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礼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礼记》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经西汉礼学家戴圣汇编成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作品介绍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作品介绍何谓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古称太学),没有中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大学》的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3、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研习文本(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行。(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在止于至善:状语后置,在于至善止,“于”,介词。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明明德彰明美德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一纲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新民】“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二纲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三纲内圣:君子个人修养外王: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三纲的逻辑关系

君子将内修之“明德”外化而“亲民”,将“明德”推而广之,教化民众。而外在的教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化的目的是使民众将“明德”内化于心,从而振作自新。只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终实现“止于至善”的目标。此三者从低到高,从个人到群体,逐层递增,循序渐进,有始有终,不可调换。内圣外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她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1)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2)得:处事合宜。知止(1)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5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枝末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的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就不远了。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承接上文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3);欲修其身者,先正(4)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5)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6);致知在格物(7)。(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即“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2)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使……整齐有序。(3)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4)正其心:正,使……端正。(5)先诚其意:诚,使……诚实。(6)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7)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过“欲……,先……”的句式,把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将国、家、身、心、意、知几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将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结合起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而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庶人:指平民百姓。

(3)壹是:一概,一律。

物格而后知至(1),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2),壹是(3)皆以修身为本。

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后人总结“八条目”,通常采取学习者的立场,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二段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顶真和排比手法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推理严密,增强了文章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基础八目之

的关系过渡、根本、关键“八目”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专注心性修养、内修,属于“内圣之学——基础、方法修身“修身”是过渡,根本,也是关键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显行为、外治,属于“外王之学”——目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为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纲与八目的关系?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修(善其身)外修(善天下)三纲领八条目三纲与八目的关系?《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主旨点睛本文的论证特点1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3.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补充资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亲亲

仁民

爱物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的一个层次。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于物,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指禽兽草木)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这个系列和《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亲亲

仁民

爱物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影响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Addyourtitle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Addyourtitle

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Addyourtitle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大学之道作文范文《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至善”?又如何“止于至善”?孟子曰:“穷则独善身,达则兼善天下。”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答案,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唯有当一个民族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齐家治国为志向,这个民族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文化之光。

纵观华夏文明,有多少文人志士秉承着“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信念在通往“至善”的道路上修行着,朱熹、程颢、王阳明……

他们无不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到达“至善”,唯有“明明德”与“亲民”,唯有用知识端正心思,用意念修养品性,用道德治理国家。

于是,知一切的一切便归宗到了四个字:修养品性。要想国泰民安,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须意念真诚,修养品性。因此,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