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_第1页
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_第2页
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_第3页
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_第4页
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摘要:在宋元之际,是阶级矛盾尖锐、民族斗争十分尖锐的时代,从北宋末年开始,面对强悍的北方民族金人。大宋王朝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亡国的危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怀恋古代抗敌英雄或忠臣义士之心更加迫切。因此,在危急时刻,宋代皇帝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表彰忠义,扩大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这种表彰绝非单是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把他们作为忠臣义士中的典范人物,是与拯救赵宋王朝(国家民族的象征)的被覆灭有关。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无锡》这首诗中写道:“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在《使北》诗中也有“程婴存赵真公志,赖有忠良壮此行”的诗句。所以对于朝廷的加封,是为了程婴的“存赵之忠”而以表忠节。关键词:忠义隐喻一、前言宋金是两个政权对立的时代,由于宋重文轻武,大宋在金的攻打下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皇帝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表彰忠义,希望以此号召更多像程婴这样的义士起来维护宋的统治。等到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国,宋金严重对立下的产物,到了元代就更加突出。元是野蛮民族对汉族的奴役及对神州的践踏,其残酷程度与屠岸贾比较,有过之无不及,汉族人民把蒙古的这种统治当做亡国之祸,因而人们希望更多的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出来拯救国家,复国的思想更是成为人们的中心思想。这里的复国,即是指复兴赵宋。可复国岂是儿戏在面对蒙古的镇压,人们只有将复国的理想、对蒙古人的仇恨,寄予文学,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恋,对元统治的不满。元纪君祥所作的《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其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刻画了性格非常鲜明的忠奸、正邪对立的人物形象,通过两种对立形象进行的持久而悲壮的博弈、较量,最终邪不胜正,完成了对忠、义、烈的肯定,它成功塑造了一批具有讲信义、轻生死、除暴安良、忠君爱国、勇于自我牺牲等伟大品格的义士。显然,在这里,屠岸贾已不是历史上的屠岸贾,他已成为统治阶层蒙古人的代表;赵氏,也已成为被元所灭的赵宋王朝;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杵臼杵臼则被暗中隐喻为复兴赵宋而英勇牺牲的忠义之士。二、《赵氏孤儿》之忠义及现实隐喻1自刎明志韩厥的舍生取义及隐喻先看看韩厥,他是首先为救孤儿而献出生命的一个义士。韩厥本身是屠岸贾的部将,向来受屠岸贾重用,宫中搜孤这一重任委派他来完成,说明了这点。但他接受命令以后,首先表现出对奸臣的不满。而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赵盾三百口被杀引起他情感上的不满;二是公主与驸马所生遗腹子将被刃,他与良心上不忍,因而说出“嗨!屠岸贾,都是你这般损害忠良几时是了也呵!”显然是不满屠岸贾的诛杀不已。当他想到赵屠矛盾的忠与奸时,他的观点非常明确,也能看出这场政治斗争的实质。所以,他不愿做人间恶煞的门外将军,一种正义感在他的脑海里翻腾,对屠岸贾无休止的诛杀忠良提出质疑。但是他不只是屠岸贾的心腹、爪牙,更是晋国的朝臣,本着物极必反的的信条,他知道邪恶终究要被根除,“有朝一日怒了上苍,恼了下民,怎不怕万口争谈论,天也显着个青脸儿不饶人。”表现出天将从人愿的思想,也为自己舍身取义张了本。待程婴携药箱从宫中出来时,他明知相中藏有孤儿,却来了个三擒三纵式的严查。这里的三擒三纵是指欲纵故擒,它的基础便是他深明大义,洞察忠奸斗争的实质。当程婴被韩厥看出药箱中有“人“参的真谛时,做慌跪于地。此时韩厥亲眼看到这颗“人参”“额颅上汗津津,口角头乳食喷;骨碌颅睁着一双小眼儿将咱认,稍促促箱儿似把声吞,紧梆梆难展足,窄狭狭怎翻身”这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深切感受,在他心灵深处更加激烈的翻腾。程婴的下跪,更是打动他的心弦。