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_第1页
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_第2页
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_第3页
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_第4页
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你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何时确立的吗?为什么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你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何时确立的吗?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2本章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前途;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涵;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5.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6.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本章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前途;3本章结构:本章结构:4一、

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建国初期的国情3.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4.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条件

一、

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1.中华人民共5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同时,这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7第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8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9第四,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存在着的三种建国方案做出了最后结论,无论是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还是中间党派人士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都是行不通的,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四,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存在着的三种建国方案做出了最后结论,10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11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122.建国初期的国情(1)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2)农村土地改革(3)城市民主改革与“三反”、“五反”

2.建国初期的国情13(1)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继续解放其余未解放地区,从军事上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第二,在各新解放地区,建立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秩序,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第三,没收官僚资本,组织恢复生产。第四,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1)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继续解放其余未解放地区14

左图:

1952年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与邓小平在一起。

上图:陈赓、宋任穷为征粮剿匪烈士题词

左图:

1952年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与邓小平在一起。

15(2)农村土地改革各民主党派一致拥护土地改革法,积极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土改工作团。图为1951年9月,土改工作团在四川南充与中共川北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二排右起第五人)等合影。(2)农村土地改革各民主党派一致拥护土地改革法,积极参加全国16(3)城市民主改革与“三反”、“五反”

第一,在国营工矿交通企业中逐步开展民主改革。

第二,荡涤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

第三,进行“三反”、“五反”运动。

(3)城市民主改革与“三反”、“五反”

第一,在国营工矿交通17

“三反”运动中,一批犯罪分子受到了党纪国法的制裁。图为1952年2月河北省人民法院临时法庭举行公审大贪污犯、前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前天津专员公署专员张子善大会。

18建国初期的国情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联系?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建国初期的国情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联系?你能回答以下问题193.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3.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2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消灭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21(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结果,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毛泽东(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2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234.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条件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4)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作用4.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条件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24(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据统计,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在全部工业产值(不含个体工业)中占34.7%,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占9.5%(包括公私合营和加工订货),资本主义工业占55.8%。到1952年,社会主义工业占56%,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占26.9%,资本主义工业已经只占17.1%。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25(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还没有解决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中国境内肃26土改之后的农村,已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城市里,私人资本主义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农民在进行生产互助。土改之后的农村,已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3)国民经济恢复27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先农村、后城市,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积累了一素列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和方法。

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28(4)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作用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在短期内保证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遏制、封锁以及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4)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作用

苏联这个世界29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与存在的问题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0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1(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322.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33(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同步。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34上图:1956年,宁波市报喜队伍扛着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宣传牌左图:1957年9月25日,“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上图:1956年,宁波市报喜队伍扛着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宣35(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农民积极报名加入农业合作社。(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农民积极报名加36(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改造的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37(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通过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38左图为上海一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右图为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盛丕华向毛泽东报喜。左图为上海一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39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其意义是否称得上“伟大”?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40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与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统计数据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与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改造的41(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42●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改变,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改变,已经完成43(3)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缺点和偏差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缺点和偏差

“在1955年夏季以后44农业合作化运动反右派斗争大会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邓子恢。农业合作化运动反右派斗争大会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453.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有人认为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相当于让中国退回到改造之前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能回答上述问题吗?3.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有人认为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改46(1)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延续(2)改革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1)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延续47(1)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延续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准备,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何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在逻辑上,二者紧密联系,有先有后,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延续和发展。(1)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延续

48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49(2)改革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历史任务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质的不同(2)改革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50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51课后阅读: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课后阅读: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52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53你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何时确立的吗?为什么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你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何时确立的吗?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54本章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前途;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涵;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5.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6.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本章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前途;55本章结构:本章结构:56一、

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建国初期的国情3.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4.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条件

一、

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1.中华人民共57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8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同时,这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59第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60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61第四,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存在着的三种建国方案做出了最后结论,无论是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还是中间党派人士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都是行不通的,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四,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存在着的三种建国方案做出了最后结论,62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63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642.建国初期的国情(1)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2)农村土地改革(3)城市民主改革与“三反”、“五反”

2.建国初期的国情65(1)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继续解放其余未解放地区,从军事上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第二,在各新解放地区,建立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秩序,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第三,没收官僚资本,组织恢复生产。第四,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1)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继续解放其余未解放地区66

左图:

1952年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与邓小平在一起。

上图:陈赓、宋任穷为征粮剿匪烈士题词

左图:

1952年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与邓小平在一起。

67(2)农村土地改革各民主党派一致拥护土地改革法,积极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土改工作团。图为1951年9月,土改工作团在四川南充与中共川北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二排右起第五人)等合影。(2)农村土地改革各民主党派一致拥护土地改革法,积极参加全国68(3)城市民主改革与“三反”、“五反”

第一,在国营工矿交通企业中逐步开展民主改革。

第二,荡涤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

第三,进行“三反”、“五反”运动。

(3)城市民主改革与“三反”、“五反”

第一,在国营工矿交通69

“三反”运动中,一批犯罪分子受到了党纪国法的制裁。图为1952年2月河北省人民法院临时法庭举行公审大贪污犯、前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前天津专员公署专员张子善大会。

70建国初期的国情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联系?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建国初期的国情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联系?你能回答以下问题713.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3.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72(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消灭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第八章-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73(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结果,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毛泽东(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7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754.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条件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4)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作用4.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条件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76(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据统计,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在全部工业产值(不含个体工业)中占34.7%,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占9.5%(包括公私合营和加工订货),资本主义工业占55.8%。到1952年,社会主义工业占56%,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占26.9%,资本主义工业已经只占17.1%。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77(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还没有解决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中国境内肃78土改之后的农村,已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城市里,私人资本主义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农民在进行生产互助。土改之后的农村,已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3)国民经济恢复79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先农村、后城市,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积累了一素列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和方法。

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80(4)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作用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在短期内保证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遏制、封锁以及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4)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作用

苏联这个世界81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与存在的问题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8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83(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842.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85(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同步。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86上图:1956年,宁波市报喜队伍扛着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宣传牌左图:1957年9月25日,“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上图:1956年,宁波市报喜队伍扛着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宣87(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农民积极报名加入农业合作社。(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农民积极报名加88(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改造的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89(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通过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90左图为上海一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右图为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盛丕华向毛泽东报喜。左图为上海一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91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其意义是否称得上“伟大”?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92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与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统计数据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与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改造的93(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94●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改变,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