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鉴赏类文艺短评课件_第1页
届高考语文:鉴赏类文艺短评课件_第2页
届高考语文:鉴赏类文艺短评课件_第3页
届高考语文:鉴赏类文艺短评课件_第4页
届高考语文:鉴赏类文艺短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眼•文艺范

——鉴赏类文艺短评

智慧眼•文艺范1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评论家

鉴赏类文艺短评:以鉴赏的眼光,文学的姿态,发出自我的“微评论”之声。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评论2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美)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牛刀小试,精短评论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牛刀小试,精短3

发现特质:这篇小说突出的艺术特点是

牛刀小试,精短评论1.艺术构思:以账单写小说,以横截面式的结构勾连生活的丝缕,小结构,大容量,别出心裁,富有趣味。4.留白手法:情节上留有大量空白,少少许胜多多许,尺幅千里的艺术,让读者参与想象,家庭闹剧抑或浪漫的邂逅,故事的多种可能让阅读趣味盎然。

2.情节一波三折:静态账单中呈现的动态情节起承转合,有高潮有陡转,汹涌澎湃的冲突潜藏在平淡的文字之中,结尾戏剧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家庭的一角与万千家庭的风波重影:一个家庭的闹剧,折射千万家庭的永恒风波,也折射了人性弱点、市井百态。

发现特质:这篇小说突出的艺术特点是4

牛刀小试,精短评论示例:这篇小说细节中彰显的人物形象令人称道,人物没有直接登场,然而用情不专、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后在女打字员和妻子之间忙于周旋、拙于应对的丈夫,知道原委后精明厉害、雷霆震怒、得理不饶人的妻子,还有推波助澜抑或帮忙灭火、也从中得利的岳母,人物形象纤毫毕现,魅力独具。

这篇小说

(突出的艺术特色)令人称道,(具体阐述与分析),魅力独具。”发现特质角度小巧纵深分析议论透彻总结呼应收束文段文艺短评:一篇微型的论述文牛刀小试,精短评论示例:这篇小说细节中彰显的人物5

知识支架:鉴赏类文艺短评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作品形象、构思技巧、创作手法、语言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评价来认识作品艺术性的议论性文字。《2017年考试说明》: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知识支架:6

获取和检索启示性的观点内容(人物、情节、环境、细节、主题……)形式(结构、线索、手法、叙述视角、叙述风格……)

两维内容形式

文学性的笔调知识支架(以小说为例)

逻辑性的论析获取内容(人物、形式(结构、两维文学性的笔调知识7

经典重评,品析特色

例:小说连续的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有意识流的色彩,“我”看到自己母校却不敢确认的矛盾心理,看见伙伴被送入停尸间的恐惧心理,想象战场是惬意的炮声甚至希望自己名字镌刻到纪念碑上的扭曲心理,看到自己失去右腿与双手的绝望心理,极其逼真地再现了一个被鼓动上战场可怜无助、又无知的八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陈丹扬)纵深分析议论透彻呼应总结收束文段惊世之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如叙事的有限视角、重复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不完整的标题、情节与悬念、细节的力量、隐喻艺术、深刻的主题……)发现特质角度小巧经典重评,品析特色例:小说连续的心理描写很8

经典重评,品析特色

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在于重复是一种力量,不断重复出现的环境描写,暗示了千篇一律的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甚至孕育了千篇一律的人,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悲剧。而这样的重复中彰显了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德意志民族的巨大悲剧。惊世之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如叙事的有限视角、重复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不完整的标题、情节与悬念、细节的力量、隐喻艺术、深刻的主题……)经典重评,品析特色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9

经典重评,品析特色

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在于其残缺性。残缺的标题,残缺的眼前画面,残缺的断片式的记忆,乃至最后惊觉自己残缺的身体。整个故事恍若一个巨大的、残缺破碎的拼图,在叙述过程中逐渐拼接起来,直至最后解开谜底,也让人惊叹伯尔高超的“讲故事的艺术”。

示例:这一小说多处彰显了隐喻的艺术。“我”认为炮声高雅隐喻“我”被扭曲为战争的机器;“我”在手术台上好似襁褓中的早产儿,隐喻我的幼稚,心智如早产儿一样的不成熟;“我”发着高烧,盲从战争隐喻着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发高烧,丧失了理性;而最后喃喃呼唤的“牛奶”则是惊觉“我”自己处境后发出的对回归往昔温馨生活的呼唤。经典重评,品析特色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10

培养“贯通”意识,追求融会贯通的境界,关联相关文本,打通课本与高考阅读材料,组合鉴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艺术感悟:

连类而及——同一母题的“变奏曲”

