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简史》课件_第1页
《武术简史》课件_第2页
《武术简史》课件_第3页
《武术简史》课件_第4页
《武术简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术

1h武术1h2h2h第一章武术简史第二章拳术第三章器械第四章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第五章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第六章武术传统理论基础第七章武术套路创编3h第一章武术简史3h第一章武术简史第一节绪论第二节远古时期的武术第三节商周时期的武术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第五节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第六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第七节隋、唐时期的武术发展第八节宋元时期的武术第九节明清时期的武术第十节民国时期的武术第十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思考题关闭窗口4h第一章武术简史第一节绪论思考题关闭窗口4h什么是武术史武术史是一门研究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在多种文化合力作用下,孕育、形成与衍变发展的学科。从学科性质讲,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历史学角度看,它属于通史性的专门史,其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将其分为三阶段:——古代武术,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清末。——近代武术,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武术,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活动。中国武术的历史规律,深刻反映了其文化背景,价值功能,社会载体与多方面内容。5h什么是武术史武术史是一门研究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在多种文化合力第二节远古时期的武术一、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成的影响二、原始社会军事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三、原始社会的宗教、教育、娱乐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6h第二节远古时期的武术一、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在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初掌握博杀技能原始形式。7h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成为萌生捕杀技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萌生有着直接的联系。早在原始部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领地生产资料而斗争。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之间出现了战争。《史记》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8h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成为萌生捕杀技能的主要原因之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些活动中最突出的形式是巫术与图腾崇拜,它们都凭借原始武舞来体现。巫——就是以舞降神。图腾武舞——是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始祖神物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与巫术相结合的比武内容,也常有寓教于乐、祭祀活动的武舞,也是教育的内容。尽管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充满博杀、格斗的武力活动,但这些并不能称之为“武术”。9h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第三节商周时期的武术一、兵械与拳博二、军事训练10h第三节商周时期的武术一、兵械与拳博10h北方平原,战争多以车战为主。“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诗经·鲁颂·闷宫》)。南方吴越多水,战船是水战的工具,武器使用除了弓箭外,还有戈、矛、戟、殳等长兵。此时兵器大致分为三类——远射兵器(如弓箭)——格斗兵器(如戈、矛)——卫体兵器(如剑)。人类徒手博击虽在原始时期已萌芽,但形成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博斗之术,当开端于商周时代。11h北方平原,战争多以车战为主。“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商周时期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武舞也是一种训练士兵,娱乐的形式。武舞可谓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标志着武术在“武”与“舞”两种文化合力滋养下已破土萌芽。12h商周时期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武舞也是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一、武术社会功能的多面性二、武术技艺的多样化三、武术意识的发展13h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一、武术社会功能的多面性13h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2—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及为重要的时代,其特点是:——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空前发展——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在这样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文化巨系统之一的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审视武术,发展至此时呈现了三个特点——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武术技术(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14h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2—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及许多国家纷纷废除世卿世禄制,改以军功授田、宅、爵、禄。通过习武博取功名,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及获得优厚的物质利益,这无形中刺激了习武活动在民间的广泛开展。由于社会动荡导致阶级分化以及民间习武之间的分歧,其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侠”的特殊社会群体,“侠”凭借个人技勇为人效命,以武技谋生或寻求进身。此一时期,武术社会功能的多样性,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15h许多国家纷纷废除世卿世禄制,改以军功授田、宅、爵、禄。