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美术备课_第1页
初二美术备课_第2页
初二美术备课_第3页
初二美术备课_第4页
初二美术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与揭题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2.揭示课题。二、欣赏与比较1.南北二宗,风格不同。2.“一角”“半边”“米氏云山”。3.笔墨情趣,诗情画意。4.画山画水,记录变迁。5.山水寄情,山水表心。三、思考与探究山水画如何表现意境?四、讨论与交流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五、归纳与总结六、评述与拓展1.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2.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二、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山水画——金碧山水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对比分析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欣赏分析元:《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思考《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富春山居图》合璧前段《剩山图》浙江,31×51.4厘米;后段《无用师卷》台北33×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三、分组小结分小组总结: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四、作业拓展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用心灵接触自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选择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自然景点,多媒体课件,教学常规用具,将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查阅大师的相关资料,初步欣赏他们的作品。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二、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自然界的景色。现在请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然界中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些自然界中的景物,它们跟你有关系吗?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对它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感受?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大胆发言。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自己带来的关于自然的图片资料送到讲台前进行展示,介绍一下图片的内容、来源、精彩之处和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美的享受。2.新授课(1)欣赏书中第6、7页画家的作品,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从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讨论。(2)画家所表达的自然界的景色有的是安详的,有的是热闹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不一样,观看的角度和理解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感受画家的心情。(3)结合自己的课前收集和课外阅读,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4)讨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时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说说他们的构图和表现技巧。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5)思考:自然风景画的表达和中国传统的什么绘画有点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6)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表现画面?3.拓展活动(1)透过窗户看外面,自然界有什么样的风景呢?(2)用手做成方形的取景框,决定一下取景的范围,看看取景框里的世界。(3)选择自己喜欢的取景范围,或是凭借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理解,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景象。(4)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4.延伸活动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与大自然合个影吧!试试看,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们添到自然界的画面里,我们将会多么幸福!现在就动手吧,把我们画迸美景中去。第二课时一、课前探究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联系,鼓励同学放眼窗外,到校园中、大自然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寻找季节变换的景物、色彩观察树木,发现树木的不同姿态以及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查阅寻找学生喜欢的绘画作品,体会美术绘画作品中的抒情性。二、课堂交流相互交流对自然界的景色的观察,探究季节变化的特点。将自己带来的关于自然的图片资料送到讲台前进行展示,介绍一下图片的内容、来源、精彩之处和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美的享受。以及给人的不同的感受。三、深度探究探究1:借景抒情,借画抒情欣赏书中第6、7页画家的作品,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从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讨论画家所表达的自然界的景色有的是安详的,有的是热闹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不一样,观看的角度和理解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理解画家的心情。讨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时常用的方法和工具。探究2:风景画构图中的取舍(1)透过窗户看外面,自然界有什么样的风景呢?(2)用手做成方形的取景框,决定一下取景的范围,看看取景框里的世界。(3)选择自己喜欢的取景范围,或是凭借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理解,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景象。探究3:风景画中树的基本表现方法(1)交流对树的感受课前请学生们分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可以从任意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怎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想一想、看一看,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了解树的结构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得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3)了解树的其他视角丰富学生的观察视角和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工具进行写生,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四、作业练习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一棵树,进行写生创作。基本要求:观察树的生长姿态并画出树的基本结构;较高要求:以合适的笔触详细画出树的枝叶;个性要求:根据情感需要,表现不同树的个性。