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他的《家》_第1页
巴金和他的《家》_第2页
巴金和他的《家》_第3页
巴金和他的《家》_第4页
巴金和他的《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5巴金和他的《家》巴金是三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优秀的进步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活自开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勤奋多产,仅就解放前的二十几年来说写有长篇、中篇、短篇集共二三十部,达四百万字之多。他以他那一如既往的反封建精神和他那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赢得了全中国人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崇高声誉。他的长篇小说《家》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一、巴金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简介巴金自己说过“自从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这里,被他宣布为敌人的“不合理的制度”和“传统观念”显然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五十多年来,巴金一直用笔作武器,同这些敌人进行了顽强不息的斗争。鲁迅早在三十就指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这是极正确的评价。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简单介绍巴金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1、出身于封建家庭,自小就有民主革命的初步要求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甘(芾时费,意思是小桶地干及小树叶。芾,小也。芾是木干及叶之小者也)。他的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等。巴金于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这个大家庭,据巴金自己说“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这个家的家长是他的祖父,是一个前清的官僚,高老太爷式的专制君主。他的父亲李道河曾在四川广远县做知县,1911年辛亥革命辞官回成都。他的母亲是个人道主义者,她从小教育巴金要爱切人,帮助那些在贫困中需要扶持的人。在母亲的教养下,巴金从小就爱和仆人在一起,听他们控诉许多受苦人的种种不幸遭遇和住房难辛酸的悲惨故事。由于目睹了“下人”的辛酸和不幸,目睹了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目睹了长一辈抽大烟,玩女人的腐朽生活,他的爱一切人的思想转化为对旧家庭的愤激和憎恨。使他初步萌发了反抗意识,有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要求。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影响。他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了十九年。家长们要他好好读书,将来扬名显亲。而巴金在那个时候就“打算将来有一天把李家的丑事公开出来,让大家丢脸。”巴金的小说《家》就是他李家生活的艺术写照。当然,这并不是说,《家》这部小说就是巴金的自传,它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具有典型性的一般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和灭亡的悲欢离合史。2、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巴金1919年9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9月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这时,他读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也开始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巴金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并冲破家庭的束缚和禁锢,开始参加了演戏,办刊物,写文章乖社会活动。但是,由于,当时从外国涌入中国的新思潮是多种多样的,年幼的巴金,还没有能力从外国传来的五光十色的主义中,分辨出真正科学的真理。他说,当时,“我也敞开胸膛尽是吸收,只要是伸手抓得到的新的东西,我都一下子吞进肚里。”所以他在主要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在1920年,就读了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本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后来,又读了波兰人廖拉夫的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剧本《夜未央》(《夜未央》又名《前夜》以1905年俄国革命为题材,但不是正确地反映这次革命),和苏联无政府主义女作家爱玛高德曼的文章。从这时起,巴金就自称为“安那其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的音译),并且和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办了一个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团体“场社”,印传单,出小册子,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无政府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思潮。其主要代表是法国蒲鲁东、俄国巴枯宁和克鲁泡金等。他们宣称一切权力是“屠杀人类智慧与心灵”的罪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在24小时内废除任何形式的国家,建立所谓“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要怎么想就怎么想”的“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幻想。后来,巴金回忆说,当时“思想的浅薄和混乱不问可知。不过那里我也懂得一件事情:地主是剥削阶级,工人和农民养活了我们,而他们自己过着分期悲惨的生活的。---所以,当时象我那样的年轻人都有这种想法。推翻现存的社会秩序。巴金在那里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是不奇怪的。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的话说“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了影响。---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在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政府主义同民主主义在反封建的问题上有一致性(在建立政权上不一致),因此巴金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是不必过分责难的,他是把无政府主义当作一种新型思想武器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巴金同国际无政府主义者的本质区别:国际无政府主义者破坏工人运动,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而巴金则始终同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斗争。(以下并不着重论述这个问题,还是以介绍巴金经历为主,顺便说明这个问题)1923年,巴金十九岁时,和他的三哥一起,离开了封建大家庭,先是到了上海,然后又到南京。在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第二年又考入附中高中三年级。在沉闷期间,他热情地参加社会活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曾给了他一定的积极的影响。1925年和1926年,巴金曾先后两次赴北京报考大学,都因病未成。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并翻译无政府主义的一些著作。1927年1月,他和其他朋友一起,从上海乘船到法国留学。巴金在巴黎期间,涉猎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卢梭等人的著述,研究了法国革命史。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卷),并接触了国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这时,他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深,他赞美克鲁泡特金是个“最沌洁,最伟大的人”。高德曼是他“精神上的母亲”。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帮助他反封建这一点上,起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对于他认识革命这一点上,却起了消极作用。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猖狂反对这个政权,巴金对于十月革命也缺乏正确理解。不过,巴金从没反对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他在《谈<灭亡>》中曾谈到,他在法国得悉蒋介石“在中国人大开杀戒的时候”,他为自己无力阻止中国的刽子手“惨杀无辜”而“内心得不到安宁”。巴金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反对一切强权”的思想基础出发,总是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这就是他与国际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同情者和朋友。但也只仅仅是同情者和朋友而已。4、主要作品简介:第一类:《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巴金的创作活动是在法国开始的。