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同步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材料二: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3分)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4.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4分)5.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稻子和吃稻子的人学群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大型收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①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一根稻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在这时才开始成为稻草的。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给稻草。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点亮色一直排过去。②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时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它们只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的就黑乎乎留在那里。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在人家手上,它们只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经从地面上消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在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不相亲”也“不想事情”的稻草人无需“脑袋”,如今的它们已经成为纯粹的工具化产物,相比以前的稻草人少了一些传统的味道。B.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稻子的机械收割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有着对旧时收割方式的怀念与留恋。C.文章写轰鸣的收割机对稻子不再怀有敬意,只留下了喧腾和暴力。那不可一世的态度不仅颠覆了稻子的生命意义,也否定了稻草的价值。D.文章写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们搁置禾镰、种杂交稻子,而以前的稻种不能再在土地中“生生不息”了,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们生产“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铺垫。B.“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一段,承接上文作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句,形象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D.文章构思独具匠心,作者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8.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4分)9.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①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②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乙】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注】①书佐:官名,主办文书的佐吏。②牢修:人名,东汉方士。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而为乡里所弃 为:介词,表被动②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坐:定罪③勿增感戚 戚:亲戚④死亦何恨 恨:遗憾⑤既有令名 令:美好⑥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顾:顾虑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B.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C.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D.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滂从小就注重品德修养,磨砺出高尚纯洁的品节和操守,并且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B.李颂是范滂的外甥,唐衡想安排他担任小的官职,范滂却认为他非合适人选,搁置不办。C.吴导不忍拘捕范滂,郭揖要与他一同出逃,都表现了他们对朝廷的不满和对范滂的敬仰。D.苏轼的母亲育子有方,不仅教苏轼读书,还注重做人品格的引导,鼓励他做范滂一样的人。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4分)(2)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4分)14.范滂能成为苏轼榜样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跎”相呼应。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明自己在获得短暂“宁静”后不得不回归残酷现实。同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可以看出。(2)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了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巨大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_______和战争硝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国内军阀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______,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______。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______,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B.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D.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血雨腥风囊中羞涩每况愈下捉襟见肘B.生灵涂炭入不敷出病入膏肓捉襟见肘C.血雨腥风入不敷出每况愈下左支右绌D.生灵涂炭囊中羞涩病入膏肓左支右绌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效果进行赏析。21.根据下面一段话,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6字)(5分)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8日在京发布的首份《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覆盖范围、市场运行和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2017年我国印刷总产值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4.6%。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8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作为印刷业未来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之一,将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行业高质高效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2.《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6分)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四、写作(60分)23.按要求作文。请以“雪里已知春信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AB项强加因果。C项原文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原文是“来源于又外在于”“活跃于又隐形于”。2.B原文是“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3.D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做出判断。4.①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②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5.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①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②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③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④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⑤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二)6.DD.“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理解错误,依据文本“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分析可知,并非作者的肯定说法,只是一种假说而已。C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理解有误,本文的语言并不明快,而是蕴藉舒缓,抒情浓郁,引人深思。8.①句: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同情;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生命。②句:顺着禾茬,“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无比喜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万物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第一处,①“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这个文句是文章第四段的段尾句,“我是吃稻米的”含义可依据它前面的文句“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于人类而言,稻米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说吃稻米’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同时,稻米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作者是说,“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稻米之中。无处不在的稻米,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这两个文句表达了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温情、怜悯;同是告诫现代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吃稻米长大的’,要懂得感恩粮食,人和稻米密不可分,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大地的生命”。第二处,②“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这个文句依旧是文段的段尾句,作者回忆收割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我”在茫然无措的时候,居然顺着“禾茬”,找到了回家的路,故作者对“禾茬”是感激的,感恩的;它好比是给人指明方向的一盏灯,故“禾茬”不再是“卑微、被轻视”的无用之物,它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9.传统方式下:干净明亮有干香;有使用价值,有尊严;现代方式下:“没头没脑”,失去名分,失去价值;任人宰割,毫无尊严。首先,从整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1)文章的一至四段写现代方式下的稻草:“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摸不着头脑”“月亮打这里过,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轰鸣的机器对稻草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稻草存在的价值,使之失去应有的尊严。作者认为机器切断了人与稻草之间的联系,对稻草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2)人工收割方式(传统方式下)的稻草:在原文第七至结尾段: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稻草与自然万物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对待稻草方式进行对比,从稻草身上,我们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稻草干净、快乐、明亮、有自己的体香(月光喜欢躺一躺);有使用价值(牛儿可以反刍),“稻草”和万物一样,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10.A(③戚:哀伤⑥顾:副词,反而,却)l1.C(原文标点为“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12.B(“唐衡想安排他担任小的官职”错)l3.(1)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转他乡呢!(4分。“弥”“累”“流离”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拜了两次然后辞别而去。路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4分。“再拜”“行路”“流涕”,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有清高操守,志向远大;②公正无私,不徇私情;③有凛然正气,不畏豪强;④为人善良,能为别人着想。(3分。每点1分,答出3点且意思对即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甲】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都是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