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那么概括理应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5篇,梦想大家能有所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1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分外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提升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供给对比感兴趣、对比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启程,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对比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议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熟悉。要更加留神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概括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识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留神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根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根基,并抓住一些有压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举行确定的思想教导。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熟悉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才能。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

学习打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报告我班里谁打篮球_棒?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透露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_多呢?然后呢?_少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概括说说看吗?假设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稳定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裁减。

我国的森林笼罩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学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学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依次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识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1、自学是我们高年级同学常用的有效方法。看书P89-90

要求:默读、划出重要地方——斟酌所提问题——自由交流,看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读后,引导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问题。

(1)读法:读黑板上的百分数。

写法:请学生上来,大家一起边说边写。

(2)用途:便于统计和对比,由于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是吗?让我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刚学到的百分数的学识解决这个问题。

哪组是_佳投篮组。

组别投球数投中数

甲组5043

乙组202280

丙组300252四人小组分工计算,请其中的一个同学汇报。

汇报,我们一下子对比选出了_佳投篮组了。

(3)和分数的识别

我们还是通过概括的例子来说明吧!

(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们知道,百分数只能表示……,而分数呢?

现在,你认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识别?

(出示)“一堆煤97/100吨”不能改写成97%吨。为什么?

小结:通过我们的自学交流,我们已经掌管了百分数的(指读)意义、读写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数的识别。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检查一下同学的掌管处境。

走入生活,实践运用

1、填一填:P91第4题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根据这些读法,写出百分数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点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点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点三

百分之七十

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A、你写好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B、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一百的举手(表示评价)

C、请同学们读出其中_小的一个百分数,_大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辩一辩: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叫做百分数。

2.我们羊毛衫厂的产品质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达200%。

3.下周一大扫除,各班派10%的同学清洁,那每班派出的人数一样多。

4.一根绳长50%米。

五、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

高兴吗?

问题?

你_大的收获是什么?(交待:……学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合意吗?合意度可以达成百分之多少?

2、老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课外作业: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分析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谈谈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管并能生动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根基上举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根基,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学识与技能:掌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打定: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学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擅长查看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测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测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大胆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分外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其次个图形呢,谁能用_快_简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3、师:方才这位同学分外聪慧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打定好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查。(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斟酌,动手才能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视,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告成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激励激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留神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平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由于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确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变更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方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察觉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彼此交流,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表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报告现场的老师(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是底乘高?(由于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加紧用_强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查看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查看,假设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务必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譬如这一个平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三、练习稳定,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学识,而且还掌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学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分外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梦想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3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一致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管查看、分析、对比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察觉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奇怪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一一间隔现象中简朴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熟悉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透露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复。并透露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察觉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留心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心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概括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方才我们议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彼此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对比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假设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学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挚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对比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察觉了什么?四人小组议论议论。巡查。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察觉。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对比,我们察觉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持续研究。

方才同学们的查看才能和分析才能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才能。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察觉了什么?

生:_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_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_后怎么样?学生回复。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_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方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切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复:_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_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_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处境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由于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一致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一致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一致)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假设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复,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假设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复,为什么?

师:同学们确定要留心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假设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表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_种摆法○有9个,而其次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议论议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假设也像方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_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领略○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_少几个?_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处境下,○比□少1?在什么处境下,○比□多1?在什么处境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一致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方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假设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留心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处境,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秘!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想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擅长查看,就确定能察觉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4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是___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根基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根基。

2、教导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布局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识目标:

(2)、才能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才能,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学识的才能,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才能。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与体验启程,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学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熟悉到地理学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喜欢中国共产党,喜欢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学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筹划举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议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那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那么,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陈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那么,根据学生的心理进展规律,联系实际安置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议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议论根基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议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体验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学识。在采用问答法时,更加提防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根基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遇,培养其自信仰,激发其学习热心。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根基上得到进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学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数学的根本理念。供给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边世界紧密相关的数学学识,学习根基性的学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进展的关键年龄,学生规律思维从阅历型逐步向理论型进展,查看才能、记忆才能和想象才能也随着急速进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奇怪、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天性进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留神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梦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留神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识障碍上:

⑴学识掌管上,学生原有的学识,大量学生展现学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陈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识障碍。

学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朴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结果我来概括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猛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揣摩”,继而慌张地寻思,期望探索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处境下举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学识与阅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学识,这样获取的学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目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此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学识点是:

;

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实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举行概括,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思维才能。

4、才能训练。

使学生能稳定羡慕自觉运用所学学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熟悉。学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学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天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迟,举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举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学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举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管根基学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成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程序:(一):课堂布局: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稳定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片面。(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习提问:(理由是:);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4:新课稳定: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确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根基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查看和斟酌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根基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才能,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查看、分析、抽象和推理才能。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进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容许表达自己天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仰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根基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提防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朴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阅历是思维表象形成的根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阅历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阅历和学具的演示、查看、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佐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供给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学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用心创设情境、嬉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激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察觉,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嬉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猛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心、高涨的心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喜悦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用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依次。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方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强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逐渐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