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汇总课件_第1页
食品风味物质汇总课件_第2页
食品风味物质汇总课件_第3页
食品风味物质汇总课件_第4页
食品风味物质汇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食品风味物质

一、风味的概念

“狭义”的观点认为,“风味”决定人们对食品的选择,接受和吸收,它是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综合生理响应,按照这个定义,风味主要是指食物刺激人类感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第十章食品风味物质一、风味的概念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

“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主要是指由摄入人口腔的食物使人产生的各种感觉,主要是指味觉、嗅觉、触觉等所具有的总的特性,它包括了食物刺激人类感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和物理感觉,认为是这些感觉的总和。“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主要是指由摄入人口腔的食物使“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意指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的综合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它包含了味、嗅、视、听等感官反应而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觉,是这些感觉的综合效应。“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意指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

二、风味的评价感官评定分析色谱分析方法三、风味物质的特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1)种类繁多,相互影响。(2)含量极微,效果显著在水中乙酸异戊酯含量达到5×10-6mg/Kg,就会产生香蕉气味。

(3)大多数是非营养物质。(4)呈味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性的关系。(5)稳定性差,容易被破坏。

10.1味觉生理一、味的概念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应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性的,但是多数情况下是复合性的。10.1味觉生理一、味的概念

目前世界各国对味感的分类并不一致。日本:甜、苦、酸、咸、辣5类。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6类。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不正常味8类。我国:甜、苦、酸、咸、辣、鲜、涩7类。还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有凉、碱味等。

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咸4类,辣味是食物刺激人的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涩味是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而凝固时产生的一种收敛的感觉,与触觉神经末梢有关。这二种味感与甜、苦、酸、咸四种刺激味蕾的基本味感有所不同,但是就食品的调味而言,也可以看作是两种独立的味感。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咸4类,辣味是食物刺激人的

鲜味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配合时可以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在欧美各国将鲜味物质列为风味增效剂或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但在我国食品调味的长期实践中,鲜味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故仍将鲜味作为一种单独的味感列出。

至于其他的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和清凉味,一般认为不是直接通过刺激味蕾细胞而产生,不列为单独的味感。二、味感的生理基础口腔内味感的主要受体是味蕾。味蕾的数目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部位,尤其是甜味、苦味和鲜味物质,其分子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要求,这反映在舌头上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敏感性。位置:一般来说,舌在前端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边缘对咸味较为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最为敏感(因人而异,并不一定绝对)。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部位,尤其是甜味、苦味和

时间:人的味觉从味感物质刺激味蕾到感受滋味,时间仅仅需要1.5~4.0ms,比视觉、听觉、触觉都要快,这是神经传递的结果,而其他感觉的传递需要通过一系列次级化学反应来传递,因此比较慢。时间:人的味觉从味感物质刺激味蕾到感受滋味,时间仅仅需要110.2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一、甜味和甜味物质1、甜味:用甜度表示2、甜味物质

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10.2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1)山梨糖醇(2)甘草(3)甜叶菊苷(4)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5)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6)甜蜜素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1、酸味:PH在3.0下,酸味强烈2、酸味物质(1)醋酸(2)柠檬酸(3)苹果酸(4)酒石酸(5)乳酸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1、苦味:各种生物碱、糖苷、某些多烯类和氨基酸。小分子肽片断。2、苦味物质:(1)茶碱、咖啡碱、可可碱(2)啤酒中的苦味(3)糖苷类氨基酸和肽类苦味物质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

四、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五、鲜味与鲜味物质1、鲜味:原味和香气以及质地协调时,可感觉到鲜味。2、鲜味物质:(1)鲜味氨基酸盐:谷氨酸钠(2)鲜味核苷酸(3)其他鲜味剂

四、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

六、涩味及涩味物质涩味:茶水、红葡萄酒七、辣味及辣味物质1、辣味:分类:热辣和辛辣两种2、辣味物质:红辣椒、胡椒、花椒、姜、蒜、葱、韭菜

六、涩味及涩味物质10.3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一、食品中香味物质形成途径1.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主要是由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10.3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一、食品中香味物质形成途径

2.酶直接作用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成分。3.酶间接作用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前体,形成香气成分。

4.加热分解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的香气。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1.水果的香气成分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类,此外还有酯类、萜类、酮类,挥发酸等。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等;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6c壬二烯醛(阈值为10-5)。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

2.蔬菜的香气成分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1)葫芦科和茄科

具有显著的青鲜气味。特征气味物有C6或C9的不饱和醇、醛及吡嗪类化合物。如:黄瓜、青椒、番茄等

(2)伞形花科蔬菜具有微刺鼻的芳香,头香物有萜烯类化合物。如:胡萝卜、芹菜、香菜等。(3)百合科蔬菜具有刺鼻的芳香,风味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硫醚、硫醇)。如:大蒜、洋葱、葱、韭菜等。(2)伞形花科蔬菜

