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建筑及功能设计的课题调研课题小组成员:张友明,付仲超,李伟鹏,向艳课题主要负责人:张友明课题调研时间:2006年1月至12月图书馆基本情况介绍图书馆现有规模建筑面积:5409平方米,使用面积:4489平方米读者人数:6551人藏书:52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5万册)员工人数:32名(正式编制18名)近几学院对图书馆的投入情况总经费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200365.0834.1314.465.5910.902004169.66110.9310.586.2712.5329.35万元(复制画)2005204.68166.6314.209.2114.64200613090.5015.009.5015.00合计569.42402.1950.2430.5752.89近四年图书资料的建设情况馆藏图书总册数(万册)当年购入(册)当年艺术类图书购入(册)2003年28.69万册1036762635(占72%)2004年30.66万册197098238(占42%)2005年42.77万册12112319074(占46%)2006年52.77万册100000近三年图书资料的使用情况1、图书流通量(单位:册)年份流通量2003112977200417178420052341542、图书阅览人次年份人次2003566512004728402005978463、电子阅览人次年份人次备注20038506现有计算机36台200415817200523390
4、超星电子图书访问量:151474人次(2003年11月投入使用)5、CNKI电子期刊访问量:152366人次(2003年11月投入使用)6、书生之家电子图书访问量:56255人次(2005年12投入使用)二、全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新馆建设情况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2000平方米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9000平方米山东艺术学院大学城校区:20000平方米南京艺术学院新馆:8000平方米三、成渝地区新馆建设情况四川大学新校区四川师范大学新校区西南交通大学新馆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重庆科技学院虎溪校区四、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求(一)新馆建筑总的指导思想图书馆是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院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图书馆建筑必须是一座高水平的文化建筑,它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应有高水准的审美外观。新馆的性质特点: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属全国性高等美术院校专业性图书馆,是学院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虎溪校区新馆建设除具备上述两点性质外,同时兼顾重庆市大学城其他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并配合学院长远发展目标,朝着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的目标前进,集学术性、教育性、美术信息资源开发研究于一体。新馆的任务:根据新馆的性质,新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和管理,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新馆服务对象和数量: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全院师生。服务数量依据学院的整体规划为7000人。(二)新馆建筑的依据与原则新馆建筑的根本依据务必参照建设部、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制订的建筑设计规范:《图书馆建筑设计规划(JGJ38-99)》(详见附录一)。总体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为读者考虑,一切为读者服务。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总体布局、建筑造型,还是空间组织、流线安排,甚至设备安装、家具布置、细节处理,都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以最大程度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者应周密规划、精心设计,力争创造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气氛亲切的阅览环境。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图书馆普遍存在空间少、读者多、设备老化的弊端,由于过去的图书馆设计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造成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因此,现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必须面对现实,立足长远,将现在的情况和将来的设想结合起来。