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1页
最新最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2页
最新最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3页
最新最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4页
最新最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课件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主题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问题导引】人们怎样才能认识和利用周围熟悉的物质?

怎样才能掌握生产生活用品的使用方法?1.了解物质的构成与性质,认识和利用物质需要有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支持。2.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洗涤剂、化肥、农药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主题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问题导引】人们是怎样利用自然资源的?

为什么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1.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应用________生产新的物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2.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离不开化学。3.利用化学原理,研究防止或延长钢铁腐蚀方法;研制各种_______制品,延长钢铁制品的使用寿命,扩大这些制品的使用范围。

化学原理不锈钢学习主题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导引】在古代,我国突出的化学工艺有哪些?

现今,化学在哪些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1.古代: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属于举世闻名的化学工艺。2.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3.现今:(1)通过化学反应制成性能优异的新材料。(2)化学科学在合成药物、消灭传染病、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化学的发展只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不会带来坏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也要辩证地分析。化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塑料制品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消除的“白色污染”。因此,我们学习化学,就要做到“扬长避短”,在享受化学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考点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典例】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C.煤、汽油等燃料的燃烧改善了空气质量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解析】选C。本题考查化学的作用。从材料能够得知化学能够研制出许多的新型材料、新物品,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保障人体的健康。煤、汽油等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气体,不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C错误。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是各个阶段的重大成果或发现:①火药,②铁器,③塑料,④玻璃,⑤光导纤维,⑥钛合金请将其序号填入相应的阶段中。提示:在火被人类利用之后,利用物质的变化制得了一些实用产品如火药、铁器、陶瓷;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塑料、玻璃等新材料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随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种特殊性能的材料通过化学方法获得,如光导纤维、钛合金等。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A.瓷器的烧制B.研究吸收贮存氢气的新材料C.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D.指南针的发明【解析】选D。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现在认为当时使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与化学无关。2.下列化学工艺最早不是从我国产生的是()A.制青铜器B.烧瓷器C.冶铁炼钢D.制作玻璃器皿【解析】选D。制青铜器、烧瓷器、冶铁炼钢是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突出成就,且最早是从我国产生的;而玻璃器皿的制作首先由外国人发明,而后又传入我国。3.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非常容易分解,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解析】选B。由于碳酸氢铵受热时易分解,且产生气体,因此保存时应密封,且放在低温、阴凉处,以防止受热分解。4.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引领了相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B.粮食、能源、环境三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C.化学使人类告别只依靠天然材料、天然药物、天然肥料的时代D.化学品在生产制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应抑制化学发展【解析】选D。化学是基础自然科学,引领相关科技的进步说法正确;化学来源于自然,又服务于社会,为人类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化学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化工生产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但化学的发展利大于弊,应合理控制不能抑制其发展。故选D。5.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把左栏与右栏相关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A.利用化学生产化肥a.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B.利用化学研制医药b.改善人类生存条件C.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c.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D.利用化学治理环境d.抑制细菌和病毒E.利用化学研究生命现象e.增加粮食产量【解析】化肥的施用可提高粮食产量,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医药可抑制体内细菌和病毒,解除人们的病痛;开发新能源,可缓解目前人们面临的能源危机,开发新材料,可解决人们对不同物质的需求,从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治理环境,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化学科学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答案:A-eB-dC-bD-aE-c6.为了更好地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某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进行辩论。请你也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加入其中的一方。你愿加入_______________,你的观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支持正方观点应从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的角度阐述;支持反方观点应从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角度阐述。答案:正方①化学能合成材料,丰富我们的生活②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③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增加粮食的产量(或反方①化工生产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破坏②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造成资源枯竭③高危化学品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一些物种的减少,甚至灭亡)(合理即可)化学研究些什么

