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第16章分式16.1.1分式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的一边长为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的一边长为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3)二、概括:形如(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三、例题:下列各有理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2);(3);(4).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0.如果分母的值是0,那么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当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2).分析: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需分母不等于0.解:(1)分母≠0,即≠1.所以,当≠1时,分式有意义.(2)分母2≠0,即≠-.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四、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9x+4,,,,,.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2)(3)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2)(3)五、小结: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六、教学反思: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约分、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1、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2、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教学过程:一、概括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是:(其中M是不等于0的整式)。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二、例题1、例3约分(1);(2).分析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解:(1)=-=-.(2)==.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2、例4通分(1),;(2),;(3),.解:(1)与的最简公分母为a2b2,所以==,==.(2)与的最简公分母为(x-y)(x+y),即x2-y2,所以==,==.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小题的解法,完成第(3)小题。三、小结:(1)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归结为:=1\*GB3①因式分解;=2\*GB3②分式的基本性质;=3\*GB3③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子、分母不含“-”。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16.2分式的运算16.2.1分式的乘除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2、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规律,并能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教学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的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情境导入1、(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依据是什么?(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回忆:如何计算、?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回忆:如何计算、?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2).概括: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如果得到的不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用式子表示如右图所示)二、例题:例1计算:(1);(2).解:(1)==.(2)==.例2计算:.解:原式==.三、思考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呢?试计算:(1)()3;(2)()k(k是正整数).(1)()3===________;(2)()k===___________.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试总结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四、小结:1、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2、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五、教学反思:16.2.2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2、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进行分式运算的能力。3、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教学过程:一、实践与探索1、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回忆:如何计算、回忆:如何计算、,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计算:(1);(2) 3、总结一下怎样进行分式的加减法?二、概括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三、例题1、例3计算:.2、例4计算:.分析:这里两个分式的分母不同,要先通分.为此,先找出它们的最简公分母.注意到=,所以最简公分母是.解:.======.四、小结: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类似于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1\*GB3①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以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2\*GB3②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3\*GB3③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4\*GB3④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5\*GB3⑤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需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3、使学生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需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分析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1)概括方程(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思考怎样解分式方程呢?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中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试动手解一解方程(1).方程(1)可以解答如下:方程两边同乘(x+3)(x-3),约去分母,得80(x-3)=60(x+3).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21.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概括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二、例题:1、例1解方程:.解:方程两边同乘(x2-1),约去分母,得x+1=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解到这儿,我们能不能说x=1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呢?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当x=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x-1)与(x2-1)都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我们看到,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2、例2解方程:.解:方程两边同乘x(x-7),约去分母,得100(x-7)=3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0.检验:把x=10代入x(x-7),得10×(10-7)≠0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三、小结:=1\*GB2⑴、什么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2\*GB2⑵、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0,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3\*GB2⑶、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四、教学反思: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导入问题1、复习练习解下列方程:(1);(2).