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时代变化:理学形成与市民文化需要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孔子创立春秋儒学独尊西汉武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秦朝继承发展成为显学战国孟子荀子吸收佛道有新发展魏晋南北朝“三教合一”隋唐韩愈儒学复兴运动?一、儒学的复兴4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武则天曹操唐有天下……三纲不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国家分裂,政治混乱,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1.背景(1)魏晋至隋唐社会动荡,传统儒学体系不足的弊端暴露并日益僵化理论上: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现世实际”问题,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社会功能上:无法为政权提供合法解释。儒学缺心5魏晋时期,服食五石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宋元学案》卷二(2)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遭遇挑战,三教相互吸纳渗透①魏晋时期佛道冲击佛道迷心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佛道能满足民众需求世界的本原是空终极目标是成佛世界的本原是道终极目标是成仙“敬鬼神而远之”追求“仁”、成为君子“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安重荣(唐末军阀)于“乱世”无补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含义: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作用:使儒学的发展更为辉煌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含义:尊道、礼佛、崇儒8儒学的复兴儒学僵化: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材料一: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其粉黛。——(唐)舒元舆材料二:天下各州郡都有道教紫极宫,道教宫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687座。——《太平广记》材料三:唐玄宗:722年颁布《御注孝经》、732年颁布《御注道德经》、734年颁布《御注金刚经》。唐代儒学面临两个亟须解决的理论难题,一是如何强化皇权权威,为其提供不同于汉代天人感应迷信但又立基于天道的儒学理论支撑;二是如何提升儒学粗浅的心性论,使之可以与心性论佛学相抗衡,成为士人安身立命的修身之学。——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1.传统儒学的困境困境二:佛道盛行,儒学遭到冲击宋代·泉州·老君岩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福祸虚无报应为事。”困境一:儒学僵化,缺乏对宇宙本原的思考(一)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思商品经济的繁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导致道德式微。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需要调整统治思想文官政治的发展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和科举制度逐渐完善2.北宋的社会环境物欲乱心儒学的复兴开始: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主张:力图发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代表人物:(理学或道学学派)二程和朱熹: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合作探究:“理”材料一: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理”就是“天道”,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社会构成的根本原则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合作探究:“理”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理”就是“三纲五常”,是指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材料五:他(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义利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欲或人心)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故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去人欲,存天理”,即通过克服过度欲望实现对“天理”的体现材料六: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合作探究:“理”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归纳:理学的重要主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真正获得其中的“理”成果:程朱理学的形成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本质)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了起来。天地万物人理生万物理生万物“理”是世界的本源遵循天理遵循天理息息相关

天理核心:仁儒家思想162022/10/27哲学化思辨化

朱熹,自元晦,世称晦庵先生。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故其学派为“闽派”

朱熹死后不久,成为“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集大成者——朱熹②伦理观:儒家伦理道德就是天理二程:把天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主要思想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二程:“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朱熹:理气论,理一气二天理: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即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违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含义:以三纲五常约束行为,压抑自己的人性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特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③认识论: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格物致知接触学习探究实践万事万物扩充格物致知具体物理社会伦理普遍天理

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从而明理(道德之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渐悟,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二程: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仁(爱心和责任)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朱熹:明道德之善(3)理学的地位:南宋:(1241年)宋理宗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元朝:

(中期)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这表明程朱理学已被南宋朝廷尊为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推广:①编纂和注释“四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②创办书院,传播理学

孔庙朱熹金身像死后9年,朝廷决定赐给朱熹谥号“文”,后追封为信国公;死后41年,宋廷下诏将朱熹从祀孔庙;死后64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建朱熹文庙;死后170年,明太祖钦定《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必读之书;死后505年,清圣祖康熙赐御书“大儒世泽”。1194年,一个月内两次进宫讲学,要求宋宁宗正心诚意、读经穷理,强调“修齐治平”,结果,在朝46天被罢官。1196年,学问被指为“伪学”,门人为“逆党”,大弟子死于贬所。1200年,朱熹病逝,朝廷下令禁止士人送葬重难点解读:辩证认识宋代理学的地位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佛道化的特点。理学佛道化,把佛、道的禁欲主义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禁人欲”的道德主张。(4)理学的影响积极影响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理学中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身体力行意识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物表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崖山海战南宋十万军民殉国消极影响①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棠樾石牌坊汤氏列屿人,许嫁诏安吴发生,发生没,女欲奔丧,父母不许,女曰:“妇人之义从夫而已,夫亡矣,不往守义,将何之”?思以死殉,又防之密,比越岁,巡奔夫家,母追及中途而返之,是夕自经死,死方十八,族人请而旌焉。——《乾隆云霄县志》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死于法,犹有人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谭嗣同材料二材料一落后观念: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②埋首书册或空谈心性助长了不务实际的学术风气。1.宋词⑴产生: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⑵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⑶原因(1)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2)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3)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艺术:宋词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文学艺术:元曲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关汉卿代表作品《窦娥冤》马致远代表作品《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品《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品《梧桐雨》文学艺术:话本周朝已经出现讲故事的说唱文学,如《荀子·成相篇》一文,被认为是当时民间的讲唱文学。三国时代已经出现过“徘优小说”,将表演与说唱于一体,可能是说话艺术的雏型。唐代“说话”已在宫庭中流行。话本小说到了宋朝达到颠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确实,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一个突出的进步。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一般认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代书法四大家。元代赵孟頫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文学艺术:书法米芾《蜀素帖》宋代绘画《松木怪石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踏歌图》1.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火药(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3.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活字印刷术◎铜火铳(北宋)◎罗盘科学技术: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科技成就“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马克思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三大发明4.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沈括5.郭守敬(元朝)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简仪6.王祯(元朝)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科学技术:发明家时间文字概况辽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金女真文字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西夏文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蒙古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忽必烈八思巴字用以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等多民族语言,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少数民族文字

首先,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的成熟,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宋词、元曲、世俗文学、绘画颇有成就等等;其次,雅俗共存的文学艺术、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并存;再次,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第四,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为祖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辽宋夏金元文化特征362022/10/27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1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