学习主题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问题导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别包括哪些类型?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什么关系?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①概念:_______________的变化。②常见变化形式:a._____的改变;b._____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形状状态(2)化学变化①概念:_____________的变化。②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有新物质生成放热发光变色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经常伴随的现象。那么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物质发生变化时,若出现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等现象,只是说明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最终还需通过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确定。如灯泡通电时也会发光、放热,但由于灯丝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_________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物质本来就有,不需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有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沸点等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2.“钢铁生锈”和“钢铁易生锈”分别描述的是钢铁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由此分析,用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的变化往往用表示物质动态的词语表示,如“生成”“变成”等;物质的性质常用“易”“以”“能”“会”等表示物质能力的词语表示。

学习主题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导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是什么?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标准是什么?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实验装置(如图)。(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___________;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3)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_,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集气瓶,__________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大量的白烟1/5氧气五氧化二磷固体进入的水1/52.纯净物与混合物:(1)纯净物:只由_____物质组成的物质。(2)混合物:由___________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3.物质的组成——元素:(1)世间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有些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有些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2)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所含元素相同。一种两种或两种4.物质的构成——微粒: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_____构成的,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物质___________的不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差异。微粒组成和结构1.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中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集气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提示:由于氧气被消耗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说明剩余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水面不能继续上升,说明剩余气体不能溶于水。提示:(1)红磷的量不足,使空气中氧气未完全消耗。(2)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外面的空气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外气压差变小。(3)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由于温度高气体气压大,集气瓶内外气压差变小。(4)导管内没有预先装满水,这样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存在于导管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会减少。(5)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造成氧气消耗不完全。

2.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结果往往比理论值要小,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学习主题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问题导引】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了解近代以来化学史上的哪些研究成果?1.科学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然资源,生产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的各种用品,并不断拓展着各种物质的使用范围。2.物质的性质_____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_____了物质的性质。决定反映3.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化学研究成果:(1)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①1774年,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___________。②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_____________。(2)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①_________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②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有放射性的钋和镭。(3)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①诺贝尔多年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②三位科学家研究导电塑料,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空气的成分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考点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典例1】(2012·泰安中考)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解析】选D。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玻璃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车胎爆炸的过程中只是车胎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拓展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1)判断的唯一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2)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放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一般会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水加热时会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4)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不能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典例2】(2012·广州中考)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区分。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甲烷的可燃性是甲烷在燃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状态、颜色、延展性等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方法平台】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且这种性质能直接用感官感觉到或者需要借助简单仪器测出如颜色、状态等;而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如可燃性等。