通过习《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先主之礼没于淫乐中矣。汉人有民谚云:“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习瘢”,生动地反映这一点。《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这说明了三点:一、这类斗剑活动不具备军事意义,完全是满足统治者的观赏;二、当时已出现了依附权贵的职业化斗剑士;三、这种斗剑相当惨酷,属竞技较量。16h《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文武分途。17h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17h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及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此时,人们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的较量,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这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竞技观念。18h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自觉性武术意随着武术多功能的发展及技术的复杂与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当时的武术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对技击方法进行的描述。如《庄子·人间世》道:“且以巧斗力者,始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对武技之道进行的深刻论述。如《庄子·说剑》记用剑之道:“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另《吴越春秋》中的越女“手战之道”的著名论述等。19h随着武术多功能的发展及技术的复杂与完善,从实第五节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一、秦汉时期二、汉代三国兵器的发展三、流派、著作与理论四、武术之东渐20h第五节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一、秦汉时期20h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政权,它为了防止六国贵族的再起和人民造反,曾下令收缴兵器,以禁民间执兵习武,但最终没能挽救灭亡之命。21h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史称“西汉”。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但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群雄蜂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武术在这一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武术形成初级流派,著作大量出现——武术活动显示艺术化发展趋势——汉代的刀剑之术、相扑、角抵活动东传日本。22h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史称“西汉”。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将先秦诸侯们的“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角力正式更名“角抵”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宫廷中进行,并且将角抵当做优俳(优俳是百戏艺人)并连一起,说明角抵活动本身带有观赏性。汉代角抵有了新的发展,它在原来“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它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文体表演——角抵戏。包括武术表演、舞蹈、杂技幻术等内容。手搏在这一时期也较盛行。它作为一种“手对战”之技,在方法以“击、打”为主。23h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将先秦诸侯们的“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角习练剑术在汉代很普遍,一是统治阶级集团,士大夫阶层普遍开展。二是在民间习剑击剑之风也盛行。从西汉时开始,刀代替了剑在战场上的位置,从而使剑成为一种私斗兵器而进一步发展。汉代军中的长兵主要是戟和矛,汉代长戟为主要兵器,三国时,矛大量见于记载。汉魏的长兵史料中还有“长刀”、“斧”等。24h习练剑术在汉代很普遍,一是统治阶级集团,士大夫阶层普遍开展。《兵技巧》为武术著作,共13家199篇。其所载大多为射法。还列载了《手博》6篇,《剑道》38篇,《蹴鞠》25篇,其中《手搏》,《剑道》无疑是拳法和剑术的专著。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武术发展至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它紧密围绕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把攻防技术反复加工提炼逐渐形成套路技术。25h《兵技巧》为武术著作,共13家199篇。其所载大多为汉代开始,日本民族即与中华民族发生关系。从此中国文化便以各种不同方式传入日本,中国武术也以不同形式来影响日本武技的发展。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的古墓中发现了东汉年间中国制作的环首铁刀,刀身镌有“百练(炼)清刚(钢),上应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错铭文。汉代铁刀传入日本,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而以宫方输入日本,则是在三国的曹魏时代另外,日本至今称为“国技”的“剑道”,其名也出自汉代,这些说明自汉魏时,中国刀剑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已十分久远。26h汉代开始,日本民族即与中华民族发生关系。从此中国文化便以各种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一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虽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内,朝代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但它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像匈奴、鲜卑、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驻中原。由于战争硝烟不断,促进军事武艺发展较快,民族的大融合使武术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武艺武技得到交流。另外,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使娱乐性武术得到较大促进。这一时期武术与佛教,道教也有了较多联系。