从1927年3月到1928年8月,他在巴黎写成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写的是知识青年杜大心为了反抗强权,拯救人类最后去刺杀孙传芳的戒严司令而牺牲的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是:“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全都要灭亡”,“凡是最先起来反抗的人,灭亡一定会降临到他的一身”。显然后一句话表现了虚无主义思想。这是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无政府主义在反抗强权的策略上,不是用严密的组织来联合群众的力量,而是采取个人暗杀的恐怖手段。杜大心就是用这种手段来反抗军阀的,因此他的力量是渺小的,不可能不遭到灭亡的命运,这是他的缺点,作者对定缺点没有批判,反而加以赞美,这表现了巴金思想的局限性。巴金于1928年底回国。回国后,先是埋头翻译,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创作活动。1932年,他写成了《灭亡》的续篇《新生》。《新生》的主人公是李冷,他在苦闷中逐渐沉醉,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领导工人罢工,结果被判处死刑。所表现的思想与《灭亡》差不多,《灭亡》写的是革命8已走向灭亡,《新生》写的是革命者正在等待灭亡。作品仍然充满着忧郁和绝望。从1931年到1933年巴金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932、《电》1933。《爱情三部曲》是描写了革命青年“由雾而雨,由雨而电”的过程,最后“电光一闪,信仰就开花了。”也就是描写青年人经过种种艰难曲折最终找到了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这三部作品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描写了青年人与黑暗势力所进行的不妥协斗争。但是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仍然很严重。他们组织的反军阀团体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没有广泛的群众联系,只有单纯的凭自己的热情与勇敢进行斗争。而这些斗争,大都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他们把死当作革命的崇高理想,动不动就乱拼乱撞。这同巴金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是直接相关的。因此这些作品有鼓舞读者反抗黑暗现实的积极作用,也有使读者感到忧郁苦闷、虚无、绝望的消极作用。以上五部作品,把它划为一类,它们有共同点:都是反映知识青年走向革命的曲折过程。都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明显。第二类:中篇:巴金还于1930年创作了中篇《死去的太阳》,(1931年创作了中篇《春天里的秋天》)1932年写了中篇《海的梦》。《死去的太阳》以五卅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帝国主义者在南京路上的血腥镇压示威群众的场面。《海的梦》是写太平洋上一个岛国的奴隶进行反抗侵略的斗争,这是一个富于想象的童话。这两个中篇都表现了作者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但在艺术上都不够成功。1931年冬,巴金到浙江的一个煤矿小住了一段时间,两年后,即1933年写了两部反映工人生活的中篇《砂丁》《萌芽》。《砂丁》反映锡矿工人奴隶般生活。《萌芽》写煤矿工人举行罢工遭到镇压的故事。作者说“暴动失败了,雪盖住了火山,但是火种并未消灭。”揭露资本家的罪恶,歌颂了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修改版时改名的《雪》)这两部中篇的创作反映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但艺术上是不够成功。第三类:激流三部曲1931年创作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1938年创作之二《春》,1940年创作了之三《秋》,这三部作品是巴金最成功的作品,它们已经基本上消除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写出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揭示了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向,并向人们预示了‘秋天即将过去,春天就不会太远’的光明前景”。5、与鲁迅的交往巴金1928年底从法国回来后,直到1938年,他除了北上北京,东渡日本和去煤矿作过短期的调查之外,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专心从事创作。除从事创作之外,还和靳以一起主编了《文学季刊》(在北京)和《文学月刊》(在上海)。并从1933年开始与鲁迅先生有了交往。他深感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从这个文化巨人“对待人的诚恳和热情,对待工作的认真和负责”和“他那颗无所不包而爱憎分明的善的心”上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1936年当文艺界的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时候,巴金热烈呼应党的号召,和鲁迅等人共同列名于《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鲁迅先生指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安那其主义者’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经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合的战斗的宣言。”鲁迅第一个充分肯定了巴金的成就,对巴金作出了正确的评价。鲁迅先生逝世后,巴金发表了《悼鲁迅先生》一文,表达了失去一位“伟大导师”的沉痛心情和为实现鲁迅先生遗愿而奋斗的决心。6、抗战时期的活动及创作抗战爆发后,巴金于1938年2月离开当时被日本占领的上海到内地去,先后在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从事文艺活动,曾与茅盾、靳以一起合编过《呐喊》《烽火》等宣传抗战的刊物。抗战时期的创作除了《春》《秋》外,还于1943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火》写的是一群知识青年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故事,前两部写得好些,第三部调子低一些。巴金在《火》的第二部《后记》中说“我虽然信仰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但我的血管里有的也是中国人的血。有时候我不免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发议论”。表现了巴金的爱国主义思想。除《火》外,巴金还于1944年写成长篇《憩园》,1945年又写了长篇《第四病室》。7、抗战胜利后1945年抗战胜利后,巴金由重庆回到上海,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并于1945年底完成了长篇《寒夜》。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中受尽歧视、屈辱、压迫,最后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吐尽血痰死去”。揭露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大后方”的黑暗和阴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看不见抗战胜利后光明前景的悲观情绪。8、解放后1949年7月,巴金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作协常委。全国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生活和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两度赴朝,写了不少反映志愿军斗争生活的小说、通讯,出版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和《保卫和平的人们》等选集。其中《团圆》一篇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58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1959年又出版了解放后十年来的小说、散文选集《新声集》。这些作品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革中,巴金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说成是老牌无政府主义分子,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不枪毙就是落实政策”。巴金虽然被剥夺了写作权力,但他仍然坚持翻译18世纪俄国思想家和文学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往事与随想》共五卷)。文革后,巴金得到第二次解放,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他被选为五届人大常委和上海市政协主席。在四届文代会上又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他的被禁锢了十多年的优秀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又重新与读者见面了。他又焕发了艺术创作青春。最近他不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散文集《随想录》向全世界揭露灭绝人性的四人帮对他一家的残酷迫害。现存他正在只争朝夕地进行着新的创作和译作。二、《家》封建宗法制度的控诉书---介绍巴金的《家》巴金的《家》是巴金的几十部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最有影响的一部。《家》这所以是一部优秀而有影响的作品,是因为“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巴金一生的最初十九年就生活在跟作品中描写的那个家相类似的封建大家庭里面。他在那个封建大家庭里,亲眼看到许多可爱的,有为的,年轻的生命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摧残,也亲眼看到那个封建家庭正在一步步走向崩溃和灭亡。他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因此,我们要以说,《家》是一部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的控诉书,也是一个宣告封建制度死刑的判决书!