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安徽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安徽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由法家思想向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统治思想是: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道贵清静而民自定C.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兴起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学派——黑色幽默,这一学派用痛苦的幽默来表现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这反映了A.美国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3.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4.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因素是A.制定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 B.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B.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6.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③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A.先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 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8.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9.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A.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10.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 D.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11.据联合国统计,日前全世界有4.4万多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其产品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它们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这反映了A.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 B.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企业国际化是时代潮流12.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13.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14.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A.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B.提高了人民的参政热情C.保证了城邦的巩固统一 D.确立了公民大会的地位15.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16.如图创作于武昌起义后,作者有意将“国”字写成了“囻”,这一现象常见于当时的传单、标语和报刊等,说明那时已渐入人心的观念应首推A.体恤民情 B.民族团结 C.民主共和 D.民风变易17.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18.1937年4月,周恩来率团从延安出发去和国民党谈判红军的改编问题,一行人在劳山遭国民党袭击。同年6月,周恩来同蒋介石在庐山举行会谈并提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蒋介石提出:红军编制为3个师,45000人,朱德、毛泽东必须离开红军,谈判最终未获结果。这表明A.国民党抵制国共两党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历经艰难曲折C.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庐山谈判成为国共关系转折点19.克里斯提尼改革规定,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即原来按胞族划分选区,现在则按照地区户籍划分。这做法使A.雅典国家组织完全形成 B.工商业奴隶主势力扩大C.氏族血缘关系最终消失 D.五百人议事会权力扩张20.宋代主流舆论普遍主张女子应该学习文化,掌握一定的知识;明清时期普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文化专制逐渐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妇女社会地位提升 D.理学思想日益僵化21.1815—1860年英国手工织工人数变化表。这可以说明当时英国A.纺织行业渐趋衰落 B.阶级矛盾不断缓和C..机器生产日益增多 D.工人生活日趋困苦22.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23.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24.《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这些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需要C.对高利贷者处以严惩 D.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25.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恐怖军力平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26.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老大妈就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7.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梭伦改革后,雅典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这一变化A.源自于古希腊对外殖民扩张 B.扩大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C.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发展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8.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下列文献中,历史记载特征鲜明的是A.《历史》B.《古兰经》C.《大藏经》D.《史记》29.“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B.卢梭和其社会契约学说C.达尔文和其进化论学说 D.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30.“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该条款出自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朱维铮《再读近代史》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材料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问题:(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33.“冲击——反应”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内向型大陆文明。……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一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中国这一古老社会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断扩张的西欧与美国接触日益频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种接触对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沉重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古老的秩序进行挑战,⋯⋯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摘编自费正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材料二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1)列举出中国近代一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四例?(2)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仿效西方的重要史实有哪些?(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冲击——反应”模式?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答案解析】

汉初推行黄老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即“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故答案为B项;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C、D项属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均排除。2、A【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黑色幽默流派突出描写荒谬的世界和社会对人的压迫,反映了美国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黑色幽默不是现实主义文学,D选项错误。故选A。3、D【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说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亚洲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增加亚洲各国的经济实力,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所以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C两项目前已经实现与将来时间特征不符。故选D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4、B【答案解析】

由“19世纪中后期”、“相同的政治因素”结合所学可判断应为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选B;美国之宪法颁于18世纪,A错误;此时日本初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尚未开始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C错;D项不属于政治因素,排除。5、B【答案解析】

杜鲁门认为应该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凯南认为苏联在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都说明美国准备对苏联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故选B项;此时冷战格局尚未确立,谈不上扩展,排除A项;美苏之间实行的是冷战,始终没有出现直接的战争,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美国的政策调整,没有体现对苏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6、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依据甘地的历史事迹,可以判断①③④均符合题意,他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故选B。②是对他的评价,而不是理由。考点:甘地点评:甘地被称为圣雄,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构成了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对印度甘地的这一运动,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地作用,也要分析出其局限性。7、B【答案解析】

据材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知,1954年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并且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A错误;C说法片面,错误;宪法代表队是广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D说法错误。【答案点睛】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都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8、B【答案解析】

双峰驼并未产自中原地区,主要产于中亚地区,说明在秦朝时期中原和中亚地区有文化交流,这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B正确;“最重要”扩大了这一文物的研究价值,排除A;金骆驼不能证明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最早交往”,排除C;金骆驼的出土不能证明“多条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D。9、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各国政治的动荡能够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答案选B,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CD两项不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的史实。考点:多极化趋势中的世界格局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10、B【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A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属于材料中的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C选项排除;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选项排除。11、C【答案解析】

众多的跨国公司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逐渐全球化的进程,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体现不出企业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故D错误。12、C【答案解析】

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答案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13、D【答案解析】

由题干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可知守旧党是顽固势力,由“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中“变法”的信息可知中立党是维新派,由“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中“作乱”的信息可知维新党是革命派,D正确;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BC。14、A【答案解析】

