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建筑抗震设防1.3.1抗震设防依据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4抗震概念设计1建筑抗震1.3建筑抗震设防1.3.1抗震设防依据11.3.1抗震设防依据(强调)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依据。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采用基本烈度。单选2建筑抗震1.3.1抗震设防依据(强调)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1.3.1.1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13%的地震烈度值。3建筑抗震1.3.1.1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1.3.1.2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区划是以现有的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当前的科技水平和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1)1956年前后,编制了第一张1:500万的地震烈度区划图。(2)1972~1976年,国家地震局编制了第二张1:300万的地震烈度区划图。(3)1992年国家地震局编制了第三张1:400万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4建筑抗震1.3.1.2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区划是以现有的地震资料为1.3.1.3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2月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表1-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0.050.100.150.200.30≥0.4地震基本烈度值<66777度半888度半9《抗震规范》附录A出了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5建筑抗震1.3.1.3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2月2日,国家质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1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设防目标,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二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小震)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对于钢和钢筋砼等柔性结构尚应进行弹性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对于特殊的柔性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尚应按第三水准(大震)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尤其是薄弱层)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并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牢记填空6建筑抗震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1抗震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2大震与小震小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大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罕遇地震烈度。7建筑抗震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2大震与小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1抗震设防分类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生命线工程;丙类建筑—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8建筑抗震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1抗震设防分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2抗震设防标准类别地震作用抗震措施甲类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乙类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丙类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丁类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9建筑抗震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2抗震设防标1.3.4抗震概念设计1.3.4.1场地和地基(1)选择有利的场地,避开不利的场地,不应在危险的场地建造甲、乙、丙类建筑。(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选择10建筑抗震1.3.4抗震概念设计1.3.4.1场地和地基选择11、平面布置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1.3.4.2规则的建筑结构11建筑抗震1、平面布置1.3.4.2规则的建筑结构11平面形状的要求设防烈度l/Bl/Bmaxl/bl’/Bmax6、7度≤6≤5≤2≥18、9度≤5≤4≤1.5≥112建筑抗震平面形状的要求设防l/Bl/Bmaxl/bl’/平面不规则举例扭转不规则判断13建筑抗震平面不规则举例扭转不规则判断13建筑抗震平面凹凸不规则判断14建筑抗震平面凹凸不规则判断14建筑抗震楼板局部不连续、错层判断15建筑抗震楼板局部不连续、错层判断15建筑抗震2、建筑立面布置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立面也要求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
良好的建筑立面不利的建筑立面16建筑抗震2、建筑立面布置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1)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立面不规则举例判断17建筑抗震(1)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立面不规则举例判断17建筑立面不规则举例(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判断18建筑抗震立面不规则举例(2)判断18建筑抗震立
面
不
规
则
举
例4)
楼
层
承
载
力
有
突
变判断19建筑抗震立
面
不
规
则
举
例4)
楼
层
承
载
力
有
突
1.3.4.3结构体系1、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5)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20建筑抗震1.3.4.3结构体系1、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1.3.4.3结构体系2、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砼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2)砼结构构件应合理的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砼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锚固)(3)预应力砼的抗侧力构件,应配置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4)钢结构应避免局部或总体失稳。21建筑抗震1.3.4.3结构体系2、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1.3.4.4非结构构件(1)对附着于楼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蓬等,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脱落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2)围护墙、隔墙应估计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3)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4)附属机械及电气设备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抗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并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位的损坏。22建筑抗震1.3.4.4非结构构件(1)对附着于楼面结1.3.4.5材料与施工(1)合理地使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是保证抗震质量的关键。(2)对砌体材料的要求A、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B、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砌体砌块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23建筑抗震1.3.4.5材料与施工(1)合理地使用材料,1.3.4.5材料与施工(3)对砼结构材料的要求:A、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框支梁、框支柱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B、对高强砼,考虑脆性性质,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C、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D、普通钢筋优先采用延性、韧性、焊接性较好的钢筋;24建筑抗震1.3.4.5材料与施工(3)对砼结构材料的1.3.4.5材料与施工(4)对钢结构材料的要求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伸长率应大于20%。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钢材宜选用Q235。25建筑抗震1.3.4.5材料与施工(4)对钢结构材料的要1.3.4.5材料与施工(5)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要求。26建筑抗震1.3.4.5材料与施工(5)在施工中,当需要1、“三水准”设防目标是什么?2、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哪几个抗震设防类别?3、一个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依据是什么?4、我国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5、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什么原则换算?