(4)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辛辣气味,最重要的气味物也是含硫化合物(硫醇、硫醚、异硫氰酸酯)。如:卷心菜、萝卜、花椰菜、芥菜等。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香菇精。

4、茶叶的香气成分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三、动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1.水产品的气味新鲜鱼的淡淡的清鲜气味是内源酶作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成中等碳链不饱和羰化物所致。熟鱼肉中的香味成分是由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产生的。三、动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

鱼中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形成途径: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鱼、贝类死后其体内的赖氨酸逐步酶促分解。鲜鱼肉内中约2%的尿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NH3。鱼体表面粘液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被细菌分解。鱼油氧化分解生成的甲酸、丙酸、丙烯酸、丁酸戊酸等。

2.肉类的气味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合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含硫化合物等。3.乳及乳制品的气味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

还有低级脂肪酸、醛、酮等。

2.肉类的气味

乳中分离出的δ-癸酸内酯具有乳香气,现已用作人工合成的调香剂和增香剂。酸奶中丁二酮是其特征风味成分。奶酪的风味在乳制品中是最丰富的,有酯类、羰基化合物、游离脂肪酸等。乳中分离出的δ-癸酸内酯具有乳香气,现已用作人工合成的调香四、

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脂类、糖等产生的。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微生物产生的酶(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异构化酶、裂解酶、转移酶、连接酶等),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发酵食品的后熟阶段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四、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

1、酒类主要是酵母菌发酵。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呈香物质以各种酯类为主体,而羰基化合物、羧酸类、醇类及酚类也是重要的芳香成分。

2、

酱及酱油类利用曲霉、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酱油香气的主体是酯类,甲基硫是构成酱油特征香气的主要成分。3、食醋食醋是酵母菌和醋酸菌发酵,乙酸含量高达4%,香气成分以乙酸乙酯为主。2、酱及酱油类10.4不同因素对风味影响

一、呈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人们衡量呈味的敏感性标准是阈值,即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摩尔浓度。阈值越低,说明其感受性越高。呈味物质浓度低于阈值几乎无感觉,过高则感到不快。如蔗糖阈值为0.03mol/L,食盐为0.01mol/L,谷氨酸钠0.03mol/L。10.4不同因素对风味影响

一、呈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二、温度呈味物质对于味受体的作用与进食时的温度有关,因而味觉受温度影响。如食盐在常温下的阈值大于00C时的阈值;在0~500C,随温度上升,甜味和辣味的味感增强,咸味、苦味减弱;500C以上时,对甜味的感觉明显迟钝。二、温度

三、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1、相互作用类型(1)、味的对比(2)、味的相乘(3)、味的拮抗(4)、味的变调三、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2、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1)咸味和酸味(2)咸味和苦味

(3)咸味和鲜味(4)咸味和甜味(5)甜味剂和甜味剂(6)甜味和酸味(7)其他:甜味和苦味;甜味和鲜味;酸味和鲜味;苦味和酸味2、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

四、风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风味物会因加工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可造成风味变劣,也可使风味改善。

思考题1.物质的基本味感有哪几种?2.如何使肉的味道更鲜美?思考题1.物质的基本味感有哪几种?第十章食品风味物质

一、风味的概念

“狭义”的观点认为,“风味”决定人们对食品的选择,接受和吸收,它是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综合生理响应,按照这个定义,风味主要是指食物刺激人类感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第十章食品风味物质一、风味的概念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

“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主要是指由摄入人口腔的食物使人产生的各种感觉,主要是指味觉、嗅觉、触觉等所具有的总的特性,它包括了食物刺激人类感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和物理感觉,认为是这些感觉的总和。“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主要是指由摄入人口腔的食物使“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意指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的综合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它包含了味、嗅、视、听等感官反应而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觉,是这些感觉的综合效应。“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意指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

二、风味的评价感官评定分析色谱分析方法三、风味物质的特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1)种类繁多,相互影响。(2)含量极微,效果显著在水中乙酸异戊酯含量达到5×10-6mg/Kg,就会产生香蕉气味。

(3)大多数是非营养物质。(4)呈味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性的关系。(5)稳定性差,容易被破坏。

10.1味觉生理一、味的概念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应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性的,但是多数情况下是复合性的。10.1味觉生理一、味的概念

目前世界各国对味感的分类并不一致。日本:甜、苦、酸、咸、辣5类。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6类。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不正常味8类。我国:甜、苦、酸、咸、辣、鲜、涩7类。还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有凉、碱味等。

