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自然灾害为例_第1页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自然灾害为例_第2页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自然灾害为例_第3页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自然灾害为例_第4页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自然灾害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PAGE

14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自然灾害为例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自然灾害为例

摘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面临一系列突发事件的侵袭。每一次突发事件的爆发,都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近几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我们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满足突发事件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加入。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正弥补了政府的不足。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整合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政府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和非政府组织“拾遗补缺”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后,才能有效整合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以自然灾害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行为为例并结合贵州省近年自然灾害情况,分别分析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中的地位与作用,且进一步通过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存在的问题及非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性上出发,进而指出只有两者进行合作才能避免各自的失灵现象,达到优势互补。通过理论与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建立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协作机制的初步探讨。

关键字:政府;非政府组织;突发事件;自然灾害。

Abstract:Wearefacedwiththeinvasionofaseriesofunexpectedeventsintheprocessofhumansocietydevelopment.Everytimetheoutbreakoftheincidentaseriousthreatwillbeposedtopeople'slivesandpropertysecurityandsocialstability.Especiallyinrecentyears,frequentnaturaldisastersmakeusawarethatrelyingsolelyonthepowerofthegovernmentwecannotmeettheneedsoftheincidentmanagement.Thejoiningof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othersocialforcesareneeded.Thedevelopmentof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istomakeupforthedeficienciesofthegovernment.

Inordertoestablishacomprehensive,fullyintegratedincidentmanagementsystem,wemustfirstclearthegovernmentasaleadingroleandNGOastheroleoftrapping.AfterknowingthatwecanusetheresourcesandstrengthsofthegovernmentandNGOtorespondtoemergenciesandcreateaharmonioussocialatmosphere.Asaresult,wecanmaximizethesocialandpublicinterests.

Inthispaper,takingthebehaviorofnaturaldisastersandcombinedwiththerecentnaturaldisastersinGuizhouProvince,governmentandNGOasanexample,weanalyzedthegovernmentandNGOstatusandroleinnaturaldisasters.ThrougheffectiveresponseofemergenciestotheproblemsthatthegovernmentandNGOrespondto,onlytwocooperateinordertoavoidtheirfailurephenomenatocomplementeachother.OurgovernmentandNGOcollaborationindealingwithemergenciesaresummedthroughtheoryandcaseanalysisatlast.

Keywords:Government;NGO;emergencies;naturaldisasters

目录

TOC\o"1-2"\h\z\u

目录

1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3研究方法

2

1.4文献综述

2

2概述

3

2.1突发性公共事件与危机管理

3

2.2突发行公共事件的特点

3

2.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4

3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能与主导地位

5

3.1政府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

5

3.2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主导地位分析

6

3.3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案例

7

4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角色

7

4.1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可行性

7

4.2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与功能

8

4.4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事件的分析

8

5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在应对自然灾害机制中的措施

9

5.1政府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机制

9

5.2非政府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机制优缺点

10

6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中合作机制研究

11

6.1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必要性

11

6.2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制约因素

11

6.3应对自然灾害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有效意见

12

7

参考文献

13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根据

中国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事件的频发,给人们财产及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类应对突发事件重视度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突发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依然构成严重威胁。而在突发事件中,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长期存在,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界定的自然灾害包括:火山、地震、水灾、旱灾、台风、沙尘暴、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风暴潮、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海啸等海洋灾害,草原火灾、森林和重大生物灾害等事件,例如我国发生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云南旱灾、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和青海玉树地震等都属于自然灾害一类。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根据联合国国际防灾战略的调查结果,从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因各类自然灾害平均每年房屋倒塌有300多万间,造成约3亿人受灾,造成的直接性经济损失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而在近几年时间里,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8年时,相继发生的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一是,浙江、湖南等南方的二十多个省市遭遇lO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近千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亿元;二是,同年5月份,发生百年不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近4500余万人受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2010年初,云南、广西等西南五省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0亿元;同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2011年世界各地共发生302起自然灾害,死者和失踪者共计2万9782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360亿美元[1]。

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和气象原因,贵州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季节性明显。影响全省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冻害、风雹等;地质、地震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生物灾害、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只2008年一年的时间里,南方多地遭遇重大暴风雪袭击的同时,贵州省遭遇51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88个县(市、区)均先后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736万人(次),因灾死亡30人[2]。全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8.85亿元,08年一年遭受的自然灾害是前十年的十倍之多,就全国各省而言,贵州属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而且呈现增长趋势。且贵州灾害有以下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涉及面广;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损失严重,因灾死亡人数多;灾害链现象突出(暴雨洪灾一滑坡;暴雨洪灾一泥石流,暴雨洪灾一崩塌,暴雨洪灾一泥石流一水土流失等类型);