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概括:这些解题方法与步骤,对于学习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也适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二、实践与探索: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例3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解: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钟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解得x=11.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x=11,2x=2×11=22,符合题意.答:甲每分钟能输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能输入11名学生的成绩.强调: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所求得的解是否符合题意.三、小结: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16.4.1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3、教学重点、难点: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运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导入问题问题1在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时,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二、探索1: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2,103÷103,a5÷a5(a≠0).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2=52-2=50,103÷103=103-3=100,a5÷a5=a5-5=a0(a≠0).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概括:由此启发,我们规定:50=1,100=1,a0=1(a≠0).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三、探索2:负整数指数幂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5,103÷107,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5=52-5=5-3,103÷107=103-7=10-4.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52÷55===;103÷107===.概括:由此启发,我们规定:5-3=,10-4=.一般地,我们规定:(a≠0,n是正整数).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四、例题:1、例1计算:(1)3-2;(2).2、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0-4;(2)2.1×10-5.解:(1)10-4==0.0001.(2)2.1×10-5=2.1×=2.1×0.00001=0.000021.五、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1);(2)(a-b)-3=a-3b-3;(3)(a-3)2=a(-3)×2;(4).六、小结:1、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a≠0,m>n)当m=n时,am÷an=;当m<n时,am÷an=.2、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注意:零的零次幂无意义。)3、规定,其中a,n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七、教学反思:16.4.2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1、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小于1的数;2、运用科学计数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小于1的数。教学难点:有精确度要求的科学计数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导入问题;=;=,=.二、探索:科学记数法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上面例2(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10-5.例1: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分析我们知道:1纳米=米.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所以35纳米=35×10-9米.而35×10-9=(3.5×10)×10-9=35×101+(-9)=3.5×10-8,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10-8米.三、小结: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在应用中,要注意a必须满足,1≤∣a∣<10.其中n是正整数。17.1变量与函数(1)教学目标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2.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会用解析法表示数量关系.过程性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领悟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看图回答:(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探究归纳问题2小蕾在过14岁生日的时候,看到了爸爸为她记录的各周岁时的体重,如下表:周岁12345678910111213体重(kg)7.912.215.618.420.723.025.628.531.234.037.641.244.9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在哪一段时间内体重增加得较快?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也随着增长,且在1-2岁增加得较快.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观察上表回答:(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lf=300000,或者说.(2)波长l越大,频率f就越小.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解:S=πr2.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此时也称y是x的函数(function).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1)解析法,如问题3中的,问题4中的S=πr2,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2)列表法,如问题2中的小蕾的体重表,问题3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3)图象法,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的取值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问题3中的300000,问题4中的π等.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例如,上述问题4中,自变量r表示圆的半径,不能为负数和零,即它的取值范围为一切正实数.三、实践应用例1下表是某市2017年统计的中小学男学生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年龄组(岁)789101112131415161718平均身高(cm)117121125130135142148155162167170172(1)从表中你能看出该市14岁的男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吗?(2)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从哪一岁开始迅速增加?(3)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解:(1)平均身高是155cm;(2)约从14岁开始身高增加得特别迅速;(3)反映了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和年龄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年龄是自变量,平均身高是因变量.例2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圆的周长C与半径r的关系式;(2)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千米)和所用时间t(时)的关系式;(3)n边形的内角和S与边数n的关系式.解:(1)C=2πr,2π是常量,r、C是变量,r≥0;(2)s=60t,60是常量,t、s是变量,t≥0;(3)S=(n-2)×180,2、180是常量,n、S是变量,n≥3.四、交流反思1.函数的概念包含:(1)两个变量;(2)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3.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4.