27h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一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虽第六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一、军事武艺的发展二、娱乐性武术的发展三、武术与宗教28h第六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一、军事武艺的发展28h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主。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了自卫和扩张势力,发展地方武装,这使武艺在民间推行。此一时期,在作战方式上的变化是骑兵居于主导地位。骑兵作战要熟练地运用矛、鞘等长兵。南北朝,使用两刃矛者在史料中也渐多此时常见的兵器还有棍。29h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主。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拳技活动,秦汉时大多为两两相搏的内容,但在两晋南北朝则开始有了个人演练的记载,《魏书·奚康生传》中生动的描绘了“力士舞”的动作神态,即“举手踏足,瞋目颔首,为杀搏之势。”可以看出“力士舞”是含有杀搏之势的单人徒手表演,并在演练中体现“练时无人似有人”的特点,“及于折旋”、“举手踏足”,说明了拳技演练动作已富有变化,至此与武术单练具有十分相似之处的活动形式形成。傅玄在《矛剑》中写道:“进退疾鹰鹞,龙战而豹起”,这是描述其挥舞矛的动作矫建,接着又说:“如乱不可乱,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这显然作者对矛舞的评论——动作尽管离合多变,但必须符合其规范要求。30h拳技活动,秦汉时大多为两两相搏的内容,但在两晋南北朝则开始有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风,寺院也开始习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寺院财产,但也与武术的健身性娱乐性有一定关系。少林武艺以棍法为特长,这与佛家讲慈悲为本,戒斗戒杀,棍棒非铜铁,无锋刃,非凶器,多用于自己,佛家弟子携带较宜有一定联系。道教与神仙思想与武术相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另一特征。其结合主要表现在关于剑的神话与道术上。但剑作为道数的法器,用于尸解作法,辟邪诛鬼,已远离了武术的文化归属。31h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风,寺院也开始习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寺院第七节隋、唐时期的武术发展一、注重武备,尚武之风盛行二、兵械活动32h第七节隋、唐时期的武术发展一、注重武备,尚武之风盛行32公元589,隋文帝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随后唐朝承隋而加以完备。在立国289年中,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同样,唐代文化也是一种具有恢宏气度的开放型文化,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代文化对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特点,也会在武术上有所反映。33h公元589,隋文帝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唐代的府兵,是种寓兵于农的军事组织,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唐代统治者注重武备的主要举措是首创于公元702年唐王期(武则天)的武举制。武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军事人才而举办的一种考试制度。有4大类10项:——射——马枪——测力——材貌34h唐代的府兵,是种寓兵于农的军事组织,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唐代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或与“舞”结合的演练方式上,此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三绝”(李白之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中就有舞剑一项。其剑法表演难度很大,他是在“走马如飞”时“掷剑入云”,然后以稍承之,“观者数千人”。书法家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受其神韵的影响,草书更有长进。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后受业于裴旻。唐代宫廷中多行“剑器”舞,此时中国古代的剑形基本定型。35h唐代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或与“舞”结合的演练方式上枪是唐代军中长兵,从形制看,唐代的枪基本有白杆枪、木枪,漆枪和朴枪四种,“制同稍而铁刃,上缀朱丝拂”,可见唐代枪式已与后来武术中的枪式基本无异。刀是南北朝以后军中主要兵器,至唐代主要有4种。据《唐六典》卷16记,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两面有刃;有一长柄,又称“长刀”。“马步水陆威可用”。36h枪是唐代军中长兵,从形制看,唐代的枪基本有白杆枪、木枪,漆枪第八节宋元时期的武术一、统治阶级的武备二、民间武术活动三、禁武37h第八节宋元时期的武术一、统治阶级的武备37h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960-1127年)。在我国边区同时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115年,北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并不断南下,北宋政权被迫南迁临安(今渐江杭州)史称南宋(1127-1279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国号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宋元时期是中国武术的成熟期,表现在:——宋代史料中正式出现了有关武术“套子”的记载。“套子”(路)——出现了冠以姓氏名称的枪法——出现了有组织,有规则,有奖品的拳棒擂台赛。38h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宋代仍实行武举制,分为比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个等级,考试科目分武艺和程文两种。程文包括兵书、墨义和策词,武艺则主要是弓马骑射。宋代还建置武学学校。宋代的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中为加强地方武备力量的重要建议,它对民间开展多种习武活动也起促进作用。宋军中枪是主要长兵。除单练外,军中还有两两相较的枪技训练。但点到为止。《水浒传》第13回描定“……去了枪尖,都用毡片包了,缚成骨朵,身上各换皂衫,各用枪去石灰桶里蘸了石灰,再各上马,出列阵前。”宋军中还有出现了与枪有关的鞭枪,它是长短兵器的组合。另还有长柄大刀,铁棰,狼牙棒,连枷棒等杂式兵器。39h宋代仍实行武举制,分为比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个等级,考试科宋代是一个平民兴起的年代。朝廷内外以文为崇,以武为耻。导致社会的“尚武精神”逐渐转移到下层社会。各类民间结社组织开展习武活动。——乡村结社一是为了抵抗金国入侵,以保乡里。二是阶级矛盾异常激烈,以反抗压迫。——城市结社是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形成一些以健身娱乐为目的习武团体。40h宋代是一个平民兴起的年代。朝廷内外以文为崇,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出现前代未有的固定游艺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在此表演的有“相朴”,“使拳”,“使棒”等。一些演技差或规模不够的表演者,称为“路歧人”,他们往往在“耍闹宽阔之处作场”。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结构并非是单一性,而是以“练为战”为主脉,以“练为看”为补充的二元性结构。41h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出现前代未有的固定宋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在奉行守内虚外政策,对民间习武活动严加禁止。开始是区域性禁武,后扩大到全国范围。元王朝统治的90多年时间内,为防止各民族人民(指汉人)的反抗,早在元世祖中统4年(1263年),朝廷就下诏不准私造兵器,“私造者处死,民间所有不输官者,与私造同。”除禁令文告外,元代还将民间习武的规定及处罚,写入元朝官方刑法中。视习武者为“奸民”,但民间仍有武艺传播。42h宋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在奉行守内虚外政策,对民间习武活动严加第九节明清时期的武术一、军队中的武技训练及武举制的废止二、民间武术的发展三、拳种门派四、武术理论体系基本形

