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文言文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_第1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文言文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_第2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文言文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_第3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文言文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_第4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文言文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古诗文言文

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春夜喜雨》同步练习 2\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 4\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登幽州台歌》同步练习 7\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黄鹤楼》同步练习 9\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山居秋暝》同步练习 11\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过故人庄》同步练习 13\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送友人》同步练习 15\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月下独酌》同步练习 17\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论语》八则同步练习 19\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天时不如地利》同步练习 21\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吕氏春秋》二则同步练习 23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橘逾淮为枳》同步练习 26\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螳螂捕蝉》同步练习 28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登飞来峰》同步练习 29\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海棠》同步练习 31\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泛吴松江》同步练习 32\o"CurrentDocument"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一 33参考答案 38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春夜喜雨》同步练习.默写整首诗:.解释下列词语:乃: 发生:潜:野径:花重:.《春夜喜雨》的作者是代.这首诗写的是(),前两句写了(),后六句集中写(),诗中没有一个“”字,却体现出诗人的()之情。.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雨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1百)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

《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本诗选自,作者是一代大诗人,字,晚年又叫o(5分).《钱塘湖春行》以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第句和第句是颔联,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7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4分)6、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2分)7、这首诗的笫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8,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2分)9、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4分)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江南春》同步练习.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登幽州台歌》同步练习1、诗人登上 ,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o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黄鹤楼》同步练习一、填空.本诗作者是(朝代)诗人(人名),本诗选自..“历历”的意思是指o.诗中的“萋萋”形容».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地空余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6.,烟波江上使人愁。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山居秋暝》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TOC\o"1-5"\h\z.作品融诗、画、音乐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的唐代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在下列诗人中,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的是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李商隐.在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 )A.陶渊明的《饮酒》 B.杜甫的《蜀相》c.李商隐的《无题》 D.王维的《山居秋暝》.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 ( )A.山水诗B.田园诗C.边塞诗D.爱情诗二、多项选择题.《山居秋暝》中渗透着诗人高洁志趣的景物有 ( )A.明月B.石C.松D.清泉E.竹.《山居秋暝》的主要艺术特点有 ( )A.景物白描 B.以动衬静c.视听交错 D.诗情画意E.风格清新.王维田园山水诗所继承的前代诗人有 ( )A.曹操B.陶渊明c.谢灵运D.屈原E.孟浩然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室山新雨后。空山:.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歇:o王孙:。四、简答题.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五、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诗中哪儿句使用了对仗?《过故人庄》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给黑体字注音。(注意字音和字形)鸡黍( )开轩( )面场圃( )桑麻( ).解释黑体字。(理解并记忆)(1)故人具鸡黍 (2)青山郭外斜 (3)把酒活桑麻(4)还来就菊花 (5)过故人庄.填空。(1)孟浩然,代襄阳人,著名的诗人,他与当时的诗人齐名,并称"",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2)全诗先叙事,交代的原因:再写景,由而地描绘了一幅山村优美风光;然后再,写临窗对饮,畅淡农事,写出了的田庄生活;最后写再约重阳赏菊。景、事、人融为一体。二、阅读与理解(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作者是代的,他与并称为著名的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主要表达方式是,三四两句写的是,主要表达方式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根据音节和意义)。(注意标准)音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查字典,给黑体字注音。(学会联系,注意字音和字形)草盛()荒秽()荷锄()沾我衣().填空。(查阅资料)陶渊明,字又名,(代)诗人,诗人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弃官隐居。但特别喜欢(花卉的名称)。.理解性填空。这首诗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抒发珍惜这种生活,希望一直能远离尘嚣,隐居田园的诗句是“、o” (充分理解)《送友人》同步练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填空题.诗中的“郭"意思是指 .“白水”的意思是 .“为别”意思是 .“孤蓬”是指 .”萧萧”的意思是 .“班马”的原意是 在此诗中是指 .“浮云"在此指 .“故人”是指 .本诗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 二、选择题.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三、阅读与理解.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尾句为什么还要写“班马鸣”.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月下独酌》同步练习.这是一首抒情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他有远大的抱负,然而感到自己无力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读后,你认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说说“举杯邀明月”的言外之意。.李白“行乐须及春”的思想,虽然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是,你能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4,赋予事物以感情,把描写的对象人格化,体现了作者想象的高超。你能够从诗中举出这样的诗句吗?5、李白不乏写月的佳句,试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论语》八则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一部(体例)的著作,它的编撰者是2、孔子名,字,是,,(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一部(体例)的著作,它的编撰者是2、孔子名,字,是,,(时代)的.家、.家、.家,的创的创始人。3、“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和《论语》。