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谈读书[英]培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0.5分钟):

1、培养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学习文中论证的方法。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读准下列生字: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豁()然贯通

嚼咀嚼()味同嚼蜡()好好读书()读好书()yíchóuzǎoxiájiéjuéliújièzhìcīhuòjuéjiáohàohǎo

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作者谈了什么内容?自学指导一(5分钟)(提示:先弄清楚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对每个层次进行归纳总结。)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结构思路从文章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第一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第二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文章最后(第三层)自学检测一(6分钟)自学检测二(5分钟)1、读书的目的是什么?2、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有哪些?3、读书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1)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只读摘要。(2)读书、讨论、作文三者结合起来。

1、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2、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怡情、傅彩和长才。自学指导二4分钟细读课文,思考:自学指导三(3分钟)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自学检测三(3分钟)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读书应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当堂训练一(6分钟)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用比喻论证证明观点。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论证观点。先列举各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5)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1、课内精选参考:品读积累:当堂训练二(5分钟)2、课外积累:名人论读书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学习目标(0.5分钟):

1、培养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学习驳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学习运用求异思维。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二课时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cūn

、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作者介绍: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相关文体知识(1分钟):不求甚解:不追求过分的解释。后来引申为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自学指导一(7分钟)1、本文属于什么论证方式?2、根据文章结构的划分,总结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4):第三部分(5--6):第四部分(7--8):第五部分(9):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驳论自学检测一(5分钟)第一部分(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5-6):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第五部分(9):总结上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2、通读课文,理清论证结构: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自学指导二(5分钟)自学检测二(4分钟)认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自学指导三(4分钟)自学检测三(4分钟)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不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②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当堂训练(8分钟)请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①“见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