考点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典例】用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倩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温度达40℃时,白磷可在空气中燃烧),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____处(填1、2、3、4),但实验的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条)。【解析】(1)红磷能在空气中继续燃烧,燃烧时冒出浓厚的白烟。(2)从改进的装置来看,由于装置密闭,可避免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并且能防止点燃红磷后再伸入集气瓶时造成的空气逸出,从而减小了实验误差;由于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玻璃管内的液面最终会上升至1处,如果实验结果偏低,原因主要是白磷不足或玻璃管未冷却到室温就进行观察。答案:(1)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不污染空气(或实验误差较小)1白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拓展归纳】实验误差分析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要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进行探究。(1)若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③未等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预先没有在导管内充满水等。(2)若测得氧气的体积大于1/5,可能的原因有:①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刚开始燃烧时,放出热量,使瓶内压强增大。若此时止水夹没有夹紧,集气瓶内气体会从导气管逸出,使瓶内压强减小,进入瓶内的水会变多;②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时不够迅速,致使瓶中部分空气逸出,进入瓶内的水会变多。考点3物质的简单分类【典例】(2012·娄底中考改编)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B.果汁C.清澈的泉水D.食醋【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纯净物的判断,关键看其中所含物质的种类。A项中,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属于纯净物;B项中,果汁中含有水、糖、维生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C项中,清澈的泉水中含有水、矿物质,属于混合物;D项中,食醋中含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方法平台】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分方法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要注意思维上的误区:(1)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属于纯净物,而不能认为“氧”“磷”代表两种物质。(2)不要被一些字眼所迷惑,如“清新、清澈、洁净、混合等”,如清新的空气属于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则属于纯净物。1.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在左图中注明物质发生变化的类型,并完成右图的空白。提示:水沸腾时由液体变为气体,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看变化过程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2.分析下图中对硫的描述,将其所属的性质类型或变化类型填入对应横线中。提示:物理性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3.请结合所学知识,将纯净物和混合物之间的关系填入图中:提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是所含物质种类多少不同;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1.(2012·苏州中考)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B.清澈的海水C.蒸馏水D.自来水【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关键看所含物质的种类是否单一。A项中,洁净的空气仍然是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故错;B项中,清澈的海水仍然是海水,由多种物质组成,故错;C项中,蒸馏水只有水一种物质,故正确;D项中,自来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故错。故选C。2.下列科技成果中由我国科学家最早研究出来的是()A.克隆多利绵羊B.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青霉素的发现和合成D.导电塑料的研制【解析】选B。1996年7月,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导电塑料的发现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马克迪尔米德教授。3.(2012·济南中考)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解析】选C。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以及节日燃放焰火时均会生成其他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葡萄酿酒的过程中会生成酒精,也属于化学变化;风力发电是利用了空气的流动原理,无新物质生成,故只发生物理变化。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或俗语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解析】选A。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B、C、D项的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野火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来决定的是()A.用氢气充气球B.用可燃冰作燃料C.用铁、铝制作炊具D.用铝丝作导线【解析】选B。A利用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的性质;B利用了可燃冰的可燃性;C利用了铁、铝的导热性;D利用了铝的导电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B。6.(2012·呼和浩特中考改编)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上升【解析】选C。红磷的量不足时,它所消耗的氧气也就不完全,导致钟罩内水面上升较少,使测定结果偏小;装置漏气会导致装置内水面上升较少,使测定结果偏小;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进入钟罩,使钟罩内水面上升。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填写下列物质对应的性质或用途。(1)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做___________;(2)天然气具有________,可以做生活中的气体燃料;(3)氧气具有__________,可以用来做火箭的助燃剂;(4)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来_________。【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由于铜能导电,故可以做电线;由于天然气可燃,且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故可以作为燃料;氧气可用作燃料的助燃剂,说明氧气具有支持燃料燃烧的性质;氢气是气体中密度最小的,可以用来填充气球等。答案:(1)电线(2)可燃性(3)支持燃烧的性质(4)填充气球8.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请回答:(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______变化过程,c是_______变化过程。(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固体研磨变成粉末是物理变化,混合物加热一会儿,就产生强光、放热现象,表明此变化产生能量,由题意知,加热一会儿即发出强光、放热现象,意味着能量来自化学变化,故c为化学变化;b中将硫粉与铁粉混合,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若能将铁粉全部吸出,表明铁没有变化,即属于物理变化;生成黑色固体的性质已经不同于原来的铁粉与硫粉,据此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1)物理化学(2)用磁铁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是1g(3)用磁铁吸引得到的黑色固体,固体不能被吸引9.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还能得出氮气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解析】红磷燃烧时,由于有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小颗粒生成,因此产生白烟,且由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应从实验原理、装置、实验中注意事项等方面找原因;由于实验中烧杯内的水不能继续进入集气瓶,说明剩余的氮气难溶于水,当氧气被消耗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发生化学反应,即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答案:(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时,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2)红磷点燃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装置的气密性差(答案合理即可)(3)难不活泼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学习主题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问题导引】如何取用粉末状的固体药品?如何取用、倾倒液体?使用酒精灯给药品加热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有关铜绿的性质实验:(1)实验过程。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铜绿”和盐酸的作用铜绿逐渐_____,有______产生,溶液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绿”受热时的变化绿色粉末变成_____,试管口有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消失气泡蓝色铜绿可与盐酸反应且生成气体黑色水珠铜绿受热易分解(2)所用仪器。①试管用于盛放少量的_____及_____,用作物质之间_____的容器,也可进行加热。②酒精灯常用的_____仪器,火焰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_____温度最高,_____温度最低,加热时,应用_____加热。固体液体反应加热外焰内焰焰心外焰焰心外焰2.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不能_________药品;不要_________________闻药品气味;不得尝_______________。②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的用量,一般应按:液体___________,固体只需_____________即可。用手接触把鼻孔凑到容器口任何药品的味道1mL~2mL盖满试管底部③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即“三不一要”):既不能_________,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___________,应放入_____________;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要倒入_______。放回原瓶拿出实验室指定的容器内废液缸(2)药品的取用方法:①固体药品的取用横放镊子试管口慢慢竖立起来倾斜药匙纸槽②液体药品的取用a.较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采用_______。倾倒法朝向手心紧挨倒放b.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接近刻度线胶头滴管凹液面的最低处c.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名师点拨】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不能用清水冲洗,直接插回滴瓶即可。