二、为下二、为下列黑体字注音1、《论语》(2、不亦说乎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三、解释黑体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四、翻译下列句子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五、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1、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习别人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3,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句子是:六、写出这篇课文中包含的成语七、理解性默写:1、孔子认为对于自己学过的知识,应该。2、孔子认为与同门的人相识是快乐的,所以他说,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做到,4、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自己品德修养的形成,所以应该:5、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一 。6、孔子认为对待事物应持的态度是7、生活中,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随时以周围的人为借鉴的句子是:8、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9、表明人人都可以为人师的句子是:.10、说明人重在自身修养,不必要求别人一定了解自己的句子是:11、在考场上,监考教师经常引用《论语》中哪个句子告诫我们要诚实答卷;12、告诫人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反思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3、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办,这是全国瞩目的大事,热情的沈阳人用《论语》中“”的语句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14、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让我们联想到本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5文中阐述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句子 , o16、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孔子非常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贤与不贤之人,都可以作为个人的修养的依托。表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是,O1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这一则语录:»o18、人的一生中难免有被误解的时候,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中,就是这种良好心态的体现。19、《论语》八则中表明学习兴趣很重要的句子:,.20、《论语》八则中讲君子风格的语句是: ?《天时不如地利》同步练习一、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二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和(2、七里之郢( )3、星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迫非不深也(5,季而当之(6、囿国不以山溪之险(7、墩民不衣封疆之界(8、以天下之所飒(9、攻.国之所呼(10、豚天下不以装革之利(11、坏而攻之(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环而攻之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寡助之至D.天下顺之F.攻亲戚之所畔四、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吕氏春秋》两则同步练习—.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TOC\o"1-5"\h\z⑴其子岂遽善游哉( ) ⑵亦必停矣( )(3)遽契其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见人才司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 )( )((2)人问基数( )( )⑶此其父善游( )(4)其父卓善游( )(5)其子铮避善游哉( )( )(6)以此隹物,亦必俘矣( )( )⑺楚人有涉江者( )(8)其剑自舟中生于水( )(9)遽要其舟( )( )(10)号吾剑之所从坠( )(1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⑫求剑若此,不亦霄乎( )(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两个故事《引婴投江》《刻舟求剑》二.课后练习.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这本书又名《 》,由 组织门客编撰,他是时期的政治家。.翻译句子(1)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4)以此任物,亦必悖矣。(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7)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8)舟已行臭,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买梗还珠、滥竽充数等。B.“引婴投江”最可笑的“言”是“此其父善游”;“刻舟求剑”最可笑的“行”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引婴投江”是说如果时间变了,做事方法不变,必然会导致失败;''刻舟求剑”是谁如果地点变了,做事方法不变,必然会导致失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让人感觉他愚蠢至极。(2)对《引婴投江》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某人“引婴投江”的理由是婴儿的父亲擅长游泳。B.“其子岂遽善游哉”意思是“他的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C.本文以孩子和父亲游泳的故事,告诉我们游泳要靠自己训练。D.本文的寓意是处理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际,灵活变通。4.填空题(1)文中楚人“惑”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话作答)(2)“引婴投江者”的荒谬表现在 (用自己话作答)(3)楚人找不到宝剑是因为 (用自己话作答)(4)"引婴投江"告诉我们 的道理。这则寓言常用来讽刺的人。(5)“刻舟求剑"告诉我们 —的道理。这则寓言常用来讽刺的人。5.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三.课外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沸水。沸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TOC\o"1-5"\h\z像人先表流水( )演表而夜涉( )同其先表之时( )此其所以败也( ).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沸水上涨,但楚国人不知道,仍然顺着水面在趁着夜晚渡水。B.流水翻滚,但楚国人没知识,仍然顺着原来设置的标记夜晚渡水。C.流水暴涨,但楚国人不知道,仍然顺着原来设置的标记夜晚渡水。D.流水的好处,楚国人没知识,仍然顺着水面在趁着夜晚渡水。。.荆人偷袭宋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你从楚军的失败中得到的启发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欲”而走( ) 草掩其耳( ).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范氏逃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B.范氏家人都死了,百姓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口钟。C.范氏家里死人了,百姓中有个得到一口钟的人。D.范氏家人都死了,百姓中有不少人得到了一口钟。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3.“掩耳盗钟”后演变为“ ”,这个人“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的实质是,请从生活中举出类似例子:《橘逾淮为枳》同步练习一、解释加点字或划线词。TOC\o"1-5"\h\z1、晏子将便楚,楚王闻之,渭左右曰()(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 ))(4、为基来也,臣覆缚一人,汉王而行( )( )( )( )()(5、王曰:“何为者也?”( )( )6、王曰:“何坐?"曰:“坐盗。”( )7、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拳王( )8、缚者萄为者也?( )( )9、齐人囿普盗乎?( )( )10、晏子避席对曰:( )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干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基娈味不同。( )( )( )( )( )( )( )( )12、所以矮者他?水土异也。( )( )(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便民普盗耶?()()()()()()(14、圣人非所与即也,寡人反取强焉。"( )( )(二、句子翻译。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吾欲辱之,何以也?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7、圣人非所与熙也。三、阅读理解。1,本文选自。晏子,名—,字平仲,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著称。2、本文记述了 的故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了,第二部分(3-6节),写了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 »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为比喻,以反问句指出 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4、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6、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7、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9、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10、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把“淮北”比为;把“橘”比为,把“枳”比为。11、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12、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说说看。《螳螂捕蝉》同步练习一、给字注音:乘( )虚而入处( )死弹( )弓侍( )奉前爪( )二、组词诸( )夸奖( ) 祸()三、写成语螳螂捕蝉, 金无足赤,_—道高一尺, —,金石为开,时不再来,万夫莫开四、补充完整螳螂( )( )盗铃刻舟()自相( )( )待兔画蛇()五、翻译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登飞来峰》同步练习.