由类观篇——“这一篇”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类文整合,综观透视

超越题海,敏化(而不是钝化)艺术感受力才是备考的王道类文整合,综观透视超越11

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我们现代文阅读复习错题订正,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分析和揣摩。我觉得,今年高考阅读师陀《邮差先生》写于抗战时期,与我们一模阅读冯至先生《八月十日灯下所记》所记叙的时间背景接近,在情感、主旨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如果有了对后文比较深入的理解,碰到《邮差先生》,也就有了快速准确深入理解的基础。无论是《八》中战前的宁静,还是《邮》中战时偏僻小城的安逸,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以宁静写出战争的丑恶,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平静生活的礼赞;无论是《八》中招呼士兵吃瓜的卖瓜人,还是《邮》中恪尽职守的邮差先生,都是爽朗豁达的中国人的代表,通过他们表现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乐观。类文整合,综观透视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12

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但是两篇文章也有不同:《八》叙述舒缓,是因为这是对战争的倒叙,带有回忆的悠长、舒缓的语调,表现出对抗战胜利的欣慰,紧扣深深地喘了一口气;而《邮》中叙述舒缓符合邮差先生清闲的工作特点,体现小城悠闲恬静的生活特点。类文整合,综观透视

从对比中看文章,使新文章成了老文章,陌生面孔成了熟悉面孔,这样做起阅读题自然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我当时坐在考场做阅读题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顺手、舒心的感觉!

——盛星玮高考总结《幸福的高三语文课》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13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迈尔尼的《战争》

《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所见所闻来串联情节。

比较鉴赏,辨异鉴深

慢慢走,欣赏啊!同是战争题材,串联情节的手法各有特色:《战争》以电话为线索,时间串联情节。流于空泛需要推进分析《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一个孩子的视14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迈尔尼的《战争》

《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原先是学生现在成了伤兵的孩子迷迷糊糊的意识流动推进情节,以他想的两个问题“在哪里?受什么伤”形成悬念,最后以黑板上大得写不下的字揭示谜底,也让“我”惊醒发现真相。

比较鉴赏,辨异鉴深

慢慢走,欣赏啊!同是战争题材,串联情节的手法各有特色:《战争》以偶然打错的电话为契机,以通话情节串联小说,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在电话交谈中倾诉真情、得到情感慰藉,也由电话牵起情缘,最后也是失联的电话预示着人在战争中的葬送,预示了残酷的结局。《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原先是学生现15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迈尔尼的《战争》

《流浪人,若到斯巴……》主人公被看不见的手推上战场,蒙蔽了心智,崇尚武力,对战争狂热、盲从,灵魂被扭曲,而最后惊觉过来,才发现自己遭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创伤。既是侵略者,又是受害者。比较鉴赏,辨异鉴深

《战争》中的女主人公爽朗乐观,热爱生活,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战争与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和爱情的追求,善良真诚又理性克制,这是一个充满女性柔韧与刚强的形象,代表了战争的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慢慢走,欣赏啊!同是战争题材,主要形象特点各显,印象尤深:《流浪人,若到斯巴……》主人公被看不见的16

《流浪人,若到斯巴……》标题具有悬念性,言而未尽。也具有讽刺性,斯巴达人为保家卫国而战,却被纳粹扭曲来灌输军国主义教育,而黑板上大得写不下的铭文揭示谜底,也暗示了人在狂热中膨胀导致悲剧命运的结局。标题最后的省略号还带有一丝留白的色彩,仿佛作者意犹未尽,把这一切交给读者去思考。

《战争》标题点出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和悲剧的根源,大标题与小故事形成反差,体现了战争的悲剧是由无数被伤害的小人物构成的,又借两个人的遭遇,表明战争可以摧毁千千万万的“两个人”,把视角拉回宏观。这样一个“大—小—大”的格局若没有这样大的标题,在震撼力上会大打折扣,主题表达方面也会有所欠缺。(张展宁)同是战争题材,小说标题都耐人寻味:《流浪人,若到斯巴……》标题具有悬念性,17

同是战争题材,同是反战,主题不尽相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更多地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为什么一个少年由学校稀里糊涂上了战场受了伤?为什么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和学校变成了伤兵医院?为什么学校里摆满了好战气氛的雕塑、饰品?……它揭示了是膨胀、好战的欲望让意志发烧的人性酿成悲剧,而伯尔的伟大就在于反思德意志二战悲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因素,“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希特勒的阴影中拯救出来”更点明战后重建人性、重建教育的重要性。(李佳倩)

同是战争题材,同是反战,主题不尽相同。《18

《战争》展现了“战争就是剥夺”的残酷真相,一个在战争中不仅被炸伤,还被剥夺了至爱的人,被剥夺之后的心理创伤更是需要一生来弥合。战争的残忍不只在于战场上士兵的血流成河,更在于葬送了众多普通人的美好生活,让人绝望。比较鉴赏,辨异鉴深《战争》展现了“战争就是剥夺”的残酷19