思考题27建筑抗震1、“三水准”设防目标是什么?思考题27建筑抗震1.3建筑抗震设防1.3.1抗震设防依据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4抗震概念设计28建筑抗震1.3建筑抗震设防1.3.1抗震设防依据11.3.1抗震设防依据(强调)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依据。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采用基本烈度。单选29建筑抗震1.3.1抗震设防依据(强调)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1.3.1.1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13%的地震烈度值。30建筑抗震1.3.1.1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1.3.1.2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区划是以现有的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当前的科技水平和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1)1956年前后,编制了第一张1:500万的地震烈度区划图。(2)1972~1976年,国家地震局编制了第二张1:300万的地震烈度区划图。(3)1992年国家地震局编制了第三张1:400万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31建筑抗震1.3.1.2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区划是以现有的地震资料为1.3.1.3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2月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表1-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0.050.100.150.200.30≥0.4地震基本烈度值<66777度半888度半9《抗震规范》附录A出了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32建筑抗震1.3.1.3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2月2日,国家质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1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设防目标,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二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小震)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对于钢和钢筋砼等柔性结构尚应进行弹性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对于特殊的柔性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尚应按第三水准(大震)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尤其是薄弱层)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并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牢记填空33建筑抗震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1抗震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2大震与小震小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大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罕遇地震烈度。34建筑抗震1.3.2抗震设防目标及大震、小震1.3.2.2大震与小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1抗震设防分类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生命线工程;丙类建筑—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35建筑抗震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1抗震设防分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2抗震设防标准类别地震作用抗震措施甲类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乙类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丙类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丁类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36建筑抗震1.3.3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1.3.3.2抗震设防标1.3.4抗震概念设计1.3.4.1场地和地基(1)选择有利的场地,避开不利的场地,不应在危险的场地建造甲、乙、丙类建筑。(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选择37建筑抗震1.3.4抗震概念设计1.3.4.1场地和地基选择11、平面布置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1.3.4.2规则的建筑结构38建筑抗震1、平面布置1.3.4.2规则的建筑结构11平面形状的要求设防烈度l/Bl/Bmaxl/bl’/Bmax6、7度≤6≤5≤2≥18、9度≤5≤4≤1.5≥139建筑抗震平面形状的要求设防l/Bl/Bmaxl/bl’/平面不规则举例扭转不规则判断40建筑抗震平面不规则举例扭转不规则判断13建筑抗震平面凹凸不规则判断41建筑抗震平面凹凸不规则判断14建筑抗震楼板局部不连续、错层判断42建筑抗震楼板局部不连续、错层判断15建筑抗震2、建筑立面布置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立面也要求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
良好的建筑立面不利的建筑立面43建筑抗震2、建筑立面布置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1)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立面不规则举例判断44建筑抗震(1)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立面不规则举例判断17建筑立面不规则举例(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判断45建筑抗震立面不规则举例(2)判断18建筑抗震立
面
不
规
则
举
例4)
楼
层
承
载
力
有
突
变判断46建筑抗震立
面
不
规
则
举
例4)
楼
层
承
载
力
有
突
1.3.4.3结构体系1、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5)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47建筑抗震1.3.4.3结构体系1、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1.3.4.3结构体系2、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砼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2)砼结构构件应合理的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砼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锚固)(3)预应力砼的抗侧力构件,应配置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4)钢结构应避免局部或总体失稳。48建筑抗震1.3.4.3结构体系2、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1.3.4.4非结构构件(1)对附着于楼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蓬等,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脱落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2)围护墙、隔墙应估计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3)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4)附属机械及电气设备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抗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并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位的损坏。49建筑抗震1.3.4.4非结构构件(1)对附着于楼面结1.3.4.5材料与施工(1)合理地使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是保证抗震质量的关键。(2)对砌体材料的要求A、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区域代理合同模板
- 2025巨型景观建设合同
- 实习生实习安全协议书
- 2025年朝阳a2驾驶证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商务英语对话之合同洽谈
- 报刊亭加工与安装合同
- 2025年东营货运资格证考试
- 2025年锦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系统
- 2025年车位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房地产交易合同
- 《环境友好型智慧风电》札记
- 虚拟商业创新创业实训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
- 2023年12月英语六级真题及答案-第3套
- HSE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
- GB/T 30663-2024人才测评服务规范
- 《文化学概论》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 202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及2025届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 JB∕T 11845-2014 实型铸造用模样EPS板材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会汇报课件-(模板)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11部分:沟槽式管接件
- 2024年越南玻尿酸填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2024-203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