一、《家》的时代背景《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历史时代,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斗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向革命力量进行猖狂反扑。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洋奴买办相互勾结,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竭力提倡尊孔读经,拼命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继续以“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桎梏束缚,摧残广大青年男女。特别是古老闭塞的四川。封建统治更其顽固。《家》中高老太爷和他的好朋友冯乐山就是这一方面势力的代表。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的革命知识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揭露和斗争,促使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不断觉醒。(《家》中觉慧、觉民,琴,许倩如等就是这类青年的艺术形象)《家》所反映的生活就是以这样一个时代作为背景的)二、《家》的主题思想《家》以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为中心,描写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与迫害,揭露并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黑暗与罪恶,激发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压迫的仇恨的反抗,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并预示了封建制度彻底崩溃的历史趋势。表现这样一个主题,这在半封建半殃民地统治下的旧中国,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提法,《家》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五四朝代的社会潮流冲击下由盛而衰,急遽瓦解和崩溃的过程;写这个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及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它的主题就是说明:在五四所开辟的中华民族争生存,求解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期统治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已成为一具僵尸,它的全部思想体系,伦理首先都已经知名度腐烂,它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新生的民主势力和革命思想的萌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拦。在巴金看来,这是一股奔腾前进的生活的激流,时代的激流,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的。下面从控诉封建家庭黑暗和罪恶,以有歌颂年青一代的觉醒和斗争这两个方面,结合作品的实际,来阐明这一主题。1、作品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从而帮助读者加深了对旧家庭,旧社会的认识和仇恨,在一家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反抗热情。(1)通过高家日常生活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当我们刚刚翻开《家》的时候,我们就会随着小说的主人公看到高公馆堂堂正正的外表:门口是一对石狮守门,屋檐下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门墙上挂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这八个大字给人一种太平盛世的感觉,给人一个“劳动家庭”的假象。其实,当我们读完小说,深入地观察了高公馆的内部时,我们就会发现,高公馆原来是一座罪恶的牢笼,封建专制的王国。高家奴仆成群。从高老太爷到“克”字辈的老爷(克明、克安、克定)、太太,到“觉”字辈的少爷,“淑”字辈的小姐,无不作威作福,过着奢侈腐化的寄生虫生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坐娇,打牌还要奴仆装烟。例如:高家吃“团年饭”时,不仅“桌上整齐地放着象牙筷子,和银制的杯匙、碟子”,摆满了丰盛的酒菜、瓜子、杏仁等,而且“每张桌子旁边各站着三个仆人:两个斟酒,一个上菜。各房的女佣、丫头等也都在旁边伺候”。这些寄生虫们吃得酒醉菜饱之后,不是掷骰子打牌就是蒙头大睡。高家的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建筑在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剥削的基础之上的。为老太爷做寿时,高老太爷的五儿子高克定就说“横竖有的是用不完的钱,每年要收那么多担谷子。---多花几个钱也不要紧!”正因为这样,所以劳动人民的血汗养肥了寄生虫,而自己则在生死线上煎熬。就在高家过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时候,而高公馆门外讨饭的小孩却冻饿得发抖,哭泣。高公馆里的仆人们虽然能吃到一口主人们剩下的残羹剩饭,但也不得不整天“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鸣凤在高公馆做了七年奴仆,连十四岁的小姐淑华也装出大人的样子责骂她“鸣凤,鸣凤,太太喊你去装烟!”由于三少爷觉慧跟她开玩笑,在门槛上拦住了她。等觉慧把她放出来时,淑华又凶上来了“你到哪儿去了为什么喊你,你总不答应”“我给三少爷端茶来”她垂着头回答。“端茶也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你又不是哑巴,为什么喊你,你总不答应”---小主人对待奴俾是如此凶神恶煞,大主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可以随时掌握着奴俾们的生死命运。且不说鸣凤后来被逼得投湖自尽,就说那个在高家做了十年仆人的高升吧,所说是偷了老太爷的几张字画去卖,就被警察局关了许久,被高家赶出门外。四处飘流,靠讨饭过活。在热闹的除夕之夜,高公馆灯红酒绿,而他只能在铁包的门槛之外,像鬼影一样躲在冰冷的石狮旁边,等着讨旧主人的几个尝钱,连觉慧、觉民兄弟从门内出来,他都不敢喊一声。主人们狂欢痛饮,奴俾忍气吞声,讨饭的哭泣,呻吟,这一幅幅图画,使我们看到了高公馆以及高公馆以外的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使我们清楚看到贫富不均,阶级对立真实画面,看到整个罪恶的封建制度是如何的不合理。然而,作者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了高老太爷一家依靠剥削为生的寄生虫,并不只是一般地反映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和制度的不合理。作者的笔触还深入到高家老爷的这些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的画皮之里,把他们男盗女娼的卑鄙内幕公诸于世,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高老太爷表面上“是全家所丹之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他用“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家训来教育子孙;他用“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行莫摇裙”等清规戒律来约束女子,处处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他在年轻时候也是个荒唐的人。即使上了年纪以后也是口头上讲仁义道德,而实际上也在玩小旦,追求“风雅”。快到六十岁的时候还娶了一个满脸脂粉,妖里妖气的陈姨太,竟然生了一个六叔(养到五岁就死了),觉慧想到这些,也不觉哑然失笑。高家的第二代克安,克定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高老太爷在教训觉慧时,曾以克定来作他的榜样“你也要学学你五爸的榜样,在家里学学做诗,做文章”。而克定并没有为他争气,他比父亲玩小旦的手段还要高明十倍,他开始看见妖艳的连长太太就垂涎三尺,后来骗取了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另行组织自己的淫窟“金陵高寓”,与娼妓寻欢作乐,嫖赌逍遥。高家的老爷们是这样过着荒淫无耻,糜烂透顶的生活,那么他们家的那些尊贵的亲戚朋友们又是如何呢高老太爷的老朋友冯乐山,是一个以“拼此残辛极力卫道”的重责自任的孔教会会长,虽然年已六十,但也要娶姨太太,还有高老太爷准备把淑华嫁给他儿子的大律师陈克家,他也是孔教会里的二等角色,但是他们父子却共同私过一个丫头。这许许多多“风流韵事”,强有力地说明,卫道者们只是想用封建礼教去约束另人,而他们自己从来就没有也不打算去实行,是他们亲手肃掉了自己的口口声声要维护的封建礼教的“神圣”外衣。由此可见,封建的家庭和社会是如何的糜烂透顶,封建礼教是何等虚伪。(2)通过一些善良,无辜的青年被活活吃掉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高老太爷统治下的高家,是摧残青年一代的“死囚牢”。封建教义主宰这个家庭的一切。在这里,天天发生着许多残忍的,令人发指的罪恶事件。觉新虽然与梅相爱,然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的封建教义左右下,他们的真挚爱情被活活拆散。本来,无论从个人感情上说还是从“门户相对”的封建观念上说,他们都能够得到成功。梅最了解觉新,也最能安慰他,觉新因为有她的了解和安慰,连遭到死去母亲的厄运都没有“在心上留下十分显著的伤痕”。他满以为他将来的配偶就是梅,因为他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而且“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本来是很寻常的事”。那么后来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作者利用琴的口说出了他们没有成功的原因。“---妈都告诉我了。连大表哥本人也不晓得”。琴依旧用忧郁的调子说“本来大舅(指觉新的父亲)已经托人去做过媒了。你大姨妈(梅的母亲)先有了允意,所说她后来把大表哥同梅表姐两人的八字拿去找人排了一下,说是两造的命相尅,不能配合,否则女的会早死。因此她拒绝了这门亲事。