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八讲(第三章)人类社会的演变有无规律可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什么?人在宏大的社会历史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内容:人类社会的演变有无规律可循?主要内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
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
真舒服!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上层建筑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生产力不适合上层建筑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适合适合不适合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尤金《简明哲学辞典》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二)社会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的国家在发展中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西欧奴隶主庄园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西欧奴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尚不存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社会2、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3、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被扬弃的社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尚不存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分工和私有制还不发达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人受自然支配、人通过家庭和部落的联系结合在一起2、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分工和私有制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人受劳动产品的支配、人与人的交换关系3、生产力高度发展,旧式分工和私有制被消除的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前资本主义包括: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包括:工场手工业时期和大工业时期没有强调各自的特征,三种都不单独构成与资本主义并列的历史阶段,没有承认它们之的依次更替关系前资本主义包括: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1、马克思制定社会形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形态是历史性、暂时的,反对资本主义学者将其永恒化。马克思把重点放在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上,相比之下对前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讲的很少。并不是为了说明社会演进的一般进程。2、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研究是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手的,而非从原始社会入手。1、马克思制定社会形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形态是历史3、由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所讲的前资本主义几种形态针对的是西欧一些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不是整个人类历史。3、由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做出的历史选择。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
列宁“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人民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级社会形态。(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所谓历史,就是由世世代代人的活动联结而成的,因此历史规律并不异在于人的活动,而恰恰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1)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每一代人从出生起就遇到既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和思想传统等等,不能任意选择,更不能弃之不顾。
人们目的的提出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程度也受此制约。人们的很多目标很少能如愿以偿。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每一代人从出生起就遇到既定的自然2)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造历史,所有的历史前提也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都可以表述为断定某种事情不会发生。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述为“你不能制造一台永动机”;热力学定律可以表述为,你不能制造一台效率为百分之百的机器。但是由于人们活动的能动性,历史规律是可以“违背”的。历史规律不是事先造好一条铁路然后说火车能否脱离铁轨运行。历史规律只是人们历史活动的中轴线。可以说,历史规律以人们对它的偏离作为实现形式。历史规律只能规定历史最一般的方向和进程,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一举一动及历史的全部面貌。2)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青铜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青铜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①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使阶级产生成为现实。①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②阶级的实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秋收起义2、阶级斗争秋收起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广州起义义和团运动(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2、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2、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陈胜、吴广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国家管理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中间阶级劳动者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国家管理人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改良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二)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改革的含义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盛。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二)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
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还包括官制和教育方面的改革。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宋王朝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确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1021-1086)王安石(1021-1086)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三)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社会革命是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改革与革命的区别社会革命是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1904-199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经济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改革,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改革,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经济改革,就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80年代南京路80年代南京路80年代徐家汇80年代徐家汇1978年2017年今天究竟改什么?1978年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医院的病房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也同样很豪华气派:有精美的茶具、精制的玻璃器皿、漂亮的地毯,还有枝形吊灯……”“购买‘克里姆林宫贡品’只需花它的一半价钱就行了,送到这儿来的都是精选过的商品。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4万。国营百货大楼有一些框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而且那些级别稍低一点的头头们,则有另外的专门商店为他们服务。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所有的东西都是专门的——如专门提供服务的师傅;专门的生活条件;专门的门诊部、专门的医院;专门的别墅、专门的住宅、专门的服务……”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斯科人通常停下脚步。他们停下来不是因为此刻需用敬重的目光瞧一瞧坐在小车里的人,而是由于这确实是个令人有强烈印象的场面。‘吉尔’车尚未开出大门,沿途的各个岗亭就已得到通知。于是,一路绿灯,‘吉尔’车不停地、痛痛快快地向前飞驶”。
“每个党中央书记、政治委员和候补委员都配有一个卫士长。这个卫士长是受上级委派办理重要公务的职员,是一个组织者……他的一个主要职责是立刻去完成自己的主人及其亲属请求办理的任何事情,甚至包括还没有吩咐要办的事情。譬如要做一套新西服,只要说一声,不一会儿裁缝就来轻轻敲你办公室的门,给你量尺寸。第二天,你便能看到新衣服,请试试吧!非常漂亮的一套新西装就这样给你做好了”。
“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
