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课件_第1页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课件_第2页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课件_第3页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课件_第4页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后期(元代时期)第一节元代时期的建筑概况元代(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前后共历时97年。元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灭亡以来长达370年的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统一。这为之后明清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而陆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元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的过渡时期。

元代木构建筑技术,总的来说,一方面沿用传统规则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结构。此外,在局部上,如抹角梁的应用,也加强了结构转角部位的刚度,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

元代建筑装饰在继承宋、金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中亚建筑的手法。元代也是琉璃瓦的重要发展阶段,琉璃色彩趋向多样化。元代砖雕比较盛行。砖雕已由建筑基座部分转向屋顶以及其他部分,正式走上了建筑装饰的道路。

大都宫殿现从资料上看,基本上是继承唐宋宫殿的传统。元宗教建筑分发达,多已毁于兵火。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是佛教建筑的重要遗迹;山西永济永乐宫是元代典型的道教建筑。喇嘛教建筑中,重要的有西藏的萨迦寺和夏鲁万护府,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及北京的崇福寺(今北京护国寺)。伊斯兰教建筑有两类:一类取中亚形式,如新疆霍城的吐鲁克玛扎;另一类是满足伊斯兰教的功能要求,但采取汉族传统建筑的布局结构。山西永乐宫无极门(龙虎殿)山西芮城永乐宫无极殿(三清殿)山西芮城永乐宫藻井元代的平民住宅多取蒙古毡帐的形式。元代统治者祟尚简朴丧葬,墓空的规模远不能与汉唐相比。总的说来,元代建筑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成就还是相当瞩目的。第二节空间形式元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广泛用于游牧民族的毡帐;另一类是都城及其他城市中的木结构建筑。1.毡帐(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早就使用毡帐,其顶穹窿状,又称“穹庐”。平民使用的一般毡帐为球形顶,顶部设圆形天窗采光和出烟,内壁交叉骨架,木条编制。外敷毡。直径4-6m,高约一人,顶部环形木圈称“套脑”,骨架外,除门与套脑外,全部包裹羊毛毡。帐内地面铺毡,家具沿周边布置,尺度低矮。权贵使用的毡帐,称“斡耳朵”。元代皇帝用的斡耳朵,直径可达30m。蒙古人在城池和木结构宫殿之后,也未完全摒弃斡耳朵。《元史新编》:元代宫殿之外,别有帐立,名斡耳朵,帝帝皆然”。3.砖石结构的伊斯兰建筑元代的伊斯兰教建筑实存不多,多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多见的砖石结构。泉州清净寺,原称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建于北宋(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重建于元代,此后一直叫清净寺。泉州清净寺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主要建筑分为大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福建泉州清净寺大门杭州真教寺,又名凤凰寺。始建于唐,后毁于宋,部分建筑已不存在,只有窑殿仍足元代的遗物。该殿以砖砌筑,并列3间,用半圆券洞连接,前墙均有圆拱门,圣龛设在当心间的石壁上。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建筑,沿续古代建筑传统并继续发展,在定型化和世俗化方面有新的突破,并达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又一个高峰。1.都城与宫殿明清的都城与宫殿,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材力、物力和优秀工匠。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重要位置,也为世界所瞩目。明永乐帝于1403年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即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外为内城,形成三重城的结构。宫城位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万平方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场所;