橡胶胶帽用清水冲洗干净伸入试管中3.物质的加热:(1)使用酒精灯时注意的问题。①绝对禁止向_____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②绝对禁止用_______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_____盖灭,不可用嘴去吹。④酒精灯内的酒精不慎洒出燃烧起来,应立即用_______扑盖。燃着酒精灯灯帽湿抹布(2)给物质加热。①用试管无论加热固体还是液体,都应先对试管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加热。②在试管中加热固体时,试管夹(或铁夹)要夹在试管的________,试管口要_______倾斜。无论加热固体还是液体,试管口都不能正对_____或_____。③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均匀加热对准药品部位中上部略向下自己他人4.连接仪器装置:(1)玻璃管与橡胶塞(或胶皮管)的连接。先把要插入的玻璃管一端_________,然后稍用力_____插入。(2)容器口与橡胶塞的连接。把橡胶塞慢慢_______塞进容器口。5.洗涤玻璃仪器:(1)一般采用加水_____或使用_______刷洗的方法。(2)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3)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___________。用水润湿转动转动着振荡试管刷聚成水滴成股流下指定的地方1.读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或俯视读数,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提示:可简单记忆为“高看偏高,低看偏低”。2.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小心造成了试管的破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试管外壁有水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②试管底部接触灯芯,由于灯芯温度低,会使试管与内焰接触的地方温度低,而与外焰接触的地方温度高,从而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③试管加热前没有预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发生炸裂。

学习主题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问题导引】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通过科学探究,你了解到镁的性质是怎样的?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猜测→思路与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和答案。2.镁的性质探究:(1)物理性质:_____色固体,硬度_____。(2)化学性质:①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固体,放出大量的热;②能与食醋发生化学反应,镁条表面产生_____。

银白较小耀眼的白光白色粉末状气泡学习主题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问题导引】化学上是用什么表示元素和物质的?用什么简明地描述化学反应?1.为了方便研究和描述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便,科学家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和物质。如:氢、氧元素分别用元素符号_____表示,水的化学式是___,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___。2.为了方便描述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如: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H、OH2OCO2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点燃

考点1药品的取用【典例1】(2012·扬州中考)某同学用量筒量取5.0mL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水的体积()A.等于5.0mLB.大于5.0mLC.小于5.0mLD.不能确定【解析】选B。用量筒量取5.0mL水,仰视读数,由于此时视线低于凹液面的最低点,因此读数为5.0mL时,液体的体积已超过5.0mL,则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大于5.0mL。【拓展归纳】(1)量筒内液体一定,读取体积时:①俯视读数:读数大于液体实际体积;②仰视读数:读数小于液体实际体积。(2)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①俯视刻度: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偏小;②仰视刻度: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偏大。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是给一定量的液体读数,还是要量取一定量的液体,否则可能使判断结果产生偏差。