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咸4类,辣味是食物刺激人的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涩味是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而凝固时产生的一种收敛的感觉,与触觉神经末梢有关。这二种味感与甜、苦、酸、咸四种刺激味蕾的基本味感有所不同,但是就食品的调味而言,也可以看作是两种独立的味感。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咸4类,辣味是食物刺激人的

鲜味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配合时可以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在欧美各国将鲜味物质列为风味增效剂或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但在我国食品调味的长期实践中,鲜味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故仍将鲜味作为一种单独的味感列出。

至于其他的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和清凉味,一般认为不是直接通过刺激味蕾细胞而产生,不列为单独的味感。二、味感的生理基础口腔内味感的主要受体是味蕾。味蕾的数目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部位,尤其是甜味、苦味和鲜味物质,其分子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要求,这反映在舌头上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敏感性。位置:一般来说,舌在前端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边缘对咸味较为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最为敏感(因人而异,并不一定绝对)。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部位,尤其是甜味、苦味和

时间:人的味觉从味感物质刺激味蕾到感受滋味,时间仅仅需要1.5~4.0ms,比视觉、听觉、触觉都要快,这是神经传递的结果,而其他感觉的传递需要通过一系列次级化学反应来传递,因此比较慢。时间:人的味觉从味感物质刺激味蕾到感受滋味,时间仅仅需要110.2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一、甜味和甜味物质1、甜味:用甜度表示2、甜味物质

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10.2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1)山梨糖醇(2)甘草(3)甜叶菊苷(4)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5)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6)甜蜜素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1、酸味:PH在3.0下,酸味强烈2、酸味物质(1)醋酸(2)柠檬酸(3)苹果酸(4)酒石酸(5)乳酸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1、苦味:各种生物碱、糖苷、某些多烯类和氨基酸。小分子肽片断。2、苦味物质:(1)茶碱、咖啡碱、可可碱(2)啤酒中的苦味(3)糖苷类氨基酸和肽类苦味物质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

四、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五、鲜味与鲜味物质1、鲜味:原味和香气以及质地协调时,可感觉到鲜味。2、鲜味物质:(1)鲜味氨基酸盐:谷氨酸钠(2)鲜味核苷酸(3)其他鲜味剂

四、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

六、涩味及涩味物质涩味:茶水、红葡萄酒七、辣味及辣味物质1、辣味:分类:热辣和辛辣两种2、辣味物质:红辣椒、胡椒、花椒、姜、蒜、葱、韭菜

六、涩味及涩味物质10.3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一、食品中香味物质形成途径1.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主要是由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10.3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一、食品中香味物质形成途径

2.酶直接作用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成分。3.酶间接作用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前体,形成香气成分。

4.加热分解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的香气。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1.水果的香气成分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类,此外还有酯类、萜类、酮类,挥发酸等。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等;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6c壬二烯醛(阈值为10-5)。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

2.蔬菜的香气成分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1)葫芦科和茄科

具有显著的青鲜气味。特征气味物有C6或C9的不饱和醇、醛及吡嗪类化合物。如:黄瓜、青椒、番茄等

(2)伞形花科蔬菜具有微刺鼻的芳香,头香物有萜烯类化合物。如:胡萝卜、芹菜、香菜等。(3)百合科蔬菜具有刺鼻的芳香,风味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硫醚、硫醇)。如:大蒜、洋葱、葱、韭菜等。(2)伞形花科蔬菜

(4)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辛辣气味,最重要的气味物也是含硫化合物(硫醇、硫醚、异硫氰酸酯)。如:卷心菜、萝卜、花椰菜、芥菜等。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香菇精。

4、茶叶的香气成分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三、动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1.水产品的气味新鲜鱼的淡淡的清鲜气味是内源酶作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成中等碳链不饱和羰化物所致。熟鱼肉中的香味成分是由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产生的。三、动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

鱼中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形成途径: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鱼、贝类死后其体内的赖氨酸逐步酶促分解。鲜鱼肉内中约2%的尿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NH3。鱼体表面粘液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被细菌分解。鱼油氧化分解生成的甲酸、丙酸、丙烯酸、丁酸戊酸等。

2.肉类的气味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合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含硫化合物等。3.乳及乳制品的气味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

还有低级脂肪酸、醛、酮等。

2.肉类的气味

乳中分离出的δ-癸酸内酯具有乳香气,现已用作人工合成的调香剂和增香剂。酸奶中丁二酮是其特征风味成分。奶酪的风味在乳制品中是最丰富的,有酯类、羰基化合物、游离脂肪酸等。乳中分离出的δ-癸酸内酯具有乳香气,现已用作人工合成的调香四、

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脂类、糖等产生的。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微生物产生的酶(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异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