.贸易全球化B.金融全球化C.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D.周际分工进一步深化E.世界政治文化日益趋同化57.垄断条件下竞争有()。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5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B.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上的结合C.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D.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题号12345选项ABCCDBCBDABCD题号678910选项ABDBCDCDABABCD题号1112131415选项ABCADBCDBDABCD题号1617181920选项ADEACDEADEABCDEACDE题号2122232425选项ABCDACCDEADABCE题号2627282930选项CDADABABCDBCD题号3132333435选项ACCDADABCDACE题号3637383940选项ACDABDABCDABCDCD题号4142434445选项ABDABDACABCDCD题号4647484950选项ABABCABCABDABCD题号5152535455选项BDABCDACDABCAB题号565758选项ABCDABDABCD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4.世界统一于存在()5.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6.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1.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13.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起点,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深化。()14.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1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16.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坚持反映论还是坚持先验论()18.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19.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20.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2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22.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23.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24.认识来源于实践,先有实践,再有认识,因此,人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2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6.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7.只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2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30.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是唯一的。()3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缝制设备远程诊断与维护服务考核试卷
- 旅行社团队建设与管理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的设计参数与选型指南考核试卷
- 自动扶梯梯级防滑与防夹技术的智能化实现与案例分析考核试卷
- 疫苗接种在应对全球抗生素耐药性危机中的地位考核试卷
- 建筑物拆除工程监理考核试卷
- 轨道维护与修复设备考核试卷
- 股权代持与公司财务状况监管协议
- 药品安全消防管理
- 教育行业教学资源共享及培训合作框架协议
- 《常见疾病康复》第一章常见功能障碍康复-1~3节
- GB/T 26745-2021土木工程结构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
- GB/T 21206-2007线路柱式绝缘子特性
- 小学生“四大名著”知识竞赛课件
- 领料登记表(模板)
- 《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6800字》
- 公路路基施工规范
- 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8B unit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Task Charity work部优课件
- 华北电力大学ppt模板
-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表 2017版
- 《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