词语积累:千寻: 缘:眼:最高层: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o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O.”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人生哲理。.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之高,为下文。.本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半山,小字楚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o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二之一。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被列宁誉为“"。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海棠》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一2题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分).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泛吴松江》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一4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偶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鹭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泛吴淞江》里诗中一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一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惟有鹭鹭知我意","我意"指的是什么?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解释下列词语①涉( )②是( )③遽( )④求(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把它写出来。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理解填空。.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文段中描写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①②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一词可以看出。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子,对别人的尊称。).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是:②兽见之皆走。 走:.翻译句子(2分)天帝使我长百兽.狐狸说老虎“无敢食我”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1分)㈣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女其耒而守株,竟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兔走触株( ) ②因廨其耒而守株( )③黄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五)子曰:“不愤①不启,不俳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注释】①愤:憋闷,指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②琲:心里想说说不出来。③隅:角落。④斯:那么就。.“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这句话可以归纳出一个表述有关学习方法的成语,是o.解释下列加点字(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3)知者乐水 (4)我胡仁.请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写出其意义⑴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⑴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2)启启窗币观11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愤不启 .请找出两句省略句,并把省略部分补上⑴ .翻译句子(1)不愤不启,不俳不发。⑵我欲仁,斯仁至矣。(六)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作,把“淮北”比作;把“橘”比作,把“枳”比作..“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晏子是用什么方法回击楚王的?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4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鲜明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七)神女峰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巴真人即世所谓②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所谓:所说的,这里是对上文所述的事情加以说明。③霄汉:霄,云霄。④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⑤悉:副词,全,都。⑥纤翳:一丝一毫的云彩。.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的意义(2)异渔人甚异之(1)过《过巫山凝真观(2)异渔人甚异之人恒过,然后能改.解释下列加点字(1)遢妙用真人祠(2)峰峦上入霞汉(3)天宇晴等(4)四顾无纤圈.翻译句子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本文采用什么手法描写神女峰?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春夜喜雨》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默写整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解释下列词语: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悄悄地。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春夜喜雨》的作者是唐代杜甫«这首诗写的是(春雨),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后六句集中写(夜雨),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答: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答: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用得好。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雨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晅i)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杜诗: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对偶.D.C5、"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6、绿杨阴里白沙堤。7、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8、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9、“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江南春》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水乡,洒店,小旗,寺庙,春雨。.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不要。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是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J)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登幽州台歌》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H、《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黄鹤楼》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填空.本诗作者是唐 (朝代)诗人 崔颠(人名),本诗选自 《崔颖集》..“历历”的意思是指清楚可数。.诗中的“萋萋”形容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o.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故乡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D选项错在表达出作者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应该改成: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山居秋暝》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l.C 2.B 3.D 4.A].作品融诗、画、音乐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在下列诗人中,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的是【】A.王昌龄B.王维C.岑参D.李商隐.在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A.陶渊明的《饮酒》 B.杜甫的《蜀相》c.李商隐的《无题》 D.王维的《山居秋暝》.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A.山水诗B.田园诗C.边塞诗D.爱情诗二、多项选择题【l.ABCD2.ABCDE3.BC].《山居秋暝》中渗透着诗人高洁志趣的景物有A.明月B.石c.松D.清泉E.竹.《山居秋暝》的主要艺术特点有【】A.景物白描 B.以动衬静c.视听交错 D.诗情画意E.风格清新.王维田园山水诗所继承的前代诗人有[]A.曹操B.陶渊明c.谢灵运D.屈原E.孟浩然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宝中新雨后。【空山:幽静的山。】.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歇:消逝。王孙:代表隐者。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今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四、简答题.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答:《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鲜明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写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三四句写景,月光从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的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调常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刻画,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答: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优美的画幅当中,充满着|宜人的情题,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五、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答: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于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

