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是先秦时期的时代特征。(1)原始社会: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儒家思想初步形成。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时期代表分布概况距今约1万年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距今约7000年前-距今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农业: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手工业:彩绘陶器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农业:种植水稻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手工业: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原始社会组织(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3.部落时代(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2)炎黄联盟: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3)尧舜禅让: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4)“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链接·选择性必修2·P2-3、P6]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经济食物来源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妇女地位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①产生:大约1万年前。②表现农耕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③影响经济生活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生活和生产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2.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地位上升: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3)阶级产生,国家应运而生。[链接·选择性必修2·P19-21]3.原始社会与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1)农业工具: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2)手工业工具纺织业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陶瓷业使用的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冶炼金属锻打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铸造工具:融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商和西周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二、早期国家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管理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2.商和西周(1)政治统治商朝西周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周,定都镐京政治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图解历史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1)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2)经济、文化农业发展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概念阐释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未经王室和公室特许,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华文明起源的探寻——良渚文化遗址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材料导读]材料所述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的区域、发现的实物遗存体现出其文化特点。据材料信息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原生性中华文明是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会可信性中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整体性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元文明的交融,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连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认识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材料一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材料二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音……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材料导读]材料一反映了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材料二说明农业的出现推动了原始音乐、天文历法、数学等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农业的出现推动了原始音乐、文学、宗教和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的发展。原始农业诞生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材料一国宝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材料二“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材料导读]1“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2在古代历史中“中国”的衍生含义更加丰富。3“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权;近现代国家的代称。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解题揭秘找准题眼:应国墓地和普渡村墓地都处于北方分析材料: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西周青铜器明确答案:题干信息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推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阅卷点评[失分1]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排除A项[失分2]以偏概全,节外生枝。只从“应国”一个国家无法得出“各诸侯国”都维护周礼的普遍性结论,排除B项[失分3]阶段特征认识不清。宗法制度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且青铜器一般是礼乐制度的象征,和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项1.(2021·6月浙江选考)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所有,故选D项。视角1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1.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虽然在各方面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是因为北方地区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所以C正确。2.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而夏鼐研究认为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由此可知,两项研究结论都认为中国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视角2早期国家政治所渗透的家国情怀3.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D正确。4.分封制使人口从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迁移的同时,也把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这就使得不管天下怎么分裂,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这体现了()A.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B.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C.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分裂动荡D.礼乐制度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答案B解析材料“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正确。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开始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的生活,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这种农耕和畜养。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是()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③农耕定居使较大居住点成为早期城市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玉米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非西亚居民,④错误,排除B、C、D三项。2.据考古发掘,距今4300-5300年前的良渚遗址曾经有一座包括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礼乐制度规范严谨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冶金技术较为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宫殿、王权、军事、礼仪等都是早期国家形态所具备的元素,因此材料反映出的是当时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C项正确。3.(2022·大连月考)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答案C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4.(2022·三明月考)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中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材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答案D解析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有的认为是启夺取。这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过程是曲折的,即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D项正确。6.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B.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C.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D.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两件青铜钺特别大”可知商代青铜制造业水平较高,故选C项。7.(2022·通化月考)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王畿的职官分为四类:文官(分管各类行政事务)、武官(分管征伐、田猎、禁卫、边防等事务)、史官(主管祭祀)和宰(主管王宫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至上 B.官制完备C.家国同构 D.政族分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畿的四类职官,既要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还要管理王族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家国同构,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王畿的四类职官,无法说明商朝官制完备,排除B项;材料与政族分离无关,排除D项。8.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9.据下表可知,这些方位观念()周人的方位观念出处“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左昭右穆”“左祖右社”《周礼》“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尊者西向,卑者东向”《礼记》“内诸夏外夷狄”《公羊传》A.体现了王政的神权色彩B.反映了周人严谨的地理意识C.规制了周朝的政治秩序D.凸显了基于血缘的族群认同答案C解析题干表格中周人的方位观念涉及到了王族、统治集团和华夏族与夷狄之间的方位,这些体现了周朝的政治秩序,故选C项。10.商朝甲骨卜辞中有女性主持出兵祭祀的记载:西周金文关于出兵祭祀的记载则全是男性担任主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的宗法制度较为完善B.西周的礼乐制度更加规范C.金文比甲骨文更具可信度D.西周对军事活动更加重视答案A解析与商代相比,周代的祭祀中出现的全部是男性,这明显是血缘宗法关系影响的结果,妇女被摒除在血缘宗法关系之外,说明西周的宗法制度较为完善,A项正确。11.西周初期土地在进行交换时,交换双方必须报告执政大臣,执政大臣们也慎重处理,派员勘探,记录存付史官;西周晚期时土地交换过程中不复有王室大臣出席。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封制走向瓦解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井田制出现松动D.诸侯势力逐渐坐大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土地交易中从有执政大臣在场到没有王室大臣出席,这说明土地的交易的地位下降,井田制出现松动,C项正确。12.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设立了“三朝”制度,即“外朝”“治朝”“燕朝”,后两者合称“内朝”。而“外朝”则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外朝”的设置()A.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B.成为皇权决策的辅助手段C.体现国家权力的制约D.表明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可知“外朝”向民众咨询意见,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业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及整个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也是很缺乏的。在中欧和西欧等其他地区,由于那时还没进入铁器时代,没有造价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农业的出现也推迟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推迟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动植物极其丰富,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材料二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在新石器时代,村庄里的大多数居民种植粮食或饲养家畜。某些人仍然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