43h第九节明清时期的武术一、军队中的武技训练及武举制的废止43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特征表现为:——各色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并出现少林寺这样的“武术圣地”——某种价值观下武术和气功发生了文化交叉,使得内外兼修的武术活动更为完善——有关武术的论著大量问世,并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武术与军事虽仍保持相当联系,但本质差异使两者在技术和理论上分野越来越大。44h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特征表现为:44h清初以骑射为本,清中期,火器在军中占较大比重,清末,火器在战场上广泛使用。戚继光曾提倡“既得艺必试敌”的军事训练思想反对“左右周旋,满遍花草”,“以图人前之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的“花法”,“虚套”。明清武举考试仍分文武两场,文考策论,武考骑射、力量素质。光绪27年(1901年)下令废止以弓、马、刀、石为内容的武举制。45h清初以骑射为本,清中期,火器在军中占较大比重,清末,火器在战由于清政府历朝历代下令禁武,从而使民间秘密结社以传承武术活劝,秘密结社对武术本身的影响表现为:——推动武术活动的普及——加强各地武术文化的交融——孕育了新拳种的出现,丰富了武术内容——促进了武术活动中的内外结合46h由于清政府历朝历代下令禁武,从而使民间秘密结关于套路的正式记载,宋代已出代,但尚未有其名称,而至明代,冠以各种拳名的套路已可现。入清后各种名称的拳种更为繁多。一个完整的拳种套路应具备拳种名称和相对稳定的动作技术结构。明清拳种在结构内容上分“拳势”和“拳路”两部分。“拳势”,指拳技的成型定式和生生变易的招术“法势”。“拳路”,指预设性编排的套路;对至今仍有影响的拳种有“太祖拳:属长拳类,多用腿;少林拳;内家拳以静制动为主要风格;梅花拳,八卦掌(拳)、形意拳、太极拳、洪拳。这些拳种都称门派,有与之技术结构相同器械、功法、技理等。”47h关于套路的正式记载,宋代已出代,但尚未有其名称,而至明代,冠

武术理论发展大致有三方面特点:——借用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学说及词汇,建构起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的古代武术理论体系——各家拳种事实上已形成了许多趋于相近的从择徒到训练等方面的理论共识——有关武术理论的论著不断问世48h武术理论发展大致有三方面特点:48h第十节民国时期的武术一、倡武之风二、“土洋之争”中的武术科学化呐喊三、武术竞赛及对外传播49h第十节民国时期的武术一、倡武之风49h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在整个民国38年中,时时动荡,战火不断,随即涌入的西方文化,瓦解着传统文化的釉彩。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冲击着具有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20世纪初,随着武举制的废止,标志着传统军事武艺历史终结,预示中国武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50h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在整个民国38年中,时时动荡,战火不

清代禁武,而民国开始则有了较大转变,无论是民国初期的孙中山,黄兴,还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徐世昌、冯国璋等都先后提倡过武术,还有一大批社会名流也纷纷对武术推崇赞助。——1909年,霍元甲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传习武术。——1912年——1949年,武术论著大量出现。陈鑫《陈氏太极拳》、孙禄堂著《八卦拳学》、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等。51h清代禁武,而民国开始则有了较大转变,无论是民“土洋体育之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围绕近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与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的种种碰撞展开的一场争论。围绕武术而展开的“土洋体育之争”,敦促着人们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对武术进行时代审视。不少人开始运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整理研究。52h“土洋体育之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围绕近代西方体组织武术竞赛活动是武术近代化过程中又一特点。最有影响的单项武术性比赛,是中央国术馆组织的两次“国术国考”。1933、1935年的第五、六届全运会上,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而且武术演练的评分标准是按姿势、动作、劲力三个方面进行评判。中国武术对外传播古已有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36年8月中国武术队赴德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表演,受到各国观众的交口赞誉,扩大了中国武术在世界的影响。53h组织武术竞赛活动是武术近代化过程中又一特点。最有影响的单项武第十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二、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发展54h第十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54——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并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套路。

——1958年,原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一些省市相继组建了武术优秀运动队伍,使武术开始步人竞技体育运动行列。55h——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武术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直到1972午,全国的武术比赛和表演才重新举行。——1979年,国家休委下发《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经过几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古兵器400多种。——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措施。56h——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武术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直——1985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其后又与武术处、中部国武协合并成为三合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全国武术工作和对外推广工作。