在当时的苏联,有无数个这样的秘密商店为苏联的特权阶层服务。特权阶层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的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和出口伏特加,以及当时“资产阶级的”享乐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等。这就是被莫斯科普通市民所羡慕的“小白桦”商店。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莫斯科还有100多处专为军队上层人士服务的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洗衣店、洗染店及食品店。特权阶层在当时过着花天酒地的贵族生活,而一般民众却处在物质的极度匮乏之中。人们熟知的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当时也在这个名单中。和一般的作家比,高尔基过的是亿万富豪的生活:金碧辉煌的别墅里,有40—50人在为他的家庭服务,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在当时的苏联,有无数个这样的秘密商店为苏联的特权阶层
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苏联民众对特权阶层充满了厌倦和愤恨,当叶利钦的“民主浪潮”袭来时,苏联民众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这些所谓的上层人士,同时也抛弃了承载这些特权阶层的苏联,苏联解体于是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俄罗斯总统普京1999年12月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就谈到:“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苏联“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2000年,普京竞选总统时,引用当时俄罗斯民谚说:“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2006年,普京总统提出为俄罗斯高二年级学生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用大量历史事实指控列宁创建的苏联原来是人间地狱;而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卫国战争纪念日接受采访时更是明确指出:斯大林虽然“在管理国家方面作了很多工作,虽然在他的统治下,前苏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对自己的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是无法饶恕的”。
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苏联民众对特权阶层充满了厌倦和愤恨,当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印刷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国人詹姆士·瓦特(1736-1819)在改良蒸汽机2、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以英国为例:1720年生铁产量为2.5万吨,1870年达到597万吨1780年棉纱产量为550万磅,1870年达到100700万磅工人劳动生产率从1770年~1840年提高了20倍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40%以英国为例:工人劳动生产率从1770年~1840年提高了20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于1946年在美国投入运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
“原子能”又称“核能”,即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原子能发电:利用铀、钚、钍等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以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的一种发电方式。
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原子能发电站“原子能”又称“核能”,即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由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不仅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而且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由电脑控制的机械在工业中十分常见。19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全面流行,电子文档写作与印刷、计算预算和其他重复性的报表作业越来越多地开始依赖计算机,创作性的艺术工作也开始使用它们。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开始用作协调来自不同地方之信息的工具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
空间技术是火箭和启动控制两门技术结合的结果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2008年9月25日晚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空间技术是火箭和启动控制两门技术结合的结果
200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3、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3、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
机械化生产阶段:此阶段与手工生产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要生产的动力来自动力转化机械装置,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工人主要负责原料的准备、搬运,产品的包装、储运,设备状况的监视及对设备的操作等。
自动化生产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的工作主要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原辅料进入生产线就能够生产出预定的产品。在此阶段,生产装置的规模逐渐增加,生产过程对设备之间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控制装置随之出现。为了协调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出现工业通讯技术。农业机械化工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阶段:此阶段与手工生产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
以美国产业结构变化为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0年7.4%36.1% 56.5%
1984年 2.5% 28.5% 69.5%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以美国第二,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如:远程教育、网络交易、银行信用卡业务远程教育信息传递图电子商务第二,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远程教育信息传递图电﹡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如:互联网、移动电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了条件;因特网的出现,使人们交往范围变得更广。﹡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如:互联第三,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三,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消极后果产生的原因: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爆炸,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
科学技术消极后果产生的原因:1986年4月26日凌晨“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颓废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
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当代“全球问题”。“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
如人受机器的支配。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当代“全球问题人机大战
1997年,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同深蓝计算机对弈,经过六局激战,卡斯帕罗夫认输。卡斯帕罗夫每秒钟可以思考三步棋,深蓝计算机每秒钟可以思考两亿步棋。这场比赛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比赛本身,人们都以更加紧迫的心情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脑、机器人功能提高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超过人,到那时人机关系将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人机大战
1997年,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同深蓝计算机早在1948年,即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才两年,控制论专家艾什比就向世人发出警告:机器将可能统治人类。维纳说:“如果机器变得越来越有效,而且在一个越来越高的心理水平上运转,那么人被机器统治的灾难就越来越近了。”英国机器人专家渥维克说:“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机器在不久的将来变得比人类的智能更高,所以,除了得出机器将会主宰地球的结论,我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不仅如此,机器主宰地球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他预计这是2050年将发生的事。早在1948年,即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才两年,控制论专家艾1931年,爱因斯坦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大学生的讲话:“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来颂扬应用科学已经取得的进步,并且无疑地,在你们自己的一生中,你们将把它更加推向前进。我所以能讲这样一些话,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应用科学的时代和应用科学的家乡。但是我不想这样来谈。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1931年,爱因斯坦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大学生的讲话: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不可再生资源耗竭3、环境污染加剧4、生物多样性减少5、土地荒漠化加速6、有毒化学品的越境转移7、全球气候变暧、臭氧层耗竭和破坏8、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