频发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作为人民群众公共产品的提供保卫者,理应积极的履行职责和发挥其作用来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及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实现及动员社会主体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健全政府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法制体系等相关问题都是政府部门需要极力研究的。而因作为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共有特性,如组织性、自治性、民间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在防范和应对危机时对政府有着“助理”的作用[3]。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快以及公民社会的觉醒与成长,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因此,政府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开始转变。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非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使其在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时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同时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也满足了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不能满足的社会需要。

1.2研究意义

在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正确、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政府组织机构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政府机构有效的预防、管理、降低灾害的影响性。对于政府组织中缺乏的一些宣传、救助方面的措施,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无疑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缺陷。明确两者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应对日趋复杂的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课题,对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救助以及进一步发挥其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自然灾害为例,对两者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而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进行有效的合作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整合两者的优点及不足,有效整合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关注的焦点和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通过对资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并通过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对某一事实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本文借助于图书馆、网络、报纸期刊、专业文献数据库等途径,查阅大量有关突发事件管理、自然灾害救助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治理的相关文献,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获得大量研究对象的信息,为相关的理论分析打下基础。

1.3.2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是指着眼于当前社会的现实,通过对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国内外近来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两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进行探讨。

1.4文献综述

1.4.1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突发事件,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才开始重视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开始重视对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突发事件的研究,突发事件管理的内容更趋于多样化与全面化,并且涌现了一大批著作。例如艾莉森·德雷柏、艾米·威力蓝的《应对自然灾害事件》、帕萨德的《自然灾害管理:毁坏、安全与预防》、罗森塔尔《危机管理:应对灾害、暴乱与恐怖主义》等等。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和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研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社团革命”的运动,人们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各种社团、基金会以及类似的机构,以提供各种人类需要的公共服务,促进基层经济发展、提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组织环境恶化和保护人权等。国外学者从公民社会的视角,对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治理方面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非政府组织在救灾体系中的角色及功能作用的研究;评析灾害类突发事件管理中,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情况;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类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例如AngelaM.Eikenberry所著的《Givingcircles:philanthropy,voluntaryassociation,anddemocracy》一书中,介绍了卡特里娜飓风中,政府部门失灵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如何扮演其重要角色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分析了非政府组织之所以能够迅速相应的原因,并提出国家应在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中重新定位它们的角色。

1.4.2国内文献综述

相对于国外,我国在突发事件管理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爆发,公共部门突发事件管理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几年来,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学者对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救助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主要观点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管理的必要性研究;二是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管理的作用以及不足之处的研究;三是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定位以及政府与非政府互动关系的研究;四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非政府组织未来更好的参与突发事件管理的设想的研究。

蔡放波在《政府与NGO的合作问题刍议——由汶川大地震中的非政府组织引发的思考》一文中,通过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的世纪情况提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构建的途径包括:建立法制框架内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指导关系;建立在社会管理中的平等伙伴关系;建立相互监督关系。除此之外,王冬芳在《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一书中,通过对汶川地震的中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情况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提出构建灾害类突发事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的策略选择。

2概述

2.1突发性公共事件与危机管理

突发性公共事件通常是指在相关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或挑战,事态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需要迅速做出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4],并按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其特征主要有紧迫性、威胁性、破坏性、传递性、可转换性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按照影响范围分类,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那么,对于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来说,就是采取一些行为,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以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以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2.2突发行公共事件的特点

2.2.1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危害性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公共事件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危害性。它容易给事发地区的民众造成一定程度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在此形势下,政府作为责任政府,不能眼看民众受难而袖手旁观,而要采取断然的救灾措施,帮助当地受灾受害民众渡过难关,否则会引发当地社会的混乱不堪,从而严重影响地区的社会安定。

2.2.2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负面性

突发性公共事件若处理不好,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会严重影响事发地区民众的心理,引发民众对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怀疑,从而产生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这极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团结。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也会造成不良声誉,给反动的敌对势力留下叫嚣攻击的口实。因此,国际、国内的客观实际决定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

根据突发性事件的特点来看,自然灾害作为突发性事件中对人类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有着严重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我们可看出在2001-2006六年的时间里,自然灾害给贵州省带来的经济损失见表1、表2.