——1985年l月,国家休委颁布和实施的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5个等级。——1989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57h——1985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其后又与武术处、中——目前各地建立的各种武术馆、校、站达一万多个;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为6000万人。——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会武术分会。——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58h——目前各地建立的各种武术馆、校、站达一万多个;以武术作为健——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前捷克斯洛伐克。——1982年底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武术要开展国际交流,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的指示和号召。——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体委将武术推向世界的决策。同年8月,在古城西安第一次正式举办了武术国际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联筹委会。——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标赛,武术开始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59h——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前捷克斯洛伐克。59h——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1990年10月,11界亚运会在中国举行,首次列武术为正式比赛项目。——2001年3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创造了契机。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一百多个会员国,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并已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将武术列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60h——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1919年,当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为该会《精武本纪》作序,题赠“尚武精神”。——1927年,国民党政府刚刚上台,就有党国要人联名呈请政府,改“武术”为“国术”。——1928年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成立,张之江为馆长,数月后改变为中央国术馆。61h——1919年,当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为该会《精1、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特点。2、汉代时期,武术的发展。3、宋元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特点。4、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特征。5、清朝时期,秘密结社对武术发展的影响。6、清朝时期,武术理论发展的特点。思考题关闭窗口返回62h1、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特点。思考题关闭窗口返回62h武术

63h武术1h64h2h第一章武术简史第二章拳术第三章器械第四章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第五章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第六章武术传统理论基础第七章武术套路创编65h第一章武术简史3h第一章武术简史第一节绪论第二节远古时期的武术第三节商周时期的武术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第五节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第六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第七节隋、唐时期的武术发展第八节宋元时期的武术第九节明清时期的武术第十节民国时期的武术第十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思考题关闭窗口66h第一章武术简史第一节绪论思考题关闭窗口4h什么是武术史武术史是一门研究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在多种文化合力作用下,孕育、形成与衍变发展的学科。从学科性质讲,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历史学角度看,它属于通史性的专门史,其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将其分为三阶段:——古代武术,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清末。——近代武术,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武术,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活动。中国武术的历史规律,深刻反映了其文化背景,价值功能,社会载体与多方面内容。67h什么是武术史武术史是一门研究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在多种文化合力第二节远古时期的武术一、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成的影响二、原始社会军事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三、原始社会的宗教、教育、娱乐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68h第二节远古时期的武术一、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在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初掌握博杀技能原始形式。69h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成为萌生捕杀技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萌生有着直接的联系。早在原始部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领地生产资料而斗争。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之间出现了战争。《史记》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70h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成为萌生捕杀技能的主要原因之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些活动中最突出的形式是巫术与图腾崇拜,它们都凭借原始武舞来体现。巫——就是以舞降神。图腾武舞——是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始祖神物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与巫术相结合的比武内容,也常有寓教于乐、祭祀活动的武舞,也是教育的内容。