第一节明清时期建筑概况宫城外的皇城,面积约为宫城的5倍、内有“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景山、南海、中海和北海,还有部分衙署、寺观和宅第。内城面积相当于皇城的4倍。城内店铺、佛寺、道观、衙署、民居。内城四外有坛庙,即南面的天坛、先农坛,北面的地坛,东面的日坛和西面月坛。北京的规划和宫殿的布局,以一条贯穿向北长达7.5km的轴线为基准,构思的核心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使主要建筑位于轴线上,以充分体现皇权至上思想,并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2.坛庙建筑为表示“敬天法祖”的思想,明清北京城修许多祭祀件的坛庙,包括太庙、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这里面,以天坛的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是皇帝祭天和祈谷丰收的场所。除太庙外,清代重修的曲阜孔庙、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合肥的包公祠等,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平也都很可观。祭祀祖宗的家庙,建于清代的而最著名的有浙江诸暨的边氏祠堂、广州的陈家祠堂等,因具有显示家族财力地位的意义,都建筑得精美且相对自由。天坛广州的陈家祠堂3.皇家园林明代花园不发达,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清代苑囿发达,除扩建西苑外,还在京西一带修建圆明园、长春园。并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圆明园以风景点多而获得“万园之园”的美誉,且在建筑形式上有兼容中西的特色。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把行宫园林与庙宇结合在一起,并在喇嘛庙的建筑中融入汉族建筑的风格。颐和园的前身青漪园,曾两次遭到列强的破坏,慈禧时再修,改名为颐和园。它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利用天然地形修建了精美亭园。颐和园景色和治统一,变化万千,规模巨大,雄秀兼得,表现了高超的造园水平。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却又是最精致的园林,全园面积仅8亩多,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位于苏州,占地面积52000m2,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同列为中国四大名园,是苏州园林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全园以水为中心,水面面积约占3/5,主要建筑均临水而筑,四周中以平桥低栏和芦苇小岛相匹配。全园分东、南、西三部分,中部为主园,面积约1.2公顷,园景开阔疏朗,园技精湛,是全园精华所在。拙政园视野开阔,山水相映,一幅缩小的江南水乡的景貌,显示了明代造园自然、明朗、典雅之遗风。

留园位于苏州,面积约2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留园与拙政园并称为苏州园林中的“两绝”,前者疏朗境界,而留园结构严谨精致而又变化多端。留园是清代的代表性园林,全园分为中、东、西、北4个景区。中部以水见胜,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为自然景色,北部为田园风光,整个园林建筑布局紧密,装饰精雅。尤以东部建筑群内部空间的庭园造景和一系列流动变化的空间序列布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秀的艺术成就。

香妃墓苏公塔礼拜寺1.宫殿类明清盛行尚“大”之风。建于明初的北京故宫,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其群体布局具有强烈的王权意志和政治伦理意义。尊卑有制、严格对称,主要建筑整齐的排列在一条由南向北的城市中轴上。故宫的前期部分由南向北,形成7个庭院,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体系重点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三大殿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周围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义两阁等围成殿庭,三大殿依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故宫的“院落”布置,有特定的文化观念力依据,一是“庭院深深”,可以增加皇宫的威严感:二是不同“庭院”有不同功能,如三大殿前和它们之间的第五、第六、第七院,是外朝部分。由第八“庭院”往后,则为内廷部分。三是“庭院”可以烘托气氛,使主要建筑显得更加高大;四是‘庭院”

作为殿堂的延伸,在这里可以进行多种重大活动。第二节室内空间分类与分析顶部为精致的藻井,以蟠龙作为装饰。位于轴线上的宝座和后面的屏风金漆雕龙,置于高台上象征皇帝至高无上。宝座周围象征太平的“象驮宝瓶”,象征皇帝贤明。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以及焚香用的香炉等。太和殿前幅设有前廊,进深一间,是内外空间的过渡。前廊外有一个平台,向南突出,丹陛之上陈列着18座铜鼎和一对铜龟铜鹤。鼎为国家重器,庄严而神圣。鼎为18座,与柱数为72根一样,均合崇“九”的寓意。2.坛庙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筑台而祭是显示隆互和神圣。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坛庙功能有别,也有交叉之处。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一个包括祈年殿、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祈年殿是天坛中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之意。顶部以内、外二圈檐柱和金柱支撑,直径约24m.连台在内全高38m,内有极为精美的圆形藻井。天坛的主题是赞颂至高无上之“天”。建筑群的面积比紫禁城大几倍,建筑密度都小得多,大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所以如此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产生崇敬天神之感。