【典例2】下面四种取用药品的操作中,正确的是()【解析】选D。倾倒液体时试管应倾斜,瓶塞要倒放,试管口要紧挨着试剂瓶口,标签向着手心;将块状固体加入试管内,先横放试管,再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最后慢慢竖起试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将固体粉末加入试管内,先横放试管,再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最后竖起试管。故选D。考点2物质的加热【典例】以下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解析】选C。酒精易燃,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和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均易造成酒精流到外面,从而引起火灾;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蒸气燃烧,引发火灾或爆炸;C中试管里的液体量、加热方法和使用的火焰等均正确。

考点3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典例】几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这证明焰心________________。(2)向火焰中斜插入一支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猜想和验证:猜想操作现象结论假设①:焰心处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在未点燃短玻璃管上口___________假设①成立假设②:焰心处的气体含石蜡蒸气取一较长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柴点燃_____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_____【解析】(1)木条中间未变色,说明焰心温度低;(2)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能逸出,该物质的状态为气态,化学性质是能燃烧;(3)①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②因为石蜡蒸气在用湿冷毛巾包住的中部凝固,上口处没有石蜡蒸气,不能燃烧。答案:(1)温度低(2)气态能燃烧(3)①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上口没有火焰玻璃管中部内壁有固体附着【特别提醒】对蜡烛燃烧的认识1.点燃蜡烛时,石蜡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然后发生燃烧,因此被点燃的是石蜡蒸气。2.熄灭蜡烛时,没有被燃烧的石蜡蒸气在降低温度时会变为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扩散后形成白烟。下面是实验室常见的基本操作,判断这些操作的正误,若错误,在方框内填写错误原因。

提示: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应用酒精灯外焰给试管内药品加热;量筒读数时,眼睛的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1.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解析】选C。试管是加热的对象;加热试管时需要用酒精灯提供热能;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所以不需要石棉网;试管夹夹持试管加热,防止手被烫伤。2.实验结束后,采用下列方法存放仪器或药品,正确的是

