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2.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1页
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2.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2页
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2.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3页
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2.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4页
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2.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心理学的1.个体2.即时刺激3.实验4.预测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两种取向(二)社会学的1.群体2.社会变量3.描述4.调查(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G.W.奥尔波特(Allport):

(P98,第3行)

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R=I·A(谎言=重要性·模糊)(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之父勒温的公式:

B=f(P、E)

B:行为

P:个体

E:情境

f:相关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P98,第20行)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研究范围:(P98,倒数3行起)个体层面:态度、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群体层面:去个性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二单元简史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一节概述第二单元简史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英国的进化论达尔文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诞生标志(P101,14-15行)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拎把螺丝卖”第一节概述第二单元简史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先驱是特里普利特奥尔波特墨菲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班都拉社会交换轮:霍曼斯、布劳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机制:联想、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模仿(榜样)(P108,倒数第13、3行)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特别强调))。社会学习论:班都拉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通过符号(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等)建立关系。基本假设:1.事物的意义是个体采取行动的基础。2.事物的意义源于事物对个体的价值。3.个体通过自己的理解看待事物的意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文化因素论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主要概念:1.意识与潜意识2.力必多(libido)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2.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3.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和较好的遗传素质社会化(P115)社会个体互动教化1.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4主要载体:家庭学校(不可替代的)大众媒体参照群体再社会化:没有教化好的个体再教育(劳教)社会化(P115)(P114,倒数第13行)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语言(是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条件(P115))性别角色(性、性别、性别角色)道德(观念与判断,情感,行为)政治(国家形象、抽象国家观念、国家组织)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2.分类先赋和成就角色(获得方式)规定性和开放性角色(有无规范)功利型和表现型角色(实际利益-价值观)自觉和不自觉型(对扮演的意识程度)1.概念: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P118)第二节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1.自我的概念:自我是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以主体身份评价自我,“我是…”

客我:把客体身份评价自我,“你是…”

镜我:评估在别人心目中的自我,“他会…”一、自我(无论社会多么纷繁复杂,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姓什么)第二节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2.自我的结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核心)理想自我反思自我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3岁)社会自我(3—13岁)心理自我(13—23岁)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P120)第二节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以下三者的关系总和:1.社会角色2.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3.自我概念二、身份第二节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1.概念:对自我的正性评价2.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自尊=成功/抱负和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三、自尊(P122)评价欲望、抱负(成就、地位、名誉)第二节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尊的测量

在每题后选择同意程度,答完后累加总分。20分以下为自卑;21-30分为自尊;31分以上为非常自尊。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4分3分2分1分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4分3分2分1分3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1分2分3分4分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4分3分2分1分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1分2分3分4分6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4分3分2分1分7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4分3分2分1分8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1分2分3分4分9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1分2分3分4分10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1分2分3分4分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作用于个体的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物知觉社会知觉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1.概念:对以下的认知过程自我人际关系(他人、群体)归因社会知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影响因素:经验(图式)动机和兴趣情绪(P124)图式(schema)

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皮亚杰认为,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但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个体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1.符合自身价值的,首要关注2.符合现有模式的,首要确认3.新的刺激会丰富、完善图式结构第三节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刻板印象(归类,别人评价)(P126)第三节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A=人品,B=性格,C=能力,D=外表)加法:A-B+C+D

平均:(A-B+C+D)/4加权平均:(40%A-30%B+20%C+10%D)中心品质模式:A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第三节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印象管理策略第三节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正确理解情境,理解他人,理解自身状态,理解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穿着、仪表得体,举止端庄,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记住真诚品质和淡雅气质最吸引人。2.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花一定的时间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其差距有多少,哪些方面是优势,哪些方面是弱项,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印象管理策略与面试技巧第三节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3.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凸显自己所具有的角色需要的优势,通过价值观和人生观表现出来,同时承认自己的一些与其无关紧要的不足。4.投其所好

充分认识到,对方也是常人,也需要被欣赏、被认同和被抬高。在回答对方问题时,要及时发现对方的优势,并自然、得体地流露出对对方的欣赏甚至崇敬。可以说“您所说的,正是我接下来需要努力去做的”,“能达到您这样的境界,我或许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努力才行!”,“和您相比,我在这方面太欠缺了”……印象管理策略与面试技巧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单元归因概念: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推测与判断分类:内、外因稳定与异变可控和不可控控制点(罗特):