函数的取值范围: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五、检测反馈1.举3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关系的例子.2.分别指出下列各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1)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它的面积S(cm2)与这边上的高h(cm)的关系式是;(2)若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为α,则另一个锐角β与α间的关系式是β=90-α;(3)若某种报纸的单价为a元,x表示购买这种报纸的份数,则购买报纸的总价y(元)与x间的关系是:y=ax.3.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2)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4.填写如图所示的乘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24的格子涂黑.若用x表示涂黑的格子横向的乘数,y表示纵向的乘数,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17.1变量与函数(2)教学目标1.掌握根据函数关系式直观得到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实际背景对自变量取值的限制.2.掌握根据函数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过程性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2.联系求代数式的值的知识,探索求函数值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1)填写如图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2)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解:如图能发现涂黑的格子成一条直线.函数关系式:y=10-x.问题2试写出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y与x的函数关系式:y=180-2x.问题3如图,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AC与MN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A与点M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点A与点N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MA的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y与x的函数关系式:.二、探究归纳思考:(1)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取值范围.(2)在上面问题1中,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多少?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多少?分析:问题1,观察加法表中涂黑的格子的横向的加数的数值范围.问题2,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x不可能大于或等于90°.问题3,开始时点A与点M重合,MA的长度为0cm,随着△ABC不断向右运动的过程中,MA的长度逐渐增长,最后点A与点N重合时,MA的长度达到10cm.解:(1)问题1,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9;问题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90;问题3,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10.(2)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7;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4.上面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解析法表示的,又例如:s=60t,S=πR2.在用解析式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不必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如,函数解析式S=πR2中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如果式子表示圆面积S与圆半径R的关系,那么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就应该是R>0.对于函数y=x(30-x),当自变量x=5时,对应的函数y的值是y=5×(30-5)=5×25=125.125叫做这个函数当x=5时的函数值.三、实践应用例1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3x-1;(2)y=2x2+7;(3);(4).分析: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只能取使式子有意义的值.例如,在(1),(2)中,x取任意实数,3x-1与2x2+7都有意义;而在(3)中,x=-2时,没有意义;在(4)中,x<2时,没有意义.解:(1)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2)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3)x的取值范围是x≠-2;(4)x的取值范围是x≥2.归纳: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分母中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式子;(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例2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某市民用电费标准为每度0.50元,求电费y(元)关于用电度数x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20cm2,设它的底边长为x(cm),求底边上的高y(cm)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3)在一个半径为10cm的圆形纸片中剪去一个半径为r(cm)的同心圆,得到一个圆环.设圆环的面积为S(cm2),求S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解:(1)y=0.50x,x可取任意正数;(2),x可取任意正数;(3)S=100π-πr2,r的取值范围是0<r<10.例3在上面的问题(3)中,当MA=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解:设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2,MA的长为xcm,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当x=1时,.所以当MA=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cm2.例4求下列函数当x=2时的函数值:(1)y=2x-5;(2)y=-3x2;(3);(4).分析:函数值就是y的值,因此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解:(1)当x=2时,y=2×2-5=-1;(2)当x=2时,y=-3×22=-12;(3)当x=2时,y==2;(4)当x=2时,y==0.四、交流反思1.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②函数的解析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等于零;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零.(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2.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应的函数值.五、检测反馈1.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cm,它的各边长减少xcm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为ycm.求y和x间的关系式;(2)寄一封质量在20克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60元,求寄n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元)与n间的函数关系式;(3)矩形的周长为12cm,求它的面积S(cm2)与它的一边长x(cm)间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一边长为2cm时这个矩形的面积.2.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5x2;(3)y=x(x+3);(3);(4).3.一架雪橇沿一斜坡滑下,它在时间t(秒)滑下的距离s(米).由下式给出:s=10t+2t2.假如滑到坡底的时间为8秒,试问坡长为多少?4.当x=2及x=-3时,分别求出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x+1)(x-2);(2)y=2x2-3x+2;(3).17.2函数的图象第一课时函数的图象(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图象是由许多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图形,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问题:右边的气温曲线图给了我们许多信息,例如,哪一时刻的气温最高,哪一时刻的气温最低,早上6点的气温是多少?也许许多同学都可以看出来,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是如何从上面的气温曲线图中知道这些信息的.