()【解析】选D。胶头滴管使用后不能横放在桌面上,否则会造成残液倒流至橡胶胶帽,使橡胶胶帽被腐蚀;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上试剂瓶瓶塞,防止试剂变质;酒精灯用完后需盖上灯帽放置,否则灯芯上酒精挥发后,下次用时不易被点燃;试管洗净后,倒放在试管架上。3.(2012·兰州中考)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认知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2)能正确区分科学探究每个环节的特征。本题要检验某未知溶液是否是浓盐酸,从“提出”可知还没有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因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4.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解析】选B。给液体加热时,不能用焰心,否则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玻璃管沾水后,再旋进橡皮管;量取液体时,俯视时读数偏大;取用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塞倒放。5.(2013·北京检测)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B.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药品的量时,则可以按任意量取用C.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的最少量为1mL~2mLD.实验时,取用固体药品的最少量为盖满试管底部【解析】选B。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药品的量时,应该取用最少量,而不是按任意量取用。6.(2012·桂林中考改编)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口应离开试管口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解析】选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口应紧靠试管口,否则液体会倒在手上或外面,从而造成伤害,故A错误;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故B错误;实验时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洗的时候要眨眼睛,故C错误;酒精失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可以有效的隔绝空气,故D正确。7.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有:①充分使用资料;②设计合理的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其中正确的设计步骤是()A.③①④⑤B.③①②C.③①②⑤D.①③②④【解析】选B。题目的关键是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而不是探究活动的全部,因而不应包括④⑤。8.现有如图所示仪器:(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_______;洗涤试管应使用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2)加热前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加热试管里的药品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4)测量液体的体积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洗涤试管应用试管刷;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进行加热时,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并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一般使用酒精灯给药品加热;测量液体的体积应使用量筒。答案:(1)胶头滴管试管刷(2)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3)酒精灯(4)量筒9.实验室现有5mL、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现要量取13.5mL的盐酸,应选______mL的量筒,除了量筒外,还应选择的一种仪器是______;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_______保持水平;某同学量取液体时俯视量筒读数为13.5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______13.5mL(填“<”“>”或“=”)。【解析】因为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选用比量取液体体积数略大且能一次量出的量筒,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所以应该用20mL的量筒;除了量筒外,还应选择的一种仪器是胶头滴管,用于滴加液体至刻度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这样读出的体积数最接近真实值;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时,读出的数比实际值偏大,所以俯视量筒读数为13.5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小于13.5mL。答案:20胶头滴管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10.填写以下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倾倒液体药品时,取下瓶塞正放在桌面上。_________。(2)剩余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用过的试管未经洗涤直接使用。______________。(4)水平放置吸液后的胶头滴管。_____________________。(5)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_________。(6)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容易沾上杂质,当重新盖在试剂瓶瓶口时,瓶内试剂会被污染;剩余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管道,以及污染水体;如果水平放置吸液后的胶头滴管,残液会进入橡胶胶帽,从而腐蚀橡胶胶帽;倾倒液体时,如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瓶口残余液体流下时,会腐蚀标签;用嘴吹酒精灯时,易造成火焰内陷,引起灯内酒精的燃烧,从而导致火灾或爆炸。答案:(1)瓶塞沾上杂质,进而污染瓶内药品(2)腐蚀下水管道,污染水体(3)混入其他药品,影响实验效果(4)残留药液腐蚀橡胶胶帽(5)残留液体腐蚀标签(6)引起火灾或爆炸性质活泼的氧气一、探究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含量(体积分数)________0.94%0.03%0.03%78%21%2.氧循环地球上的动植物的_____需要消耗氧气,物质的_____消耗氧气,而绿色植物的_________释放氧气,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呼吸燃烧光合作用二、认识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色、味、态密度溶解性三态变化(降低温度)_____、_____、_____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气→液→固无色_____色_____色无色无味气体略大不易淡蓝淡蓝2.氧气的化学性质(1)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发出_____,放出_____,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氧气二氧化碳点燃白光热量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放出热量,生成_________————————————————发出_____,放出热量,瓶壁上有_____,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星四射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点燃点燃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白光水雾(2)结论。①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②某些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③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3.氧化反应(1)概念:物质与_____发生的反应。(2)分类剧烈氧化,如燃烧。_____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_____、食物腐烂、有机肥的腐熟等。锈蚀缓慢氧气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生物_____,如用于医疗、潜水、宇航等。2.支持_____,如用于炼钢、焊接和切割金属、火箭助燃剂等。呼吸燃烧四、氧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1)原理。利用_______________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2)过程。液态氧和液态氮氮气2.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①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装置a.发生装置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加热