天坛与祈年殿的设计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祈年殿作为祈谷丰收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象征一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4季等。祈年殿圜丘穹宇北京天坛祈年殿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yú)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穹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穹宇圜丘圜丘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3.王府明初,实行封建之制,封诸多子侄为王。他们各据一方,修建王府,类似紫禁城,只不过规模较小,无离宫别馆而已。此时王府,均取“前朝后寝”的形式,殿堂平面多为工字形。清王府集中于北京,绝无“城”的特征,采用的都是北方官式建筑。按《大清会典》规定,亲王府中轴上可建屋5重,正殿即银安殿7间,两侧冀楼各9间,后殿5间,后寝7间,后楼也7间。郡王府等的规格依次适度降低。从总体看,清王府仍取“前堂后寝”制,“前堂”为主要礼制场所,为序列中的高潮,“后寝”为生活起居之所,幽深私密。“前堂”的配殿进深较小,多为两层。总体上仍取院落式布局,但往往中、东、西几路,每路又有两进或3进等多个庭院。4.北京四合院民居北京四分院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具有高级文化形态的民居类型北京四合院有大小之分,小的只有一个院,大些的有前院和后院。典型的四合院平面约为正方形,四周建房,以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左右为东西两厢,东厢住兄弟,东厢住姐妹。正房与厢房间的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的活动场所。庭院南端正个有垂花门,出门,为一东西向的狭长小院,其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子的大门开在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此乃吉利的方向。北京四合院布置图北京四合院中的重要建筑是北面的正房,一般3间,遵守明清朝廷关于“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左右可建耳房,常作书房之用。正房、厢房用“抄手游廊”连接起来,并在廊边设对坐栏杆。经垂花门后使不必露天行走。大点的四合院,在正房之后再接一院,或在一侧再接一院,正房后的房子叫“店照房”

。北京四合院符合气候条件:院内采纳阳光,四周房可以遮避寒风。院子方正亲切,院内可置树木、花草、奇石、鱼缸,是家人团聚的极好场所。北京四合院体现传统伦理观念:能区别长幼男女,合乎儒家的秩序。5.江浙地区民居浙江东阳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它们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但严谨、规整,左右对称、具有明显的理性。其中较小的,有朝南正房三间、左右两头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一间,称为“九间头”,组成三合院。较大有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5间,称“十三间头”,组成三合院。其正、厢房屋全为两层楼房,并有前廊朝向内院。东阳民居中,不乏规模宏大、气宇不凡者。建于明的卢宅,有9进院落,占地9000多m2,房间360间,对称布局、雕绘精美。浙江天井的民居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中的天井,不仅符合气候条件的要求,还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6.徽州地区民居明清徽州,统辖安徽歙县、休宁、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徽州民居以清代的为多,素以平面布局严整而著称。徽州民居的基本形制是方形内向、总体有正方和长方两大类。按空间序列分,有独立单元式,前后两进式和两进之侧并接单元式。独立单元式常为2层楼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正房多为3间,开间较小,天井在明间之前,入口多开于中轴线上。楼梯大多于明间后壁与后墙之间,一跑直上。

6.福建客家圆楼西晋末年,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因避战乱南迁,至赣、闽、粤地,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即“客居异地之人”。

闽南龙岩、上柱与永定一带的客家圆楼,是一种聚族而居的堡垒式民居。它夯土筑墙.高度可达5层,直径达70m以上,在中国乃至世界民居中都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形式。3层楼的圆楼,底层供炊事、贮藏和圈养家畜用,不开窗。上两层住人,向外开窗,内侧则为贯穿全楼的走廊。圆楼中央有平房祠堂,是族人祭祀的地方,也是族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圆楼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安全需要;二是省材、省料而且坚固,三是有利于抵御福建地区常见的台风,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维系族人的刚自,增强这种“客居异地之人”的内聚力。明清室内装饰装修规制区分严格。有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官式建筑——以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建筑。包括宫殿、坛庙、园林和王府,甚至包括受其影响民居和店铺。其特点:承袭唐宋传统,形成相对稳定、水平极高的体系。民间建筑——民间工匠建造、受传统做法影响少的建筑。包括民间的祠堂、寺观、民居,特点:样式丰富、构图自由、风格质朴。明清建筑还有“大式”、“小式”的区分。大式建筑一般指有斗拱的高级建筑,小式建筑指没有斗拱的一般建筑。第三节明清时期装饰与装修1.界面装修A顶棚大式建筑的顶棚做法:

井口天花,即在方木条架成的方格中,设置天花板,在板上绘画、雕刻或裱糊。除了大式建筑外,等级较高的小式建筑也用。藻井。有斗四、斗八和圆形多种,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御座和佛坛上。明清藻井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远高于以前的朝代,紫禁城太和殿、天坛祁年殿的藻井都是典型的佳作。海漫天花。海漫天花又称软天花,其做法是在方木条架构刚格构下面,满糊苎布、棉榜纸或绢,再在其上绘制井口天花的图案。纸顶。简易的大式建筑,在方木条格构的下面,直接裱糊呈文纸,作为底层,再在其上裱糊大白纸或银花纸,作为面层。纸顶更多的是用于一般住宅,骨架往往不是方木的,而是用高粱杆绑扎的。在一些造型比较自由的廊轩中,有时不做吊项,而是故意将椽、瓦等暴露出。这种做法更显质朴,称为彻上露明造。B墙柱面内墙面可以是清水的,即表面不抹灰。但多是抹灰,并保持白灰的白色。内墙面可以裱糊,小式建筑常用大白纸,称“四白落地”;大式建筑或比较讲究的小式建筑,可糊银花纸,有“满宅银花,四壁生辉”的意义。有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特别是高级住宅。可在内墙的下部做护墙板。一般做法是在木板表面作木雕、刷油或裱锦缎。柱子的表面大多作油饰,既是为了保护木树,也是为美观。明清时发明一种油漆层的基底,称为“地仗”。明时的做法是先用油灰、白面、生石灰水制成”油满”,再掺砖灰,敷于木柱的表面。清初,增加了麻质纤维层,更加有效地解决了木材开裂、底层不平等问题。基底做法视建筑的重要程度而定,一般建筑常用“一麻五灰”,重要建筑可取“三麻两布七灰”等。柱子的颜色十分讲究,京城一带尚红色,清中期之后,又逐渐按柱的断面形式分颜色,圆柱多用红色,用于住宅及园林回廊的方柱则用绿色。2.雕饰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少。

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础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的规定。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大挖(透雕)等多种。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环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作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

梁柱雕刻大都采用比较经济简便的手法,目的是”软化”结构,给本来只有结构功能的构件赋予一种更加美观的形式。

明清建筑,匾额颇多。匾指横向者,额指长向者。匾额四周,也常用木雕作装饰。3.斗拱斗拱的变化最能显现传统建筑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与唐、宋、元代相比,明清斗拱的变化主要有4点:一是尺度变小,高度降低,出挑减少,外观由硕大变纤细;二是补间科(宋称补间作)增多。唐代的一朵没有,到宋代的二三朵,此时的最多11朵,檐下斗拱密密麻麻,无疏朗感;三是结构作用失去大半,本来的结构构件几乎成了纯装饰;四斗拱种类、用料和做法高度标准化,制作时省却很多繁杂的计算工作。

4.彩画

明清是展示建筑美的高峰时期,手段之一就是大量用彩画。A明代彩画特点:

(一)绘画部位不好以斗拱为重点,而是以梁、檩、枋等柱头以上的部分为重点。斗拱上的彩画,最多只作单色平涂或单色退晕,以前那种满铺花斗已经很少见。

(二)梁、檩、枋的彩画已有定式,明显的特征是中间一段不画图案,与宋、清做法均不相同。

(三)所用颜料均为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银朱等。

(四)不像清代苏式彩画那样大片用白地,也很少用红色,尤其慎用金色,是真正的“点金”,而不像清式彩画那样“沥粉贴金”、“大点金”或“混金”。

(五)此前的彩画色调偏暖,清代彩画色调偏冷,但多用红色调剂。明代彩画以纯净偏绿的调子为主,故有宁静、淡雅的风格,

B清代彩画的特点

(一)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用原色,故常常结人以大红大绿的感觉。但总体并无不和谐之感,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一是退晕,使色阶变化有层次,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黑白色是中性色,能与任何颜色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属光泽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二)图案纹饰多样,善于在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图案,尤其喜欢使用有寓意的吉样图案。

