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战争”到“产业链竞争”_第1页
从“粮食战争”到“产业链竞争”_第2页
从“粮食战争”到“产业链竞争”_第3页
从“粮食战争”到“产业链竞争”_第4页
从“粮食战争”到“产业链竞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RDFC从“粮食战争”到“产业链竞争”中国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停,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围绕粮食的“战场”却还炮声隆隆。伴随着金融期货市场一波接着一波的炒作,又一场“粮食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国际粮价从去年以来已经连续上涨了好几个月。有数据称,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6个月间上升了32%,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其中小麦价格已经翻番。

气候异常给了粮价上涨充足的“理由”。去年俄罗斯遭遇罕见干旱,削减了粮食出口量。澳大利亚收割期发了洪水,农业收成欠佳。接着,中国北方小麦产区发生旱情,又给了进一步推动粮价攀升以动力。

不过,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是否严重到足以让粮食价格在短期内如此剧烈波动?恐怕与真实的供求关系无关。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很明白“价格信号”的虚妄,那不过是炒作而已。

在2008年,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一度成为粮食市场最大的炒作“由头”。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这方案如今没人提起了。可在当时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预期,却引发了动荡。

预期决定价格,而不是需求。在农产品的涨价狂潮中,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从突尼斯到埃及,民众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已经引发了政权更迭。

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这种由金融操控来决定的“价格游戏”,已经牢牢控制了人们的饭碗和口粮。虽然,今年炒作的“由头”不过是天气因素,非常乏味而毫无创意,但金融市场的“热钱”却闻风而动,不论各种捕风捉影的减产消息是假的还是真的,反正先涨起来再说。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货币,尤其是美元,如洪水四处泛滥。经济学家向松祚说得好:“它们不炒原油就炒黄金,不炒黄金就炒债券,不炒债券就炒粮食。”

算上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中国央行从去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三度加息。这个给经济降温的宏观紧缩信号触发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短时间里的抛售潮。不过很快,联合国粮农组织就专门针对中国旱情发布了警报。

似乎是配合默契。于是媒体纷纷预测,“中国为应对干旱而进口大量粮食的任何举动都可能推动国际粮价创下近年来的新高”。预期再次被调整到上涨的轨道上。

事实上,去年中国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中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2亿吨。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这些“看空”的数据早已被国际粮价“看多”的叫喊声淹没了,或者被刻意忽略了。

当下国际粮食生产和定价体系是扭曲的。

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恰恰相反,这是由金融市场操纵的寡头垄断经济的产物。从结果看,这是一场富国利用粮食武器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从某种程度上说,“粮食战争”的目标,就是给那些在粮食自给的堤坝上漏洞百出的新兴工业国以釜底抽薪式的打击,阻断其经济增长,制造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最终让他们缴械投降,心甘情愿地给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当牛做马。

尤为诡谲的是,今年“粮食战争”不仅仅体现外部的国际粮价波动上,战场早已扩展到国内粮食市场。据报道,跨国粮商设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正在加快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在不少产粮区的粮食收购战中,外资粮食企业已经冲到第一线。

布局是如此低调又如此及时。外部攻不破,就内部渗透和瓦解,这也不稀奇,苏联那个老大帝国不就是自己中风倒下的吗?粮食业内人士对此心知肚明,称之为跨国粮商“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

与中国粮食企业相比,跨国粮商优势明显。中国大豆产业就被他们击垮了。失败的本土大豆业企业家痛定思痛,曾对跨国巨头的营利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结论是,这些“巨头”的特点就是“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到仓储、物流设施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几乎无不涉猎。这些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各个环节又可以相互调剂补充,实现总体赢利。就像军队的大集团作战,他们能轻松淘汰和战胜如同散兵游勇的国内竞争对手。

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再到文化竞争和产业链竞争,一度不被人看好的第一产业——农业领域,商业竞争的格局已经升级换代了,固有的企业经营理念必须更改。