在统一规划、合理设计的基础上,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先建什么,后建什么,使现建的图书馆造型完整统一,功能合理齐全,同时为将来的扩建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留有余地,也就是说力争使将来扩建后的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仍造型优雅完整,布局合理,集中紧凑,功能完善。3、密切配合的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需要图书馆与设计方面,以及规划、施工诸方面的密切配合。理想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是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的结果。包括校级领导关注、支持和民主决策能力;图书馆馆长和全体图书馆人的参与意识;设计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特殊功能要求的了解和付诸实施的程度;图书馆与学校基建部门和设计人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等等。图书馆建筑设计人员与图书馆人的密切合作是基础,是图书馆建筑少留遗憾的关键环节,理想的图书馆建筑正是这种合作的典范。(三)新馆建筑的总体要求及设计要点总体要求:建造一所完全采用开放模式、独具艺术特色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学生人数:7000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平方米/人。(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详见附录二)、读者特点以及学院和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学生阅览座位总数:1200座,平均6名学生合用一个座位。(依据读者特点和各省市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如:《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A级评估指标体系》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三个等级:1:4为100分;1:6为80分;1:8为60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两个等级:1:4以上为10分;1:4以下为5分。《海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6个等级:1:5为100分;1:6为80分;1:7为70分;1:8为50分;1:9为40分;1:10为20分。)——藏书规模:纸质型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共100万册藏书。(依据《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详见附录三))。——工作人员:45人设计要点:1、以人为本,营造求知、上进的学习氛围。人是使用图书馆的主体,而在使用者中间,教师和学生则占了绝大部分。图书馆必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且又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2、全开放。在未来的管理中,图书馆将所有文献全部采用开架服务方式,因此要使所有馆藏文献直接面对读者,打破传统封闭的空间界限,实现藏书、借书、阅览、查询、咨询、管理6项功能一体化。3、服务综合化。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除了承担原有功能外,还要具备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一方面,图书馆要提供更为周到和多样化的服务,包括学术会议、演讲、艺术展览、专题培训、影视或欣赏、休闲区、书店、文化商店、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传统的文献服务方式也需要拓展,需要设计教授研究室、教师备课室、信息检索课教室等多种场所和空间,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休闲空间。4、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三统一”的结构设计、综合布线、大开间格局、灵活隔段,可以在保证当前使用的前提下,为远期发展及改变格局留有余地。5、现代化的智能建筑,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发展方向。要广泛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成果。为此建议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设施,设备上充分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满足电子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需要,使其成为现代化图书馆。