表12001-2006年贵州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

表2贵州省因灾死亡人口与全国因灾死亡人口对照表(2001--2006年)

对于贵州省自然灾害产生的巨大经济及生命安全措施,我们可看出全国自然灾害影响对于国民经济生命的威胁,而要针对这一方面采取有效性解决、应对措施,我们先要了解在自然灾害的解决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政府组织及与政府组织互补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相关方面的意义。

2.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2.2.1非政府组织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中正式使用的。最近几十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和作用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强调的角度与重点不同,对于“非政府组织”一词,不同国家有不同称谓,因此并没有得出统一的定义[5]。目前国际上被最广泛接受的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教授对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的归纳,其中包含了五项核心特征: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及志愿性。。正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具有鲜明的非政党性、非赢利性、民间性、非营业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等特征,因而常常和“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交互使用。中国红十字会、希望T程、残疾人联合会以及一些比较知名的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和志愿者组织。

由于非政府组织的范围非常广泛,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非政府组织就有不同的类别。根据非政府组织兴起和发展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政府的关系,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分成以下三类: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创新非政府组织;基层非政府组织。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加快及社会转型日益深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它们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官方认可、具有严格组织性和明确法律地位.获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所谓官方“法定”非政府组织;另外一类则是属于民间自发组建、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但符合常规定义的所谓“草根性”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后者,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但由于属于民间自发组织,难以取得国家登记管理部门的认定。大部分没有进入法定的登记管理体系。目前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甚至在不同时截至2008年底,全国非政府组织数量达41万多个,与1999年的13万相比,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2.2.2政府组织在处理公共事件上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理应提升其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水平,更积极地履行其职责和发挥其作用。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的1950年9月,国务院制定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对社会团体进行分级登记的原则,即全国性社会团体到内务部登记,地方性社会团体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登记。至1989年,在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方面,“双重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确定。同年10月,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也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并且将其逐步形成“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在自然灾害中,关于发布的文件,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6]。有《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预案体系包括: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涵盖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方面。应急管理机制中,2006年7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从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到善后的全过程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应急管理法制中,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已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

3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能与主导地位

3.1政府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

3.1.1法律职能。

我国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也制定了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灾害应急法律制度,这些法律规范和原则是国家危机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政府及时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该预案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是国家范围最广的指导性文件。,我国的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处于逐步完善中。我国的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包括

国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五个层次。全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危机管理预案130多万件,覆盖了常见的各类危机。所有的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92.8%的县级政府都已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并且,全国所有的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92%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所有的省级政府,96%的市级政府和81%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办事机构。

3.1.2运用具体模型进行分析政府管理职能与现状。

本文运用将Haddon模型引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Haddon模型19来源是一个用于伤害预防和控制的模型[7]。实践证明,Haddon模型对公共事件预防功效是显著的,在这个模型里,根据灾害造成的后果分析,Haddon将其分为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并分别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根据Haddon模型的“三因素、三阶段"原理、危机发展周期理论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实际,构建了一个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预防与治理模型简表,见表2。该模型根据危机发展周期将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分为了危机潜伏期(发生前)、危机突发期(发生中)、危机恢复期(发生后)三个阶段,再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中的宿主即人、媒介物即建筑物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三大因素,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预防应急对策或减轻伤害的措施。本文将以该模型简表为框架系统地、成体系地与我国政府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在实际实施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以及相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对比,逐项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我国政府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将在分别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表2自然灾害危机预防和治理的模型简表

3.2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主导地位分析

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其管理者不单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危机管理迅速走向开放性和多元化。由于政府具有其他任何组织所不具有的优势、权威和强制力,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政府必然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首先,突发事件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主导。一般而言,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威胁性、破坏性、传递性、可转换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要求建立特殊的机制,采取特殊的应对手段。为有效实现这种特殊管理功能,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管理机制,这就包括了必要的常设机构、健全的法制、强有力的指挥、充分的经费保障等等,唯有政府能够承担这些职责,用一种强制力量、权威力量来推动整套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其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性质决定政府是主导。突发事件的发生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其进行管理也就是要解决公共利益的问题。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必然承担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职责,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3.3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案例