b.收集装置A为_____________,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B为_____法,原因是氧气_____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大排水不易③检验:加热少量高锰酸钾,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到__________。④注意事项a.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确保装置不漏气。具体方法(如下图)用手握住试管时,导管口会___________;移开手后过一段时间,导管中会形成_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木条复燃气密性有气泡冒出一段水柱b.在试管口放置一小团蓬松的棉花团(或少量玻璃棉),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停止实验时,应先将导管_________,再___________,以免产生_____现象。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倒吸(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①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制取装置③检验:把稀的双氧水从分液漏斗慢慢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锥形瓶中,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_________。过氧化氢水+氧气二氧化锰木条复燃3.催化剂在_________中能_____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__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化学反应增大质量和化学性质【判断抢答】1.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可燃性。()提示:氧气虽然支持燃烧,但本身不具有可燃性。2.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提示: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只在氧气中剧烈燃烧。3.催化剂只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提示:催化剂概念中的“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含义。×××4.过氧化氢溶液中即使不放二氧化锰仍会分解产生氧气。()提示:如果不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只是减慢。5.实验室制取氧气与工业制取氧气的过程均属于化学变化。()提示: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实验室制取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探究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下面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伴随的现象变化,然后探究相关问题。(1)分析蜡烛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说出“火焰”与“光”的区别。提示:“光”是固体物质(受热不变为气态)燃烧产生的现象;而“火焰”是气体(或燃烧时固变气,或液变气)燃烧时产生的现象。(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细铁丝需盘成螺旋状。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提示: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有利于铁丝的燃烧。(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上述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能总结出“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吗?提示:不正确。属于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在于:实验现象往往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不能直接说出物质的名称。如“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典型例题】(2012·怀化中考改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易错提醒】1.明确“烟”与“雾”的区别,“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2.明确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我的答案】选B。提示:本题考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结论。木炭在氧气充足的时候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时候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的白烟。由此判断选项B正确。【探究点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A)以及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图(B、C和D),然后探究相关问题:(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为什么需要先撤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提示:若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的气压会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会沿导管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2)如何检验装置C的气密性?提示:可先将导管用弹簧夹夹住,然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加水,直至长颈漏斗下端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若水柱高度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3)装置C、D与B相比,具备哪些优点?提示:装置C可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装置D通过控制分液漏斗的旋塞,既可控制反应速率,又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4)化学实验通常要考虑实验装置是否简单、操作是否简便、是否节约能源、是否有利于环保等问题。请你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用过氧化氢溶液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好的原因。提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需仪器较多,还需要加热,所以既操作麻烦又浪费能源,且没反应的高锰酸钾及生成的锰酸钾会污染环境,而用过氧化氢溶液可避免以上缺点。【典型例题】(2011·芜湖中考)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发生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乙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2)下列反应都能生成氧气,其中不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_________(填序号);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B.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反应C.利用植物光合作用(3)请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发现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4)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可以用甲图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的是______(填序号)。A.电石(固体)和水在常温下反应制乙炔气体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C.浓氨水和碱石灰常温下制氨气【易错提醒】1.反应物的选择要考虑其操作的可行性,即反应速率及收集难易程度。2.明确反应物的状态及其发生反应的条件从而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提示:(1)认识常见仪器,是中考中常考题型,①是试管;(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反应较慢,生成的氧气不易收集,不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主要有加热高锰酸钾、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反应等;(3)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有刚有气泡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或集气瓶中装水后留有空气气泡等;(4)图甲适用于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生成气体;图乙适用于固体反应,需要加热,生成气体。因此适用于甲图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的是A、C。答案:(1)试管(2)C(3)过氧化氢水+氧气(或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刚有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或集气瓶中装水后留有空气气泡等合理即可)(4)A、C二氧化锰加热1.结合所学知识将氧气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入下图中:提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气体,其液体和固体均呈淡蓝色,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下图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请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将修改建议写在横线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酒精灯中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2)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3)试管口应向下倾斜(4)集气瓶中导管只需伸到集气瓶口(5)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奇妙的二氧化碳

要点、考点聚焦课前热身典型例题解析课时训练要点、考点聚焦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等碳单质的特性和用途;掌握碳的化学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灭火原理;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化学性质和毒性。

4.了解甲烷、酒精等有机物的来源、组成和用途;了解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和用途。

【例1】(北京市西城区)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和叙述,错误的是()

A.用活性炭作冰箱除臭剂

B.用焦炭冶炼生铁

C.用碳粉和铅可制成铅笔芯

D.用石墨可做干电池的电极

典型例题解析C【例2】(哈尔滨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物质世界中最庞大的家族。

(1)请写出碳单质的某种物理性质

(要求写出一种);设计实验或举出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2)请写出碳单质的某种化学性质

(要求写出一种);写出化学方程式或举出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典型例题解析【答案】(1)①导电性;将碳棒接入电路,小灯泡发光或电流表有示数(画出实验电路也可);②熔点高;某些高温润滑剂;③吸附性;活性炭投入红墨水中,红色减退;④硬度大;玻璃刀割划玻璃、机器钻头上;(其他答案合理也行)

(2)①可燃性:②还原性:【例3】(大连市)盛放石灰水的瓶中常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它是

,产生这种物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典型例题解析碳酸钙

CO2+Ca(OH)2=CaCO3↓+H2O

【例4】(武汉市)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C

【例5】(上海市)CO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和CO2,要得到纯净、干燥的CO,可将该混合气体依次通过()