待同学回答完毕,教师给予解释:在上面的图形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表示气温,这一气温曲线图实质上给出某日气温T(℃)与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因为对于一日24小时的任何一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例如,上午10时的气温是2℃,表现在曲线上,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10,2),也就是说,当t=10时,对应的函数值T=2.由于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气温曲线图是由许许多多的点(t,T)组成的。二、函数的图象1.函数的图象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成,图象上的每一点的坐标(x,y)代表了函数的一对对应值,即把自变量x与函数值y的每一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2.画函数的图象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分析:要画出一个函数的图象,关键是要画出图象上的一些点,为此,要取一些自变量的值,并求出对应的函数值.第一步,列表。第二步,描点。第三步,连线。用光滑曲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图象。三、课堂练习四、小结1.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是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2.根据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画出函数的图象.五、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函数的图象(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深刻领会函数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够从所给的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从所给的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例1、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然后追赶爷爷;右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y(米)与爬山所用时间x(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2.山顶距离山脚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3.小强经过多长时间追上爷爷?分析:从题意可以知道,线条①表达了小强离开山脚的距离与爬山所用时间的关系,线条②表达了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与爬山所用时间的关系(这两条线并不是小强与爷爷的爬山路线)。刚开始计时时,爷爷已经在小强的前方60米处,小强让爷爷先上60米;从上图来看,山顶距离山脚300米,因为小强登上山顶用的时间比爷爷用的少,所以,小强比爷爷先登上山顶;小强经过8分钟追上爷爷。例2.如图表示某学校秋游活动时,学生乘坐旅游车所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何时下车参观第一风景区?参观时间有多长?2.11:00时该车离开学校有多远?3.学生何时返回学校,返回学校时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分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该校学生上午8点出发,8点到9点、10点半到11点半、14点到16点这些时段路程有发生变化,说明学生是在路途中,而9点到l0点半、11点半到14点这两个时段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学生在参观景区或休息。如果同学们能够从图象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于上述的几个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二、课堂练习三、小结本节课进一步认识函数的图象,懂得如何从函数的图象中获取我们所要的信息,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图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四、教学反思:课题名称17.3.1一次函数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3.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能根据条件写出简单的函数表达式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l: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5千米/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距北京的路程.分析: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值.显然,应该探究这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此,我们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时间为t小时,汽车距北京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s和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S=570-95t(1)说明: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这里的s、t是两个变量,s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s为因变量。问题2: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数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数为9元,得到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__________(2)(上述(1)与(2)表示的函数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能得到一次函数的定义吗?导学:自学教材P43.以上(1)与(2)表示的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导做:组内讨论交流。函数的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我们称它们为一次函数.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y=kx+b的形式,其中k、b是常数,k≠0。当b=0时,一次函数y=kx(常数k≠0)也叫做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导思: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但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学做思二:你会判断一次函数吗?例1.梯形的上、下底边长分别为6cm和l0cm,写出梯形的面积与它的高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问这是一次函数吗?是正比例函数吗?导学:在组内列出关系式,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导做:组内交流展示。导思:在y=kx+b中,k,b是常数。例2.写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利用该函数关系式求边数取多少时,其内角和等于900°?这是个什么函数?学生活动:写出式子,求出边数,进行判断.达标检测练习1、2、3。反思总结课后作业练习3。课题名称17.3.2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教学目标1.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2.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以及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做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图象的特点教学难点准确画图并掌握图象的特征导入示标复习1.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EQ\f(1,2)x;(2)y=EQ\f(1,2)x+2;(3)y=3x;(4)y=3x+2.教学要点:要求学生按照列表、描点、连线的一般作图步骤作出函数图象;请两位同学板演;在学生互相评判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评析.目标三导学做思一:如何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导学:问题l:以上四个一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四个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问题2: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吗?举例验证.让学生猜想,举例验证,发现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教师指出这条直线通常也称为直线y=kx+b(k≠0),特别地,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点(0,0)的一条直线.问题3:几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问题4: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几个点?