其实另外有原因,原来有一天她在牌桌上跟现在的大舅母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她们俩个就闹翻了,甚至于断绝来往。”觉新和梅的爱情就是这样被太太们一时的任性给毁灭了。此后,觉新的家长们竟采取了近乎游戏的抓阄的办法,为觉新抓到一个配偶:---原来他(觉新)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曾经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谁来做媒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亲决定了。觉新失去了梅,只有绝望地痛哭,但是他服从了。结婚的时候,被人玩弄着象一个傀儡,被人珍爱着象一个宝贝。新婚之夜,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睡在一个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这就是封建礼教给青年安排的命中姻缘。觉新郰了瑞珏,梅也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子对她不好,只好回妻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战祸又把他们抛到一起来,梅到高家避难。他们又相遇了。他们的婚姻虽然被破坏了,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觉新有了瑞珏也常常在房间里摆着梅花,以寄托爱梅的感情。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作者写到梅表姐的死一节,最后借觉慧的口,向封建宗法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但夺去了梅的青春和生命,同时也夺去了由父母之命给觉新安排的妻子瑞珏。高老太爷死后,瑞珏临产的日子近了,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兄弟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适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觉新被迫把瑞珏迁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房子里去生产,结果是婴儿一出世,就失去了母亲。更可悲的是,瑞珏临死前,千唤万唤终于不得见站在门外的丈夫一面。觉新在房外打门、嚎叫,而房里的人也不让他进去见快要死的妻子一面,因为陈姨太千叮咛万嘱咐:男人不能进月房!梅和瑞珏都做了封建宗法制度(礼教、迷信)的牺牲品。瑞珏的死表面上看是封建迷信的罪恶,实际上仍是专制家长制的罪恶。因为照这个制度看来,死了的高老太爷的尸体,比活着的瑞珏和她未来的孩子更重要。至于奴婢,下人的遭遇就更加悲惨和不幸了。他们用牛马般的痛苦劳作,养活着高家大大小小食人者。他们得到的报酬却是受不完的打骂,流不尽的眼泪,以至悲惨地死亡。鸣凤在高家做了七年丫头之后,被高老太爷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孔教会”的才恶棍,年近古稀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逼得十六岁的鸣凤投湖自尽。然而鸣凤虽死,这场悲剧并未收场,接着丫头婉儿代替鸣凤硬塞进轿子抬走,供冯乐山去蹂躏,继续着鸣凤未完的人生悲剧。婉儿虽然活着,但她和死去的鸣凤没有什么两样。有一天,觉慧到花园去玩,无意间发现丫头倩儿在给鸣凤烧纸时,也给婉儿烧了一堆:“婉儿她还没有死嘛!”他(觉慧)惊讶地说。“是她喊我给她烧的。她上轿的时候对我说过:‘我迟早也是要死的。不死,以后也不会有好日子过,就是活着也还不如死了好。你就当作我已经死了。你给鸣凤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我今天当真给她烧纸。”这是发自地狱的凄惨的声音。这声音把我们带入一个“活着不如死了好”的黑暗世界。这也是反抗的呼声,它喊出了整个受压迫阶级心中的不平!正如作者所说“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梅、瑞珏、鸣凤等人的血泪史,有力地控诉了“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的罪恶!(3)通过高家内部的明争暗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溃,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在高家便宜团聚吃年饭的时候:高老太爷看见眼前许多兴奋的发红的脸,听见搳拳行令的欢笑声,心里更快活,又把刚才斟满的一杯酒端起,微微呷了一口。过去的事开始来到他的心头。造就了这一份大家业,广置了田产。修建了房屋,又生了这儿女和这许多孙儿、孙女和重孙。一家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像这样兴盛,发达下去,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他这样想着,不觉得意地微笑了,又喝了一大口酒,---高老太爷在这个“兴盛发达”的大家庭面前自我陶醉了,他做梦都想让高家代代繁盛,幻想封建制度万世长存。但是这个外表上赫赫扬扬的大家庭,正象“冷子兴学说荣国府”时所说的那样“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高家的“内囊”表现在:看上去四世同堂,“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但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我们则可以看到,高家父子之间,老爷与老爷之间,太太与太太之间,都充满了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个大家庭是由四房组成:觉新的父亲名克文,是大房;二房的克,早夭,没有成家;三房克明;四房克安;五房克定。这四房之间明显地分为两大阵营。四房,五房四上陈姨太是一边;大房、三房则是另一边。太太们连在饭桌上也忘不了研究对付对方的策略。(陈姨太放出“血光之灾”的谬论,五太太(沈氏)第一赞成,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终于把瑞珏逼上了死路。这固然是由于她们的愚昧,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她们的对觉新这一房的排挤,倾轧)。房与房之间倾轧,同一房的内部也矛盾重重,连夫妻之间也是同床异梦。无定就骗取了妻子的金银首饰,在外面私租了一个“金陵公寓”,玩弄妓女,挥金如土,无所不为。这使得高老太爷也不得不指着克定的鼻子骂道“畜牧,---象你这样花钱如流水,坐吃山空,还有几年好花”这些不肖之子的胡作非为,这个家庭内部的严重空虚,使高老太爷突然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失望和孤独。“忽然一阵眼花,房屋开始颠倒地旋转起来,他的身子也不由得不跟着摇晃。于是眼前出现一片黑暗,他什么也不知道了,一直到陈姨太惊慌地尖声唤醒他的时候。”高老太爷病例了,克明,克安,克定还有觉新这些把“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家训前得滚瓜烂熟的孝子贤孙们,玩弄了一通求神祭天,捉鬼的把戏之后,就把他送进了棺材。女眷们咿咿呀呀地假哭了一阵,男人们就在高老太爷的灵前为分家而争吵起来了。克明说父亲的古玩字画是好不容易才搜集起来的,不能分散;克定说不行,不分,站起来也会被人独呑了。这使我们看到,封建大家庭由内部的争吵而崩溃了。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家出现了觉民、觉慧这样的叛逆者。觉民竟敢冒犯高老太爷的权威,觉慧则毅然地离开了这风雨飘摇的大家庭。作品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描写,充分揭示了封建家庭乃至整修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以上三点是《家》的主题思想的一个方面。)(4)作者着意写出他们是在“自掘坟墓”而自己又不能不往里面跳。从作品中可以看到,高老太爷一生惨淡经营,得到的主要是两件东西,即金钱和权势。这是他过去全部行为的结果,也是他以后赖以维持其统治地位差使其家庭“发达下去”的依据。他用金钱供养着儿孙,使整个封建家庭终日过着奢侈的生活;也以此为手段,使“整个一大家人都得听他的话”。他用权势镇压反抗,以维护封建制度和他在家庭中凛然不可侵犯的专制地位。他就是用这种权势,把最富叛逆精神的觉慧关在家里,不许他到外面参加学生运动;也是用这种权势,强迫觉民同冯乐山的孙女结亲,以实现两个封建家族的带有政治性的联姻,并拆散觉民同琴这一对恋人。这样做对高老太爷来说是很自然的。这是他的本性的表现,是他为维护封建统治所采取的必然步骤。然而,因为“时代不同了”,这一切结果得适得其反。正如巴金所指出的,高老太爷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钱只会促使儿子们的堕落,他的专制只会把孙子们逼上革命的路。他更不知道他自己亲手在给这个家庭挖墓”。(巴金《和读者谈谈家》)克安、克定就是用高老太爷给他们积下的金钱,赌博,嫖妓,胡作非为,直到后来偷窃和变卖家产,从内里把封建家庭掏空。金钱只养出了这一群蟗虫和败家子,封建家庭首先就败在他们手里。所以最后,当克安、克定的腐败堕落彻底暴露,高老太爷怒斥克定,并罚他跪在地上打自己耳光,还觉得不能解气的时候,“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来,很快地就把他征服了”。他意识到“他的努力却只造成了今天他自己的孤独。今天他用他最后的挣扎来维护这个局面,也不可能了”。显然,他已陷入绝望之中,预感到封建家庭已处于零落飘摇的境地,不禁哀叹道:“全完了,全完了!”。而另一方面,高老太爷手中的权势则加剧了青年一代的反抗和斗争,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用封建家庭决裂,而且他的权势也终于失去威力,再不能“我说要怎样做,就怎样做”,不得不答应觉民取消由他一手包办的婚姻,不得不向年轻一代的反抗让步。他的一切挣扎都归于失败,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他终于心力交瘁,一命呜呼!巴金在描绘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时,更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在精神上的腐烂和罪恶。首先是他们道德上的败坏。就连高老太爷这个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大人物,也是个趣味卑俗,灵魂肮脏的伪君子。他不仅在青年时代同妓女交往频繁,互相赠答,便在今天,也还跟唱小旦的戏子往来。有一次还同儿子克安一起“把一个出名的小旦叫到家来化装照相”。难怪觉慧要发问,象这种“风雅的事又怎么能够同卫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其实,这也正是他们所谓“卫道精神”的一种表现。在这位风雅太爷的训导下,他最赏识的儿子如克安、克定把妻子的首饰骗出去送给妓女,弟兄两个还一起在外面另立“金陵公寓”,终日跟妓女鬼混。诸如此类。