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不同努力可以达到不同目标);(P129)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成或不成)归因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单元归因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AB,没A没B,A是B的原因折扣原则:AB,CB,A可能是B的原因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单元归因特异性:玛丽只对这小丑笑共同性:大家都对这小丑笑一致性:玛丽总对这小丑笑高共同性:大家都对小丑笑,是小丑的原因高一致性:玛丽在什么情境下都对小丑笑,玛丽低一致性:玛丽只在这个情境下对小丑笑,情境凯利三维理论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单元归因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和角色、地位有关)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动机性归因偏差)观察位置(和关注的重点有关)时间因素(情境归因)(P132)社会

动机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需要满足行动放弃挫折放弃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概述概念: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内在动力过程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五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人人都有,或轻或重)1.亲合动机2.成就动机3.权力动机4.侵犯动机5.利他动机

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天生有和人交往的动机)

爱情

喜欢

亲合

依恋

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合的影响因素:情境:压力越大越亲合情绪:越恐惧越亲合;越焦虑越不亲合出生:长子与父母较亲合作用:满足需要(归宿感)获得信息(不恐惧)减轻压力(可发泄)避免窘境(不孤僻)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2.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美国,麦克利兰提出)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培养儿童高成就动机

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

2.社会营造的追求成就的氛围

(言行引导、儿童读物、价值观、竞争机会、激励机制)

企业激发员工的高成就动机

1.给员工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2.树立榜样,及时奖励

3.精神奖励大于物质奖励

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影响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3.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影响和控制的心理倾向。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权力动机

积极的:谋求组织社会中的权力

消极的:害怕失去权力,为声望忧虑

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4.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侵犯行为的构成:

伤害行为:身体和言语伤害

侵犯动机:侵犯的直接原因

社会评价:亲社会或反社会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侵犯原因1:

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死本能由内向外的转化;

洛伦兹的种族延续学说:保护向竞技转变。

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侵犯原因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

(1)受挫越大,侵犯强度越大

(2)预期惩罚越重,侵犯越不容易发生

(3)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

侵犯越会发生。(P139)

侵犯原因3:社会学习论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恶劣情绪被唤起

2.道德发展水平较低

3.自我控制能力差

4.社会容忍和去个性化

5.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P139-140)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下降

行为控制差(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

精力充沛

侵犯行为增加

去个性化(集体无意识)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5.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第四节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

(2).社会情境(无他人在场,明白情境)

(3).时间压力(越宽松越可能利他)

(4).对象(相似、未伤害过、有吸引力)

2.心理因素:

(1).心境(愉悦)

(2).内疚(想补偿)

(3).人格(责任感)

3.技能

利他的影响因素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大致呈倒U型,及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活动效率都下降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概述

过弱最佳过强欲速则不达愿望不强烈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概述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四种基本社交情绪

(人人都有,或轻或重)

1.社交焦虑

2.嫉妒:针对、持续、对抗、普遍性

3.羞耻

4.内疚

第四节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成长过程中经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会焦虑。第四节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与人交往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社交焦虑嫉妒羞愧愤怒怨恨针对性

持续性

对抗性

普遍性第四节第三单元社交情绪羞耻

因为个体的某种缺憾或与社会常态不一致引起。自卑绝望沮丧第四节第三单元社交情绪内疚

因为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引起强烈不安不安羞愧负罪第四节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内在性(反映的是内在的心理倾向)对象性(向外指向一定的对象)稳定性(不会轻易转变)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态度的特点3.功能:功利性工具、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

2.成分: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altendency行为倾向)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P144)

1.概念:个体对人或事的评价和反应态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4.维度:方向(肯定/否定,主要测试维度)强度(强硬/软弱,人格量表主要涉及)深度(自我卷入程度,关注/漠视)向中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态度的流露程度)

(P146)

5.形成:依从(外显行为)、认同(自愿接受)、内化(变成自己的认知)态度

经济型(有钱就有一切)理论型(为真理而活)审美型(追求精神境界)社会型(公益形象是最高追求)政治型(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宗教型(做神和命运安排的一切)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价值观取向

