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文言文二则》导学案课题文言文二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5个字。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 4.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教师) 2.搜集关于《高山流水》的资料,简单了解伯牙、锺子期;搜集关于《斗牛图》的资料,了解戴嵩。(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引入,学习《伯牙鼓琴》(用时:5分钟)1.多媒体课件播放《高山流水》,鼓励介绍学生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2.设疑引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多好的知音啊!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这首曲子的相关知识。 2.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1.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要学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交流。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0分钟)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朗读。 2.聚焦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屏幕出现: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破琴绝弦。 (4)终身不复鼓琴。 (5)善哉。 3.指导写字。 4.借助学习单,检测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5.引导学生分层次吟诵,一吟节奏,二吟抑扬,三吟层次,四吟背诵。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屏幕出示句子,反复练习,关注节奏。 (1)开火车或比赛读句子。 (2)连句成文,读准确。 3.练习书空。 4.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课文意思。 5.有层次吟诵,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1.朗读中,关注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可以通过语感,或者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来断句。     2.在学习单中,要将本课涉及的字词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训练,夯实基础;通过选择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大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三、理清脉络,体味语言(用时:12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怎样写伯牙鼓琴的?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呢? 2.引导学生联想: (1)读到“巍巍乎若太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大山? (2)读到“汤汤乎若流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他们成了知音?伯牙又为何破琴绝弦呢?4.指导吟诵。1.讨论,并抓住关键词句汇报。围绕“知音”来写,一边读一边画出能够体现出他们是知音的语句。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伯牙与子期因为一首曲子成了知音,彼此悦纳,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4.反复吟诵。1.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画出关键词语,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联想画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 3.引导学生交流对《伯牙鼓琴》的理解,从而懂得“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四、想象补白,总结概括(用时:3分钟)1.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伯牙? 2.布置课后练习: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代代相传。 3.指导背诵全文。1.小组讨论,想象补白。2.读资料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背诵全文。教学中,为更深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可以运用补白的方式。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引入,学习《书戴嵩画牛》(用时:5分钟)1.讲故事《牧童与斗牛图》,鼓励学生说听故事感受。 2.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示《书戴嵩画牛》与《牧童与斗牛图》,说一说哪篇文章更简练,令你更感兴趣。1.表达感受。  2.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教师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初步感知。二、学文言文,方法迁移(用时:10分钟)1.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鼓励学生找到读的不流利的句子。 3.鼓励学生多种方式读文,熟读课文。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自学单。 (1)学习生字,书写生字。(2)掌握“拊掌”“股”“乃”等实词的意思,以及虚词“然之”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将句子读正确、流利。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迁移学习方法,建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讲解实词的意思时,可以对比其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意思,更利于掌握与识记。三、透过问题,抓住本质(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话回答) 2.教师引导评价:你觉得牧童说得对,还是戴嵩画得对呢?3.分小组开小小辩论会。4.鼓励正反两方给予结论,并说出理由。(用文中的话回答。) 5.深入理解句子意思。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句,并汇报。 2.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说出理由。 (1)牧童说得有道理,因为牧童有实践的经验。(2)戴嵩,是一个画家,画画可以形似,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 3.成立辩论小组,牧童组,戴嵩组,进行辩论。4.汇报辩论结果。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交流明确:实践出真知。知识从何处来?从实践中习得。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讨论,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3.教师善于逐层揭示道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四、对比阅读,体会艺术之美(用时:7分钟)1.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戴嵩是一个艺术家,即使如牧童所说,所有的斗牛都是夹着尾巴的,但戴嵩是否可以创造出翘着尾巴的斗牛呢? 2.透过《斗牛图》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恰恰是“传神”,而不仅仅是“形似”。你还知道哪些画家的画有这个特点,特别传神?3.对比阅读:这两则文言文,有何相同之处? 4.同学齐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来。1.在研究中发现:这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2.汇报: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 3.思考并汇报。 4.一首曲子让我懂得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一幅画让我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两则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魅力。1.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发现艺术之美。  2.在读课文时,学会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类文阅读-22文言文二则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⑧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乃厚赂发之。【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②匮:缺乏。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④鬻(yù)歌:卖唱。⑤欐():中梁。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⑦逆旅:客栈。⑧遽(jù):立刻,匆忙。⑨曼声:拖长声调。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既:已经。B.去:离开。C.向:方向。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2)乃厚赂发。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至少写3个)参考答案1.C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3.(1)(她)已经离开但那美妙的余音还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一连好几天都没消失。(2)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4.示例: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余音袅袅等。画鱼捉獭(tǎ)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zézhé)去。帝欲取之,终不可得(déděi)。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zúzhú),一时执得。帝甚佳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zhǎnɡcháng)也。”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1)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A.值得怜悯B.数量少得不值一提C.令人喜欢(2)帝甚嘉之。()A.夸奖B.欢乐C.善,美(3)臣未尝执笔。()A.辨别滋味B.曾经C.经历3.徐景山是怎么帮助魏明帝捉到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