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_第1页
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_第2页
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_第3页
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_第4页
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明治维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明治维新1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2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服装建筑文化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服装建筑文化3近代历史中中日两国不同的处境中国《时局图》日本企图建立的“共荣圈”近代历史中中日两国不同的处境中国《时局图》日本企图建立的“共4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日章旗樱花十六菊国徽绿雉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日章旗樱花十六菊5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实权在将军手中,6日本幕藩体制天皇将军大名大名大名傀儡实际最高统治者将军封臣地方统治者幕府独立藩国主从朝廷日本幕藩体制天皇将军大名大名大名傀儡实际最高统7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僵8通过动画看日本社会等级将军(士)武士(士)农民(农)商人(工、商)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通过动画看日本社会等级将军(士)武士(士)农民(农)商人(工9天皇(傀儡)幕府将军(实权)大名(藩主)武士士农、工、商天皇(傀儡)幕府将军(实权)大名(藩主)武士士农、工、商10天皇(傀儡)将军大名(藩主)武士农工商士天皇(傀儡)将军大名(藩主)武士农工11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4)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5)社会动荡最为重要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12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幕府掌握政权,组成幕府只是傀儡,毫无实权新兴地主、

商人农民、城市平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幕府掌握政权,组13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4)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5)社会动荡各阶层对幕府不满,下级武士希望改变现状最为重要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14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4)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5)社会动荡各阶层对幕府不满,下级武士希望改变现状(6)列强逼近欧美列强逼近日本最为重要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15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1)“黑船来航”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武力扣关,幕府被迫开国,签订不平等条约(2)殖民势力对日本的影响——为变法提供思想和舆论基础下级武士中有识之士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从而维护民族独立江户幕府维持旧的统治秩序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激化矛盾实现从”闭关“到”开国“的转变(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1)“16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背景:尊王攘夷运动(改革派运动)受到严重挫折①改革的目标:对内抨击幕府篡权,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王政复古”②改革的结果:内有保守派的镇压外有英、美、法、荷联合进攻③改革的教训:推翻幕府不能依赖天皇,不可盲目排外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新政权,学习西方(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前提条件)“尊王攘夷”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17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背景:(2)经过:(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前提条件)确定武装倒幕方针,增强实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尊王攘夷运动(改革派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18土佐藩长州藩萨摩藩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等藩政权②采取割据富强策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③建立由农民和商人组成的武装力量④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1867年,幕府假意奉还政权,史称“大政奉还”⑤1868年,成立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土佐藩长州藩萨摩藩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19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等藩政权②采取割据富强策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③建立由农民和商人组成的武装力量④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⑤1868年,成立天皇为首的新政府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等藩政权②采取割据20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背景:(2)经过:(3)结果:(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前提条件)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颁布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尊王攘夷运动(改革派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21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废藩置县)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的特权,宣布“四民平等”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资产阶级的兴起作用:建立集权、实现统一、推行改革、富国强兵皇族华族(大名)士族(武士)平民(农、工、商)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22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确认土地所有权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23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明治维新核心措施)①兴办军事工业、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业。②学习西方,加深对工业化理解。③兴建国营近代企业,推动民间私人企业。④注意培养人才,推动日本工业化。作用:奠定工业化物质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24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①目的: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视教育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②措施:A、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B、掀起了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热潮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25日本启蒙思想的传播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号称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号召学习西方,向文明进军最早提出日本要“脱亚入欧”日本启蒙思想的传播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号称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宣传26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①目的: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视教育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②措施:A、教育改革打破传统身份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B、掀起了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热潮C、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D、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27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4、法制改革:(1)背景:领导倒幕运动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1881年,自由民权运动(2)颁布宪法: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28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4、法制改革:(1)背景:领导倒幕运动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1881年,自由民权运动(2)颁布宪法: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3)宪法的内容:①~⑤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29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天皇、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天皇总揽统治权行使立法权军队统帅权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利内阁直接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协助天皇服务天皇实质: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实际上的君主专制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天皇、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天皇议会内阁协30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分析材料一,和幕府时代相比,国家权力的归属有何不同?由幕府掌握实权转移到由中央政府(天皇)掌握实权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31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分析材料将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政体君主立宪制表现制定宪法、开设议院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分析材料32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①根据材料一,在国家权力得掌握上比幕府统治时有什么变化?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33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②将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34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③在任用官员上,材料二的规定和材料一的规定有什么不同?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则。

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35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4、法制改革:(1)背景:领导倒幕运动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1881年,自由民权运动(2)颁布宪法: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3)宪法的内容:①~⑤(4)宪法的评价:积极局限性第一个,确立政体形式上,实际上;藩阀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36二、维新内容:废藩置县、殖业兴产、文明开化、颁布宪法一、维新背景三、维新作用二、维新内容:废藩置县、殖业兴产、文明开化、颁布宪法一、维新37二、维新内容:废藩置县、殖业兴产、文明开化一、维新背景三、维新作用1、是日本历史转折点,走上近代化道路2、经过殖业兴产,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转变为先进工业国3、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第一个立宪国家4、西方近代思想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5、是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道路6、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二、维新内容:废藩置县、殖业兴产、文明开化一、维新背景三、维38二、维新内容一、维新背景三、维新作用四、维新局限1、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土地所有制,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工业发展2、民族主义促使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带来灾难导致日本成为二战的罪魁祸首明治维新的局限是什么?二、维新内容一、维新背景三、维新作用四、维新局限1、随着工业39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1900年之前)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设为日本冲绳县1876年,逼迫朝鲜王国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勒索中国2亿两甲午战争后,日本强占中国台湾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1900年之前)1879年,日本吞40二、维新内容一、维新背景三、维新作用四、维新局限1、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土地所有制,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工业发展2、民族主义促使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带来灾难3、藩阀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突出)4、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导致日本成为二战的罪魁祸首二、维新内容一、维新背景三、维新作用四、维新局限1、随着工业41背景目标领导阶级主要措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都铎王朝的改革,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幕府统治危机;西方殖民势力入侵;倒幕运动;明治新政府成立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巩固天皇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国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天皇、中下级武士、资产阶级、新兴地主新议会的召开,内战、《权利法案》的颁布殖业兴产、文明开化、制定宪法、废藩置县、土地改革、四民平等背景目标领导阶级主要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42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外部原因: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