应对突发事件时,各级政府都做出不同的努力,以贵州省为例,其近年来主要自然灾害,一是洪涝灾害,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洪涝灾害有频率高、以山洪型洪涝灾害为主的特点;二是,旱灾严重;建国后50多年来,贵州省几乎每年都有旱灾发生。就这些灾害的出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灾害损失增长趋势得到一定抑制,特别是因灾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为推动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政府组织扶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预防灾害的发生,近十年时间里,全省共投入水利防灾减灾资金100多亿元,全省各级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灾工程建设,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库1936座,引水工程5.5万处,提水工程1.1万处,年供水能力达到160亿立方米,这些都是贵州政府部门应对自然灾害采取的有效性行动。在08年雪灾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研究室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紧急会议,对灾情进行初步分析,确定了此次突发事件的首要工作任务,各级政府紧急响应,并及时通过过新闻媒体发布灾情和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可以看到,政府作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主体,紧急调配了所需的力量,以进行最有效的救援工作,采取各方面有效措施,对这次事件进行调度,使人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灾情的发展情况,且把危害性减少到最低。突发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后,政府在善后期的主要工作便是进行灾后重建和受灾人员心理修复问题,以及总结在此次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各种机制,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相继进入修复阶段。

而在舟曲泥石流中,在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启动了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在紧急处置工作中,可以看到,政府作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主体,紧急调配了所需的力量,以进行最有效的救援工作:兰州军区派出2400人赶赴甘肃舟曲灾区救援;兰州空军的两架直升机搭载爆破专家于7日凌晨6时30分赶赴舟曲,研究堰塞湖爆破方案;甘肃省民政厅向舟曲灾区紧急调拨物资;公安部启动应急机制部署舟曲泥石流救援工作;公安部消防局调集763名消防官兵赶赴舟曲等等。政府通过其强有利的指挥,实现了在灾害中的管理功能。在灾害得到进一步控制之后,进入了缓解期。此时,泥石流灾区主要电力照明已基本恢复,舟曲县外围公路已全部抢通,同时舟曲县人武部建立民兵流动哨严防次生灾害发生/05china/system/2010/08/08/016829409.shtml

。在这个阶段,政府除了进行救援与次生灾害的发生外,还展开了各种善后工作。例如紧急调运救灾物资运往灾区、解决灾区饮水问题、对灾区的救治防疫工作的展开以及灾区人员的疏散等,使得灾区慢慢恢复正常状态和秩序。

不管是贵州政府应对雪灾事件,还是舟曲泥石流事件中,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中,政府利用其特有的优势、权威和强制力,以最快的速度,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4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角色

4.1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将一部分职能让渡给社会。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政府更加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一些事务交由非政府组织来完成。这种宽松的外部环境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除此之外,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由于内在的优势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首先,非政府组织具有灵活的优势。与政府相比,非政府组织结构相对灵活,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感到突发事件发生现场,采取及时、有利的措施进行救助。其次,非政府组织具有公益性的优势。突发事件发生在公共领域,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非政府组织有责任调配各种寺院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突发事件中去。再次,非政府组织具有专业优势。在非政府组织建立之初,有自己明确的宗旨和目标,并以此吸纳组织成员,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队伍,提供了专业保障。最后,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特性,来源于整个社会,因此更能帮助特定的社会群体以正当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增强与政府的信任和合作。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来说,非政府组织都具有了参与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可行性。

4.2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与功能

4.2.1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和防范

突发事件中信息的有限性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处理过程中,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和全面是最重要的。只有依据准确、及时和全面的信息,政府才能进行有效的决策,从而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非政府组织具有的民间性、专业性强等特征,使得它能够时刻贴近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前沿,并对相关信息时刻保持最大敏感度,从而在有限的条件下收集到相关信息,为迅速发出预警提供充分的依据。

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是突发事件防灾教育的重要社会渠道。首先,非政府组织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社会组织,社会联系网络庞大,能迅速将有关信息传递到各自的成员,起到早期预警和自我防护的作用。其次,由于非政府组织来源于基层的特性,使其所进行的宣传教育活动更加贴近社会公众的需要,容易被接受。最后,非政府组织的专业性使它们能够为公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与宣传及协助政府对社会公众进行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培训,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

4.2.2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地位与角色分析

如何准确定位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角色,是其能否有效参与管理,发挥作用优势的关键所在。非政府组织不可能成为政府角色的代替者,政府部门始终是突发事件治理的核心,处于领导地位,而非政府组织的定位应当是政府的有益补充,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首先,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作为来自社会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应该将自身定位为政府政策有力的宣传者与支持者,将政府的政策理念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公众,为各项行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

其次,非政府组织是民众与政府的联系者。非政府组织应当积极充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者,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不对称,通过深入受灾地区将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准确信息传递给公众,同时将了解到的灾区实际情况等一首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部门,使政府部门清晰地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发展及民众所需,以便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再次,非政府组织是精神理念的倡导者。非政府组织凭借其响应力与号召力,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加入到突发事件救援救助中,为政府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于此同时,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救援救助中,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带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全面发展。