导做:只要取两点。教师指出,今后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只要取两点再过两点画直线即可.导思: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通过连接(x,0)和(0,y)两点得出.学做思二:你能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吗?导学:观察“做一做”画出的四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比较下列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1)y=3x与y=3x+2;(2)y=EQ\f(1,2)x与y=EQ\f(1,2)x+2;(3)y=3x+2与y=EQ\f(1,2)x+2.能否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导做: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观察,总结。问题6:对于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y=kx+b(k、b是常数,k≠0)的位置各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然后填空: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有共同点: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一次函数,当b一样,k不一样时,有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画在课本直角坐标系上)。(1)y=2x与y=2x+3;(2)y=2x+l与y=EQ\f(1,2)x+1.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后,看看是否与上面的讨论结果一样.提问:你取的是哪几个点?和同学比较一下,怎样取比较简便?导思:通过比较,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要取直线与x,y轴的交点比较简便。达标检测反思总结课题名称17.3.2一次函数的图象(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2、探索一次函数作图的过程。教学重点能做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图象的特点教学难点准确画图并掌握图象的特征导入示标复习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一条直线?3.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几点?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y=4xy=4x+2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知道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吗?例l: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导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导做: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导思:与x轴、y轴上的交点坐标分别为说明:1.画出直线后,要在直线旁边写出一次函数解析式。2.在坐标轴上取点有什么好处?学做思二:如何快速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例2画出问题1中小明距北京的路程与开车时间t之间的函数s=570-95t的图象。导学:1.这里s和t取的数悬殊较大,怎么办?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并归纳为: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在表示时间的t轴和表示路程的s轴上分别选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2.作图要取几点?如何取点最好?导做:让学生动手画出函数s=570-95t的图象,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画图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画法。导思:1.这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2.这个函数中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在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的图象除了直线和本题的图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形?你能不能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对于以上第1和第2个问题,可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并归纳为:函数y=570-95t是一次函数,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t≤6,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线段.对于第3个问题,只要求各小组分别能举出一个例子在班上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标检测反思总结课题名称17.3.3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1、探索一次函数的图象,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意识.2、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教学重点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难点目标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导入示标回忆作函数的图象的步骤.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知道一次函数的性质吗?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y=2x-4,+2.导学:观察直线y=2x-4.(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2)当x的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3)从整个函数图象来看,图像从左至右是的(填上升或下降),图像过象限.(4)当x取何值时,导做: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x-2、函数y=50+12x的图象.导思:是否也有这种现象.进—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与上面相同的结论.问题2:画出函数y=-2x-2和y=-EQ\f(3,2)x-1的图象。导学:观察直线y=-2x-2.(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2)当x的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3)从整个函数图象来看,图像从左至右是的(填上升或下降),图像过象限。(4)当x取何值时,导做:仿照以上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函数y=-x+2图象的变化规律.导思: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到右(自变量x从小到大)时它的位置也在逐渐从高到低变化(函数y的值也从大到小).其规律是函数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你能表述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吗?让学生归纳、概括、表述如下性质:1.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当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_,这时函数的图像从左到右_______;(2)当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_,这时函数的图像从左到右_______;(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2.由此可以得到直线中,k,b的取值决定直线的位置:k决定,b决定.(1)直线经过___________象限;(2)直线经过___________象限;(3)直线经过___________象限;(4)直线经过___________象限。达标检测画出函数y=-2x+2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函数中,随着x的增大y将增大还是减小?它的图象从左到右怎样变化?2.当x取何值时,y=0?3.当x取何值时,y>0?反思总结课题名称17.3.4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待定系数法。2.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重点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导入示标复习解一次函数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能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吗?问题1:已知弹簧的长度g(厘米)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所挂重物质量x(千克)的一次函数.现己测得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6厘米,挂4千克质量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7.2厘米.