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详解0课件_第1页
克己复礼详解0课件_第2页
克己复礼详解0课件_第3页
克己复礼详解0课件_第4页
克己复礼详解0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上华中学黄彩贞克己复礼浙江省上华中学黄彩贞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判断句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敏:聪明事: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4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哪里看出来?

推崇周礼“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主谓倒装句

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孔子为什么推崇周礼?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哪里看出来?

推崇周礼“周鉴于5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6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7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哀。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哀,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哀。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8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有哪些例子?1、(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1、(大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介宾短语后置句孰:什么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介宾短语10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1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不觚要义:反对礼崩乐坏、12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酒杯不像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不像君,还是君吗?臣不像臣,还是臣的样子吗?社会还像个社会吗?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现象发出的感叹。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13小结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什么主张?

(2)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

(3)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恢复周礼的?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是为仁”的主张,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认为周礼最传统的礼乐想。

在当前礼乐崩坏的情况下提出的。具体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小结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什么主张?

(2)孔子要恢复的14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自:从出:发出,发布盖:大概,大约执:执掌命:政令庶:平民要义:主张政治有道。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1513.3正:纠正名:名分待:等待奚:什么迂:不切实际野:粗鲁阙:缺,空缺中:适当苟:马虎已:罢了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13.3正:纠正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16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将奚先:子将先奚,宾语前置有是哉,子之迂也:谓语前置,强调孔子迂腐之深。奚其正:其正奚,正名干什么?宾语前置。其,副词,表语气反诘

主谓倒装,强调子路粗野之深,表达了孔子对子路不认可正名强烈的不满和批评。

为什么要“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1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18综合思考如果让孔子治理国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____,因为在他看来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安民刑罚正兴礼乐事成言顺名正因果关系严密的逻辑性综合思考如果让孔子治理国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____,因为19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20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之于吾得而食诸中的“诸”:之乎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义:要各守本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2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孝弟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本:根本道:做人的原则与:语气助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2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以为孝乎:曾以是为孝乎。宾语前置。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的内涵是什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要义:敬爱、顺从为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23综合思考孔子认为“__”是“仁义”的根本,忠君必先孝父,治国必先齐家,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提倡的“孝”不只是替父母做事,让父母先吃,最主要的是在父母面前要“___”。在父母死后要“_____”。孝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和颜悦色守满丧期综合思考孔子认为“__”是“仁义”的根本,忠君必先孝父,治国24这五章语录阐述了恢复周礼的内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对父母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小结6——10章这五章语录阐述了恢复周礼的内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25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周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周礼26探究: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探究: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2717.21为礼:修习崩:崩溃期:时间期:一周年女:同“汝”为之:做处:居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17.21为礼:修习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28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崩:废弛

没、升:指谷物吃尽或谷物登场

期:期年,周年

已:停止女:汝,你

旨:美味的食物,名词

甘:动词,觉得甜蜜

免:离开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子生三年,然后于父母之怀免。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予也于其父母有三年之爱乎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29第10、11章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哪两个主张?(1)色,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2)守丧三年。

第10、11章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哪两个主张?(1)色,30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便是仁,是人的内心中的真诚的感情。

“仁”是“礼”的内核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31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32孔子的礼仪观:恢复周礼,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对父母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不能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总结全文孔子的礼仪观:总结全文33见到老师问声好看见老人让个座别人有难帮一帮有人帮你道声谢我们要讲究礼仪规范—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学生《礼记·曲礼上》:“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见到老师问声好看见老人让个座别人有难帮一帮有人帮你道声谢我们34一、通假字周监于二代鉴五世希不失矣稀盖阙如也缺则民无所错手足措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悌欤今女安

知识归类一、通假字知识归类35二、活用觚不觚像个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衣夫锦食旨不甘动词,觉得甜蜜

二、活用36三、句式奚其正野哉,由也未之有也曾是以为孝乎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有是哉,子之迂也宾前主谓倒装宾前宾前状语后置判断状语后置主谓倒装三、句式宾前37浙江省上华中学黄彩贞克己复礼浙江省上华中学黄彩贞克己复礼38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39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判断句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敏:聪明事: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0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41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哪里看出来?

推崇周礼“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主谓倒装句

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孔子为什么推崇周礼?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哪里看出来?

推崇周礼“周鉴于42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43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44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哀。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哀,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哀。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45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有哪些例子?1、(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1、(大4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介宾短语后置句孰:什么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介宾短语47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48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不觚要义:反对礼崩乐坏、49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酒杯不像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不像君,还是君吗?臣不像臣,还是臣的样子吗?社会还像个社会吗?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现象发出的感叹。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50小结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什么主张?

(2)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

(3)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恢复周礼的?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是为仁”的主张,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认为周礼最传统的礼乐想。

在当前礼乐崩坏的情况下提出的。具体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小结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什么主张?

(2)孔子要恢复的51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自:从出:发出,发布盖:大概,大约执:执掌命:政令庶:平民要义:主张政治有道。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5213.3正:纠正名:名分待:等待奚:什么迂:不切实际野:粗鲁阙:缺,空缺中:适当苟:马虎已:罢了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13.3正:纠正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5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将奚先:子将先奚,宾语前置有是哉,子之迂也:谓语前置,强调孔子迂腐之深。奚其正:其正奚,正名干什么?宾语前置。其,副词,表语气反诘

主谓倒装,强调子路粗野之深,表达了孔子对子路不认可正名强烈的不满和批评。

为什么要“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5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55综合思考如果让孔子治理国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____,因为在他看来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安民刑罚正兴礼乐事成言顺名正因果关系严密的逻辑性综合思考如果让孔子治理国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____,因为56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57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之于吾得而食诸中的“诸”:之乎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义:要各守本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58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孝弟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本:根本道:做人的原则与:语气助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59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以为孝乎:曾以是为孝乎。宾语前置。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的内涵是什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要义:敬爱、顺从为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60综合思考孔子认为“__”是“仁义”的根本,忠君必先孝父,治国必先齐家,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提倡的“孝”不只是替父母做事,让父母先吃,最主要的是在父母面前要“___”。在父母死后要“_____”。孝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和颜悦色守满丧期综合思考孔子认为“__”是“仁义”的根本,忠君必先孝父,治国61这五章语录阐述了恢复周礼的内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对父母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小结6——10章这五章语录阐述了恢复周礼的内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62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周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周礼63探究: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探究: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6417.21为礼:修习崩:崩溃期:时间期:一周年女:同“汝”为之:做处:居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17.21为礼:修习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6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崩:废弛

没、升:指谷物吃尽或谷物登场

期:期年,周年

已:停止女:汝,你

旨:美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