6、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图书馆在满足美院师生使用要求的同时,根据美院的特色,也将满足大学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的要求,成为大学城的艺术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并将对社会开放艺术文化交流、学术交流。7、形象的标志性。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建筑在整体形式上富于时代性、地域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成为美院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8、三个统一。根据国内外其他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建议统一荷载(建议每平方米500KG,密集书库选择每平方米1200KG)、统一层高(4.5米为宜)、统一柱网(建议选择7.5×7.5米)。(四)建筑造型作为校园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无论其内容还是建筑形象,都是校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其位置的确定、外观形象、艺术造型、建筑内涵、文化气息及环境的烘托都表现出高等学府的特征。它对整个校园的规划和风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高度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要求,结合新图书馆的建筑规模和读者流量,新馆设计层高建议为4.5米,层数为5层为宜。这样既方便联系,又方便管理与读者利用。2、造型问题。图书馆建筑是一种文化,不仅要给人以文化享受,还要给人以文化熏陶。在建筑造型上一定要力求典雅美观、简洁明快,要充分体现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利用建筑语言传达文献信息中心的隐喻,充分体现和表达图书馆是知识殿堂的主题。3、布局问题。关于“读者流、工作人员流、书流”的交通流线问题,在设计时要避免三个流线过长和相互冲突。为避免读者与工作人员相互干扰,读者区与工作区必须分别设立,并且设立读者出入口和工作人员出入口,并按照需要设立货运出入口。(五)服务功能的布局从功能要求出发,合理进行布局。根据新校区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和读者的需要,并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新馆用房拟分为8个区域:1、读者导读咨询区。包括读者导读区和咨询区。2、艺术展览区。定期举办面向大学城的艺术展览。3、综合服务区。包括文休闲区、书店、文化商店。4、读者借阅区。读者借阅区是读者最集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建议设计为大开间、低楼层。每个阅览室的一角,可开辟小型研究室若干。读者借阅区采用“楼梯+自动扶梯+电梯”上下,并统一设置服务站,实现借书和还书功能。5、学术活动区。学术活动区包括学术报告厅、会议中心等。这些场所具有人员瞬时聚散、声响较大等特征。所以建议将该区域安排在远离读者借阅区的位置,并单独设置出入口,以免影响读者正常的学习。6、现代管理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增加,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对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质量也相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监控设备、空调设备、电力设备等技术设备用房将必不可少。考虑到技术设备区技术要求的复杂性,管线布置的相对固定性,同时为避免其震动和噪声对其他区域的干扰,这些功能区要尽可能分别安排到远离读者集中的地方。按照原来的建设经验,图书馆网络机房应在图书馆比较中心的位置,以节约布线成本,并便于管理。机房的承重应有保证,建议每平方米不低于1200KG;电源应有保证,服务器等现代化设备的荷载不低于30KW,并与其他用电设备分开;应有电源、网络防雷设施;应有自动喷淋的消防系统。7、办公区。包括工作人员业务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建议与技术设备区设计在一起,便于工作之间的衔接。8、地下停车库。(六)智能化建筑需求尽可能把计算机网络系统、门禁系统、电话系统、监控声像系统、消防系统等方面所需线路统一组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同时便于今后扩展,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1、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网络机房布局,要考虑将有多根光纤进入机房。楼内的网络为骨干千兆光纤(今后升级为万兆网络),百兆交换到桌面。阅览服务区1.5×1.5米范围内,应有信息点布局。布线设计要求,凡工作区域皆应设网络连接点。在图书馆的文献阅览室、学术会议室、文化展览厅、休闲区等区域,增加无线网络接入服务。2、监控:在书库、机房等重点部位,安装计算机监控系统。