求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导学:已知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一次函数,则关系式必是y=kx+b的形式.所以要求的就是系数k和b的值,而两个已知条件就是x和y的两组对应值,也就是当x=6时,y=6;当x=4时,y=7.2.可以分别将它们代入函数式,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求得k和b的值.导做: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展示。导思: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2.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举例说明。待定系数法:先设待求函数关系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系数,从而得到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学做思二:你会运用一次函数吗?例1: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求当x=5时,函数y的值。导学:1.这里的已知条件是否给出了x和y的对应值?2.题意并没有要求写出函数关系式,解题中是否应该求出?该如何人手。导做:让学生认真思考以上问题并回答.导思: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要将图像上两个点的坐标,代入y=kx+b(k≠0),建立方程组即可。运用待定系数法求简单的函数关系式的步骤:(1)先设(其中含有未知的系数);(2)再把题中的条件带入表达式,列出方程或方程组;(3)求出的系数;(4)从而写出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例2、补充讲解。达标检测练习l、2反思总结课题名称17.4.1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目标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导入示标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2.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能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吗?阅读教材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导学:1.以上(1)和(2)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导做:让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这两个函数都具有y=EQ\f(k,x)(k是常数)的形式)。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什么限制?导思: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y=EQ\f(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常有三种表达形式(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3.将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相比较,本质上,正比例函数y=kx,即EQ\f(y,x)=k,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y=EQ\f(k,x),即xy=k,k是常数,且k≠0。可利用定义判断两个量x和y满足哪一种比例关系.学做思二:你能判断出反比例函数吗?例1:下列函数,哪些是反比例函数(x为自变量)?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y=EQ\f(3,x);xy=-EQ\f(1,4);x=-5y.导学:函数y=EQ\f(k,x)(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若一个函数可写成y=EQ\f(k,x)(k是常数,k≠0)的形式,则它是反比例函数;若y与x成反比例,则y可以写成y=EQ\f(k,x)(k≠0,k是常数).导做:独立自主完成,小组讨论交流。导思:正确区分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达标检测1.练习1。2.补充:当m为何值时,函数y=EQ\f(4,x2m-2)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的解析式。反思总结课题名称17.4.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的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教学重点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教学难点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导入示标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什么?(1)常数k称为比例系数,k是非零常数;(2)自变量x的指数是-1,x与y之积为一非零常数;(3)不含其他项。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能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例:画出函数y=EQ\f(6,x)的图象。导学: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导做:解: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个点。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内各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内各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这种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导思: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2、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取点时要注意什么?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支,通常称为双曲线。练习:画出函数y=-EQ\f(6,x)的图象。让学生动手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教师注意指导画函数图象有困难的学生,并评析。学做思二:你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吗?导学: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y=EQ\f(6,x)的图象有什么不同?2、反比例函数y=EQ\f(k,x)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由什么确定?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值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导做:在充分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导思:(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跟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加而减小;(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增加而增大.达标检测练习1、2反思总结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能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理解函数图象交点的意义,能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等.3.通过收集数据,利用函数图象整理数据,发现函数图象的特征,猜想函数的相应名称.(二)能力培养点通过创设较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强化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体验点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在科学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不畏困难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重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难点:选择恰当的函数图象、性质解决问题.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想课型:新授课.教学思路: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