(三)形制严密,有明确的等级明确的规定。不同等级彩画在内容、格式、设色上有不同的要求。C清代彩画的分类主要指梁枋彩画的分类。取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即把清代梁、枋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用于宫殿和坛庙的主要殿堂。常用图案为龙、凤和吉样草,后来加了西番莲、灵芝等内容。常用颜色为青、绿、红和紫,主要线条和纹样采用“沥粉贴金”等工艺,以显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和玺彩画还可细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及龙草和玺等三种,三种的区别在于图案不同,三者的等级依次下降。旋子彩画始于明代,其时就已成熟,主要用于衙署、庙宇的正殿,不准用于一般的民居。其构图特点是藻头内使用旋涡状的花朵,故称旋子,藻头的长短可以调整,相应地,可在藻头处画一个旋子花或加画两个1/2的旋子花,后者被称为“一整二破”,当然也可加画更多的整花或半花,直至出现“两整四破”或更长。旋子彩画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做得很富丽,其枋心可以素色平涂,也可以画锦纹、草纹或龙纹。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也是清代官式彩画。官式彩画中的苏式彩画,乃是借鉴苏州吉样纹样发展起来却又北方化了的彩画。至于苏州的地方彩画与官式的苏式彩画是很不相同的。苏式彩画以清新、活泼、富有生气见长,故多用于园林建筑和住宅。其构图特点是将檩子、垫板和额枋联合起来,一起构图,在中间绘一个半圆形的“包袱“。外缘作退晕,内部画山水、花鸟、人物或建筑,包袱与箍头之间画卡子及聚锦等纹饰。有些包袱不呈半圆,采用更加灵活的图形,常见者如下。

空间分隔物也属于内檐装修,但明清的室内空间分隔物种类繁多,又极具特色,故专列节。介绍的重点是飞罩、落地罩、栏杆罩、几腿罩、壁纱橱、挂落和帐幕。1飞罩飞罩,是一种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隔物。它上靠梁底,两侧不沿墙柱下延,因此也称单边罩。多数飞罩为木雕件,轮廓自由,造型华丽。当房间较高时,可在梁与飞罩之间加眉子。第四节明清时期室内分割物2落地罩罩的上部靠梁底。两侧沿墙柱往下延,底部一般做成须弥座,须弥座落于地面,故名落地罩。落地罩有多种形式,浮雕成花饰各称花罩;两侧做成隔扇者,简称隔扇罩;落地罩四周面积较大,中间只留一个开口,其罩往往根据开口之形而定名,称为叫圆光罩、八方罩、花瓶罩、蕉叶罩等。落地罩圆光罩八方罩3栏杆罩栏杆罩与落地罩近似,基本特征是在两侧的结构柱之间,再立两根细柱,把结构柱间的范围分成中间大而两边小的三个空当。每个空当的上部分别做飞罩,中间的大空当留作通道,两侧的小空分别在底下做栏杆。4几腿罩几腿罩是罩中造型最为简洁的一种。因立面似茶几的侧面而得名。几腿罩由眉子和花牙组成。花牙子尺度较大,两个立边的垂头常常雕刻成花篮状。5炕罩也叫床罩,用于炕的外侧。由于要与炕相配,当两侧采用隔扇时,炕帮的高度内应做成裙板和绦环板.也就是说,隔心必须做在炕帮的上部。6壁纱橱可以理解为室内的隔扇门,是一种能把两侧完全隔开的分隔物。隔扇的数量多为8扇或10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