(七)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1、科学设计出入口数量新馆对进出口数量和位置提出了专门的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到建筑布局、造型,以及深入了解图书馆所处位置及其与周围人流的关系,保证主出入口的主流地位和出入流畅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在不影响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以提高可管理性和便于操作性。同时要避免因进出图书馆的门口过多给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带来不便。2、隔音、保暖问题图书馆将采用中央空调设备。建议考虑采用新设计、新思路、新技术、新材料,提高馆舍、墙体、门窗、顶棚的隔音与保温能力,减少噪声,避免互相干扰。表:按学科类分的图书馆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平方米/生)科别学校自然规模研究生补助指标5001000200030005000理、工、农、林、医、体育各科2.912.452.071.821.540.50文、法、财经、艺术各科2.952.642.251.991.770.55表:高校图书馆各功能用房建筑面积分配表功能类别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基本依据备注密集书架区1230.68.79藏书495册/m2按馆藏100万册的50%计算开架区2590.018.50按0.5架/m2,藏书235册/m2普通阅览区4292.430.66学生的20%,教职工的16%电子阅览区2149.015.35教工+学生的4%-5%学术活动区280.02.0按柱网7.5M*7.5M计检索出纳还书区252-2800.18-2.0目录柜0.6m2/万册,出纳厅0.03m2/生行政办公区245-2801.75-2.0《规范》业务工作区420-7003.0-5.0《规范》安全保卫区420-7003.0-5.0《规范》考虑采用中央空调和综合布线等因素生活服务区70-1400.5-1.0《规范》读者小憩和服务用房洗手间7005.0《规范》加上自动开水机等年占面积预留140010.0《规范》为设计时因建筑规模数及其它因素调整面积学生阅览室座位数:1200个依据读者特点和各省市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A级评估指标体系》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三个等级:1:4为100分;1:6为80分;1:8为60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两个等级:1:4以上为10分;1:4以下为5分。《海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6个等级:1:5为100分;1:6为80分;1:7为70分;1:8为50分;1:9为40分;1:10为20分。)藏书规模: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共100万册藏书。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优秀/合格标准》[摘自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学校类别/指标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文、法、财经院校医学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生均图书册数120/100100/80120/100100/8090/70100/80生均年进书量434334表:新校区图书馆各类用房面积分配及使用说明主要用房名称座位数小计(个)使用面积小计(㎡)使用情况说明一层大厅200包括读者导读区、机读目录检索区、参考咨询台、图书馆平面图等办公区会议室60馆长办公室30副馆长办公室25馆务办公室30电子阅览室210500每1000人占30台计算机,7000人占210台,每个阅览座位按2平米计算。机房80信息技术部50对图书馆局域网、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以及制作更新网页等采编部200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采访、编目、典藏区域,每个区域之间有明显标志,但不隔断。特藏阅览室50250包括阅览区和藏书区。阅览座位按每个2平米计算。临摹室350可分国画临摹室、油画临摹室、雕塑室、设计室展览厅200书店100休闲区100保安室20存包室45办公设备存储室40川美图书馆通讯编辑部20面积小计:2300二层艺术书库1000开架阅览,可外借。艺术图书阅览室3001000艺术图书阅览室分藏书区与阅览区。藏书区又分理论、绘画、设计、艺术工具书四个藏书区,其中藏书区与阅览区以及四个类别的藏书区之间有明显标志但不隔断,要体现藏、阅的开放性,方便读者利用和工作人员管理。开架阅览,不外借。第每个阅览座位按2平米计算。自习室120300可分为两个大自习室和几个小型自习室。流通阅览办公室20主要用于办理借阅证,师生入校、离校手续,赔书,超期罚款,和流通咨询等事务。文印室20美术文献研究室20还书处30面积小计:2390三层非艺术书库1900开架阅览,可外借。非艺术图书阅览室150800非艺术图书阅览室分藏书区与阅览区,藏书区要将工具书单独划分区域,但与其他类别藏书区不隔断,藏书区阅览区要有明显标志,要体现藏阅的开放性,方便读者利用和工作人员管理。开架阅览,不外借。每个阅览座位按2平米计算。借书处30面积小计:2730四层现刊、现报阅览室200600包括中文期刊、中文报纸、外文期刊。开架阅览,不外借。每个座位按2平米计算。过刊阅览室100300按每个座位2平米计算。过刊库1000过刊库包括中文过刊库和外文过刊库。开架阅览,可外借。过报库600开架阅览,可外借。过刊流通处30面积小计:2530五层学术报告厅200大型会议厅500培训中心150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图书资源利用等的培训。非书资料阅览室150900非书资料区主要包括多媒体阅览室、视频点播室等文献传递中心80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数字资源办公室100艺术数字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立等。装裱修整室150职工活动室200面积小计:2280课题负责人:张友明,付仲超,李伟鹏,向艳。结题时间:2006.12.30第六章\l"top"图书馆设计