再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与2016年高考浙江卷何家槐《母亲》两文中的母亲形象短评:写的都是同样都是朴实、勤勉劳作的传统女性形象:甘文中母亲沉浸在中药铺忙碌的身影感人至深,她以自己的劳作庇佑着孩子,一身药香为孩子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让作者悟出“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的哲理,让人感恩;何文中的母亲阳光下打豆的情节也让人印象颇深,单调、日复一日的的劳作中,母亲既向往汽笛声所召唤的新世界,但又受着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转变为行动的勇气,令人叹息。类文整合,综观透视再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甘典江《母亲的中20

如,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与2014年浙江教育考试院样卷周志国《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精神回乡”主题短评:刘亮程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在曾经居住的村庄被时间改变面前,感慨生命需要证据来见证过往的生活,内心的生存,更需要在精神回乡中找到心灵家园,否则,所有回家的脚步都会迈向虚无;周志国感慨我们进入城市习惯了席梦思,舍弃了稻草床而反思对传统生活、乡土文化的背弃,而在城市中迷茫的现代人需要借归乡之途去完成精神的寻根之旅,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类文整合,综观透视如,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与2014年浙21

文艺短评:敏化感受力

孙婧妍(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148分):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文艺短评:孙婧妍(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148分):22智慧眼•文艺范

——鉴赏类文艺短评

智慧眼•文艺范23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评论家

鉴赏类文艺短评:以鉴赏的眼光,文学的姿态,发出自我的“微评论”之声。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评论24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美)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牛刀小试,精短评论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牛刀小试,精短25

发现特质:这篇小说突出的艺术特点是

牛刀小试,精短评论1.艺术构思:以账单写小说,以横截面式的结构勾连生活的丝缕,小结构,大容量,别出心裁,富有趣味。4.留白手法:情节上留有大量空白,少少许胜多多许,尺幅千里的艺术,让读者参与想象,家庭闹剧抑或浪漫的邂逅,故事的多种可能让阅读趣味盎然。

2.情节一波三折:静态账单中呈现的动态情节起承转合,有高潮有陡转,汹涌澎湃的冲突潜藏在平淡的文字之中,结尾戏剧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家庭的一角与万千家庭的风波重影:一个家庭的闹剧,折射千万家庭的永恒风波,也折射了人性弱点、市井百态。

发现特质:这篇小说突出的艺术特点是26

牛刀小试,精短评论示例:这篇小说细节中彰显的人物形象令人称道,人物没有直接登场,然而用情不专、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后在女打字员和妻子之间忙于周旋、拙于应对的丈夫,知道原委后精明厉害、雷霆震怒、得理不饶人的妻子,还有推波助澜抑或帮忙灭火、也从中得利的岳母,人物形象纤毫毕现,魅力独具。

这篇小说

(突出的艺术特色)令人称道,(具体阐述与分析),魅力独具。”发现特质角度小巧纵深分析议论透彻总结呼应收束文段文艺短评:一篇微型的论述文牛刀小试,精短评论示例:这篇小说细节中彰显的人物27

知识支架:鉴赏类文艺短评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作品形象、构思技巧、创作手法、语言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评价来认识作品艺术性的议论性文字。《2017年考试说明》: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知识支架:28

获取和检索启示性的观点内容(人物、情节、环境、细节、主题……)形式(结构、线索、手法、叙述视角、叙述风格……)

两维内容形式

文学性的笔调知识支架(以小说为例)

逻辑性的论析获取内容(人物、形式(结构、两维文学性的笔调知识29

经典重评,品析特色

例:小说连续的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有意识流的色彩,“我”看到自己母校却不敢确认的矛盾心理,看见伙伴被送入停尸间的恐惧心理,想象战场是惬意的炮声甚至希望自己名字镌刻到纪念碑上的扭曲心理,看到自己失去右腿与双手的绝望心理,极其逼真地再现了一个被鼓动上战场可怜无助、又无知的八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陈丹扬)纵深分析议论透彻呼应总结收束文段惊世之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如叙事的有限视角、重复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不完整的标题、情节与悬念、细节的力量、隐喻艺术、深刻的主题……)发现特质角度小巧经典重评,品析特色例:小说连续的心理描写很30

经典重评,品析特色

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在于重复是一种力量,不断重复出现的环境描写,暗示了千篇一律的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甚至孕育了千篇一律的人,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悲剧。而这样的重复中彰显了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德意志民族的巨大悲剧。惊世之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如叙事的有限视角、重复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不完整的标题、情节与悬念、细节的力量、隐喻艺术、深刻的主题……)经典重评,品析特色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31