本节内容小结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后者是一定社会形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经常性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节内容小结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三节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在马克思那里,孤立的个人不是历史的主要参与者。他反对18世纪鲁滨逊式的主体,认为那是忽视人的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在他谈及人创造历史的时候,这里的人是被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人。“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群众史观肯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而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英雄史观群众史观对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史观群众史观对立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1、群众史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唯意志论:从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中寻找历史活动的源泉,认为是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决定历史的过程。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2、英雄史观唯意志论:从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中寻找历史活动的源泉,认为是宿命论:认为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是这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者、执行者。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是为了满足世界精神对於发现自己﹑实现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历史的。
黑格尔宿命论:认为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是这种神秘②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认识根源:英雄史观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绝对化,把广大人民群众置于视野之外。社会历史根源:剥削阶级从事政治统治,垄断了精神文化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无权的地位。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②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人民群众的含义:(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在劳动群众中也直接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黄道婆爱迪生高尔基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黄道婆爱迪生高尔基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巴黎公社起义黄巾军起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巴黎公社起义黄巾军起义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每一个人作用大小虽不同,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每个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作用的性质、大小。(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的作用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每一个人作用大小虽不同,都
1、历史人物的涵义: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是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的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杰出人物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反面人物指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丘吉尔1、历史人物的涵义:(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2、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在: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瓦特改进蒸气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在:瓦特改进蒸气机列宁领导十月革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杰出历史人物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往往热衷于思辨地讨论“群众、阶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的要素、内在规定性、形式、功能等等,而不关心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体。人们往往热衷于思辨地讨论“群众、阶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遇难者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存在的鲜活的人。学者努力地用苛刻的史料查找来核实遇难者的名字。有人依靠幸存者的回忆来刻画遇难者的故事。有了这份名单,30万不再是个抽象的数字,它由具体而微鲜活的人来组成。遇难者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存在的鲜活的人。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在历史研究中遗忘“个体”的必然结果便是形成大而化之、空洞泛化的抽象结论。历史感突出表现为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历史的“沉重感”所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第八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八讲(第三章)人类社会的演变有无规律可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什么?人在宏大的社会历史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内容:人类社会的演变有无规律可循?主要内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
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
真舒服!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上层建筑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生产力不适合上层建筑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适合适合不适合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尤金《简明哲学辞典》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二)社会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的国家在发展中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西欧奴隶主庄园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西欧奴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尚不存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社会2、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3、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被扬弃的社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尚不存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分工和私有制还不发达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人受自然支配、人通过家庭和部落的联系结合在一起2、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分工和私有制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人受劳动产品的支配、人与人的交换关系3、生产力高度发展,旧式分工和私有制被消除的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前资本主义包括: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包括:工场手工业时期和大工业时期没有强调各自的特征,三种都不单独构成与资本主义并列的历史阶段,没有承认它们之的依次更替关系前资本主义包括: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1、马克思制定社会形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形态是历史性、暂时的,反对资本主义学者将其永恒化。马克思把重点放在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上,相比之下对前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讲的很少。并不是为了说明社会演进的一般进程。2、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研究是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手的,而非从原始社会入手。1、马克思制定社会形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形态是历史3、由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所讲的前资本主义几种形态针对的是西欧一些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不是整个人类历史。3、由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做出的历史选择。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
列宁“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人民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级社会形态。(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所谓历史,就是由世世代代人的活动联结而成的,因此历史规律并不异在于人的活动,而恰恰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1)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每一代人从出生起就遇到既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和思想传统等等,不能任意选择,更不能弃之不顾。