觉慧不止一次自豪感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那个快要崩溃的空虚的大家庭之上”,超过所有只会在青年人面前摆“长辈的架子”的封建统治者之上。确切地说还不止是“超过”,而是压倒,在两代人的两种道德力量的对比中,新的一代完全压倒了老的一代,因为封建统治者的道德同他们的整个制度一样,已经彻底腐朽,濒临崩溃了。2、表现了年青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了向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叛逆精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走出家庭,向旧世界作斗争的勇气。(1)他们反对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当高老太爷与冯乐山密谋给觉民定亲的消息传出来后,在觉慧的支持下,觉民“逃婚”的大胆行为,向封建婚姻制度及其维护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青一代反对封建制度,争取民主自由的决心和勇气。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也发出了反抗的呼声。她们要求男女平等,要做“跟男人一样的人”。琴盼望觉民的学校早日开放女禁,发誓要“第一个去报名”。琴在高家女人只能在每年正月初一早上才能朝“喜神方”出行一次的时代里,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学读书已经不简单了。可是,她上了女子师范还不满足,还想和觉民等同学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男女同样,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而琴发誓要“第一个去报名”,这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一个勇敢的女子。”然而,也象作者所说的那样“她不是五四时期某一种解放的女性,《家》里面的许倩如倒有点象。”琴虽然写了文章解释剪发的好处,并在觉慧的刊物上发表了,可是,她自己并没有实行。许倩如的形象虽然在作品中(着墨)活动不多,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她真是一个大胆泼辣的新女性。在学校里,她不怕别人打击,嘲笑,第一个勇敢的剪了发,成了学校中女子剪发的开路先锋。在那个搬动一个椅子都要付出流血代价的僵死的社会里,要求男女同校,女子剪发的些微小事,都是大胆的革命行动,表现了她们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与胆量。(2)反对封建迷信,要求科学民主。高老太爷病危之际,陈姨太等搞起求神拜佛,请巫师到家“捉鬼”的迷信勾当。觉慧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在克明的率领下,陈姨太等一群要到觉慧房里“捉鬼”,觉慧对这群无耻的狗男女,怒不可遏地给以痛斥,他把在房门口说“谁敢到我房里捉鬼,我就给他一个巴掌”“你们不是给爷爷治病,而是想爷爷早死!”义正辞严地戳穿了他们的鬼把戏,使他们垂头丧气,灰溜溜地溃散了。觉慧的反抗行动还有很多,下面讲人物形象时再详加分析。总之,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正是“五四”那个“狂飊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歌颂他们的觉醒和反抗,具有启发作用和进步意义。一-推动青年们挣脱封建家庭羁绊,勇敢地奔向自由的天地。3、“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在新版《家》的三篇后记中,巴金都不厌其烦地重复了这样几句话“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这句话在巴金的笔下重复了六遍,这不能不说这是巴金写作《家》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是从上面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得出的。梅、瑞珏、鸣凤、婉儿、觉新,他们本来都有着美丽的青春,但是都被封建宗法制度糟塌了。从她们的悲剧中,使我们更加看到了青春的宝贵。琴和觉民从虎口里夺回了自己的青春获得了美满的爱情;许倩如与觉慧把自己的青春贡献在反封建的伟大事业上。他们都是通过反抗才获得和保持了自己美好的青春。这些都告诉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青春,同时,必须同一切践踏青春和生命,摧残爱的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三、《家》的人物形象1、群像概述《家》深广的反封建内容,是通过一系列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60个。简单地说,《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分为年老一代和年青一代两大部分,准确地说,可大致分为压迫者(卫道者、统治者)、牺牲者、反叛者三种类型。类别可以大致划分,但每一个人物又各有其特征,在表现作品主题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1)压迫者的形象。包括冯乐山和高家高老太爷与克明、克安、克定两代地主的形象。冯乐山是孔教会的会长,他是决心“拼此残年极力卫道”,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通过他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高家公馆之所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高老太爷是封建专制的魔王,封建大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君王。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他的性格特征是专横和虚伪。觉新虽把觉民拒婚的意见向他解释一下,他立刻生气地反驳“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怎样做!”是他用剥削来一分大的家业使儿孙们在寄生生活中堕落,也是他用封建专制的手段把后一代逼上反叛的道路。实际上是他自己在给这个“兴盛”家庭挖掘坟墓。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性格有点类似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死后他极力想把封建拎维持下去。分家时,他提出高老太爷的古玩字画是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不能随便分散。可是克定克安则坚决主张要分,他们说“现在不分将来也会有人独呑。”克骨不得不分。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当连长太太(实际上是个娼妓)要到高公馆的客厅里住宿时,他坚决地把她赶出去了。高克明这个形象说明:封建宗法制度的灭亡并不决定于统治者的个人品质。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形象,他们挥金如土,坐吃山空,是统治者中腐朽堕落的。两人中,克安的形象比较模糊,克定的形象比较突出。(2)牺牲者的形象:梅、瑞珏、鸣凤梅、瑞珏、鸣凤是牺牲者的形象。她们都被封建制度夺去了青春和生命。但是鸣凤与梅和瑞有本质的不同。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她们本来都是地主阶级的娇娇小姐,是封建家庭的贤妻良母,但是都免不了被吃掉的命运,这说明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以及整个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这种反抗精神是梅和瑞珏所不曾有的。(3)叛逆者的形象:觉慧、觉民、琴觉慧、觉民、琴是反叛者的形象。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但也算不了一个健全的女性。例如,她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但由于母亲不同意,却没有实行。觉民的态度比较温和,他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没有觉慧那么深刻。他成天给琴补习功课,对于政治大事及家庭纠纷都不大关心,整天沉醉在与琴的爱情之中,只是在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敲到他的头上,眼看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他才起身反抗,逃出家去,在同学黄存仁家里住了几天。觉民的形象到了《春》和《秋》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他在觉慧出走之后,代替了觉慧的形象,成了第二个觉慧。《家》中的所有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最有光彩的是觉慧。他在反叛者的形象中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真正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叛徒。除了以上三类人物形象之处,还有一个觉新。他是一个集以上三种人物性格于一身的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2、觉新的形象觉新是巴金在《家》中所塑造的众多人物最为血肉丰满的一个。他的性格鲜明突出,而又充满着矛盾,他是一个介于新旧两种力量之间的形象。(1)觉新矛盾性格的表现:在高家年轻一代中,大哥觉新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人物。他处在封建家和攻叛逆青年两种敌对势力之间的特殊地位上,各种矛盾冲突都肌他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五四”时代的青年,他也曾有过理想和追求,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他看到了封建家庭里的“仇恨和斗争”,也有自己的不平、不满和愤恨。但是,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他自幼养成了驯顺的性格,传统的“作揖哲学”和时髦的“不抵抗主义”磨掉了他青年人的锐气,也了他心中的怨愤和不平,使他进而安于作封建家庭的孝子。在父亲去世后,他作为长房长孙,平静地挑起大家庭的重担,从而也肩负起维护封建秩序的职责。他是高家两种势力争夺的焦点,双方都在对他施加压力;他介于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势力之间也常常是犹豫的,内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一方面为封建家庭的没落和无可挽救感到悲哀,另一方面出于心地善良和骨肉之性而同情觉慧、觉民这些实质上是在挖封建家庭墙脚的叛逆者;一方面屈从家长和礼教统治而使自己也沾上杀人者的血迹,另一方面他和他的亲人也遭到这封建专制和礼教的严重伤害,成为一个牺牲品。