4.4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事件的分析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各地非政府组织更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贵州省于1992年成立了“十年减灾委”,2003年又建立了“贵州省抗灾救灾联席会议制度”,2006年贵州省减轻自然灾害委员会(简称省减灾委)成立,且灾害发生时,其自愿者组织发展的规模逐步扩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性,且利用媒体传播报道。如2008年,雪灾发生后,非政府组织积极协助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纷纷向灾区提供资金及医疗救助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社会救济和福利组织、困难群体权利保护组织和法律援助组织等为代表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且快速地开展募集资金、运输物资、维护秩序、提供关怀等社会救助服务。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是,自发组织,反应迅速,有序应对雪灾。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预案,NGO发展交流网等约20家华南地区的民间组织就发出紧急呼吁,请民间组织参与救助雪灾行动。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一批知名公益组织在北京发出倡议发起救助南方雪灾的行动,非政府组织的自发参与和快速反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也改变了许多人群以前对非政府组织的不理解和忽视。

二是,广泛号召,及时行动。雪灾发生后,绿色和平、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发起名为“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非政府组织救灾行动。广泛动员、号召社会公众为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天内便有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近几十家非政府组织加入。其中,腾讯公司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壹”基金计划,启动了网络募捐平台,创下互联网公益慈善史上最高捐赠纪录。除资金之外.在组织协调和动员其他抗震救灾的物资方面,非政府组织也同样表现优异。及时动员了大批社会资源投入安徽、湖南等地救灾。

三是,灵活高效,协助政府应对危机。各种非政府组织以专业、个性、高效的特点,将救助渗入到政府组织不能顾忌到的地方,且国外的救助活动引起国内的高度重视,国内各类非政府组织也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倩息等方式。及时、快速地募集资金、运输物资、维护秩序、提供关怀等社会救助服务.灵活高效地帮助各类受灾民众。经过这次救助活动,政府组织基金会负责人认为,灾害发生后大型公募基金会在迅速反应、社会动员、瞢款的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可以成为政府救灾下作的有力补充。

很多突发事件都凸显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事件,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非政府组织而言,这些行动充分说明了在突发事件中,它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优点及专业特长,以达到协助政府进行救助的目的,提高政府的救灾效率。

5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在应对自然灾害机制中的措施

5.1政府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机制

5.1.1政府组织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协调难、管理效率低。由于部分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晰,许多部门职权划分不明确,导致遇到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时,往往是有责任就互相推卸,而有利益各部门就互相拼抢,以至于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造成重大损失。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贵州政府在这一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过程中就遇到了诸多协调方面的困难,如道路管理多头负责,高架道路涉及道桥公司、城区道路涉及城管部门,郊区公路涉及公路部门,而绕城公路又归属业主单位,导致承担交通疏导和通畅任务的交警部门协调难度巨大:又如由于各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沟通的动力不是来之部门自身发展需要,而是由于外部制度环境所迫,所以在接到任务后各部门都倾向于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明哲保身,像城管、环保部门对机动车道上的积雪清除就较为迅速,而忽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积雪的清除;再如由于协调部门不在一级政府范围之内,导致协调难度增大,像铁路系统是独立于属地政府的中央直属机构,仅在省一级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更多地是与省一级政府协调,与贵州省政府直接关系不大。但解决车站滞留旅客的疏散和稳定工作又是由贵州省政府承担,如需协调铁路系统,贵州政府就只能层层上报,层层协调,层层审批,难以做出有效地快速反应,所以导致了贵州火车站滞留旅客数量不断攀升。

(2)自然灾害处理信息管理中缺乏公开及处理机制。信息是政府进行正确决策的提前,是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中稳定公众情绪,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危机信息的管理却是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一个软肋[8]。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信息沟通渠道单一、信息传递滞后。我国政府信息沟通主要是单一的纵向沟通模式,上级政府要获得危机信息主要来源于下级政府的报告,而基层政府由于自身利益考虑以及自身能力和水平、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和掌握信息量的有限,容易出现隐瞒灾情或者错误估计灾情的情况,使得上级政府部门不能最快的掌握真实灾情和相关信息,影响了决策的正确及时做出,甚至会造成危机应对最佳时机的贻误;第二,政府缺乏对危机信息的管理。

