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高一 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03课设计_第1页
高中 高一 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03课设计_第2页
高中 高一 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03课设计_第3页
高中 高一 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03课设计_第4页
高中 高一 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03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从文化因素看秦的统一与速亡》教学设计深圳科学高中赵超一、教材分析本专题讲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的历史。本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展示了中国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大一统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过程。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第2课《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前奏。因此,本课在这个专题中起着重要的串联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秦朝历史相对比较熟悉和感兴趣,学生在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中国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生学习了秦统一条件(包括民心、用人、变法、策略)、巩固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和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灵渠和长城);第10课学生学习了秦朝暴政(徭役、兵役、税负、刑法)、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特点,有选择的使用高中教材和补充材料。(1)秦统一条件,除了学生已知知识,我突出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民族交融和秦尚武精神。(2)注重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而不是单纯讲国家统一和政治制度;(3)多种角度分析秦的灭亡,学会客观、多元历史的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本课根据主题教学主要从文化为主的角度切入。根据上述分析,采用创设情境、史料教学、合作探究、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三、教学目标(一)课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二)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初中知识、文字史料和秦统一形势图进行实证和解释秦的统一,体会国家统一的意义。了解秦朝大一统国家制度创新和巩固措施,学生通过史料研习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学生利用图文史料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作用,逐渐学会多种角度的解释历史现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难点: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采用“自主学习,时空定位”的时间轴形式将历史大势、秦国小国蓄能和嬴政个人命运连接起来。【学习新课】一、天下纷争,秦文化优势凸显

(一)历史大势:民族文化、社会心理重构郑国王室用器,

完整的青铜“九

鼎八簋”中的一

只。【思考】:比较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概括地域、民族、文化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并根据上述三图信息,分析其原因是什么?趋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的诸侯国疆域扩大,有的民族消失,文化交流频繁等。概括起来礼崩乐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历史大势呈现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重构,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一、天下纷争,秦文化优势凸显

(二)秦国文化:功利主义

史料一:从秦惠文王始设相到秦朝灭亡的百余年间,担任秦相要职的共24人,其中国籍可考者17人中,16人是以“客”的身份任相的。 ——陈怀健《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史料二:唯有能解燃眉之急的法家才能受到秦王所重视,成为其一统天下的思想武器。——张少斌,许亚刚《秦统一中的文化因素》【思考】:这反映了秦文化有什么特点?能否顺应统一大势?秦文化具有功利主义特点,注重实用,表现为采用法家思想、开放用人、尚武精神等。史料三:秦国自秦惠王起,战争次数逐渐增多,如惠文王时代,秦国平均每年战争率是0.62次,秦武王时,平均每年战争率为0.5次,而到秦昭王时,比例已经高达0.86次,秦庄襄王时,比例亦是0.75次,而秦孝公在位时,秦国平均每年战争律为0.29次。——刘庆东,葛明岩《法家文化与秦朝的兴亡》——人教社、地图社《历史地图册》上册第6页

【思考】:在秦人尚武、功利文化影响下,秦国战争次数、频率有何特点?秦灭六国采用了什么策略? 战争次数较多,频率较高。秦军在于西部少数民族的征战中逐渐发展起来。远交近攻策略,注重时机和谋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二、天下一统,秦文化普世治国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天子自称“朕”。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史记》——人教社、地图社《历史地图册》上册第7页【思考】:秦朝有何制度创新?这些制度有何特点?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和乡里基层管理。特点:既注重传统更有制度创新;以皇权核心,实行家天下,皇权至上与皇位世袭;加强地方管理,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注重乡里的基层治理等。史料: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 ——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思考】:与先秦相比,秦朝政治权力体系有何特点?发生了什么实质变化?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体系;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分工,分层管理,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实质:从先秦的贵族政治发展到秦汉的官僚政治。二、天下一统,秦文化普世治国

(二)其他措施【思考】:为巩固统一,秦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分别是从哪些角度着手?其他措施:角度:政治(基层治理、边疆管理)、经济(统一度量衡、车轨货币,修筑直道)、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等。二、天下一统,秦文化普世治国

(三)历史意义

角度:疆域+政治+民族+经济+社会+文化

史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思考】: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在中国历史上有何意义?意义:见下表。三、天下崩摧,秦文化弊车羸马【思考】:秦朝亡于暴政,还是亡于文化?或者两者兼具?请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采用开放性问题设计,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观点,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三、天下崩摧,秦文化弊车羸马

(一)历史大势:文化认同差异——图1、2出自趣历史:《春秋战国地图与形势图》——图3来自于《中外通史纲要》(上)史料:《尹文子·大道下》记载:“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怀璞过郑贾曰:‘欲卖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王箬翾《秦王朝覆灭的心理与文化因素探究》

【思考】:秦统一后,各地还存在什么样的文化认同差异?这对秦的速亡有何影响?一方面,秦文化注重实用,注重尚武精神,开放用人,让秦国在春秋战国乱世中逐渐崛起,并在战国末期快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另一方面,快速的统一之后,秦朝统治者也将秦文化在全国推广开去,而原来被征服的六国旧地文化还根深牢固,还存在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全国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认同差异,比如史料中璞、朴的不同理解。三、天下崩摧,秦文化弊车羸马

(二)秦国文化:功利主义无法整合社会心理

史料:(秦)文化上长期以来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后在文化上却并没有统治的力量。 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的态度极其严酷。例如,灭魏国时,则杀了投诚的魏王假以及诸公子;在齐国,诱降齐王建后,又将其活活饿死……知识分子对秦的统一也难以接受。——摘自王箬翾《秦王朝覆灭的心理与文化因素探究》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各社会阶层对秦朝态度如何?这反映了秦文化有何缺陷?这对秦的速亡有何影响?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对待六国贵族及其残忍,这反映了秦文化泰国功利主义,无法整合社会心理,没有巩固自己统治的社会基础,导致六国贵族的不满和反抗。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霸时期,有很多人都是六国贵族出身,比如项羽、魏豹、赵歇等。这促进了秦朝的灭亡。【课堂小结】 秦国顺应春秋战国的历史潮流,通过兼并战争快速建立起一个统一多民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