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洞察世道沧桑_第1页
主题单元设计洞察世道沧桑_第2页
主题单元设计洞察世道沧桑_第3页
主题单元设计洞察世道沧桑_第4页
主题单元设计洞察世道沧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3-1主题单元设计模板主题单元标题洞察世道沧桑作者姓名所属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学科领域(在FORMCHECKBOX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FORMCHECKBOX思想品德FORMCHECKBOX音乐FORMCHECKBOX化学FORMCHECKBOX信息技术FORMCHECKBOX劳动与技术eq\o\ac(□,√)语文FORMCHECKBOX美术FORMCHECKBOX生物FORMCHECKBOX科学FORMCHECKBOX数学FORMCHECKBOX外语FORMCHECKBOX历史FORMCHECKBOX社区服务FORMCHECKBOX体育FORMCHECKBOX物理FORMCHECKBOX地理FORMCHECKBOX社会实践FORMCHECKBOX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一所需时间课内4学时,课外2学时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世间百态,人生万象,只有用锐利的眼睛去审视,用心灵的耳朵去聆听,才能解开事物的面纱,看透它本来的面目。面对世道沧桑,人情冷暖,文学大师们洞若观火,独具慧眼,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向世人展示其真切的感受,深邃的思想、出色的才华。让我们研读大师经典,审视大师的不朽华章,体悟大师的卓越才思,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本单元所选阅读文本都是大家名篇,计划分为两个专题。学习中要在把握社会环境,理清故事脉络的同时,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文本主题意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交流中与学生是平等的,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生硬地以教参或权威说法取代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在个人研读基础上,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感悟社会的能力。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和文学创作的成就。2.梳理脉络,把握文意。3.把握文学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2.在诵读基础上,摘录、评点、品读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文本鉴赏落到实处。3.训练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4.研读文本,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提升感悟和鉴赏能力。5.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读文本,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2.挖掘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感悟社会的能力。对应课标感受·鉴赏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所选文本的情节脉络是怎样的?2.小说运用什么方法巧妙的刻画人物形象?3.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专题划分专题一:梳理文章脉络,感知人情冷暖专题二:鉴赏人物形象,洞察世道沧桑专题一梳理文章脉络,感知人情冷暖所需课时2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是进一步深入鉴赏文本的前提。在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略读或跳读的方法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品读重点语段。让学生讲述所选文本的故事情节,提升复述故事的能力,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好铺垫。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了解社会背景,明确社会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2.在诵读基础上,梳理脉络3.品读重点语段。本专题问题设计各个文本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文本的情节脉络是怎样的?如何梳理?你认为文本中哪些段落或语句是精彩的?请自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常规资源鲁人版语文教材教学支撑环境常规教室其他语文读本及教参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一、课前活动:1.准备所选文本的影片,利用早读及晚上自主学习时间,截取重点片段播放。2.通过上网等方式提前了解作者,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3.做好预习,初步概述故事。4.标出个人认为精彩的有意蕴的段落和句子。(所选文本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让学生预习,了解大概,这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二、导入面对世道沧桑,人情冷暖,文学大师们洞若观火,独具慧眼,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向世人展示其真切的感受,深邃的思想、出色的才华。今天让我们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让我们研读大师经典,审视大师的不朽华章,体悟大师的卓越才思,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三、课上活动:第一课时:1.自由交流,谈论观看影片的感受,鼓励畅所欲言。2.以小组为单位汇总,选出代表表述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3.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作品的风格、作品的社会背景。4.复述《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限定讲述时间,比如3分钟、5分钟。让学生以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重要的信息。5.梳理文本的情节脉络【设计意图】学生讨论,把握了本文故事情节,为具体赏析人物和环境打好基础。⑴学生分组讨论汇总呈现,互相补充。⑵教师明确。下附参考答案。《林黛玉进贾府》情节脉络: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雷雨》情节脉络:戏剧的矛盾冲突是随着剧情发展自然产生,本课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剧情发展分四个阶段,问哪四个阶段?明确:前一场的“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共分四个阶段:认出侍萍→撕下面纱→大海闯馆→侍萍离馆。《边城》情节脉络: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第二课时:活动过程:1.导入,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内容。2.速读与跳读结合,标出有意蕴的,体现社会面貌和人情冷暖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赏析品读。⑴自主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赏析在课堂笔记上整理。⑵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心得。⑶自由发言,互相点评,进行思想的碰撞。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⑷教师参与发表见解,并进行引导,做到收放合理。⑸有感情地诵读精彩段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作业:⑴根据交流结果,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加深理解,提升认识。⑵勾画各文本中与塑造人物形象有关的段落和语句,初步感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评价1.能够自主阅读文本,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2.能积极主动交流自主学习的结果,并能提出疑问。3.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4.精选段落或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和体验,立足文本,阐明自己的观点。5.能够通过博客或班级群进行网上交流。专题二鉴赏人物形象,洞察世道沧桑所需课时2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训练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学形象,理解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本专题问题设计1.《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2.各人物的性格形象是怎样的?3.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常规资源鲁人版语文教材教学支撑环境常规教室,多媒体其他语文读本及教参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导入:大师的笔下,呈现出的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璀璨夺目的艺术典型,再经读者的品读,人物形象会更为丰富。西方文艺理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每个人的品读都是独特的,大家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仔细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感知大师笔下的艺术典型,建立我们心中的“哈姆雷特”。赏析人物形象活动过程:1.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文本中直接或间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段落。如:《林黛玉进贾》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的描写、肖像描写)以及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段落。《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边城》中对翠翠的心理刻画:“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2.诵读关键语段:采用个人品味诵读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3.自主品读:引导学生从直接描写(语言、行动的描写、肖像描写)与间接描写方面,按照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角度,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4.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形成思维碰撞的火花。5.自由发表见解,鼓励独特新颖的评价,学生间可进行自由的辩论。同时教师要体现引导的作用,不可让学生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评论。6.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挖掘文学形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