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这个人物内心有这么多的矛盾,但他的基本方面,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明确的。在高家,不管自觉不自觉,情愿不情愿,他到底是站在封建家庭的维护者的立场上的。他是封建家庭最后一代的统治者和维护者的形象,这个人物的不同寻常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为了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献出了一片赤诚。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反抗,我愿做一个牺牲者”。又说“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为谁牺牲呢为封建制度牺牲,为封建传统牺牲,为活着的和死了的那些封建家长牺牲。(客观上是这样,主观上并不是这样清楚)他曾说“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其实他所牺牲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前程以及使他最难忘的爱情,还有他真诚爱过并且一直爱着他的梅芬,他的敦厚善良的妻子瑞珏以及别的许多人。他本来是很懦弱的,在长辈面前是唯唯诺诺,但到后来,当克安、克定两个叔叔要变卖田产的时候,他却不能听之任之,说“如果我们再不管,高家就什么都会光了。”总之,他要顾全这个“家”,保全高家的产业,以延缓高家的崩溃,这就是他的所谓“牺牲”的目的。正因为这样,他在两种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中,总是站在觉慧、觉民的对立面,或总是以封建家长的代言人的身份从中斡旋,而目的总是企图说服那些叛逆者象他一样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如他阻止觉慧出去参加学生运动,劝觉民听爷爷的话答应同冯家结亲,以及赞成爷爷为二妹淑英定的亲事,说什么“早早嫁出去,将来倒可以斪反抗的一着”等等。为了维护这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觉新确实是尽心竭力的。但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并不能挽救封建家庭崩溃的命运。尤其可悲的是,他越是为这个封建家庭效忠,他自己遭到的损害和灾难就越惨重。在高家封建家长与叛逆青年两种势力的搏斗中,代表民主势力的叛逆青年的胜利和封建顽固派的失败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觉新的悲剧进一步表明,只有站在反封建的民主势力一边,才有出路,才有前途;违背时代潮流,维护封建统治,只能同这种制度一起趋于灭亡,成为这种制度的殉葬品,正象觉慧所感到的那样“这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种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够抵抗的。胜利是确定的了,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把胜利给他们夺去。”因此,他满怀信心地,骄傲地宣告:封建家庭和整个封建制度的“末日就要来了”。当我们在小说中第一次看到觉新的时候,他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明而又富有幻想的青年: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但是,他这美好的幻想很快就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他的父亲要他成亲,好早日让老太爷抱上重孙子,早日实现高家的四代同堂。他爱梅,但是由于家长的一时任性,把他们的爱情活活拆散了。另定了李家的亲事。他只好绝望地痛哭。从这一点上说,在梅和瑞珏的悲剧没有出现之前,他是高家这个大家庭中封建宗法制度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是值得同情的。但是,随着他的性格的发展,我们对他的同情逐渐转为不满甚至有些憎恨了:他断送了前途,毁灭了爱情,却丝毫没有反抗的勇气。他很快地沉浸在另一个少女瑞珏的爱情之中。他痛爱瑞珏,但眼看着瑞珏被迫害至死。(瑞珏的死主要是封建迷信造成的,是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的排挤造成的,但也是觉新亲手把她送到郊外一个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去的,他不能不负一定的责任)他明知世上无鬼,却又顺从地参与“捉鬼”的勾当;他自己饱尝了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无穷痛苦,却又苦苦哀求觉慧劝阻觉民不要逃婚。把瑞珏迁走,参加捉鬼,劝阻逃婚,这三件事,虽然不是觉新的主观所为,但在客观上也使觉新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帮凶。但是觉新毕竟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的帮凶。最后他又支持觉慧出走,并以金钱资助。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你在上海,要用钱你尽管放心。不管你进什么学堂,我总负责接济你经费”。他把觉慧的路费分寄在重庆、汉口、上海的邮局。(2)觉新矛盾性格的根源⑴“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觉新性格中的这种矛盾现象是他的地位和时代造成的。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从小受的是封建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在他父亲做大县的典吏时,他母亲就教育他将来要做八府巡按。后来,他没有做到八府巡按,但由于父母早逝,他从父亲的肩上把家庭的担子接下来了。开始处于高家未来统治者的地位。从封建伦理观念出发,他有责任维护这个封建家族的长治久安。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为什么为了照顾大局。因为“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为了维护这个封建家族的统治秩序,所以他总是在觉慧觉民等新生力量与高老太爷等腐朽力量的斗争中,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如在觉民抗婚中,他入劝觉民“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罢。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但是他又不同于固守封建教义的克明辈,更不同于专制魔王高老太爷,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⑵“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封建家庭产生不满,并有了改良旧家庭的愿望。觉新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趋于解体,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时代,也是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新思潮争相涌现的时代。觉新在从父亲肩上接下家庭担子的时候,就感觉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向他射来,也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充满了仇恨和斗争。正因为他看见了封建家庭的一些弱点,他对于封建家庭也有所不满,所以他也就容易接受五四时期的新思想,他和觉民、觉慧一道读着新书新报。但是,他并不能认识封建家庭必须灭亡的命运,他也并不想彻底背叛和推翻这个封建家庭,他只是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作一些改良。因此当他处理家庭矛盾中:他想,这样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四婶和五婶,再加上一陈姨太,她们永远是那样的女人。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或有更可以说是处家的方法。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尊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计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觉慧、觉民把觉新的这种处世方法或说治家方法,称作是“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觉新也乐意实行这种主义,到处作揖,到处不抵抗,逆来顺受,不思反抗,息事宁人,以求平静。在平静中把这个封建家族的寿命维持下去。所以,觉新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已成为历史潮流,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所以觉新只能扮演一个悲剧角色。他想息事宁人,求得平静,但“家”在他统管的日子里,事从未息,人从未宁。当觉慧、觉民同高老太爷发生冲突时,觉新总想调和矛盾,但结果却招致了各方面的责难和抱怨以至攻击,使他始终处在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这说明觉新的调和折衷,不但不能挽救封建制度的灭亡,而且会毁灭自己。觉的悲剧,正是改良主义者的历史悲剧。作者对于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是采取批判和同情相结合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态度是正确的。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还在于,对于封建宗法制度采取妥协,改良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进行坚决彻底的反抗斗争才有出路。(3)觉慧的形象:封建大家庭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姚文元1958年在《中国青年》第22期上发表的题为《论巴金小说<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它的消极作用--并谈怎样认识觉慧这个人物》的文章中说:觉慧不过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物,不但算不上英雄,在“五四”时期连先进人物也算不上,是“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水平”的。