尽管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充满博杀、格斗的武力活动,但这些并不能称之为“武术”。71h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第三节商周时期的武术一、兵械与拳博二、军事训练72h第三节商周时期的武术一、兵械与拳博10h北方平原,战争多以车战为主。“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诗经·鲁颂·闷宫》)。南方吴越多水,战船是水战的工具,武器使用除了弓箭外,还有戈、矛、戟、殳等长兵。此时兵器大致分为三类——远射兵器(如弓箭)——格斗兵器(如戈、矛)——卫体兵器(如剑)。人类徒手博击虽在原始时期已萌芽,但形成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博斗之术,当开端于商周时代。73h北方平原,战争多以车战为主。“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商周时期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武舞也是一种训练士兵,娱乐的形式。武舞可谓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标志着武术在“武”与“舞”两种文化合力滋养下已破土萌芽。74h商周时期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武舞也是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一、武术社会功能的多面性二、武术技艺的多样化三、武术意识的发展75h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一、武术社会功能的多面性13h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2—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及为重要的时代,其特点是:——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空前发展——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在这样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文化巨系统之一的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审视武术,发展至此时呈现了三个特点——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武术技术(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76h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2—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及许多国家纷纷废除世卿世禄制,改以军功授田、宅、爵、禄。通过习武博取功名,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及获得优厚的物质利益,这无形中刺激了习武活动在民间的广泛开展。由于社会动荡导致阶级分化以及民间习武之间的分歧,其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侠”的特殊社会群体,“侠”凭借个人技勇为人效命,以武技谋生或寻求进身。此一时期,武术社会功能的多样性,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77h许多国家纷纷废除世卿世禄制,改以军功授田、宅、爵、禄。通过习《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先主之礼没于淫乐中矣。汉人有民谚云:“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习瘢”,生动地反映这一点。《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这说明了三点:一、这类斗剑活动不具备军事意义,完全是满足统治者的观赏;二、当时已出现了依附权贵的职业化斗剑士;三、这种斗剑相当惨酷,属竞技较量。78h《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文武分途。79h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17h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及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此时,人们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的较量,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这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竞技观念。80h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自觉性武术意随着武术多功能的发展及技术的复杂与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当时的武术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对技击方法进行的描述。如《庄子·人间世》道:“且以巧斗力者,始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对武技之道进行的深刻论述。如《庄子·说剑》记用剑之道:“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另《吴越春秋》中的越女“手战之道”的著名论述等。81h随着武术多功能的发展及技术的复杂与完善,从实第五节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一、秦汉时期二、汉代三国兵器的发展三、流派、著作与理论四、武术之东渐82h第五节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一、秦汉时期20h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政权,它为了防止六国贵族的再起和人民造反,曾下令收缴兵器,以禁民间执兵习武,但最终没能挽救灭亡之命。83h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史称“西汉”。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但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群雄蜂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武术在这一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武术形成初级流派,著作大量出现——武术活动显示艺术化发展趋势——汉代的刀剑之术、相扑、角抵活动东传日本。84h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史称“西汉”。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将先秦诸侯们的“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角力正式更名“角抵”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宫廷中进行,并且将角抵当做优俳(优俳是百戏艺人)并连一起,说明角抵活动本身带有观赏性。汉代角抵有了新的发展,它在原来“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它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文体表演——角抵戏。包括武术表演、舞蹈、杂技幻术等内容。手搏在这一时期也较盛行。它作为一种“手对战”之技,在方法以“击、打”为主。