五、评价活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可采用师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述、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六、拓展活动画家们笔下的风景、树木借助不同的视角、工具表现出的不同个性的树。让我们也试着将我们的感情融入画中,抒发我们的美丽情怀!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是让学生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一节造型表现课,而树木在自然界的风景中占重要位置,我把树木作为学生观察、描绘的重点之一,首先我让学生回忆校园中的景点,说说校园中有哪些树,同学们列举了好多,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谈谈这些树的枝叶特征,然后打开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中的各种树木,感受树木的造型美,选择一棵有特征的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画,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问,说说画树的困难在哪,然后和学生分析树的特征,示范树的画法,并例举多种表达方式,色彩的、线条的、块面的,具象的、抽象的、装饰的……,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再继续画,初步懂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到校园进行写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的树木,理解树木的结构,简单了解树木生长的过程,选择一棵喜欢的树来写生,结合所学方法和自己的观察理解,学生们渐渐学会了树木的画法。变迁中的家园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速写对建筑风景的艺术表现,以及关注建筑风景画中的节奏变化。2.能运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一幅家乡的画面。3.体验和发现建筑风景画中的节奏美、秩序美。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写的基本表现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建筑风景画近景、中景、远景的构图变化。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张等。学具:黑色卡纸、白色油画棒等。四、教学过程1.比较欣赏,导入新课。(1)媒体呈现古城风貌录像片段,学生欣赏。(2)录像定格图像,要求学生讨论:城市古建筑有哪些特点。(3)教师总结,古老又朴素的城市建筑风貌,体现了城市的古朴之美。(4)继续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教师提问:现在的城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进入课题。2.限时作画,提出问题。(1)媒体呈现古城与新城的两张图片,要求学生从色彩、建筑式样、高低错落以及疏密进行比较。(2)教师总结:从过去到现在,家园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摄影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家园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用画笔来记录这些变化,这种记录方式我们通常称作速写。(3)再次欣赏古城与新城的照片,教师要求学生在3分钟时间内有选择地用自己擅长的绘画方式记录城市的建筑。(4)教师提问:你们在作画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特别难画的地方吗?学生提出一些在快速作教学评价建议画中产生的问题。(5)带着问题一起研究:变迁中的家园应怎样表现。3.图解图构,解决问题。(1)媒体呈现城市老照片一幅,学生寻找离视线最近或最重要的建筑部分,讨论应该如何表现?(2)教师图解照片,对照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前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3)教师总结:速写是另一种记录方式,与摄影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我们全部记录,而是把最具特色和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有层次和有节奏地记录下来。4.速写表现,连接展示。(1)教师要求学生用黑色卡纸、白色油画棒,运用速写的方法表现家乡的建筑。(2)全班的同学连接展示,过去的房屋放在前面,现在的房屋接在后面。(3)师生共同欣赏、评价自己家乡从古城至新城的变化。5.课后延伸,引发思考。课后网上搜索家乡的变化,可为自己居住的新城市建设提点建议,也可以运用所学的速写表现方法,时常记录家乡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领略感悟建筑物表现的艺术美,提高审美意趣,进一步热爱生活,热爱家园。认知目标: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欣赏、观察,认识建筑之美,对建筑物的表现形式及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技能目标:了解风景速写的基本表现方法,尝试用画笔描绘理想中的家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用绘画透视的基本规律,表现建筑之美。教学难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园,抓住家园特征进行描绘。解决难点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借鉴大师的各种表现方法完成对理想家园的表达。教具与学具教具:优秀学生作业、多媒体课件学具:绘画相关工具作业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用画笔描绘理想中的家园,注意建筑造型富有创意。教学过程分析讨论面对美景,我们如何记录?旅行速写可以记录我们的感受、见闻,非常形象地告诉朋友你去过的地方。多样记录运用水彩的透明,记录了功能合理、造型别致、环境优雅的东郊别墅,透过薄薄的空气,你可以嗅到太阳的味道。运用素描的方式,认真的记录了大树茂盛的生机。边走边画,边画边记。我们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随时随地地在速写本上留下记录。小镇上飞翘的屋檐,石砌的台阶,弯弯的拱桥…你可以用线勾勒,也可以用素描描绘,还可以用色彩淡淡记录,表达你对景物的感受。你更喜欢用哪种方式表达对景物的感受?静物绘画中的铅笔淡彩技法一样可以用来表现景物,淡淡的色彩使得画面清新愉快。风景速写时间短、快速,强调了作品对景观感受的记录,给人的感受是新鲜而明快的。独特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美景。讨论思考你会用什么方式记录旅程中的世界?摄影,文字,还是绘画?漫画比赛中获得东亚区冠军的王蕊佳,在旅行中创作了手绘地图和大量速写作品。她这么形容自己:“不是建筑师,也不是研究人员,不是画家,也不是手工艺者,只是一个想安静地通过旅行速写讲故事的人。”在小小速写本子里,一切真的会被留住。实践探究尝试用小稿形式勾勒老照片,寻找家乡的变化。别致的表现,可以让我们感受不同寻常的景色。讨论分析我们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漫画、科幻、设计等表现手法,体现创意“幻”是关键,“画”是基础,而灵感则是汗水的结晶。学生作业尝试着用铅笔淡彩工具描绘理想中的家园。理想中的家园会因我们的灵性设计充满个性。学习评价别致的表现,可以让我们感受不同寻常的景色:最佳家园设计师;最佳家园表现师。能够热心参与美术课堂,积极准备学具、材料;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家乡的变化,并用风景速写形式记录,能够运用画笔描绘理想中的家园,并与同学主动交流。《变迁中的家园》教学反思上节课我带领学生写生了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这个星期的内容是《变迁中的家园》,让学生学习透视和构图知识,画画校园里的建筑。走一走、看一看,研究一下建筑的透视规律以及留给自己的感受。这节课我先在教室内讲解了透视知识,交代好要求,特别强调了纪律。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我把孩子们带到校园操场的看台上,他们很高兴的画着。可不一会儿就见到几个同学沮丧的表情,他们认为房子比树木难画多了。这样的情况也在我预料之中,平时的写生时间很少,加上绘画技巧还不够专业,也不可能出现较好的作品,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但这样也让他们知道了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不断的思索,让他们懂得艺术家成功的不易。这也算本课的一点收获吧!空间与层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2.