人们目的的提出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程度也受此制约。人们的很多目标很少能如愿以偿。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每一代人从出生起就遇到既定的自然2)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造历史,所有的历史前提也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都可以表述为断定某种事情不会发生。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述为“你不能制造一台永动机”;热力学定律可以表述为,你不能制造一台效率为百分之百的机器。但是由于人们活动的能动性,历史规律是可以“违背”的。历史规律不是事先造好一条铁路然后说火车能否脱离铁轨运行。历史规律只是人们历史活动的中轴线。可以说,历史规律以人们对它的偏离作为实现形式。历史规律只能规定历史最一般的方向和进程,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一举一动及历史的全部面貌。2)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青铜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青铜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①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使阶级产生成为现实。①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②阶级的实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秋收起义2、阶级斗争秋收起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广州起义义和团运动(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2、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2、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陈胜、吴广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国家管理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中间阶级劳动者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国家管理人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改良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二)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改革的含义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盛。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二)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
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还包括官制和教育方面的改革。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宋王朝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确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1021-1086)王安石(1021-1086)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三)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社会革命是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改革与革命的区别社会革命是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1904-199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经济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改革,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改革,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经济改革,就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80年代南京路80年代南京路80年代徐家汇80年代徐家汇1978年2017年今天究竟改什么?1978年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医院的病房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也同样很豪华气派:有精美的茶具、精制的玻璃器皿、漂亮的地毯,还有枝形吊灯……”“购买‘克里姆林宫贡品’只需花它的一半价钱就行了,送到这儿来的都是精选过的商品。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4万。国营百货大楼有一些框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而且那些级别稍低一点的头头们,则有另外的专门商店为他们服务。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所有的东西都是专门的——如专门提供服务的师傅;专门的生活条件;专门的门诊部、专门的医院;专门的别墅、专门的住宅、专门的服务……”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斯科人通常停下脚步。他们停下来不是因为此刻需用敬重的目光瞧一瞧坐在小车里的人,而是由于这确实是个令人有强烈印象的场面。‘吉尔’车尚未开出大门,沿途的各个岗亭就已得到通知。于是,一路绿灯,‘吉尔’车不停地、痛痛快快地向前飞驶”。
“每个党中央书记、政治委员和候补委员都配有一个卫士长。这个卫士长是受上级委派办理重要公务的职员,是一个组织者……他的一个主要职责是立刻去完成自己的主人及其亲属请求办理的任何事情,甚至包括还没有吩咐要办的事情。譬如要做一套新西服,只要说一声,不一会儿裁缝就来轻轻敲你办公室的门,给你量尺寸。第二天,你便能看到新衣服,请试试吧!非常漂亮的一套新西装就这样给你做好了”。
“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
在当时的苏联,有无数个这样的秘密商店为苏联的特权阶层服务。特权阶层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的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和出口伏特加,以及当时“资产阶级的”享乐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等。这就是被莫斯科普通市民所羡慕的“小白桦”商店。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莫斯科还有100多处专为军队上层人士服务的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洗衣店、洗染店及食品店。特权阶层在当时过着花天酒地的贵族生活,而一般民众却处在物质的极度匮乏之中。人们熟知的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当时也在这个名单中。和一般的作家比,高尔基过的是亿万富豪的生活:金碧辉煌的别墅里,有40—50人在为他的家庭服务,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在当时的苏联,有无数个这样的秘密商店为苏联的特权阶层
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苏联民众对特权阶层充满了厌倦和愤恨,当叶利钦的“民主浪潮”袭来时,苏联民众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这些所谓的上层人士,同时也抛弃了承载这些特权阶层的苏联,苏联解体于是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俄罗斯总统普京1999年12月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就谈到:“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苏联“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2000年,普京竞选总统时,引用当时俄罗斯民谚说:“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2006年,普京总统提出为俄罗斯高二年级学生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用大量历史事实指控列宁创建的苏联原来是人间地狱;而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卫国战争纪念日接受采访时更是明确指出:斯大林虽然“在管理国家方面作了很多工作,虽然在他的统治下,前苏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对自己的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是无法饶恕的”。
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苏联民众对特权阶层充满了厌倦和愤恨,当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课件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印刷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国人詹姆士·瓦特(1736-1819)在改良蒸汽机2、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以英国为例:1720年生铁产量为2.5万吨,1870年达到597万吨1780年棉纱产量为550万磅,1870年达到100700万磅工人劳动生产率从1770年~1840年提高了20倍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40%以英国为例:工人劳动生产率从1770年~1840年提高了20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于1946年在美国投入运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
“原子能”又称“核能”,即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原子能发电:利用铀、钚、钍等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以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的一种发电方式。
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原子能发电站“原子能”又称“核能”,即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由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不仅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而且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由电脑控制的机械在工业中十分常见。19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全面流行,电子文档写作与印刷、计算预算和其他重复性的报表作业越来越多地开始依赖计算机,创作性的艺术工作也开始使用它们。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开始用作协调来自不同地方之信息的工具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
空间技术是火箭和启动控制两门技术结合的结果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2008年9月25日晚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空间技术是火箭和启动控制两门技术结合的结果
200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3、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3、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
机械化生产阶段:此阶段与手工生产阶段最大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