最后,韩厥以传统的“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信念,舍生取义,为救孤儿自刎而死。韩厥以他的的豪迈与忠臣的忠贞,共同铸造了他拔剑自刎的义士形象。韩厥作为一个将军,很显然,他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阶层,是武将、士兵这一群体的代言人。虽然宋朝推行重文官、轻武将的政策,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面临亡国之祸时,武将却是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必不可少的力量。纪君祥写韩厥在临阵之时突然醒悟,为让孤儿活下去,自己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舍生取义未尝不是一种对现实人物的呼唤。在蒙古的异族统治下,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压迫,而面临异族的杀戮,中原人民非常需要的正是像韩厥这样明辨是非大义的武将,在是非面前,不畏生死、不惧强权,敢于为正义,为国家而献身的义士。汉族人民更希望在国破家亡的时刻,能踊跃出更多的类似于文天祥那样的英雄,不求荣华富贵,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不论成败,对于人们来说,这样的行为能带给他们希望,能带给他们激励。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拯救国家的队伍中去,复兴宋朝的希望就不会灭绝,推翻元的统治就还有希望。2棒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的正义禀然及隐喻公孙杵臼杵臼是晋国的一个老臣。在赵、屠斗争中,他见屠岸贾专权,自己掌不得王事,而君主偏偏对奸臣恩宠有加,所以他“急流中将脚步抽回”,罢职归农,住在太平庄上,过着“倒大米悠哉也呵“的生活,但是,那血腥的屠杀,又使得他那颗心不得平静。由于他与赵盾是一殿之臣,相交最厚,又是一个忠直的人,所以程婴在屠氏天罗地网地搜天下婴儿时,就首先想到了他。当程婴把孤儿的原委告诉他时,他急切的要见孤儿,并大骂屠岸贾这个奸臣,表现出极度的涕愤。接着与程婴相争去死,让较他年轻的程婴来抚养孤儿成人,为赵家报仇雪恨。他们的共同行为表现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义士为救孤儿,为救全国婴儿而争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崇高形象。等到屠岸贾带兵包围太平庄,用棒子打的公孙杵臼老人“痛杀杀精皮掉;皮都绽,肉尽销”时,他仍然表现出朋友间的肝胆相照,是非间的大义禀然。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公孙杵臼老人不怕刀剑峰,敢于从容就义、慷慨赴难的思想。最后,他不是死在屠岸贾的刀下,而是为使得孤儿活下去自己撞死在阶基上,他的正义禀然,存托出他的崇高,存托出他追求的“义”的伟大!公孙杵臼的形像在此被作纪君祥定义为宋朝遗留文臣的代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全社会都很重视忠君,强调“精忠报国”,传统忠孝观发展到极致。正是由于古代文人受儒家忠君孝母观念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文人向来是忠君情结最重的典型。公孙杵臼与赵盾是一殿之臣,在面对屠岸贾的专权,他舍弃的自己的利益,从急流中退出,隐居在太平庄上,不问世事,过着农村悠哉而舒适的生活。但是在面对屠岸贾对忠良的屠杀,他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为保全忠良之后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在这里,赵家被比喻为一个国家“赵宋”,而公孙杵臼的行为则被视为是忠君的表现,纪君祥用这种方式,暗示出在元的统治下,宋朝遗臣的无奈。文人们以公孙杵臼明志,虽然自己生活在异族人的统治下,但是自己不会为追求名利而背板自己的王朝、国家。他们隐居在田野,过着看似平淡而悠闲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并不平静,他们追求的便是以死取义。在关键时刻,只要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像公孙杵臼一样,毫不犹豫的为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国家而舍生取义。3舍子救孤程婴的深明大义及隐喻程婴是赵嗍门下的一个草泽医生,与韩厥作为一个朝臣,公孙杵臼作为一个退隐老臣,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前期的斗争,更没有很深的私人交情。在这场斗争中,他却成为一个扭传乾坤的风云人物。体现出古人没有权利赐予正义崇高的道德情操与扶危济困品格的权利。程婴在赵氏一家三百人被杀后,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接受公主托孤重任。尽管在这个时候,他还是一种朴素的知恩图报思想,但是他的行动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恩怨思想。