【本章重点和难点】图书馆各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及相互间的关系;书库设计要求;阅览室采光设计。
第一节概论图书馆建筑设计应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符合先进的管理方式,适应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并适当考虑今后发展时,进行扩充、调整和改造的可能。图书馆设计应使藏书接近读者,满足书刊资料的防护要求,为读者、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阅览环境和工作条件。
图书馆建筑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或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节基地和总平面
1图书馆的基地宜选择环境安静、场地干燥、排水流畅、通风良好;远离易燃易爆、噪声和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并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及文化建筑的网点布局。2图书馆宜独立建造。如与其它建筑合建时,必须充分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并自成一区,单设出入口。3总平面布置应作到功能分区明确,使人流与书流分开。道路布置应便于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4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区应有单独的入口和室外活动场地。5职工住宅和宿舍不宜建在馆区之内,用地毗连时应加分隔。6馆区总平面宜布置绿地、庭院,创造幽美的阅览环境,并应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第三节建筑设计一、一般规定1)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根据馆的性质、规模和职能分别配备藏书、借书、阅览、内部业务、技术设备、公共行政和辅助等各种空间或用房。2)图书馆的建筑布局应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合理安排编、藏、借、阅之间的运行路线,使读者、工作人员和书刊运送便捷通畅,互不干扰。3)图书馆各藏、阅空间的柱网尺寸、层高、荷载设计应有较大的适应性和使用的灵活性。4)四层及四层以上设有阅览室的图书馆宜设公用载人电梯。5)藏、阅、工作空间应尽可能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节约能源。6)一般阅览室与业务用房的天然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小于1.5%,亮度不足时应设辅助照明。7)图书馆各种用房天然采光设计参数应符合表3.1.7的规定。8)图书馆各种用房应按其安静程度要求分区布局,允许噪声级标准不应大于表3.1.8的规定。
图书馆内各种用房天然采光设计参数表序号部位面积比例采光系数最低值(%)采光等级备注1少年儿童阅览室1∶42Ⅲ
2阅览室3善本书、舆图阅览室4装裱修整间5陈列室1:
615Ⅳ陈列室应为展示面的照度缩微阅读室、视听室和舆图室的描图台需设遮光设施6目录厅(室)7出纳厅(室)8研究室9视听室10缩微阅览室11内部业务办公室12报告厅13会议室14读者休息室15书库(开架)16书库(闭架)1∶100.5Ⅴ
17门厅、走廊、楼梯间18厕所注:①面积比例=侧窗采光口面积/地板面积。②长年多雾地区,阅览及内部业务用房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小于2%。
图书馆内噪声分区及允许噪声级标准
表3.1.8
分
区允许噪声级(dB—A)用房
静区40研究室、专业阅览室、缩微、善本书阅览室、视听室、报告厅、普通阅览室
较
静
区50报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陈列室、办公室注:①阅览室内宜有吸声、消声、隔噪措施;②产生噪声的设备应采取隔声、消声设施;③报告厅和演播室还应注意音质和语言清晰度要求。二、藏书部分1)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分为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和阅览室藏书三种形式,各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
2)基本书库应和辅助书库及同层的阅览室保持便捷的联系;分布在各开架阅览室的藏书可分散存放,也可集中布置在一个固定的藏书区内。3)基本书库的结构形式和柱网尺寸应适应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选定书架的排列要求。4)书库、开架阅览室应以选用活动书架、积层书架为主;书库必须采用多层书架时,每个藏书空间不得超过三个书架层。5)书库的平面布局和书架排列应有利于采光、通风和缩短提书距离;书库内书(报)架的连续排列档数不应大于表3.2.5a的限量;