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一台(或投影仪一台).学具:几何练习簿一本,三角板一副,铅笔,彩笔若干,橡皮一块.2.多媒体课件(1)课件资讯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2)素材储备幻灯片1:问题1.幻灯片2:做一做.幻灯片3:例题.幻灯片4:问题2.幻灯片5:问题3.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本课目标1.理解函数图象交点的意义.2.能够对照函数图象回答提出的问题.3.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再次演示以前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在课本的图中找出两个图象的交点坐标,讨论交流这个交点坐标的实际意义,并说明小强出发多长时间后超过爷爷.2.课前热身回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的求法,你能说说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吗?(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回答)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利用三节课的时间,探讨利用已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着重探讨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解答提出的问题以及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2)四边互动互动1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1.问题1:学校有一批复印任务,原来由甲复印社承接,按每100页40元计费.现乙复印社表示:若学校先按月付给一定数额的承包费,则可按每100页15元收费.两复印社每月收费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1)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是多少?(2)当每月复印多少页时,两复印社实际收费相同?(3)如果每月复印页数在1200页左右,那么应选择哪个复印社?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收费相同”在图象上怎样反映出来?(2)如何在图象上看出复印费的多少(函数值的大小)?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发表所在小组的观点.师:请对照函数图象,独立解答问题1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生:独立尝试,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反思完善自己的观点.明确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所要复印的页数,纵轴表示复印相应页数收取的费用;两种“收费相同”是指在复印页数相同的情况下的费用相同,即在两个函数图象上的横、纵坐标相同──两个图象的交点坐标;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要看哪个图象在上方(或下方),位于上方图象对应部分的函数值比位于下方对应部分的函数值大.归纳可知:由函数图象解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纵轴表示的含义,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表示两个图象上横、纵坐标都相同的点,在横轴上的一定取值范围内,位于上方图象的函数值要比位于下方图象的函数值大.一般地,从函数图象上观察得出值是一个估计值,图象画得越准确,观察得越仔细,所得的值就越准确.互动2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2.联想:我们看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处,自变量和对应的函数值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关系式.而这两个关系式可以看成关于x、y的两个方程,所以交点的坐标就是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利用图象解方程组:师:(点拨)由前面探索的经验得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同时满足这两个图象的方程,表明交点的坐标是联立两个图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由此,你能想像出用图象法解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吗?请在讨论的基础上举手回答.生:讨论交流,逐个举手回答,达成共识.师:请尝试解答过程,然后同桌交流结果.生:动手操作,并交流解答的过程和结论.明确师生共同归纳解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条直线,如图所示.由图象观察可得: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所以方程组的解为互动3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3.例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师:第一个方程已是一次函数的形式,第二个方程可化为:.分别作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得到它们的交点坐标(-4,1),即方程组的解为4.达标反馈请解答课本练习第1题,第2题.(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进行必要的指点和帮助)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观察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问题;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方法归纳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是:首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再通过观察找出图象交点的坐标,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某果农准备把上市的60吨鲜水果从A地运往B地,经过调查得知:从A地到B地有汽车和火车两种运输工具,两种线路的路程相同,均为s千米.在运输的过程中,除收取每吨每小时5元的冷藏费外,其他费用如下表:┌────┬─────┬──────┬───────┐││行驶速度│运输单价│││运输工具│(千米/时)│(元/吨·千米)│装卸总费用(元)│├────┼─────┼──────┼───────┤│汽车│50│2│3000│├────┼─────┼──────┼───────┤│火车│80│1.7│4620│└────┴─────┴──────┴───────┘(1)请分别写出利用汽车、火车运输这批水果所要的总费用y1和y2(用含s式子表示);(2)为减少费用,请你帮助该果农设计出使费用较少的运输方案.2.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课后在相关网站上收集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相互关系的资料和数据,并探究这两种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2)巩固练习(四)板书设计课题观察函数图象,回答提出的问题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投影幕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会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本图(上节课的例题图象).对照图象,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当x取何值时,2x-5=-x+1?(2)当x取何值时,2x-5>-x+1?(3)当x取何值时,2x-5<-x+1?2.课前热身学生展示上节课课后收集的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相关资料和图片,交流探讨得出的两种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回答提出的问题和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2)四边互动.互动1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4.问题1:画出函数y=x+3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1)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2)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解答的结果.师:由问题1,想想看,一元一次方程x+3=0的解,不等式x+3>0的解集与函数y=x+3的图象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并和同学讨论交流.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再在全班展开交流,让全体同学达成共识.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出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当x=-2时,函数值等于零;当x>-2时,函数值始终大于零.归纳可得:从“数”的角度来看,一次函数y=kx+b(k≠0)的函数值是0时,对应的x的值就是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当一次函数y=kx+b的值大于0时,对应部分x的取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当一次函数y=kx+b的值小于0时,对应部分x的取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从“形”的角度看,直线y=kx+b(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直线y=kx+b位于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直线y=kx+b位于x轴下方部分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互动2师: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数”和“形”的不同角度,概括归纳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明确:从“数”的角度来看,当一次函数y=2x-5和y=-x+1的函数值相等时,对应的x的值就是方程2x-5=-x+1的解;当一次函数y=2x-5的函数值大于y=-x+1的函数值时,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2x-5>-x+1的解集;当一次函数y=2x-5的函数值小于y=-x+1的函数值时,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2x-5<-x+1的解集.