最近,作为央企的中粮集团就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格局中初露锋芒。这家最初只是做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发展成一个“从地头儿到餐桌”的巨型粮食企业。在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等多个农业品种上,中粮集团四处出击,把自身打造成了“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纵向的、垂直的整合战略,替代了横向多元化战略的杂乱无章,“如同用一根竹签把一串糖葫芦串起来”。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当下养生和健康市场所孕育的巨大的商机,就能明白传统农业可能成长的空间是多么巨大。当跨国粮商们在国内市场跑马圈地的时候,单纯警惕“狼来了”并不能改变国内企业被动应战的局面,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计也无从找到最坚实的抓手。

据说,在2008年食用油价格飙升的时候,按照中粮集团的传统责任,应该入市发挥调剂作用。而当时中粮在食用油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0%,心有余而力不足。外资对中国食用油市场已经是垄断态势。

这家贸易企业由此悟出了数字的荒谬:就算把自己的贸易产值做得再大,产业链抓在别人手里,仍然没有话语权。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产业链的构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

上述大豆业本土企业家曾哀叹:“我们就如同用冷兵器时代的长矛大刀,同飞机坦克核武器打仗。”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只有把自己变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把“羊群”改造成“狼群”,才能在与强大的外资对手贴身逼抢的肉搏战中,最终改变格局。

这是一场广义的“粮食战争”,如果中国的央企也无法担当重任,恐怕再过几年,连哀叹声都会消失了。中国人的饭碗和口粮到底由谁来掌控?

中粮刚刚迈出第一步。中国还需要许多个“中粮”。几十家央企是这种“全产业链”企业的好苗子。一些实力强劲、独具眼光的地方企业或民营企业,也能抓住市场转变的时机,将自己塑造成此类拥有话语权的企业。

繁版中國春節的鞭炮聲剛剛消停,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圍繞糧食的“戰場”卻還炮聲隆隆。伴隨著金融期貨市場一波接著一波的炒作,又一場“糧食戰爭”已經悄然打響。

國際糧價從去年以來已經連續上漲瞭好幾個月。有數據稱,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經達到瞭1990年以來的最高位,在6個月間上升瞭32%,超過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其中小麥價格已經翻番。

氣候異常給瞭糧價上漲充足的“理由”。去年俄羅斯遭遇罕見幹旱,削減瞭糧食出口量。澳大利亞收割期發瞭洪水,農業收成欠佳。接著,中國北方小麥產區發生旱情,又給瞭進一步推動糧價攀升以動力。

不過,氣候導致的糧食減產是否嚴重到足以讓糧食價格在短期內如此劇烈波動?恐怕與真實的供求關系無關。經歷過股市暴漲暴跌的人們,很明白“價格信號”的虛妄,那不過是炒作而已。

在2008年,美國政府的“生物能源計劃”一度成為糧食市場最大的炒作“由頭”。玉米換石油,絕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這方案如今沒人提起瞭。可在當時制造瞭世界范圍內的糧食短缺預期,卻引發瞭動蕩。

預期決定價格,而不是需求。在農產品的漲價狂潮中,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簡稱“ABCD”的四大跨國糧商,就是壟斷瞭世界糧食交易量80%的“中間商”們,賺得盆滿缽滿。與此同時,一般國傢老百姓為食品價格上漲所困,完全依靠國際市場吃飯的窮國則爆發饑荒。從突尼斯到埃及,民眾對物價上漲的不滿已經引發瞭政權更迭。

市場上並不是沒有糧食,而是人們買不起糧食。這種由金融操控來決定的“價格遊戲”,已經牢牢控制瞭人們的飯碗和口糧。雖然,今年炒作的“由頭”不過是天氣因素,非常乏味而毫無創意,但金融市場的“熱錢”卻聞風而動,不論各種捕風捉影的減產消息是假的還是真的,反正先漲起來再說。

在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釋放瞭大量的貨幣,尤其是美元,如洪水四處泛濫。經濟學傢向松祚說得好:“它們不炒原油就炒黃金,不炒黃金就炒債券,不炒債券就炒糧食。”

算上節後第一個工作日,中國央行從去年10月以來已經連續三度加息。這個給經濟降溫的宏觀緊縮信號觸發瞭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短時間裡的拋售潮。不過很快,聯合國糧農組織就專門針對中國旱情發佈瞭警報。