传递者方面:威信(权威,相似的身份或需求)立场(中立,尤其是自我牺牲的立场)意图(没有操纵对方的意图)吸引力(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信息方面:差异(与原有态度差异,程度取决于威信)畏惧(唤起畏惧情绪)倾向性(单一(低、浅)与双向的(高、深))传递方式(口头的,面对面的效果好)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接受者方面:原有的态度和信念(价值观,直接经验,需要)人格(偏执,高社会赞许动机)心理倾向(逆反、惯性、面子)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情境方面:预先警告(小道消息、“吹吹风”)分心(分散对沟通信息的注意)重复(适度,倒U)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概述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负负得正,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二单元转变态度转变理论1

(P150)海德平衡理论: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二单元转变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一方2.引入新的认知因素3.降低各方强度态度转变理论2认知失调论:减少失调的途径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二单元转变社会交换论:总收益态度转变理论31.逆反心理:超限:腻了、厌了价值保护:面子禁果:探究违禁行为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二单元转变2.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关于态度转变的两个特例态度测量摩根的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结构与功能1.信息源4.接受者3.通道2.信息5.反馈7.背景6.障碍沟通的结构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结构与功能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信息反馈背景障碍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结构与功能沟通的主要功能获取信息思想交流和情感分享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协调群体行动,提高组织效率非正式沟通:偶然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留级”)(P156)

正式沟通:全通道式速度快,满意度高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

面部表情是最细腻的身体语言沟通

触摸是表示某些强烈感情的方式(P157)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瘪嘴角:经典的犯错表情,对自己的话没信心。声音的震颤:可能是反感或厌恶。面部两侧表情不对称:很有可能在伪装感情。抚摸自己的手:自己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大吼大叫:如果和拍桌子一先一后,是假生气研究表明,越受欢迎的人,越会撒谎,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而易受欢迎第六节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人际距离:公众(12-25英尺)社交(4-12英尺)(咨询距离)个人(1.5-4英尺)亲密(P159)

第六节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2.建立和发展:

人与人直接的接触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联系(愿意不愿意交往)1.人际关系定义:第六节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情趣爱好(玩伴关系)3.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反应的是安全感的问题)态度(协作关系)自我和人际关系状况(朋友关系)隐私(亲密关系)第六节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相互性(愿意和喜欢我的人交往)交换性(愿意和对我有价值的人交往)自我价值保护(愿意和尊重我的人交往)平等性(愿意和地位相同或平等待人的人交往)4.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第六节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满足方式:主动被动5.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1)基本需要:包容支配情感(群体形成与解体理论)人际关系取向:能否相互包容是否愿意支配或被支配是否彼此喜欢或接纳(1)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2)群体解体过程:感情不和>失控>难以包容

(P163)+第六节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5.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2)

童年包容支配情感

成人与他人保持距离,不合群寻求与人接触,要求被注意与双亲交往少过分依赖双亲总被双亲训斥被双亲溺爱控制他人拒绝支配他人专制顺从,不负责,焦虑,防御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强烈寻求爱第六节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6.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才是人生最幸福的影响因素(P163)

第六节第四单元人际吸引熟悉与邻近(倒U型,兴奋、恐惧时出现)相似与互补(感知到的背景、人格、爱好)外貌(喜欢的外貌)才能(不能产生社会压力,要出点小错误)人格品质(真诚)(P110)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互补(双方互补时,产生的吸引力是强大的)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第六节第五单元人际互动2.竞争双方同时争夺的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争夺的结果:双输、一赢一输、双赢争夺是理性的1.合作有共识和有规范约束相互信赖人际互动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区分协作关系和朋友关系2.保持适当距离3.接纳对方行为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1).压力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和隐含的(G.W.奥尔波特)(2).可以发生在有意识,也可以发生在无意识中(3).个体自愿(P168)

从众

1.概念: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2.类型真从众:行为、内心都从众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相反反从众:内心认同,但行为上冷静对待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3.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4.影响因素群体因素:一致性、凝聚力、规模(3、4人)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P170)情境的明确性:模糊其他:性别、智力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七节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1.概念:在做某事时,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绩效会提高,就称为社会促进;相反,绩效降低,就称为社会干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