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3.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城市照片、纸张等。学具:牛皮纸、油性笔、油画棒等。四、教学过程1.欣赏导课(1)媒体呈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2.分析理解(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深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运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3)在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媒体呈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4)呈现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3.拓展思考(1)媒体呈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4.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5.展示评价全班同学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小巷景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6.课后拓展通过今天所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盛世·汴梁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临摹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情意目标: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四、教学内容要点风俗画的艺术特征及画家张择端选择的工整与写意相融合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型:运用线造型对不同身份的人物衣着、神态的捕捉;不同场景中人物神态的勾勒;宋代服饰的流行等。画面构图:探究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宋代繁华都市的表现手法的优势在哪里,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构图特征。建筑规划:探究房屋、桥梁、城楼等各自的特色,总结宋代建筑的特征。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局部表现,降低绘画难度,合作展示,提升集体意识。实践创新: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墙现在有些城市还存在,试着找到它们,并站在城墙上感受一下古韵。寻找图中的运输工具,说一说今天的运输工具,用简单的图文形式比较它们的变化。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画笔。学具:素描纸、画笔、颜料等。一、新课导入视频: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二、新授课程(一)分析讨论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二)探讨交流《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清明上河图》的价值。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三)欣赏感悟1.美术家探究小组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3.社会学家探究小组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四)探究分析《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2.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茶馆开张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3.《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4.《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教师演示画面局部: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5.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五)学生作业1.作业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2.基本要求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3.个性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局部临摹,将画面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有机整合在一起。(六)展示评价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蓝白之美一、教学目标1.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传说,领会图案纹样的变化和特点。2.尝试模仿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合作完成蓝印花布作品。3.体验蓝印花布淳朴、素雅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寓意。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素雅的艺术美感及文化寓意。2.模仿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合作完成艺术作品。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蓝印花布面料、现代机印的布料、蓝印花布制成的实用物品。学生:白色油画棒、颜料、毛笔、铅画纸。四、教学过程1.导课。师:今天是一节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布的印染。展示4~5种现代纺织印染工艺的布料并做简要的工艺说明,重点强调现代纺织印染工艺的特性。提问:有谁知道一种简单而又古老的印染方法呢?导课活动:取20厘米见方白布一块,折叠后用细线局部扎紧,放入调制好的染料罐中浸染。取出,解开,观察染出的图案,集体讨论染后的变化和视觉感受。2.欣赏、了解蓝染的传统方法及其历史。(1)师:刚才我们自己染布的方法叫“扎染”,也叫“绞缬”,是传统花布印染工艺中的一种。有谁知道蓝染花布是怎样由来的吗?(2)讲解传统蓝染工艺的传说和发展过程。提问:为什么会用蓝色来印染这些布呢?蓝色和白色的结合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视觉美感?(3)讨论蓝、白色调的视觉特征,以及蓝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象征。除了文化寓意和审美需求以外,用蓝色还有什么客观因素吗?教师讲解靛蓝染料的来源和应用,并介绍蓝印花布及其工艺过程。3.蓝印花布中纹饰的造型特征和寓意。(1)展示各类蓝印花布的作品,学生欣赏、思考并讨论蓝印花布纹样的内容与寓意。(2)观察和欣赏蓝印花布纹样,寻找和讨论其中的纹样特点。如点状形态和蓝白对比的纹样构成,形成了简与繁、疏与密的节奏关系与整体效果。(3)将蓝印花布的纹样和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创作与实践。(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关于蓝印花布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让蓝印花布更好地融入今天的生活中呢?在纹样的设计上我们又能有怎样的创造呢?(2)作业要求:运用8K铅画纸,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对纹样的理解,用蓝印花布的纹样特点设计一幅完整的印花纹样作品;以白纸替代白布,白色油画棒替代防染浆、群青色水粉替代靛蓝染料,完成一幅仿制的“蓝印花布”作品。5.蓝印花布作业的展示和再审美。(1)将完成的作业首尾相连成类似布匹的长幅,再用竹竿挑高成垂弧状,全班的作业形成多条重复的垂弧完整展示。(2)感知和体验完整作业的展示,分组讨论其视觉特点和艺术美感,并简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6.课后拓展。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文化中,还有什么是和蓝印花布在视觉美感上有着相类似的工艺美术或物品呢?(如青花瓷)这些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和审美体验呢?