85h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将先秦诸侯们的“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角习练剑术在汉代很普遍,一是统治阶级集团,士大夫阶层普遍开展。二是在民间习剑击剑之风也盛行。从西汉时开始,刀代替了剑在战场上的位置,从而使剑成为一种私斗兵器而进一步发展。汉代军中的长兵主要是戟和矛,汉代长戟为主要兵器,三国时,矛大量见于记载。汉魏的长兵史料中还有“长刀”、“斧”等。86h习练剑术在汉代很普遍,一是统治阶级集团,士大夫阶层普遍开展。《兵技巧》为武术著作,共13家199篇。其所载大多为射法。还列载了《手博》6篇,《剑道》38篇,《蹴鞠》25篇,其中《手搏》,《剑道》无疑是拳法和剑术的专著。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武术发展至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它紧密围绕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把攻防技术反复加工提炼逐渐形成套路技术。87h《兵技巧》为武术著作,共13家199篇。其所载大多为汉代开始,日本民族即与中华民族发生关系。从此中国文化便以各种不同方式传入日本,中国武术也以不同形式来影响日本武技的发展。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的古墓中发现了东汉年间中国制作的环首铁刀,刀身镌有“百练(炼)清刚(钢),上应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错铭文。汉代铁刀传入日本,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而以宫方输入日本,则是在三国的曹魏时代另外,日本至今称为“国技”的“剑道”,其名也出自汉代,这些说明自汉魏时,中国刀剑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已十分久远。88h汉代开始,日本民族即与中华民族发生关系。从此中国文化便以各种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一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虽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内,朝代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但它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像匈奴、鲜卑、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驻中原。由于战争硝烟不断,促进军事武艺发展较快,民族的大融合使武术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武艺武技得到交流。另外,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使娱乐性武术得到较大促进。这一时期武术与佛教,道教也有了较多联系。

89h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一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虽第六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一、军事武艺的发展二、娱乐性武术的发展三、武术与宗教90h第六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一、军事武艺的发展28h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主。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了自卫和扩张势力,发展地方武装,这使武艺在民间推行。此一时期,在作战方式上的变化是骑兵居于主导地位。骑兵作战要熟练地运用矛、鞘等长兵。南北朝,使用两刃矛者在史料中也渐多此时常见的兵器还有棍。91h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主。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拳技活动,秦汉时大多为两两相搏的内容,但在两晋南北朝则开始有了个人演练的记载,《魏书·奚康生传》中生动的描绘了“力士舞”的动作神态,即“举手踏足,瞋目颔首,为杀搏之势。”可以看出“力士舞”是含有杀搏之势的单人徒手表演,并在演练中体现“练时无人似有人”的特点,“及于折旋”、“举手踏足”,说明了拳技演练动作已富有变化,至此与武术单练具有十分相似之处的活动形式形成。傅玄在《矛剑》中写道:“进退疾鹰鹞,龙战而豹起”,这是描述其挥舞矛的动作矫建,接着又说:“如乱不可乱,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这显然作者对矛舞的评论——动作尽管离合多变,但必须符合其规范要求。92h拳技活动,秦汉时大多为两两相搏的内容,但在两晋南北朝则开始有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风,寺院也开始习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寺院财产,但也与武术的健身性娱乐性有一定关系。少林武艺以棍法为特长,这与佛家讲慈悲为本,戒斗戒杀,棍棒非铜铁,无锋刃,非凶器,多用于自己,佛家弟子携带较宜有一定联系。道教与神仙思想与武术相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另一特征。其结合主要表现在关于剑的神话与道术上。但剑作为道数的法器,用于尸解作法,辟邪诛鬼,已远离了武术的文化归属。93h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风,寺院也开始习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寺院第七节隋、唐时期的武术发展一、注重武备,尚武之风盛行二、兵械活动94h第七节隋、唐时期的武术发展一、注重武备,尚武之风盛行32公元589,隋文帝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随后唐朝承隋而加以完备。在立国289年中,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同样,唐代文化也是一种具有恢宏气度的开放型文化,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代文化对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特点,也会在武术上有所反映。95h公元589,隋文帝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唐代的府兵,是种寓兵于农的军事组织,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唐代统治者注重武备的主要举措是首创于公元702年唐王期(武则天)的武举制。武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军事人才而举办的一种考试制度。有4大类10项:——射——马枪——测力——材貌96h唐代的府兵,是种寓兵于农的军事组织,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唐代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或与“舞”结合的演练方式上,此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三绝”(李白之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中就有舞剑一项。其剑法表演难度很大,他是在“走马如飞”时“掷剑入云”,然后以稍承之,“观者数千人”。书法家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受其神韵的影响,草书更有长进。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后受业于裴旻。唐代宫廷中多行“剑器”舞,此时中国古代的剑形基本定型。