书(报)架间及书(报)架与外墙之间的通道净宽尺寸不应小于表3.2.5b的规定。书库书架连续排列最多挡数
表3.1.8
条件常用书库非常用书库开架闭架书架两端有走道时6挡8挡10挡书架一端有走道时3挡4挡5挡注:各类书刊、报纸、资料架(柜)的外型尺寸参见附录一表(1)书库、开架阅览室藏书区书架排列各部通道最小宽度名称代号常用书库非常用书库(m)开架(m)闭架(m)主通道净宽次通道净宽挡头走道净宽(即靠墙走道)行道净宽aa1cb1.501.000.601.001.200.750.600.801.000.600.600.60
注:①书架排列间隔代号名称标示见附图一。②表中主通道宽度仅限于不设自动水平运输设备条件下采用。③双面书架深度按450mm计算。
6)单面书架靠墙排列,书架与墙面之间留出的空隙不得小于80mm;双面书架宜垂直于开窗的外墙。书库采用竖向条形窗时应对正行道并允许书架档头靠墙,但必须符合第3.2.5条表3.2.5a的规定;书库水平方向开窗大于书架行道宽度时,靠外墙一侧必须留出挡头走道。7)缩微、视听等非书资料应按使用方式确定存放位置,善本书库应单独设置。上述文献资料应设特藏库收藏保管。注:各类图书馆藏书空间的单位面积容书量设计计算指标参见附录二。8)库区宜设工作人员更衣室、清洁卫生间和专用厕所,但不得设于库内。
9)书库、阅览室藏书区净高不得低于2.4m;当有梁或管线时,梁或管线底面净高不得低于2.2m;采用积层书架的藏书空间净高不得低于4.6m;采用多层书架的藏书空间净高不得超过6.9m。
10)书库内工作人员专用楼梯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0.80m,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不应超过0.20m,并应采取防滑措施。
11)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书库应有提升设备;四层及四层以上书库提升设备宜不少于两套;六层及六层以上的书库宜另设专用电(货)梯。12)书库不设电(货)梯,又无水平传送设备时,提升设备应考虑运送书车上下,位置应临近书库入口。井道传递洞口下沿应与各层楼、地面取平。13)书库的屋顶、外墙、外门窗等围护结构应区别使用要求,按照第四章第二节所规定的温度、湿度、当地室外气象计算参数和有无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备等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其构造。一、当需要设置采暖设备时,围护结构的总热阻值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规定所得最小总热阻值的基础上增加20~30%进行设计;二、当需要设置空气调节设备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推荐的数值采用;三、当不设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时,书库的外墙和屋顶总热阻应分别不小于0.66(㎡)/W和0.90(㎡K)/W,相应采用双屋窗或双层玻璃窗。14)各类书库应根据藏书形式和具体使用要求,区别确定楼面荷载。
三、阅览部分1各类图书馆应按其性质、任务分别设置普通(综合)阅览室,专业阅览室,教师、学生、儿童阅览室和各类特种阅览室。
2阅览室应光线充足,照度均匀,尽量避免直射光,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3阅览室的开间、进深尺寸应适应该馆大多数阅览室在开、闭架管理方式下家具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4成人阅览室阅览桌、椅子的排列间隔尺寸应符合表3.3.4的上限;少年儿童阅览室阅览桌、椅子的排列间隔尺寸应符合表3.3.4的下限。图书馆阅览室阅览桌、椅排列尺寸
表3.3.4条件代号最小间隔尺寸(m)备注闭架阅览开架阅览单面阅览桌前后间隔净宽A0.650.6适用于单人桌、二人桌双面阅览桌前后间净宽A11.30~1.501.30~1.50四人桌不小于下限六人桌不小于上限阅览桌左右间隔净宽B0.60~0.900.60~0.90主通道净宽C1.201.50阅览桌后沿与端墙之间净宽靠墙无书架时D1.05靠墙书架深度按0.25m计算靠墙有书架时D11.6靠墙无书架时E0.60~0.90阅览桌侧沿与端墙之间净宽靠墙有书架时E11.30同上单面桌前沿F1.851.85阅览桌与出纳台外沿净宽单面桌后沿F12.502.50双面桌前后沿F22.802.80注:①间隔位置以代号表示见附图二。②普通阅览室的阅览桌、椅尺寸参见附录一表(2)。③专业阅览室的阅览桌、椅尺寸参见附录一表(3)。④少年儿童阅览室的阅览桌、椅尺寸参见附录一表(2)。5开架阅览室采取凹室布置时,家具排列尺寸不应小于表3.3.5的规定;阅览室靠外墙一面不得采用高侧窗。开架阅览室采用凹室布置家具排列尺寸表3.3.5
条
件相对二书架中间净宽(m)
备注中间安放双面四人阅览桌时中间安放双面六人阅览桌时阅览桌内沿距侧墙内表面3.103.700.601阅览桌宽度按1.00m考虑;2书架排列长度以不超过3挡为宜
