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节及课题四十、《寡人之于国也》时数与日期两课时班级:2101特招班时间:2021.12.2(四)2021.12.3(五)目的要求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2、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理解文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作用4、了解本文的论辩艺术重点难点重点字词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方法与手段组织教学1分钟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委员点名并记入日o检查复习3分钟提问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了解。找几名学生回答引入新课1分钟同学们,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故事吧?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那大家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部典籍吗?你们又知道原作中引述这则故事的用意何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孟子的论说文代表作《寡人之于国也》,学过本文后,答案将不言自明。第一课时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战国时代中期儒家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大师,与庄子生活的时期大致相同,两人堪称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上夺目的双子星座。《孟子》这部著作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完成的对话体言论集,共7篇。它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主要学术思想,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其最重要的论断便是“性善论”与“民本思想”。《孟子》这部著作是传统文化中“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朱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力,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他的思想缺乏现实的基础。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即便放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其思想在很多方面仍有借鉴意义。6分钟

课后题本节小结4分钟然而孟子的思想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使得他的思想难以为当时大多数的奴隶主所接受,因而在现实中孟子难免四处碰壁,其理想也就当然流于理论上的探讨,进而束之高阁。甚至许多人断言,孟子苦苦营造了许多经典对话,纯粹是孟子的有意杜撰,因为以其“民贵君轻”的思想而言,是绝没有奴隶主愿意倾听接受的,更不用说穷兵疑武的梁惠王了,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一、孟子二、课文课后评注首先,这次课用了实际用了三课时的时间,原因是学生临时录指纹,第一课时只上了一半,所以比原定计划多用了一课时。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较大的难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防止学生因为听不懂课程内容而产生厌学心理。本篇课文要求背诵,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背诵下来,从教师自身反思是因为没有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后应该注意。2、基础积累(1)读准字音王好(hdo)战弃甲曳(yg兵而走谷不可胜(sheng)食也数罟(cfig。)不入湾(wti)池养生丧(sdng)死无憾鸡豚(tun)狗彘(zhi)之畜(xu)谨庠(xidng)序之教然而不王(wdng)者涂有饿孳(piio)申之以孝悌(ti)之义(2)解题新课教学

40新课教学

40分钟10分钟310分钟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教师讲授并板书16分钟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4教师讲授并板书16分钟(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重点:该句中的“之”,并非如某些译注资料上所言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应为“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资料:“之”,只有出现在“主之谓"结构中时'才能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在古汉语中,一个句子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如果出现两套主谓结构时,其中一套主谓结构势必会失去其独立性,而沦为整个句子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成为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或状语等),或成为复句的分句。但“主之谓”结构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两套主谓结构,该句中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即“寡人尽心”,而“于”是介词,“对于”之意。故而此处的“之”不宜作“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讲。(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重点:其一,此句中“凶”解释为“收成不好,闹灾荒”,它是古代典籍上出现频率甚高的词语,尽管它不是从前考纲所要求的必须掌握的实词,但从近几年高考文言阅读选段的规律来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循吏”传记往往占据了相当多的比例。但凡言及“循吏”,多数会提及治“凶”之功绩,因此,“凶”又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实词之一。其二,此句中有两个“其”字,两者皆作代词讲,但前者指代对象是“河内”,而后者则为“河东”。另外,此句中的“然。作代词讲,可译作“这样”。(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重点:此句中的“政。宜作“治理,管理”讲,“无如”按课本译注讲作“没有像……力如作"没有人比得上……”讲似乎更好,只是其中的“无”被当作无指代词(不定代词)了。“者”并非代词,不可译作“……的(人)”,此处是语气助词,表达一种否定关系的陈述语气。(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重点:“加者,更也现代汉语中“更加”为并列式合成词,构词的两个语素为同义互训关系。现代汉语中这种同义互训关系的合成词比比皆是,此不赘述。(5)王好战,请以战喻。重点:此句中的“请”,宜作敬辞讲。作敬辞讲的“请”有两种基本解释,一为“请允许我……二一为“请他人……”,