97h唐代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或与“舞”结合的演练方式上枪是唐代军中长兵,从形制看,唐代的枪基本有白杆枪、木枪,漆枪和朴枪四种,“制同稍而铁刃,上缀朱丝拂”,可见唐代枪式已与后来武术中的枪式基本无异。刀是南北朝以后军中主要兵器,至唐代主要有4种。据《唐六典》卷16记,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两面有刃;有一长柄,又称“长刀”。“马步水陆威可用”。98h枪是唐代军中长兵,从形制看,唐代的枪基本有白杆枪、木枪,漆枪第八节宋元时期的武术一、统治阶级的武备二、民间武术活动三、禁武99h第八节宋元时期的武术一、统治阶级的武备37h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960-1127年)。在我国边区同时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115年,北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并不断南下,北宋政权被迫南迁临安(今渐江杭州)史称南宋(1127-1279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国号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宋元时期是中国武术的成熟期,表现在:——宋代史料中正式出现了有关武术“套子”的记载。“套子”(路)——出现了冠以姓氏名称的枪法——出现了有组织,有规则,有奖品的拳棒擂台赛。100h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宋代仍实行武举制,分为比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个等级,考试科目分武艺和程文两种。程文包括兵书、墨义和策词,武艺则主要是弓马骑射。宋代还建置武学学校。宋代的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中为加强地方武备力量的重要建议,它对民间开展多种习武活动也起促进作用。宋军中枪是主要长兵。除单练外,军中还有两两相较的枪技训练。但点到为止。《水浒传》第13回描定“……去了枪尖,都用毡片包了,缚成骨朵,身上各换皂衫,各用枪去石灰桶里蘸了石灰,再各上马,出列阵前。”宋军中还有出现了与枪有关的鞭枪,它是长短兵器的组合。另还有长柄大刀,铁棰,狼牙棒,连枷棒等杂式兵器。101h宋代仍实行武举制,分为比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个等级,考试科宋代是一个平民兴起的年代。朝廷内外以文为崇,以武为耻。导致社会的“尚武精神”逐渐转移到下层社会。各类民间结社组织开展习武活动。——乡村结社一是为了抵抗金国入侵,以保乡里。二是阶级矛盾异常激烈,以反抗压迫。——城市结社是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形成一些以健身娱乐为目的习武团体。102h宋代是一个平民兴起的年代。朝廷内外以文为崇,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出现前代未有的固定游艺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在此表演的有“相朴”,“使拳”,“使棒”等。一些演技差或规模不够的表演者,称为“路歧人”,他们往往在“耍闹宽阔之处作场”。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结构并非是单一性,而是以“练为战”为主脉,以“练为看”为补充的二元性结构。103h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出现前代未有的固定宋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在奉行守内虚外政策,对民间习武活动严加禁止。开始是区域性禁武,后扩大到全国范围。元王朝统治的90多年时间内,为防止各民族人民(指汉人)的反抗,早在元世祖中统4年(1263年),朝廷就下诏不准私造兵器,“私造者处死,民间所有不输官者,与私造同。”除禁令文告外,元代还将民间习武的规定及处罚,写入元朝官方刑法中。视习武者为“奸民”,但民间仍有武艺传播。104h宋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在奉行守内虚外政策,对民间习武活动严加第九节明清时期的武术一、军队中的武技训练及武举制的废止二、民间武术的发展三、拳种门派四、武术理论体系基本形

105h第九节明清时期的武术一、军队中的武技训练及武举制的废止43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特征表现为:——各色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并出现少林寺这样的“武术圣地”——某种价值观下武术和气功发生了文化交叉,使得内外兼修的武术活动更为完善——有关武术的论著大量问世,并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武术与军事虽仍保持相当联系,但本质差异使两者在技术和理论上分野越来越大。106h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特征表现为:44h清初以骑射为本,清中期,火器在军中占较大比重,清末,火器在战场上广泛使用。戚继光曾提倡“既得艺必试敌”的军事训练思想反对“左右周旋,满遍花草”,“以图人前之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的“花法”,“虚套”。明清武举考试仍分文武两场,文考策论,武考骑射、力量素质。光绪27年(1901年)下令废止以弓、马、刀、石为内容的武举制。107h清初以骑射为本,清中期,火器在军中占较大比重,清末,火器在战由于清政府历朝历代下令禁武,从而使民间秘密结社以传承武术活劝,秘密结社对武术本身的影响表现为:——推动武术活动的普及——加强各地武术文化的交融——孕育了新拳种的出现,丰富了武术内容——促进了武术活动中的内外结合108h由于清政府历朝历代下令禁武,从而使民间秘密结关于套路的正式记载,宋代已出代,但尚未有其名称,而至明代,冠以各种拳名的套路已可现。入清后各种名称的拳种更为繁多。一个完整的拳种套路应具备拳种名称和相对稳定的动作技术结构。明清拳种在结构内容上分“拳势”和“拳路”两部分。“拳势”,指拳技的成型定式和生生变易的招术“法势”。“拳路”,指预设性编排的套路;对至今仍有影响的拳种有“太祖拳:属长拳类,多用腿;少林拳;内家拳以静制动为主要风格;梅花拳,八卦掌(拳)、形意拳、太极拳、洪拳。这些拳种都称门派,有与之技术结构相同器械、功法、技理等。”109h关于套路的正式记载,宋代已出代,但尚未有其名称,而至明代,冠

武术理论发展大致有三方面特点:——借用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学说及词汇,建构起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的古代武术理论体系——各家拳种事实上已形成了许多趋于相近的从择徒到训练等方面的理论共识——有关武术理论的论著不断问世110h武术理论发展大致有三方面特点:48h第十节民国时期的武术一、倡武之风二、“土洋之争”中的武术科学化呐喊三、武术竞赛及对外传播111h第十节民国时期的武术一、倡武之风49h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在整个民国38年中,时时动荡,战火不断,随即涌入的西方文化,瓦解着传统文化的釉彩。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冲击着具有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20世纪初,随着武举制的废止,标志着传统军事武艺历史终结,预示中国武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12h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在整个民国38年中,时时动荡,战火不

清代禁武,而民国开始则有了较大转变,无论是民国初期的孙中山,黄兴,还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徐世昌、冯国璋等都先后提倡过武术,还有一大批社会名流也纷纷对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