经典重评,品析特色

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在于其残缺性。残缺的标题,残缺的眼前画面,残缺的断片式的记忆,乃至最后惊觉自己残缺的身体。整个故事恍若一个巨大的、残缺破碎的拼图,在叙述过程中逐渐拼接起来,直至最后解开谜底,也让人惊叹伯尔高超的“讲故事的艺术”。

示例:这一小说多处彰显了隐喻的艺术。“我”认为炮声高雅隐喻“我”被扭曲为战争的机器;“我”在手术台上好似襁褓中的早产儿,隐喻我的幼稚,心智如早产儿一样的不成熟;“我”发着高烧,盲从战争隐喻着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发高烧,丧失了理性;而最后喃喃呼唤的“牛奶”则是惊觉“我”自己处境后发出的对回归往昔温馨生活的呼唤。经典重评,品析特色示例:这一小说故事的特色32

培养“贯通”意识,追求融会贯通的境界,关联相关文本,打通课本与高考阅读材料,组合鉴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艺术感悟:

连类而及——同一母题的“变奏曲”

由类观篇——“这一篇”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类文整合,综观透视

超越题海,敏化(而不是钝化)艺术感受力才是备考的王道类文整合,综观透视超越33

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我们现代文阅读复习错题订正,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分析和揣摩。我觉得,今年高考阅读师陀《邮差先生》写于抗战时期,与我们一模阅读冯至先生《八月十日灯下所记》所记叙的时间背景接近,在情感、主旨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如果有了对后文比较深入的理解,碰到《邮差先生》,也就有了快速准确深入理解的基础。无论是《八》中战前的宁静,还是《邮》中战时偏僻小城的安逸,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以宁静写出战争的丑恶,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平静生活的礼赞;无论是《八》中招呼士兵吃瓜的卖瓜人,还是《邮》中恪尽职守的邮差先生,都是爽朗豁达的中国人的代表,通过他们表现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乐观。类文整合,综观透视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34

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但是两篇文章也有不同:《八》叙述舒缓,是因为这是对战争的倒叙,带有回忆的悠长、舒缓的语调,表现出对抗战胜利的欣慰,紧扣深深地喘了一口气;而《邮》中叙述舒缓符合邮差先生清闲的工作特点,体现小城悠闲恬静的生活特点。类文整合,综观透视

从对比中看文章,使新文章成了老文章,陌生面孔成了熟悉面孔,这样做起阅读题自然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我当时坐在考场做阅读题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顺手、舒心的感觉!

——盛星玮高考总结《幸福的高三语文课》2012年江苏考生盛星玮(高考语文143分35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迈尔尼的《战争》

《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所见所闻来串联情节。

比较鉴赏,辨异鉴深

慢慢走,欣赏啊!同是战争题材,串联情节的手法各有特色:《战争》以电话为线索,时间串联情节。流于空泛需要推进分析《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一个孩子的视36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迈尔尼的《战争》

《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原先是学生现在成了伤兵的孩子迷迷糊糊的意识流动推进情节,以他想的两个问题“在哪里?受什么伤”形成悬念,最后以黑板上大得写不下的字揭示谜底,也让“我”惊醒发现真相。

比较鉴赏,辨异鉴深

慢慢走,欣赏啊!同是战争题材,串联情节的手法各有特色:《战争》以偶然打错的电话为契机,以通话情节串联小说,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在电话交谈中倾诉真情、得到情感慰藉,也由电话牵起情缘,最后也是失联的电话预示着人在战争中的葬送,预示了残酷的结局。《流浪人,若到斯巴……》通过原先是学生现37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迈尔尼的《战争》

《流浪人,若到斯巴……》主人公被看不见的手推上战场,蒙蔽了心智,崇尚武力,对战争狂热、盲从,灵魂被扭曲,而最后惊觉过来,才发现自己遭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创伤。既是侵略者,又是受害者。比较鉴赏,辨异鉴深

《战争》中的女主人公爽朗乐观,热爱生活,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战争与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和爱情的追求,善良真诚又理性克制,这是一个充满女性柔韧与刚强的形象,代表了战争的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慢慢走,欣赏啊!同是战争题材,主要形象特点各显,印象尤深:《流浪人,若到斯巴……》主人公被看不见的38

《流浪人,若到斯巴……》标题具有悬念性,言而未尽。也具有讽刺性,斯巴达人为保家卫国而战,却被纳粹扭曲来灌输军国主义教育,而黑板上大得写不下的铭文揭示谜底,也暗示了人在狂热中膨胀导致悲剧命运的结局。标题最后的省略号还带有一丝留白的色彩,仿佛作者意犹未尽,把这一切交给读者去思考。

《战争》标题点出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和悲剧的根源,大标题与小故事形成反差,体现了战争的悲剧是由无数被伤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