似乎是配合默契。於是媒體紛紛預測,“中國為應對幹旱而進口大量糧食的任何舉動都可能推動國際糧價創下近年來的新高”。預期再次被調整到上漲的軌道上。

事實上,去年中國糧食總產實現50年來的首次“七連增”,並創下新的總產歷史紀錄,達5.46億噸。中國目前擁有糧食儲備近2億噸。國傢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中國糧食庫存占消費的比重超過40%,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7%~18%的安全水平,保證國內市場供應是綽綽有餘的。

當然,這些“看空”的數據早已被國際糧價“看多”的叫喊聲淹沒瞭,或者被刻意忽略瞭。

當下國際糧食生產和定價體系是扭曲的。

這並不是市場經濟的本來面目,恰恰相反,這是由金融市場操縱的寡頭壟斷經濟的產物。從結果看,這是一場富國利用糧食武器向窮國轉嫁經濟危機的財富掠奪,它不是流血的戰爭,但結果可能比流血更殘酷。

從某種程度上說,“糧食戰爭”的目標,就是給那些在糧食自給的堤壩上漏洞百出的新興工業國以釜底抽薪式的打擊,阻斷其經濟增長,制造通貨膨脹和社會動蕩,最終讓他們繳械投降,心甘情願地給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傢當牛做馬。

尤為詭譎的是,今年“糧食戰爭”不僅僅體現外部的國際糧價波動上,戰場早已擴展到國內糧食市場。據報道,跨國糧商設在中國的獨資或合資企業,正在加快進入中國糧食的購銷環節,在不少產糧區的糧食收購戰中,外資糧食企業已經沖到第一線。

佈局是如此低調又如此及時。外部攻不破,就內部滲透和瓦解,這也不稀奇,蘇聯那個老大帝國不就是自己中風倒下的嗎?糧食業內人士對此心知肚明,稱之為跨國糧商“掌握國內食用油話語權之後的新一輪跑馬圈地”。

與中國糧食企業相比,跨國糧商優勢明顯。中國大豆產業就被他們擊垮瞭。失敗的本土大豆業企業傢痛定思痛,曾對跨國巨頭的營利模式進行瞭專門研究。結論是,這些“巨頭”的特點就是“產業鏈長而龐雜”,上至貸款、種子化肥銷售,中到倉儲、物流設施經營,產品的加工銷售,下到國際糧油貿易,幾乎無不涉獵。這些產業鏈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賺錢,各個環節又可以相互調劑補充,實現總體贏利。就像軍隊的大集團作戰,他們能輕松淘汰和戰勝如同散兵遊勇的國內競爭對手。

這是一個“全產業鏈”競爭的時代。從產品競爭到品牌競爭,再到文化競爭和產業鏈競爭,一度不被人看好的第一產業——農業領域,商業競爭的格局已經升級換代瞭,固有的企業經營理念必須更改。

最近,作為央企的中糧集團就在“全產業鏈”競爭的格局中初露鋒芒。這傢最初隻是做糧食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在過去幾年中已經發展成一個“從地頭兒到餐桌”的巨型糧食企業。在小麥、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麥、糖和番茄、飼料、肉食等多個農業品種上,中糧集團四處出擊,把自身打造成瞭“一部前後連動的機器”,縱向的、垂直的整合戰略,替代瞭橫向多元化戰略的雜亂無章,“如同用一根竹簽把一串糖葫蘆串起來”。

隻要稍微關註一下當下養生和健康市場所孕育的巨大的商機,就能明白傳統農業可能成長的空間是多麼巨大。當跨國糧商們在國內市場跑馬圈地的時候,單純警惕“狼來瞭”並不能改變國內企業被動應戰的局面,國傢糧食安全的大計也無從找到最堅實的抓手。

據說,在2008年食用油價格飆升的時候,按照中糧集團的傳統責任,應該入市發揮調劑作用。而當時中糧在食用油市場中所占市場份額不過10%,心有餘而力不足。外資對中國食用油市場已經是壟斷態勢。

這傢貿易企業由此悟出瞭數字的荒謬:就算把自己的貿易產值做得再大,產業鏈抓在別人手裡,仍然沒有話語權。在“全產業鏈”競爭的時代,產業鏈的構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

上述大豆業本土企業傢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