内部原因:最直接原因,幕藩体制的腐败

决定性因素,封建社会内部强大的离心力根本原因,执行符合国情的政策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外部原因: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方科技文化的43对明治维新知识的总结性质:是日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亦或是“改革”。)任务:推翻幕府统治,维护民族独立,推动近代化进程指导思想:富国强兵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对明治维新知识的总结性质:是日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44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45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明治维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明治维新46选修1日本明治维新1课件47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服装建筑文化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服装建筑文化48近代历史中中日两国不同的处境中国《时局图》日本企图建立的“共荣圈”近代历史中中日两国不同的处境中国《时局图》日本企图建立的“共49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日章旗樱花十六菊国徽绿雉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日章旗樱花十六菊50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实权在将军手中,51日本幕藩体制天皇将军大名大名大名傀儡实际最高统治者将军封臣地方统治者幕府独立藩国主从朝廷日本幕藩体制天皇将军大名大名大名傀儡实际最高统52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僵53通过动画看日本社会等级将军(士)武士(士)农民(农)商人(工、商)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通过动画看日本社会等级将军(士)武士(士)农民(农)商人(工54天皇(傀儡)幕府将军(实权)大名(藩主)武士士农、工、商天皇(傀儡)幕府将军(实权)大名(藩主)武士士农、工、商55天皇(傀儡)将军大名(藩主)武士农工商士天皇(傀儡)将军大名(藩主)武士农工56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4)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5)社会动荡最为重要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57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幕府掌握政权,组成幕府只是傀儡,毫无实权新兴地主、

商人农民、城市平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幕府掌握政权,组58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4)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5)社会动荡各阶层对幕府不满,下级武士希望改变现状最为重要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59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可逾越(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4)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5)社会动荡各阶层对幕府不满,下级武士希望改变现状(6)列强逼近欧美列强逼近日本最为重要僵化腐朽的幕藩体制(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1)幕藩体制(2)等级制度士60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1)“黑船来航”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武力扣关,幕府被迫开国,签订不平等条约(2)殖民势力对日本的影响——为变法提供思想和舆论基础下级武士中有识之士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从而维护民族独立江户幕府维持旧的统治秩序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激化矛盾实现从”闭关“到”开国“的转变(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1)“61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背景:尊王攘夷运动(改革派运动)受到严重挫折①改革的目标:对内抨击幕府篡权,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王政复古”②改革的结果:内有保守派的镇压外有英、美、法、荷联合进攻③改革的教训:推翻幕府不能依赖天皇,不可盲目排外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新政权,学习西方(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前提条件)“尊王攘夷”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62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背景:(2)经过:(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前提条件)确定武装倒幕方针,增强实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尊王攘夷运动(改革派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63土佐藩长州藩萨摩藩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等藩政权②采取割据富强策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③建立由农民和商人组成的武装力量④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1867年,幕府假意奉还政权,史称“大政奉还”⑤1868年,成立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土佐藩长州藩萨摩藩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64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等藩政权②采取割据富强策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③建立由农民和商人组成的武装力量④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⑤1868年,成立天皇为首的新政府①改革派确定了武装倒幕方针,控制长州,萨摩等藩政权②采取割据65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背景:(2)经过:(3)结果:(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前提条件)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颁布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尊王攘夷运动(改革派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一、维新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2、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3、武装66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废藩置县)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的特权,宣布“四民平等”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资产阶级的兴起作用:建立集权、实现统一、推行改革、富国强兵皇族华族(大名)士族(武士)平民(农、工、商)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67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确认土地所有权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68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明治维新核心措施)①兴办军事工业、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业。②学习西方,加深对工业化理解。③兴建国营近代企业,推动民间私人企业。④注意培养人才,推动日本工业化。作用:奠定工业化物质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69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①目的: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视教育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②措施:A、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B、掀起了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热潮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70日本启蒙思想的传播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号称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号召学习西方,向文明进军最早提出日本要“脱亚入欧”日本启蒙思想的传播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号称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宣传71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①目的: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视教育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②措施:A、教育改革打破传统身份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B、掀起了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热潮C、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D、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72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4、法制改革:(1)背景:领导倒幕运动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1881年,自由民权运动(2)颁布宪法: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73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经济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2)殖业兴产,促进工业化(明治维新核心措施)3、思想文化改革:4、法制改革:(1)背景:领导倒幕运动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1881年,自由民权运动(2)颁布宪法: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3)宪法的内容:①~⑤一、维新背景二、维新内容1、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四民平等2、74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天皇、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天皇总揽统治权行使立法权军队统帅权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利内阁直接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协助天皇服务天皇实质: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实际上的君主专制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天皇、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天皇议会内阁协75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分析材料一,和幕府时代相比,国家权力的归属有何不同?由幕府掌握实权转移到由中央政府(天皇)掌握实权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76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分析材料将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政体君主立宪制表现制定宪法、开设议院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分析材料77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①根据材料一,在国家权力得掌握上比幕府统治时有什么变化?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78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②将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79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版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赞协下,行使立法权……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③在任用官员上,材料二的规定和材料一的规定有什么不同?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则。

材料一:一、兹以御誓文(《五条誓文》)为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