假如说韩厥的舍生取义是他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声明大义,敢担风险;公孙杵臼的正义禀然是由于他的嫉恶如仇发展到见义勇为,宁死不屈;那么程婴的承命所托就有着更充分细致的发展过程。虽然程婴的受托是始于报恩,但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却更多地表现为:对忠臣的信仰、对忘恩负义的斥责。在当时讲究义气的年代,他也同样被烙印着时代的色彩。在韩厥的帮助下,他抱着孤儿逃离了宫门。但是,他虽然将婴儿带出了宫门,可他却不以向韩厥那样自刎身亡以一了百了,他的责任是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让他为赵家三百口报仇。所以在他的面前,必将激起更无数的巨浪。当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不见时,下令将全国的婴儿杀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与老宰辅商定将自己的孩子交与老宰辅,他去向屠岸贾告密,以牺牲自己孩子为条件,保全赵家孩子。在这里,程婴的行为则由单纯的报恩上升为救晋国小儿之命的高度。他以一个“年已四旬有五,所生一子,未经满月”的草泽医生的身份,同样有着但愿祖宗香烟茂盛,怎忍程门绝后的思想,但他却抛弃了一般人的思想,以“俺父子二人,一处身死”来搭救全国婴儿的性命。他的这种舍子以拯救普天小儿的壮举,使他的忠义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纪君祥眼中,程婴只是一个普通的的草泽医人,但他却被赋予“为国舍家”的意义,他代表了中国社会底层中的普通一员。程婴的身份变化,象征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是公孙杵臼这样的贵族,还是程婴这样的庶民,都要为赵氏(大宋)出力。在《赵氏孤儿》中,他年四询有五,有一婴儿,算是老来得子,但是只求自保的他,却为了报答赵家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险接受公主的托孤,答应公主将孩子抚养成人,为赵家报仇雪恨。在保存孤儿的过程中,他看见韩厥的舍生取义,老宰辅的勇气与坚持,都给予他极大的激励。在屠岸贾下令将杀掉全国的婴儿时,他为救全国的婴儿,毫不犹豫的牺牲了自己孩子。他在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固有思想下做出的这种行为,得到了作者的大肆褒奖。也是如此,他成为了正义的代表,以一个低贱的草泽医人的身份,成为这场变故中的风云人物。而在元的统治下,蒙古对宋朝遗民遭受的压迫,相对于屠岸贾欲杀晋国所有婴儿的凶残,有过之而不及;蒙古对中原人的压迫与奴役,使得中原人的民族优越感丧失,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认为这比屠岸贾的残杀更加的凶残,他们宁愿自己为大义而死,也不愿受异族的奴役。所以这里,纪君祥要表达的是“没有了国家,哪来的小家”的概念。程婴这样一个身份如此低贱的人,他都可以为了报答赵家的恩惠,为了能救晋国的婴儿,甘愿牺牲自己的孩子,舍弃自己的小家,保全“大家”,那么在国家危难之时,人们更应该舍家取义,奋起抗争,只有保全了国家这个大家,才能保全自己小家。呼吁中国广大的普通民众,现在国家危难,如果不起来抗争元的统治,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何来自己的小家只有大众起来反抗暴元的的统治,推翻蒙古对中原儿女的奴役,重建自己的大家,小家才可以得到保护,才可以得以生存。而且纪君祥用程婴表明,一个人受到一点别家的恩惠,都会舍弃一切报答。现在,国家被异族所灭,以前那些在大宋的庇佑下得以安居乐业的人们更应该站出来,为复兴国家舍生取义、舍家为国!三、结语赵氏孤儿被看做是宋亡之后的南宋遗民。赵孤被屠岸贾收养后,改名屠成。屠成,“屠城”之意。既暗指赵氏一族的灭门惨剧犹如屠城,也暗指宋朝当时遭受的杀戮。在《赵氏孤儿》最后,孤儿终于长大成人,并报了仇。“把奸贼全家灭亡,赐孤儿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忠义士被褒奖,是军官还职掌,是穷民与收养;已死伤而封葬,现在存受爵赏。”这样的结局,很明显是给忠义之士暗示了一种希望,现在虽然是国破家亡,只要有《赵氏孤儿》中那样的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精神,在不久的将来,推翻元朝、摆脱蒙古人奴役的愿望就能实现,赵宋灭国之仇、汉人民族之仇就能大复。文学作品是对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以《赵氏孤儿》为例的元杂剧所强调的忠义、自我牺牲、对抗残暴恶势力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元代社会的某些精神面貌。元杂剧悲剧精神首先带给我们的印象是牺牲情结。这一情结的凸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心理积淀而成,在元代这一特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