6阅览室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管理(出纳)台和工作间,工作间的面积不宜小于10㎡,并宜和管理(出纳)台相连通。7阅览室藏书采用活动书架分散布置时,应按开架藏书统一楼面荷载。8阅览室不得被过往人流所穿通;独立使用的阅览室不得设于套间内。9(普通)报刊阅览室宜邻近读者入口,并便于闭馆期间单独开放。10普通(综合)阅览室宜临近门厅入口,如不设辅助书库时应与出纳厅(室)有便捷的联系。11专业(书刊)阅览室及研究室(厢)可按学科门类设置。集体研究室每座占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最小房间不宜小于10㎡。单人研究厢使用面积不应小于3.6㎡,单人研究座不应小于2.3㎡。12善本书阅览室与善本书库集中布置时,宜设分区门或缓冲间。13舆图阅览室应能容纳大型阅览桌、描图台,并留有完整的大片墙面和设置大幅舆图的悬挂设施。14缩微阅览室集中管理时,宜和缩微资料库相通连,所在位置以北向为宜,避免朝西。室内设施和环境功能应满足缩微阅读的要求;缩微阅读机分散布置时,每座占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3㎡。.15图书馆的视听室宜自成单元,便于单独使用和管理。所在位置要求安静,和其它阅览室之间互不干扰,并有利于安全疏散。规模较大的视听室可与报告厅合用,独立设置。16集中使用的视听室包括演播室、声像控制室及相应的器材存放室和维修间。如按视、听功能分别布置时,应有防止声、像相互干扰的隔绝措施。一、演播室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各种演播形式(包括播音、投影、放映幻灯、录像、电视、电影等)的使用要求及视觉与听觉效果,并设置必要的通风换气装置;二、演播室应根据要求做好音质处理,室内噪声标准应符合第3.1.8条表3.1.8的规定。混响时间设计参数应符合表3.3.16的规定。演播室混响时间设计参数
表3.3.16演播室体积()混响时间(s)音乐语言100200500100020000.60.70.80.91.00.40.50.60.70.8
17善本书、舆图、缩微、视听阅览室和资料室的窗子应有遮光设施。
18少年儿童阅览室应和成人阅览室互相分隔,单设出入口,儿童活动室应考虑多功能利用。19盲人读书室应设于图书馆的底层易于通达的位置,并和盲文书库相连通;通道要求和房间标志应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规定;盲人书桌应便于使用听音设备。20残疾读者的专用阅览座应邻近各阅览室的管理(出纳)台。注:各类阅览室每阅览座位所占使用面积设计指标参见附录三。第四节出纳、目录部分第3.4.1条中心(总)出纳台应毗连基本书库设置。出纳台与基本书库之间的通道不应设置踏步,如高差不可避免时,应采用坡度不大于1∶10的坡道。出纳厅(室)由下列各项面积组成:一、出纳台内工作人员所占使用面积,每一工作岗位不应小于6㎡;工作区进深,当无水平传送设备时不宜小于2.5m。不宜大于4m;当有水平传送设备时不宜小于3.5m,不宜大于5m;二、出纳台外读者活动面积,可按出纳台内每一工作岗位所占使用面积的1.2倍计算,并不得小于18㎡;出纳台前应保持不小于3m宽的读者活动区;三、出纳台宽度不宜小于0.6m,出纳台长度按每一工作岗位平均1.5m计算。注:①出纳台兼有咨询、监控等多种功能服务项目时,使用面积按工作人员岗位总数计算。②出纳台、管理台单元尺寸参见附录一表(4)。目录厅(室)应临近读者入口与出纳厅(室)相毗邻,当与出纳厅(室)共处于同一空间时,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目录厅(室)内目录柜的排列尺寸不应小于表3.4.4的规定。目录柜的组合高度不宜大于1.5m,供少年儿童使用的目录柜组合高度不宜大于1.3m。注:目录厅(室)使用面积的设计计算公式参见附录四。目录厅(室)目录柜排列最小宽度
表3.4.4布置形式使用形式净距(m)通道净宽(mm)目录台之间目录柜与查目台之间目录柜之间端头走道中间通道目录台上放置目录盒立式1.200.600.601.40坐式1.500.601.40目录柜之间设查目台立式1.200.601.40坐式1.500.601.40目录柜使用抽拉板立式1.800.601.40
注:①各式排列间隔规定见附图三。②目录柜(盒)常用尺寸参见附录一表(5)。③如利用过厅、交通厅或内走廊设置目录柜时,上述部分应按通过人流相应加宽,查目录开主要人流路线。四、业务和技术设备用房1图书馆的业务用房由采编、典藏、辅导、美工等部门组成;技术设备用房由电子计算机、缩微、照像、静电复印、声像控制、装裱修整、消毒等用房组成。后者应根据图书馆的性质、规模和使用上的实际需要设置。2采编用房一、采编用房的位置应和读者活动区分开,并与典藏室、书库、书刊入口有便捷联系;二、采编部的平面布置应符合采购、交换、拆包、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加工等工艺顺序;三、拆包间应临近或专设书刊入口。进书量大的图书馆宜设卸车平台;四、采编用房的使用面积,每工作人员不宜小于10㎡。3典藏用房一、图书馆单独设置典藏部门时,典藏室宜设于书库入口附近;二、典藏工作间的使用面积,每工作人员不宜小于6㎡,最小房间不宜小于10㎡;三、内部目录总数量应按每册藏书一张卡片计算,每万张卡片占使用面积不宜小于0.18㎡,最小房间不宜小于10㎡;四、待分配上架的书刊存放可按每1000册书和300种资料为周转基数,占使用面积不小于12㎡推算。4各类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参照下述规模设置专题咨询和业务辅导用房。一、专题咨询和业务辅导室的使用面积,应各按每一工作人员不小于6㎡计算;二、业务资料编辑室的使用面积每人不宜小于8㎡;
三、业务资料阅览室可按8~10座设置,每座占使用面积按3.5㎡计算。四、公共图书馆的咨询、辅导用房宜分别配备不小于15㎡的接待室。5美工用房一、美工工作用房要求光线充足,用水方便,并便利版面绘制和搬运;二、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0㎡,并宜另设材料存放间。
