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战国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的意义。难点:华夏认同的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

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历史地图认识列国纷争的概况,体会国家分裂和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和文化传播与发展,感悟列国纷争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的作用(家国情怀)。3.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产生的必然性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4.利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和实物史料,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并体会其历史意义。【学习目标】明确目标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壹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民族融合政治春秋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战国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空间定位时间定位时空定位BC476BC256东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BC475BC770周平王东迁洛邑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秦灭东周BC221统一六国周敬王卒奴隶社会结束西周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战国时期七雄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左传·桓公五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射中王肩楚王问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尊王攘夷)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战国策〉书录》1、列国纷争

实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与宗法制瓦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1)原因:①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重要原因:王室衰微,贵族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③制度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显(独立性强)(2)春秋:争霸战争表现:“春秋五霸”:齐、晋、楚、吴与越五国国君。①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相地而衰佂”“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战争。影响:国家开始分裂,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削弱贵族势力,地主阶级开始逐渐崛起。(3)战国:兼并战争。表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分封制和崩溃之进一步崩溃瓦解;“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后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影响: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的变化①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②出现长城: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加强。同时也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③出现不少新兴大城市:说明战争客观上促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也说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华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考点:华夏认同观点的形成发展华夏认同: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华夏认同民族融合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华夏认同的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知识拓展: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探究】春秋与战国纷争的不同及影响?性质不同:春秋:争霸战争-奴隶社会性质(奴隶主)战国:兼并战争-封建社会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影响:①破坏性:政治秩序瓦解;破坏经济发展;人民苦难;②客观进步:推动变法;推动小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奴隶→封建);→推动政治制度创新;→促进国家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华夏文化认同扩大)→推动文化繁荣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三)民族融合——华夏认同(春战时期,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AC考点二华夏认同观点的形成发展贰变法运动经济发展经济一、经济发展◎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1)农业: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生产力变革——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主要工具:铁犁耕作方式:牛耕生产技术:垄作法、水利灌溉一、经济发展(生产力)1、农业: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战国秦国:成都都江堰(四川:天府之国)战国秦国:陕西郑国渠(关中平原:大粮仓,秦国壮大)春秋楚国:安徽芍(que)陂(bei)防洪、灌溉楚国壮大水利工程:国家组织能力强大随堂训练(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来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战国后期秦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根据所学,战国后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大增,集权程度较高,这有利于秦国动员和组织国内力量修建“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制度(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在秦汉时期,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驰道、直道、五尺道,建立了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而题干时间是战国后期,排除C项。D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土地性质阶级关系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一、经济大发展1.农业井田制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提高,开垦出更多的“私田”,新兴地主阶级(生产关系)崛起,要求提高本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夺取政权。诸侯国“公田”荒芜,奴隶主贵族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要求变革赋税制度,征收私田赋税(土地私有)。(1)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小农经济家庭生产集体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含义: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的经济模式。产生条件: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顽强性…影响:①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②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1.农业①铁犁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知识梳理: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土地),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3.封建社会:(1)原因:A.根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井田制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前356,前350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形式: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④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4)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5)问题:土地兼并————解决方式:均田制知识小点:春秋战国的农业的发展(2021年8省市模考·广东·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2021·合肥高三调研)《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精选良种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兴修水利《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在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CBA概念: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作用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1)冶铁技术: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2)分工细密: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一、经济大发展2.手工业3.商业:货币种类增多,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出现富有的工商业主。赵都邯郸齐都临淄秦都咸阳魏都大梁楚都郢(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考点二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生产工具由青铜器向铁器飞跃。②经济形态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飞跃。③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全方位发展(2)影响:①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②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③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经济的发B战国时期生产力变革——出现铁犁牛耕生产效率?产量?土地制度的变化?社会阶级的变化?国家政治形态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效率提高土地需求量上升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出现奴隶贵族衰落新兴地主崛起贵族政治衰落兼并战争加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争强——经济之变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2、制度大变革:变法运动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或背景)1、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根因)。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3、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解体,诸侯争霸,富国强兵成为改革动力。4、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5、民族:华夏认同,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政治经济基层社会文化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移风易俗,加强了户籍管理,加强社会控制,有利于增加赋税地位时间最长涉面最广最为彻底最为显著意义富国强兵统一基础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了思想控制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目的维护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发展历程战国兴起西汉全面控制工商业,打击私商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实行海禁、严格限制民间贸易影响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自由劳动力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②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③巩固了封建统治;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全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积极性消极经济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经济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容易形成暴政。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政治上:改变了三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了小农经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中央集权加强官僚政治(军功爵制等)取代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推动社会转型:列国变法与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奴隶制→封建制)(根本原因)②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社会发展。③变法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④商鞅本人的才干和魄力,且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商鞅变法成功原因课堂训练(2021·全国高考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叁百家争鸣孔子老子文化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经济铁犁牛耕,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争霸,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需要人才(士,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统称。本为低级贵族,成为人们对当时或文或武、有一技之长者的统称)文化教育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形成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司马迁《稷下赋》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1)核心观念:仁——关爱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2)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3)政治思想:为政以德(统治者“仁”),恢复周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仁: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4)教育: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推动私学,整理“六经”,《论语》(5)哲学:①天命观:知天命、顺天命、畏天命——尊重自然规律②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注重探讨和解决人事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他的人本/文主义思想和务实精神。)③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恰如其分”“和而不同”(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儒家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其弟子根据其言行整理《论语》。思维拓展:孔子政治主张是否获得统治者认可?为什么?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之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屡遭冷遇。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的原因(1)孔子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有利于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2)孟子:(战国)“亚圣”①人性论:“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渗入)入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②政治思想: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1、儒家(3)荀子:(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人性论:“性恶论”;②政治思想:主张“隆礼重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③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1、儒家(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朴素唯物主义:“道”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老子,生卒不详,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晚期楚国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②政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道家(2)庄子:(战国)崇尚逍遥自由。2、道家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3.阴阳家:邹衍(战国),五行创始人。邹衍,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他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他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称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预言“代火者必将水”。又提出“大九州”说,以“先验后推”法推论世界有九大洲,中国所在为其中之一。名赤县神州。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初年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1)主张: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选用人才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节用: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2)影响: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是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4.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二: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材料三: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韩非子·定法》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法治观:以法治国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需要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改革观:与时俱进

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5.法家:韩非子(战国),法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时期阶级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春秋奴隶主仁和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教育;文化孟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人性善;仁政;“君轻民贵”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法并施);天行有常道家老子春秋奴隶主道生万物;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朴素唯物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法家韩非战国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战国下层平民“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俭)2、百家争鸣的概况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治国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而治,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来源古代中国的三种治国思想(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意义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①儒家的“仁政”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③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学习拓展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