由材料“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可知,伯里克利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故选A;伯里克利推行的措施激励的是公民的参政热情,而非“人民”,排除B;雅典城邦的这种直接民主并不能保证城邦的巩固统一,否则雅典何以衰落,故排除C;公民大会地位在伯里克利之前就早已确立,故排除D。15、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五大伟人”、“当世秦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是因为两国学者对李鸿章所持立场不同,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其说法没有依据,排除;B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排除;D项“时代不同”的说法错误,题干揭示的都是“19世纪末”,排除。故选C。考点: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不同视角和立场【名师点睛】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估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16、C【答案解析】

将“国”字写成了“囻”,体现出民主的思想。“这一现象常见于当时的传单、标语和报刊等”表明武昌起义后的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正确;体恤民情不符合辛亥革命后主流思想,排除A;当时主要是民主共和,不是民族团结,也不是民风变化的问题,排除B和D。故选C。17、B【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晋吴两国出于牵制楚国的目的而缔结婚姻,这说明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阐释的是诸侯争霸过程中,出于政治目的而同姓联姻,从而破坏宗法伦理,该选项表述因果关系颠倒,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血缘联系的淡化,而“亲上加亲”加强了血缘联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B【答案解析】

1937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去与国民党于庐山谈判途中“一行人在劳山遭遇国民党袭击”,同年6月,周恩来同蒋介石在庐山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始终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但过程中历经曲折,故答案为B项;国民党没有抵制庐山谈判,排除A项;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共关系的转折,排除D项。19、A【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使雅典国家组织完全形成,因此A选项正确;该做法扩大了所有合法公民的权利,不仅仅涉及工商业奴隶主,B选项错误;C选项中“最终消失”的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力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A。20、D【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由宋朝女子可以学习文化到明清时期否定女子掌握文化,这主要和理学对人性的束缚有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D正确;文化专制不光针对女子,是相对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的,A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会促进思想解放,而不是束缚,B排除;妇女地位提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D。21、C【答案解析】

材料显示,这一时期英国手工织工人数急剧减少,结合材料时间1815—1860年可知,这与机器生产日益增多密切相关,C项正确;手工织工人数减少不能作为纺织行业衰落的表征,前者不能证明后者,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阶级矛盾不断上升,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22、C【答案解析】

明朝清丈土地、核定田赋、记入《黄册》、编制《鱼鳞图册》等一系列行为,使得以土地为征收标准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化,C项正确;开始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始于唐代的两税法,A项错误;明代清丈土地并将数额记入户口册中可知,土地与户籍管理并没有分离,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赋税种类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23、D【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流行,可知该思潮在中国受到重视,反映了我国在学习这种模式,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不能反映思想的高度统一,故A项错误;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受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的影响,故B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24、D【答案解析】

材料规定高利贷利率不得过高、债务期限可以放宽,都是为保护借贷、借债的平民,D正确;A、B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材料对高利贷利率过高者,给以罚金处理,C说法不准确。25、C【答案解析】

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排除A;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排除B;美苏两国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冲突,排除C。故选D。26、A【答案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A正确;医疗体系早已建立,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弥合城乡的发展差距,故C错误;材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故D错误。27、B【答案解析】

据材料“梭伦改革后,雅典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可知,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因此“雅典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这有利于缓和雅典的社会矛盾,也扩大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B正确;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而不是“源自于古希腊对外殖民扩张”,A错误;据材料“……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可知,材料不能体现古希腊人文主义发展,C错误;伯里克利改革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错误。28、B【答案解析】

《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而成,记载了当时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历史记载特征鲜明,故答案为B项;希罗多德的《历史》以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大藏经》属于佛教经书,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答案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对“历史记载”的定义,然后联系所学《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而成,符合“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特征鲜明,据此确定答案。29、D【答案解析】

材料中“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弊端,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导和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故选D;A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与材料“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的信息不符,排除;达尔文和其进化论属于生物学领域的革命,与材料中“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的信息不符,C错误。30、C【答案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C正确;A、B、D与材料不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原因:改革前,改革派发动政变,实现了政权的转移;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隋唐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或文化;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断修改、完善,逐步推进,贯彻落实。(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全分。)(2)概括说明不同:①背景:日本大化改新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明治维新前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内容:大化改新主要是学习中国封建制度;明治维新主要是学习欧美,发展资本主义。③影响: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问总体上比较简单,主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即可。诸如围绕关键信息“皇室夺取政权”、“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改革涉及的诸多方面”、“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等展开,言之有理,符合题干材料内容及相关史实即可。(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涉及到对日本两次重要变革的比较,牵涉到诸多方面,跨度大(古代日本改革和近代日本改革)。本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以及较强分析、认知能力,围绕大化改新相关内容,依次回忆明治维新。作答时候,按照背景、内容、影响依次展开概括说明,要体现出两次变革的“不同”。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日本改革·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日本改革·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题目详解】32、(1)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蒙古的西征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2)“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3)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抽象视角: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具体要求:观点准确;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从一至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视角:如西学东渐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具体要求同上,但略低。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