世家》中有云:“死国可乎?”其中的“死”即为典型的“为动用法二不可一见到“请”就解释为“请求”。此处之“请”宜作“请允许我……”讲。另外,“以”为介词,释为“用、拿二(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重点:其一,此句中的“之工作音节助词讲,在语法上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音节助词”与“语气助词”不同,顾名思义,语气助词是用来表达某种语气或在语气上起到一定辅助作用的助词,而音节助词仍然属于结构助词的范畴,只不过在句子的音节方面起到一种调节性的作用。在古汉语中,文言句式绝少出现独词成句或三字句(古代乐府诗歌除外),主要是避免句子结构失衡。如果不得已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要添加音节衬字“之”或其他衬字,以使语句结构平衡。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②顷之,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林嗣环《口技》(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重点:此句中的“或”作无指代词(亦称作“不定代词”)讲,可译作“有人”(或“有的人”)。无指代词是相对于定指代词而言,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都是定指,它们都有明确的指代对象。而汉语中也有一类不确切指代对象的代词,表肯定的通常有:"或工通常解释为“有的人(物、事)”;表否定的则有下列几个:“无”“莫,,”靡,,等,通常解释为“没有人(物、事)它们既可以指代人,亦可以代物、代事。(8)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重点:其一,此句的“直”并非通假现象,虽然它解释为“只是”“不过”。其二,“是亦走也”是一典型的判断句式。孟子很喜欢用“是……也”这样的句式来表示判断,如“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三,“走”,应释为“逃跑。俗语常说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走”即是“逃跑”之意。(9)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重点:此处的“无”作通假讲,相当于“毋工解释为“不要”。可以这样类推:解释为“不要”的“无”基本都是“毋”的通假情况。下文中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以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此例同。(10)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明确:其一,注意该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生”与“死”原本都是形容词性的,此处分别由“活着的”和“死了的”活用为“生者”和“死者二而句中的“丧”(读作sang)应为名词活用为“为动用法”,即释为“为……办丧事”。初高中教材中“为动用法”的实例并不多见。《史记•陈涉其二,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这”理解,在文言文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并非用作判断动词,这一点须向学生强调清楚。(1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明确:其一,这是个判断句式。其中的“王道之始”并非是“主之谓”结构「之”只是普通的结构助词,解释为“的”。其二,“始”是名词“发端”“开端”的意思,并非动词。(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明确:其一,此处的“树”是名词用如动词讲,释为“种植”,“树之以桑”是个典型的介宾结构后置现象,正常语序当为“以桑树之二其二,关于“树之以桑”中的“之”则有多种认识,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复指后面的“桑二也有人认为是兼词,相当于“于此”(相当于“在五亩之宅”);还有人认为此处的“之”起到一种调节音节的作用,“树之以桑”就是“树以桑”。这些说法都能自圆其说,不必强求一致,但必须将这几种说法都介绍给学生,以备不虞之需。类似情况在“申之以孝悌之义”中也存在,后不赘述。另外,此处的“可以”不作古今异义讲,亦通。(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明确:如何理解“鸡豚狗彘之畜”?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两种基本看法:其一,认为此处的“之”是复指代词,复指前面提到的“鸡豚狗彘”,而“畜”为名词“畜养”;其二,认为这是个宾语前置现象,“之”是提宾的标志,“畜”为动词“畜养”,这样整句可译作“畜养鸡豚狗彘”。这种例子在高中教材中也有,如后文《师说》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J即为此类现象的又一佐证。(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明确:此处的“谨”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申”应释为“反复讲述”,“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典型的介宾结构后置现象,其训释情况一如前面的“树之以桑二此句中的“颁”是“斑”的通假现象。“负”即为“背。今天汉语词汇中有“背负”一词,属于同义互训,从古汉语音韵学的角度审视,上古并无轻唇音现象,通常而言,上古的轻唇音一般读作b或p之类的双唇音。盖言之,上古的“负”即读若“背”,“声同义近”是训诂学的基本原理。此类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弗”就是“不”等,此不赘述。(1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确:其一,此句中的“然而”与今义有明显区别:它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然”训为“这样”,“而”表转折,相当于“却。合在一起可以解释为“(已经)这样了却不能

称王。也有人认为此处的“然而”相当于后代人在文言中常用的“然则”,亦是一说。其二,“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现象,而且是宾语前置现象中非常典型的“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结构式。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此种结构与“鸡豚狗彘之畜”“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作一比较。(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J明确:两个“食”用法不同,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涂”是“途”的通假现象。“非我也,岁也」是一省略式判断句,它包含两个判断项,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1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J明确:此句的句读稍有问题,“是何异于”是一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于”在此处是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因而此处“刺人而杀之”后的逗号最好删去。(1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明确:此句翻译时,万不可将“假设语气”漏掉。“罪”是典型的名词用作动词,释为“归咎”“责备”或“怪罪”。规律总结一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重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翻译原则。对译法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有小年共同语素的双音词。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和文言句式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话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调整法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语序“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将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保留法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者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以保留,也可以折合。增补法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删削法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语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唯”,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以及一些音衬助词。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迅速勾画出“民不加多”的语句。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2、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J3、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日(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J4、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5、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JS:“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J6、针对梁惠王的问政,孟子未作正面回答,却从取譬入手,讲述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用意何在?明确: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政,而借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巧妙回答,实是委婉地讽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相比,实质相同,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顺势得出结论: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一-“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8、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J9、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J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10、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J这一段作者采用类比论证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6分钟二、梳理文脉16分钟2、转换问题:五十步笑百步3、介入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深入问题: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解决问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引论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分析原因移民移粟小惠未遍本论指出良方(1)使民无怨王道之始(2)富民兴教王道之成结论批判虐政回应开头三、《寡人之于国也》的辩论艺术13分钟13分钟(一)善用比喻1、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新课教学方法与邻国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别。40分钟2、拿刀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