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这种打棍子的评说,根本不顾作品实际,是毫无根据的瞎说。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觉慧,完全是一个“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黑暗之“家”的一线光明。觉慧的性格特点,总起来说是,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家庭的疾恶如仇,大胆叛逆,追求光明。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⑴⑵⑶⑷⑸⑴具有以解放人群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当我们看到作品的第三节时,琴和觉民在房里谈话,觉慧叫鸣凤倒三杯茶来,而这时太太又叫鸣去装烟,鸣凤应慢了些,却受到淑华的一顿凶骂。这时觉慧非常同情她,在她走后,一张少女的面庞不停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的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奇怪的思想”---这就是,他想与鸣凤成家。想到这里,他想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句陈腐的话,虽然平时他并不喜欢,但这时候他却觉得是解决这一工问题的妙法了!所以他用慷慨激昂的调子把它高声叫出来。这所谓匈奴并不是指外国人,他的意思更不是拿起真刀真枪到战场上去杀外国人。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创造聘番不寻常的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觉慧一开始在作品中出现就具有要干一番事业的p勃勃雄心。不过,这时,这事业也不过只是“一点不太清楚的概念”。当他接受了五四时期新思想的冲击之后,他的这“一点不太清楚的概念”,就开始化为实际行动。他贪婪地阅读着新书新报,经常和同学朋友谈论着改造社会的大是大非问题。他不顾大哥的劝阻,不惧爷爷的训诫,他勇敢地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沉重的请愿示威,他走上街头撒发反军阀政府的传单;他和同学们一道进行罢课斗争。后来他还和许多年青朋友一起,创办《黎明周报》,介绍新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这一群二十岁左右的新的播种者已经感染到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甚在这些领会聚谈中,他们就已经夸大地把改革社会,解放人类的重任放在自己的肩头上。当他读到《奋斗》半月刊上一篇主张‘应该反对愚爱,不可轻蔑情诗’的文章时,他很受感动,他愿意做一个立志改革社会的有抱负的青年”。“在这时候,他的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具体化的美丽的社会的面目。他把那个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完全忘掉了”。这些都说明,姚文元把“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帽子强加在觉慧头上,完全是污蔑不实之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无稽之谈。以上也说明,觉慧确是五四时期勇于接受新思想,立志改革社会的有抱负的新青年。当然,他把自己写文章办刊物看成是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也说明他的幼稚。⑵极端憎恨封建制度,厌恶封建家庭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与爷爷的关系上。他在外面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参加罢课,撒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他爷爷的严厉斥责。有一天爷爷把报叫去训话“这几天学生跟军人闹事,你也混在里头胡闹。---象你这样在外面胡闹,看把你这条小命闹掉!”觉慧这时把他的坚定的眼光盯在爷爷的身上。“他觉得躺在他面前并不是他的祖父,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们不像祖父和孙儿,而象两个敌人”。“他抖动着身子,想对一切表示反抗”。高老太爷下令把他禁闭在家里,不许他出去活动。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儿‘狭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高老太爷把他关在家里,让他读一本线装书《刘芷唐先生教孝戒淫线训》,他在日记上写道:我把它拿在手里翻了几页。全篇的话不过教人怎样做一个奴隶罢了。说来说去总是‘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以及‘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类的旧话。我愈看愈气,后来忍不住就把这本薄薄的线装书撕破了,我想撕掉一本,也可以少害几个人。他敢于把封建家庭的“圣书”撕毁,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他对于封建婚姻制度深恶痛绝,认为这种制度是在强迫青年人“为了现实的可以改变的环境,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牺牲“不过把旧家庭的寿命多延长几时罢了。”他认为梅可以重新再嫁,这连梅自己也没有想到,也不敢想到。他坚决支持觉民逃婚,并且喊出了这样的嚎言壮语如果现在还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罢。他痛恨旧制度,他幻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制度象捏碎花瓣一样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他向旧制度的统治者宣告“等着看罢,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⑶同情被压迫者,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性格,是他憎恨旧制度的思想基础。他在童年时代,就常常躺在马房里或轿夫的床上,听轿夫讲故事。他常常梦想,他将来长大成人以后要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没有一个家庭,一个人一把剑,到处漂流。这种与下人的接触,无形中打破了主奴之间俨然的阶级界限,沟通了他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对鸣凤说“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他给鸣凤以清洁的爱情,他无视“门当户对”的森严的封建家规,大胆地向鸣凤提出要接她她的三少奶奶。他不仅对鸣凤一人有深厚的感情,他对所有的仆人都从不喝斥,从不打骂。他出门从不坐轿子,他在大年之夜施舍二个半元银币给冻饿中的讨饭的小孩。当然,这些都出自人道主义的思想。觉慧也明确地知道这种人道主义的局限性。他送给那个讨饭的小孩两个半元很币之后,“好象做了什么不可告诉人的事一样”,连忙逃进家里,自己对自己说“你们为这样做,你就可以把世界的面眼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忘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你多么愚蠢啊!”人伫种严厉的自责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正在摸索使穷人翻身解放的道路。当然,他当时还没有明确这条道路在那里。⑷敢于冲决封建网罗,掌握自己的命运。高老太爷是高公馆至高无上的君主,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命令,全家上下没有一个敢冲撞他的,而觉慧就敢于顶撞。如,在高老太爷污蔑学生运动是胡闹时,觉慧就反驳道“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己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高老太爷被顶得气喘吁吁。后来,觉慧和觉新从祖父房间里出来时,觉慧半嘲笑地说“我现在才觉得我是自己的主人了。”这确是觉慧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同封建势力斗争的第一次交锋。后来,他读屠格涅夫的《前夜》,其中“我们是青年,不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段话成为觉慧的一个信条。他与鸣凤恋爱,正是按照这个信条大胆地去做的。当鸣凤被逼得投湖自尽之后,他开始感到在这样一个牢笼似的家庭,是没有什么幸福可争的。他第一次产生了脱离这个家庭的想法,“这个家庭,我不能够再住下去了!”当觉民与琴的爱情遭到高老太爷的破坏,而连他最疼爱的大哥也毫无办法时,觉慧又一次想到“这个家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索性脱离了也好”。当觉新告诉他“如果觉民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的子弟,而叫觉慧代替他接受这门亲事”时,觉慧并不怕这一威胁,他只是冷笑两声。心里得意地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这说明,觉慧的反抗性格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他胸有成竹,根本不怕开除“家籍”。当觉新不听觉慧劝告固执地要把瑞珏搬到城外去生产时,觉慧气愤地说“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当瑞珏被迫害致死时,觉慧脱离封建家庭的决心,最后再下定“到上海,到北京,到任何要方去。总之要离开我们这个家!”因为他想到“三张女人的脸:一张丰满的,一张凄哀的,一张天真活泼的”都被这个黑暗的家庭吞噬了。而且,他的大哥也快发展到接近于成为他的敌人的地步。他料定这个家庭是必然要灭亡的,他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他喊出了“我要做一个叛徒!”这是黑暗家庭中的一声惊雷。觉慧出走以后将会怎样他自己说了“我走出去,就好象一只出笼的鸟,不会再飞回家来的”。作品结尾出现在觉慧面前的虽然还只是一片“幻景”:但是我们根据他在家之时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就可以判断,他出家之后必然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之中去,在家族这个牢笼之外的广阔天地里,把自己拯救人群的远大抱负付诸实际行动。