从“形”的角度来看,直线y=2x-5和y=-x+1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2x-5=-x+1的解;直线y=2x-5位于直线y=-x+1上方部分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2x-5>-x+1的解集;直线y=2x-5位于直线y=-x+1下方部分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就是不等式2x-5<-x+1的解集.互动3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画出函数y=-2x+2的图象,观察图象并回答问题.(1)确定当0<y<2时,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确定当-1≤x<1时,对应的函数值的取值范围.生:动手画图,并回答问题,然后与相邻的四位同学交流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解答的过程和结果,验证学生的结论.依题意画出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观察可知,当0<y<2时,0<x<1;当-1<x<1时,0<y<4.4.达标反馈请解答课本练习第1题和第2题.(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进行必要的指点和帮助).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2)方法归纳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相互转化,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或不等式问题,有时也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或不等式解决一次函数问题.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如图所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点A(-2,1),B(1,n).①根据条件,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②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x的取值范围.答案:①y=-x-1,y=-,②x<-2.2.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自编一道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题目.(2)巩固练习教材习题17.5第1-3题.四、板书设计课题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用图形法解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投影幕17.5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描点,拟合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导出函数的关系式,从中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建模思想.2.了解收集数据、用描点法整理数据是猜想函数名称、利用所得的函数性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王莉同学在探索鞋码的两种长度“码”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通过调查获得下表数据:x(厘米)2325.523.52624.5…y(码)3641374239…(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能猜想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2)问43码的鞋相当于多少厘米的鞋?2.课前热身(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一般分成哪几个步骤?(2)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具有什么特征?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通过描点,探究出函数图象的特征,根据函数图象的特征拟合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个函数关系解决问题.(2)四边互动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5.问题3: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制成的圆球测得相关数据如下:t(℃)-40-20-10010204060V(cm3)998.3999.2999.610001000.31000.71001.61002.3能否据此求出V和t的函数关系?分析: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描出.我们发现,这些点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可知V和t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尽可能地与这些点相符合,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如图所示的就是一条这样的直线,较近似的点应该是(10,1000.3)和(60,1002.3),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将直线稍稍挪动一下,不管这两点,换上更适当的两点.请你自己试一试,再和同学讨论、交流.生:动手尝试,并交流操作和解答的结论.师:从上述的操作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有哪些体会?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观点.明确:我们曾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把实践或调查中得到的一些变量的值,通过描点得出函数的近似图象,再根据画出的图象的特征,猜想相应的函数名称,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互动2师:根据上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探究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中隐含的函数关系式,并解答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比一比,看谁解答得最好.生:经过独立尝试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解答的过程和结果.把x和y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表格中的各点,画出近似图象(如图所示).图象可以近似地看成直线,且点(23,36)和点(26,42)在图象上,由待定系数法求得的函数解析式为:y=2x-10.当y=43时,x=26.5,表明43码的鞋与26.5厘米的鞋大小一样.互动3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小明在做电学实验时,电路图如图所示.在保持电源不变的情况下,改换不同的电阻R,并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不同电阻的电流I,记录结果如下:电阻R(欧姆)24681012电流I(安培)6321.51.21(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描出表格中的各点,并画出该函数的近似图象;(2)观察图象,猜想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解析式;(3)小明将一个未知电阻值的电阻串联到电路中,查得电流表的度数为0.5安培,你知道这个电阻的电阻值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结果,看谁解答得又对又快?生:动手操作,再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解答的结果,验证同学们得出的结论.用描点法画出表格中的各点,可得函数的近似图象(如图所示),由近似图象可知,是反比例函数,且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解析式为I=,当I=0.5时,R=24.4.达标反馈请同学们先独立探究课本中练习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相邻的四位同学中进行交流,统一结论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结果,验证同学们的操作结论.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方法归纳在实验或调查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后,常常用描点的方法整理数据,再画出函数的近似图象,从而由图象的特征猜想函数关系,然后解答问题.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某商店在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其数量x(千克)与售价y(元)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探究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售价为65元时,售出该物品的数量.数量x(千克)12345…售价y(元)6+0.512+1.018+1.524+2.030+2.5…2.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在网站收集有关一定质量的气体,其密度随体积变化的相关数据,并探究出密度与体积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式.(2)巩固练习教材复习题第8题.四、板书设计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