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_第4页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页,共39页。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四个问题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第二页,共39页。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四个问题1.培养对象(生源)的基础和特点?学生基本不适应已经历过的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

(“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2.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基层和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首先有能力“会做”,“做得更好”同时知道必要的“是什么”,“为什么”3.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学习何种课程?专业和课程建设4.培养保障条件?(师资设施环境经费)第三页,共39页。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现状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抱怨,老师抱怨,企业界抱怨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企业对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求职者更感兴趣反思: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改变?课程必须改革: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第四页,共39页。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反思:学科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三段式课程体系的课程分类1、公共基础课2、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3、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处于基础地位的课程比处于应用地位的课程更为重要体现学科知识的核心和霸权地位第五页,共39页。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课程的排列顺序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课程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较长学校努力坚持自己的知识标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主要为学校学科教学所需,而非为社会职业所需。虽然进行局部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出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但仍遵循着学科教学思路第六页,共39页。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反思结论:必须全面重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七页,共39页。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专家认为:教高【2006】16号文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里程碑性的文件目前进行的改革不是修补和改良,是革命是一场颠覆性的改革正处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突破的前夜意义:宣告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是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规程第八页,共39页。教高【2006】16号文要点及关键词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2.育人为本,强化职业道德3.专业改革与建设: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4.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5.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选取、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强调与行业合作开发)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7.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8.工学结合,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强调半年顶岗实习9.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10、重视实践教学管理

11.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12.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第九页,共39页。教育部加强高职教育的主要措施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建设1000门高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表彰“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启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组织全国性技能大赛。第十页,共39页。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4月份止,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轮评估工作尚未结束,而第一轮评估方案原则上就不再使用。〔2004〕16号文:被评估的对象是高职高专院校,即包含了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而(2008)5号文只提高等职业院校。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第十一页,共39页。“16号文件”“新评估方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作用指导作用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第十二页,共39页。指标体系:1.绩效评价建立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之上2.主要评估指标(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

(1)领导作用(2)师资队伍(3)课程建设(4)实践教学(5)特色专业建设(6)教学管理(7)社会评价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第十三页,共39页。“新的评估方案”的关键是“学校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水平可以概括为“六看”一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二看课程中观设计;三看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四看教学团队建设;五看校内教学的环境建设;六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四、教高〔2008〕5号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第十四页,共39页。(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工学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半年顶岗实习是“硬杠”做中学,做中教校企共同参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第十五页,共39页。体现工学结合深度学习情景设计(二)课程中观设计第十六页,共39页。完成“学习情景”的教学组织实施设计(1)教学过程设计;(2)教学方法与手段;(3)教学实施环节-场地及教师;(4)课程考核方法(15分钟说课录像)(三)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第十七页,共39页。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注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加大专业教师中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讲授)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教学名师(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四)教学团队建设第十八页,共39页。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与行业企业共建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探索组合模式)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提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它方为主)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五)校内教学的环境建设第十九页,共39页。校企深度融合: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及顶岗实习的需要。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六)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第二十页,共39页。高职专业建设举例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十一页,共39页。“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框架1.总体思路2.专业定位(产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3.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到课程内容的开发步骤4.电子整机产品生产过程与主要工作岗位分析5.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6.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归纳7.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构建8.课程体系9.具体实施方法10.实践教学体系11.学习领域描述12.校企合作13.专业师资配置与要求14.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实施中的关注要点第二十二页,共39页。总体思路立足长远,关注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突出应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从单纯技能向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切实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第二十三页,共39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的电子整机制造行业,具体岗位(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如下:专业定位(产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第二十四页,共39页。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维修一线技术工人;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的准工艺师、准技师、准现场管理者、工程师助理、营销人员;能在小型电子企业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的开发设计人员。培养目标:

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工艺、PCB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应用单片机与EDA工具开发、设计制作简单电子产品,具有一般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组装(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产品调试、产品维修)、生产工艺技术指导与生产现场管理、产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工作,以及产品开发、电子产品营销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与外协等工作。电子整机制造产业目前短缺人才:第二十五页,共39页。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到课程内容的开发步骤第二十六页,共39页。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共得到8个职业工作岗位,43个典型工作任务,199项相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构建第二十七页,共39页。课程体系:“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第二十八页,共39页。具体实施方法: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分析与设计制作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主要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第二十九页,共39页。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十页,共39页。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积极实施“高级工”证书考核。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十一页,共39页。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高职课程建设举例第三十二页,共39页。学习情境1学习情境2学习情境3学习情境4学习情境5学习情境6学习任务预备知识单分型面注塑模设计双分型面注塑模具设计带侧向分型的注塑模具设计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综合零件的模具设计建议项目载体企业工作过程电器旋纽注塑模键盘按键注塑模鼠标注塑模显示器前盖注塑模手机外壳注塑模建议学时43615202025能力目标掌握塑料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为项目化教学打基础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一般程序,模具装拆的一般方法,并能完成简单注塑模设计了解双分型面模具的结构,掌握双分型面注塑模具的设计的方法了解常用的侧向分型结构,掌握带侧向分型的注塑模具设计的方法。了解热流道的类型,并掌握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对复杂模具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宏观演讲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微观演讲法、讨论法演讲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演讲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演讲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演讲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演讲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教师传授塑料成形完整工作流程演示常用塑料的成形工艺塑料模具的分类了解塑料成形设备零件工艺性分析注塑模具类型模具设计程序浇注系统设计顶出系统温度调节系统模具有关计算……解决所有设计问题零件工艺性分析模具结构设计点浇口浇注系统的平衡注塑机校核解决部分设计问题零件工艺性分析滑块与斜顶机构设计解决部分设计问题零件工艺性分析热流道的设计只解决特殊殊问题指导复杂模具结构设计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方法并做好准备模具装拆熟悉模具设计程序绘制模具图纸分型面设计、相关计算、顶出系统设计、模架选择、调温系统分型面设计、相关计算、浇注系统设计、顶出系统设计、模架选择、调温系统分型面设计、相关计算、热流道的选择、加热流道的设计、顶出系统设计、模架选择、温度调节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教师传授知识逐渐减少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第三十三页,共39页。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学习难度逐渐增加,教师传授的知识逐渐减少,而学生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传授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学习任务1学习内容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3学习任务n学习任务2教学过程第三十四页,共39页。1、实践活动评价表评价内容分值比例评分专业技术实践1.塑件的工艺性分析52.成形设备的选择与模塑工艺规程编制103.注塑模结构方案104.成形零件的工作尺寸计算105.注塑机工艺参数的校核56.模具的三维设计模型207.模具工程图的质量208.主要模具零件的制造工艺109.设计报告的文字质量10总评100学习情境评价第三十五页,共39页。2、职业行动能力评价表评价内容具体说明评价等级A(1.0)B(0.8)C(0.6)D(0.4)E(0.2)专业能力1.技术的理解能力对于新学习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2.系统化理解能力对于整个工作过程的全面掌握程度3.经济性方面的考虑整个工作过程中对于设计与制造经济性方面的考虑4.其它专业能力掌握工作过程中各方面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方法能力5.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分析与判断能力分析方案的优缺点及方案优化选择能力7.创新能力在现有工艺或方案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8.学习的主动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