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_第1页
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_第2页
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_第3页
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_第4页
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分析: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由“我”为题引出的,通过学习也可启发学生明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读的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教学目标:1、独立学会课文中出现的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理解“煮书、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通过对煮书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爷爷说的话,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和运用关键词语的习惯,培养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注意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通过此线索,读出课文中小作者的语气。2、理解“煮书”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A出示生词: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了解词意的方法。)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三、学习课文,品读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3.全班朗读此段。四、指导学生写字。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3.学生独立练写。第二课时学习内容: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悟。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现场,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3、分角色朗读课文。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D全班分角色朗读。三、拓展提高,课外延伸。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2、推荐读书方法: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2000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2.检查自读情况。zhènyùchánhūbì(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三、齐读全诗四、叙说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l.熟读全诗。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振欲捕鸣闭口立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1.看插图,讲图意。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1.指导读第一句诗。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2.指导读第二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背诵全诗五、分析指导字形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所:左边不要写成“户”。3.指导书写。六、总结1.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