当然,觉慧这个形象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形象,他的性格还存在“幼稚”的一面,这就是他在思想上的简单和不够成熟,在行动上不时显得犹豫和不够果断,在感情上同封建家庭有时还有所牵连。这在正面两件事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他同鸣凤的关系。觉慧对鸣凤的爱情是真诚的、纯洁的、大胆的。他蔑视封建的等级观念,以一个“少爷”的身份去爱一个丫头,并发誓要把她从悲惨的命运中拯救出来,这种爱情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但是,对这样的爱情,他仍有所顾虑。即使在他爱得最热烈的时候,仍时时感到这只是一种空想,感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太深,阻力太大,凭他的力量是跨不过去的。从思想深处看,他自己的头脑里就没有彻底消除等级观念,对来自专制势力的阻力,从一开始就感到犹豫和胆怯。所以,当他最初听说鸣凤要被送去给冯乐山作姨太太时,经过一番激动之后,很快便平静下来,第二天照常去上课,这时他甚至决定要把鸣凤“放弃”了,理由就是所谓“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尊心”。似乎为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把爱情牺牲,把诺言抛掉,把一个心里只有他的可爱的少女推到绝路上去!他明明知道是封建老朽冯夺走了他的心爱的人,却泰然处之,不予闻问,还侈谈什么“献身热诚”和“自尊心”!这是自欺欺人。实际上他是畏惧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实在是一件作不到的事,而眼前的对手又太强大了,所以不得不退却,而同时又找了上面借口为自己掩饰。这种内在的软弱,正是他的不成熟和幼稚的表现。觉慧后来也认识到这一点。当他得知鸡凤已经投水而死,他在极度的悲痛中良心发现了,丢掉一切掩饰,痛悔自己“把她抛弃了”,说“我害了她,我有责任。我的确没有胆量。---我恨我自己!”二是他同高老太爷的关系,特别是当高老太爷垂危之际,他所表现的那种深沉的悲哀和焦虑。只见他“不顾一切地跪到祖父面前,摇着祖父的手,大声叫着‘爷爷!爷爷’!”他深深地惋惜他和爷爷“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开了。”这表明觉慧对这个封建顽固派,这个平时被他视为“敌人”的人物在感情上还难以割舍,甚至还抱有某种幻想。这也是他思想幼稚的一种表现。应当特别指出,作者这样描写觉慧是有深意的,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表现了深刻的批判精神。在巴金看来,觉慧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而是一个初次上阵的战士,他的软弱和幼稚是不可避免的。作者热情肯定了他的叛逆精神和他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但也不掩饰他灵魂深处的软弱和不足,而是把它们挖掘出来,通过批判和自省,使他经受锻炼,逐步由软弱变得刚强,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是经过鸣凤之死这样惨痛的教训,觉慧更坚定了同封建家庭决裂的决心,说“这个家庭,我不能够再住下去”,也增强了同封建统治运行时斗争的勇气。他在后来是那样有力地支持觉民的抗婚斗争,他坚定地说“如果现在还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罢!”还说“无论如何,---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显然他已经逐渐成熟了。正因为作者既写出觉慧的大胆、勇猛,又写出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幼稚和内心软弱,才使得这个人物更有血肉,真实可信,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典型性和艺术价值。四、《家》的艺术成就1、《家》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比较充分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有人说《家》象《红楼梦》,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两作品都是描写封建家族兴衰的,但两者毕竟不同,“高公馆”不是“贾府”的翻版,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巴金把高家这个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崩溃命运,放在二十世纪初期大变动的辽阔背景下描写的。小说表现的以《新青年》《黎明周报》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思想的传播;学生反军阀的集会、结社、罢课和浒示威;军阀之间的混战等等,都是那个时代风云的写照。而高家的人们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风云之中。社会的动荡和斗争,直接触发,制约和激化这个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从而使矛盾、冲突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2、《家》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下列特点(1)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尖端来描写觉慧的叛逆性格,正是用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一次次交锋中得以展现的。觉民的逃婚,和对克明等的“捉鬼”,对陈姨太的推行“血光之灾”邪说的,都是在“家”里发生的重大矛盾冲突,觉慧,觉新等形象的性格特征,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而展示出来的。通过斗争,觉慧的叛逆思想越来起坚决,以至最后出走,和“家”决裂。通过斗争,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害处也越来越明显和严重,以至走到自甘暴弃的绝望道路。(2)借助于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鸣凤投湖自尽之前,作者安排一段长达两千多字的的心理独白。这段心理描写,是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她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回忆了十七年中她所经受的苦难。过去的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她喊出了作奴隶的少女的不平和冤屈:她想,---她从不曾伤害一个人。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这段心理描写,表明她对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的憎恨,同时也说明,她对造成自己苦难的根源还不理解,她对这个罪恶的世界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什么所有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她在这样的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这段心理独白除了表现了鸣凤对这个的冷酷无情的罪恶世界的恨之处,还表现了她对于这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觉慧的纯洁真挚的爱,除了表现鸣凤不甘受蹂躏,受糟蹋,不愿做小而宁不屈的坚强性格之外,还表现了她勇于为爱情献身的高尚情操。鸣凤临死前“她觉得他的接吻还在她的唇上燃烧,他的面颜还在她的眼前荡漾。”她希望能再见到他,她希望他来拯救她,但她又想到,不应该因为自己而妨碍了他的前途: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事情已经到了这样,如果不牺牲他,便无可挽回了。然而对她来说,他比她自己还更宝贵,她甘愿牺牲她自己。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决心。--最后,---(她)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这一段描写,有人认为,这是歪曲了劳动人民的形象,是不真实的。而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表现了这个“身居下贱”的丫头在精神境界,思想品德上,都高出那个“诗礼传家”的封建地主家族的一切人之上。甚至高出她所崇拜的英雄觉慧之上。这正是巴金对下层劳动人民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的表现。(3)在塑造典型形象时,巴金善于抓住其性格中最富有特征意义的一点,集中地反复地加以刻划,使人物性格显得十分鲜明突出。如对觉新,就运用了多种手法,集中刻划了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他的富有特征意义的语言就是“没有办法”。觉慧被祖父软禁了,觉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觉民的幸福要被断送了,觉新也是“据我看是没有办法了”;连觉新的妻子瑞珏被赶出公馆去生产,他还是“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这种语言反复出自觉新之口,有力地表现了他的软弱,屈从的性格,在行动上,他每次违心地接受长辈们要他干的他不愿干的事情,当面都是显出“恭顺的样子”。甚至连“反抗的思想”也没有,但回到房里常常关上门,抱头痛哭。这种描写对揭示他的“无抵抗主义”的矛盾性格也是很有表现力的。(4)用对比的手法来刻划新老两代人物形象巴金在谈到《激流三部曲》的创作时说“除了那个封建旧家庭的灭亡外,我还写了年轻的同年老的两代人的斗争,新的与旧的斗争。---年轻人终于得到了胜利。旧的、老的死了,新的,年轻的在生长,发展,逐渐成熟。‘春天是我们的!’”《家》中就很突出地了这种斗争,表现新生战胜腐朽的思想。为了表达这种思想,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两代人本质的不同。这种对比的手法是贯彻整部作品的。例如:高家吃团年饭时,高老太爷和克字辈的老爷,太太一桌;另外觉字辈和淑字辈的男女青年一桌。老一代的桌上,死气沉沉,冷冷清清。“老太爷举筷,大家跟着举筷;他的筷子放下,大家的筷子也跟着放下”。老太爷的筷子是无声的命令,老爷太太们都随着他默守陈规。而年轻的一代则有说有笑,毫无拘束,菜一上桌,就一抢而空,而且行起飞花令和急呤来。表现出一片生气。这两桌酒席的对比倒并不说明很深刻的问题。作家在描写正月初八晚上放焰火和初九晚上的看龙灯这两次游芑活动更是一次含意深刻的新老两代人的思想感情对比,审美观的对比。初八晚上的活动是年青人主持的。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