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中哪儿句使用了对仗?答:|五言律诗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如三四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五六句“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过故人庄》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shuxuanpusang1.shuxuanpusang.准备倾斜庄稼靠近拜访.(1)唐山水田园王维王、孟鹿门山(2)作客田家近远叙事平静质朴二、(-)4.唐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朋友邀我作客记叙山村风光描写.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表现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二)8.sh®nghuihezhan.元亮潜东晋菊花.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送友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外城1.外城2.明净的水 3.送别4.此诗中比喻远行的朋友。5.马的嘶叫声。6.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7.飘动的云.8.此指诗人自己 9.唐李白.比喻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二、.C选项中的“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有错误,应该是“依然不舍得离别」-、.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月下独酌》同步练习参考答案.抒写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恼。.意味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或对权贵的讨厌。.作者置身于当时黑暗的社会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而完全否定它。.如:举杯邀明月、我歌月徘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论语》八则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体例)的著作,它的编撰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2,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二、为下列黑体字注音1、《论语》(IUn) 2、不亦说乎(yi)(yu6)3、人不知而不愠(yiin)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i)(zhi)三、解释黑体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实习,温习)(通“悦”,喜悦、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怨恨,生气)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通“智”,智慧)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在那里)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之后)(凋谢)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曾经)(睡)四、翻译下列句子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乐的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看到他们的缺点改正它。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求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五、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1、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阐明要学习别人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六、写出这篇课文中包含的成语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欲速则不达。七、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天时不如地利》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轲,战国《孟子》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天时、地利、人和人和5、排比地利不如人和6、对比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和(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人心,上下团结2、七里之郢(指外城墙)3、号天时不如地利也(这,这是)4、妙非不高也,淮非不深也(指内城墙)(护城河 )5、季而去之(抛弃)(离开)6,困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限制)8、天下咽之(服从)9、攻亲戚之所件(同“叛”,背叛)10、感天下不以先革之利(建立威信)(兵器)11,坏而攻之(围)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D)A,环而攻之代词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C.寡助之至到D.天下顺之代词E.攻亲戚之所畔去独四、翻译句子: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5、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沪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吕氏春秋》两则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遽ji!悖bei契qi2.⑴正要,正在拉想要⑵他原因,缘故⑶善于,擅长⑷虽然⑸难道就⑹处理荒谬⑺渡⑻落⑼急忙,快用刀刻(10)这里QD寻找⑫如,象这样糊涂,迷惑3.略吕氏春秋吕览吕不韦战国(1)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2)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4)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翻译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7)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翻译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剑。(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糊涂吗?(1)C(2)C(1)剑掉下去时,楚人只在船上做计划,等船停下来再按船上的记号下水找剑。(2)处理事情不考虑对象的变化。(3)船在行,而剑停在原地。(4)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是主观臆断(5)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不能因时制宜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地制宜,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三.(一)1.派遣顺着先前……的原因2.C3.荆人虽按照标记准则去行动,却没有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措施。4.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善于变通。(二)1.背就2.A3.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橘逾淮为枳》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出使)(代词。可译为“这”)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相当于“的”)(善于辞令,很会说话。)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将要来)(使受耻辱;侮辱)(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怎么”)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在)(代词。他)(请允许我做某事)(捆绑)(经过)(行走)5、王曰:“何为者也?"(什么)(做)6、王曰:“何坐?”曰:“坐盗。”(犯 罪)7、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拜访,谒见)8、缚者曷为者也?(同“何”)(做)9、齐人固善盗乎?(本来,原本)(善于,擅长)10、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代词,这句话)(草木生长)(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变为,成为)(表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仅仅)(代词。指橘和枳。)(果实)1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如此,这样)(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怎么”“为什么”)(不同,不同的)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活着,生存)(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进入,与“出”相对)(莫非)(助词。相当于“的”)(使,让;致使)(善于,擅长)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同“嬉”,戏弄。)(取得,获得,招致)(辱)二、句子翻译。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最擅长外交辞令的人。2、吾欲辱之,何以也?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5、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