A.灼热的CuO、浓H2SO4

B.浓H2SO4,灼热的CuO

C.浓H2SO4,NaOH溶液

D.NaOH溶液,浓H2SO4

典型例题解析D【例6】(北京市东城区)氢气、木炭、一氧化碳分别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后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B.反应的实验装置相同

C.反应后都有红色固体生成

D.反应类型均属于置换反应

C【例7】(南京市)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和揭幕战在汉城兰芝岛上举行,世人瞩目的足球场下面埋着汉城人15年的垃圾,垃圾产生的沼气为足球场提供部分能源。

(1)沼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把秸秆、杂草等废弃物放在密闭池中发酵可以产生沼气②沼气的应用对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③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④点燃沼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典型例题解析①②③④

1.(福州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

C.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课时训练D2.(北京海淀区)下列物质的有关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用氢气作火箭燃料B.用氧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C.用金刚石切割玻璃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课时训练3.(上海市)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

A.使用太阳能淋浴器

B.燃烧煤

C.超音速飞机尾气排放

D.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A4.(辽宁省)下列做法容易发生危险的是()A.用石灰沙浆抹墙B.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C.到溶洞探险用火把照明D.掏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试验D课时训练5.(吉林省)请你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A.二氧化碳B.水C.氯酸钾D.甲烷

D6.(泰山市)2001年8月,科学家用单分子碳纳米管制成了世界上最小的逻辑电路,该项成果将替代高纯硅制作的微芯片,是计算机微型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B.碳纳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C.碳纳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D.碳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A课时训练7.(北京市东城区)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B.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C.在蔬菜大棚中,适量补充其含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D.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D本课时结束下节课见!自然界中的水说说你所了解的水水的概况

1、水面约占地球表面的3/4。2、可利用淡水资源不足总水量1%。3、水在4℃时密度最大(1g/cm3)。4、水是生命之源。5、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6、水是最常用的溶剂。7、人体中含水量约为人体质量2/3。蔬菜等水产品含水量更高。8、成年人每天需饮用2.5—4L的水。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水的用途1、水是生命的基础。2、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用水约占人类淡水消耗量的60%--80%。3、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原料等。4、动力-------水力发电(绿色电厂)。5、航运-----水上运输。喷灌海洋运输水危机及对策1、水危机2、对策:保护水(防止水污染---说说具体方法)节约用水(说说一些具体做法)关心水、爱惜水。水的需求量大;淡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分布不匀;水被严重污染是引发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水的污染与防治1、污染水的物质①工业上的废水、废渣、废气。②生活污水。③农业上的化肥与农药随雨水流入水中。2、防治方法: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经处理后再排放。(能不发展工业吗?)③合理的使用化肥与农药。(能不用吗?)水的组成——电解水1、注意事项:①通直流电②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2、现象: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负极上方气体体积是正极上方气体体积2倍。如何检验正、负极上方的气体?负氢正氧2:1(父亲正想儿毕业)负、正极上方气体的体积比:2:1实验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结论: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4、电解水的结论:结论:水在通电情况下生成氢气的氧气。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H2OH2+O2通电

氢气+氧气水点燃H20O2H2上述两个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交流讨论:1、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2、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3、河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怎样区别河水、深井水、纯净水振荡观察,看是否有悬浮物用滴管分别取样品少量滴在玻璃片上加热,观察是否有固体物质析出软水与硬水

水分为软水、硬水,凡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反之称为硬水。水的硬度成份,如果是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的,系暂时性硬水(煮沸暂时性硬水,分解的碳酸氢钙,生成的不溶性碳酸盐而沉淀,水由硬水变成软水);如果是由含有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引起的,系永久性硬水。在天然水中,远离城市未受污染的雨水、雪水属于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水库水,多属于暂时性硬水,部分地下水属于高硬度水。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怎样将硬水软化?1、加肥皂水2、加热加热煮沸实验探究:探究1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探究2

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基础实验1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探究:思考:如何才能产生氧气演示实验:氧气制取笔记: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木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