(3)政府面对自然灾害处理的意识薄弱。我国政府各级部门由于GDP考核的压力,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危机关注,忽视了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危机发生的认识不充分;二是政府对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以GDP为政府绩效的核心考察内容和硬性指标,而对危机应对的考核往往是次要的,在这种片面政绩观的指导下,造成公职人员往往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在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另一给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的就是公众缺乏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意识、基本的自然灾害理解和保护能力不足。因此,加强政府自身的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和寻找一种能为政府组织提供帮助的非政府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

5.2非政府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机制优缺点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及人类对于灾难的认识加强,一批新的组织,以基金会、志愿者组

织、社会救济和福利组织、困难群体权利保护组织和法律援助组织等为代表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兴起给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治理带来很明显的治理成果。

5.2.1非政府组织治理成效

(1)对于潜在的隐患及时发现并有效预防。,非政府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利用其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和成员基础,在危机潜伏时期,大量搜集信息,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信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9]。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的大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8月1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据卫生部报告,截至8月18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2人,已经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552人,共救治伤病员3813143人次[10]。这就说明,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紧急性,因而在危机事件发生前,任何政府机构之间有可能因为技术的原因或信息传递的延误,相互推诿,复核审批等问题的出现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危机征兆视而不见,形成盲点。非政府组织则能够相对而言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社会基层社区、社团、公益组织等可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地反映危机信息,以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为危机管理系统中信息传递架设了另一座桥梁。

(2)对于应急的资源可以进行及时的筹集且监督。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募集应对公共危机资源的生力军,它们能够有效地通过国际关系,募集国外援助;通过游说、呼吁等方式引起社会对危机的重视,劝说营利组织参与应对危机,如捐款、捐物等。每一次的公共危机都关联着大量公共资源和志愿资源的调配与使用,而且很多调动是非常规的、紧急的。非政府组织的监督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合法使用和更好发挥作用。最有说服力的实在,地震发生时中国红十字总会紧急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地震灾害紧急救助当中来,为灾区民众奉献爱心,携手人道,救助受到地震影响的民众。并且要求各级红十字会立即行动起来,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开展募捐,积极投入救灾工作。同时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联合百度号召全球抗震救灾。2008年元月的抗雪灾,在各地民政部门的领导下,组成一批又一批的义工服务在各个地方,为抗灾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5.2.2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及面临困境

由于非政府组织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中,如红十字会,自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其在应对灾害性事件时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功能仅限于社会捐助活动,对于非政府组织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国家资源更是一种浪费。加之缺乏与政府危机管理合作机制、非政府自身能力欠缺由于非政府力量未被纳入政府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系统一管理,使得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面临困境,因此,既要考虑到非政府组织的可利用性,又要使其应用到政府中,引发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两者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构件更好的合作机制。

6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中合作机制研究

现实表明,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达到应对危机的高效、快速和灵活。所以在强调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推动应对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改造。其中。非政府组织作为日渐崛起的重要社会力量,在多次公共突发事件中已凸显其独特优势。因此,整合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两者间的合作与协调,是推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之所需,也是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

6.1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必要性

(1)政府与非政府合作的理论基础。从全社会的范围看,治理突发性事件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则是治理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构成事件的治理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其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公

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

(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现实基础。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因此,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应该是政府。市场在提

供公共产品时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应该是政府。但是。政府也存在“政府失灵”,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可能出现低效与寻租等情况。所以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可以进行互动合作。实现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

因此,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组织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如了解事情的及时性、动员人民群众加入救助事件的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而非政府组织作为自发性组织,在这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实现两方面的合作具有有效的实际意义。

6.2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制约因素

当前,就突发公共事件中非政府组织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非政府组织的发是远远不够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其与政府的有效合作。

6.2.1由于非政府组织性质因素,决定了两者合作缺乏相对平等的地位

从理论上讲,非政府组织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政治实体。目前我国大型非政府组织主要参与自然灾害救助的募捐活动,能够参与实地救灾的较少,仅表现在“999”等医疗机构能提供针对自然灾害的紧急医学救援行动。目前,中国民间救灾较大的相关组织主要是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官方背景很强的机构[11]。但是,在现实中,我国大多数的非政府组织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转变过来的,或者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建立的.它们在组织、职能、人事、活动方式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严重依赖政府,甚至仍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又助长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直接干预,削弱了组织的自主性,束缚了非政府组织的活力,妨碍了非政府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优势的发挥。

6.2.2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决定了两者合作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

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

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二是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权利和途径尚未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但是对突发事件中非政府组织权责的规定并不明确,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