6电子计算机房设有电子计算机房的图书馆,机房设置和室内环境要求应适应选用的机型和相应的工艺要求。并根据需要考虑在借、阅工作空间和采购室内采用微机或设终端的可能性。7缩微与照像用房一、附设文献缩微中心的图书馆,缩微复制用房宜单独设置,建筑设计应符合生产工艺顺序和设备操作要求;二、一般照像室应具备摄影室、冲洗放大室和器材、药品储存间;三、缩微复制用房应防振动、防灰尘、防污染,配备电源和水源,宜设空气调节;室内温度、湿度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如采用机械通风时应采取净化措施;四、摄影室、拷贝还原工作间要求防紫外线及灯光干扰,门窗应设遮光设施或安装帷幕,墙及顶棚不宜采用白色或反光材料饰面;五、冲洗放大室地面、台面、墙裙均应采取防酸、碱措施,门窗严密遮光;六、放置药品和生胶片等器材的储存间应按不同的规模和要求配备,所在位置须防止受潮、受热;各类胶片库的温度、湿度要求应符合第6.2.1条表6.2.1b的规定。
8静电复制用房一、专用的静电复制用房应有通风排气和绝缘设施,室内温度、湿度要求根据所选用机型的需要确定;二、小型复印设备可分散设置在各借、阅工作空间,位置应便于工作人员监理。9声像控制室一、应和演播室配套设置,净高不应低于2.7m,后墙不得开窗;二、幕前放映的控制室房间进深不得小于3m,可利用侧窗采光;
五、公共、行政和辅助用房
1公共、行政和辅助用房由门厅、寄存处、陈列厅(室)、报告厅、读者休息室(处)、行政总务办公室、公用厕所等组成,应根据图书馆的性质、规模和实际需要选择设置。2门厅读者出入的门厅兼有验证、咨询、收发、寄存和监理等多种功能,应根据管理制度设置必要的岗位、房间和相应的设备。3寄存处可根据图书馆的规模、性质设寄存柜台或寄存间,其使用面积,每一阅览座位不应小于0.02㎡;多雨地区可按0.003㎡计算。4陈列厅(室)一、各类图书馆应有陈列空间,可区别规模,根据使用要求分别设置新书陈列厅(室)、专题陈列室或书刊图片展览处;二、门厅、休息处、走廊等兼作陈列空间时,不应影响过往交通和安全疏散;三、陈列室要求采光均匀,避免阳光直射。5报告厅一、图书馆设有300座以上的报告厅时,报告厅应与阅览区隔开;并应满足防火疏散的要求;二、与阅览区毗连独立设置时应单设出入口。便于闭馆期间单独使用,避免相互干扰;三、独立设置的报告厅宜设专用厕所;四、报告厅应满足幻灯、录像、电影放映和书写投影、扩声等功能要求;五、报告厅的厅堂使用面积每座不应小于0.8㎡;放映室的进深和面积根据采用的机型确定。6读者休息室(处)图书馆宜根据规模和对象,分别设置读者休息室(处),每阅览座位不应小于0.1㎡,最小房间不宜小于15㎡,大馆宜分散设置。7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宜集中设置快餐室和食品小卖部。8行政办公用房图书馆的行政、总务用房应根据使用要求设于主体建筑内或单独布置。9厕所图书馆宜分别设置公用和专用厕所。卫生用具按使用人数设置,男女各半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成人男厕所按每60人设大便器1具,每30人设小便斗1具;二、成人女厕按每30人设大便器1具;三、儿童男厕按每50人设大便器1具,小便斗2具;四、儿童女厕按每25人设大便器1具;五、洗手盆每60人设1具;六、公用厕所内应设污水木池1个。第四节书刊资料防护一、防护内容
1防护内容包括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温度和湿度要求、防湿、防潮、防尘、防有害气体、防阳光直射和紫外线照射、防虫、防鼠和消毒、防盗安全等。其它有关防火和防雷等参见本规范的有关章节和专业规范。
2书库温度、湿度要求应根据图书馆的性质、规模和重要性区别对待,其它防护要求均应在设计中妥善解决。
3视听、缩微等非书资料贮存库除应符合本章所指特藏库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使用保管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二、温度、湿度1基本书库温度一般不宜低于5℃,不宜高于30℃;相对湿度不宜小于40%,不宜大于65%;否则应通过热工计算采取相应的建筑或设备处理。2特藏书库温度应保持在12℃~24℃之间,日较差不应大于±2℃;相对湿度应为45~60%,日较差不应大于10%。各类特藏库房温度、湿度设计参数应符合第6.2.1条表6.2.1b的规定。.3与特藏书库毗连的特藏阅览室,温度差不宜超过±2℃。二者之间应设缓冲间。三、防湿、防潮1书库内部不得出现结露现象,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地面返潮。2书库周围要求排水通畅;库内应避免给排水管道通过;地下水位较高地区采用填实地面时,应设防潮层;书库屋面应采取有组织外排水。落水管用耐腐蚀材料制做;顶层和屋面不宜设置供水设施。四、防尘、防有害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承包堰塘合同范本3篇
- 优化组织结构方案3篇
- 成年儿女见证父母离婚过程3篇
- 劳动合同纠纷起诉状2篇
- 信用社质押借款合同范本3篇
- 公司法法律事务咨询承诺2篇
- 年科研保密协议3篇
- 保持清洁承诺3篇
- 房产租赁逾期付款的情绪管理3篇
- 二手挖机求购协议3篇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二)(含答案)
- 探讨“职继融通”研究的内涵、框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 医保飞行检查培训
- 2025年中考英语押题预测卷(苏州专用)(原卷版)
-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课件
- 2024年美容师考试相关法律法规解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版劳动合同范本
- 高压预试施工方案
-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河北卷) 含答案
- 医学教材 《疟疾》课件
- 西方文论经典导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