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围绕着美在色彩、美在纹样、美在生活、美在制作四个环节和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传统蓝印花布的知识;了解传统蓝印花布的造型装饰手法;了解蓝印花布的基本创作方法;动手尝试用替代的方法进行蓝印花布的制作,使学生对传统图案有所理解,对现代蓝印花布图案进行大胆的创作。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发挥学生个性的沃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泥土的味道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器的产生与变化,体验陶泥制品的文化含义。2.能运用粘土,并按照一定的工艺方法,创意、塑造器型。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陶器的产生及文化内涵。教学难点:设定主题,合作完成陶泥作品。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陶泥及制陶工具、颜料、毛笔等。四、教学过程(一)音乐导课1.媒体播放音乐古埙演奏片段,师生聆听,用心体会、感受。2.教师讲述典故:音乐名为《哀郢》,郢是楚国的都城,曾两次被灭亡并毁城,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谱写此曲。3.教师设问:听了这音乐有什么感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学生猜测。4.出示实物“埙”,介绍埙是一种吹奏乐器,是陶制乐器的一种,古称“颂埙”,类似的还有“陶笛”等。生活中实用的陶器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陶器。学生欣赏,引入课题。(二)欣赏感悟1.媒体呈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如《舞蹈纹盆》《人面鱼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师生共同讨论陶器产生的年代、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2.师生重点研究分析作品《陶马》,了解作品的历史记录及文化价值。3.用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造物行为之一,不仅在中国,制陶技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媒体呈现各地陶器作品,学生进一步欣赏、了解。4.媒体呈现唐三彩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作品与前面的陶器作品相比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寻找并描述。5.教师介绍: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唐三彩的制作,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的新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到了宋代,陶瓷工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三)分析探究1.教师展示泥玩具实物,学生欣赏、讨论。2.教师介绍:泥玩具是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在民间颇具盛名。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3.媒体呈现中外各类泥玩具作品,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思考以下问题:(1)中外民间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2)各地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3)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色彩有哪些特点?(4)仔细研究民间艺人们运用了哪些方式让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各小组依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做相应的回答。4.师生欣赏泥塑制作过程的录像,学生深入了解泥塑的制作方法,并体验对泥土的揉、捏、压等基本技术。(四)合作创作教师要求每小组商讨一个主题内容,各小组学生按主题完成一件独立作品,并组合完成同一主题下的一个场景。小组欣赏,交流体会与感受。(五)拓展延伸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自己生活地方的民间玩具,并收集其背景、故事。放飞希望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及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技能目标: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情感目标:体验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并获得放飞的愉悦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各地风筝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技巧。三、教学准备各类风筝的图片,实物风筝,与风筝制作相关的竹骨、皮纸、棉线、70克A4复印纸、画笔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看风筝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教室挂了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海豚风筝、章鱼、燕子、龙头蜈蚣……,畅游在风筝的世界里,你的感觉怎么样?喜欢吗?想自己也拥有一个吗?好!老师会在两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人手一个,那么现在开始,听老师的指挥!2.做风筝拿出一张彩色纸,先从一侧找到四分之一的位置,折上一个90度的角,(如图所示)再在另一侧相对应的位置,同样的也折上一个90度的角,好!打开棉线,找到两个线头,先用一个线头穿过彩纸上的一个孔,打好结,再用线的另外一头,穿过另一个孔,再打好结,此时把彩纸平摊在桌子上,双线对齐,在这张纸中心一点的位置一起做个固定(如图所示),再装上尾翼,一个简易的风筝就做好了。3.学生试飞无骨风筝(怎么就可以放飞了呢?平衡、尾巴的功能)新授内容1.说风筝的起源及由来师问:为什么叫风筝呢?我们做的风筝有一个迎风角,风一吹过就对风筝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力,将风筝越吹越高,越吹越远,在这个过程中,尾巴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持平衡!看来,跟风的关系果然密切。那为什么又会跟筝有关呢?让老师来告诉你:风筝的历史: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南鹞北鸢),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传说鲁班就曾制作过它。据说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2.说风筝的分类:(根据形状来比较分类)(1)无骨风筝(软体风筝)师:老师要考一考风筝故乡的同学们,在老师带来的这些风筝里,你能判断出,哪些是无骨风筝吗?你可以找一找,试着飞一飞!(图片补充)(2)平面风筝师:除了无骨风筝,在剩下来的风筝中,分两类,一类是平面类的,一类是立体类的,先找哪些是平面的?软翅风筝: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1)图片赏析、(2)大师制作风筝的步骤视频具体步骤:设计图样、扎制骨架、裱糊翼面、彩绘图案硬翅风筝: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实物、图片赏析)板式风筝:“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图片欣赏)(3)立体形状桶式: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例如:宫灯、花瓶、火箭等。实物、图片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实物、图片自由式: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实物、图片)3.说风筝的图案同学们,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份希望,表达着一份情感,(1)富有寓意寄托情感;(2)形式美法则的体现:对称、对比;曲直线的对比、线和面的对比形成的秩序美、灵动。重复、渐变(形式美感);色彩艳丽、对比强烈;(3)教师示范:画风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老师选择美丽的龙鳞图案来装饰我的风筝,用形状和色彩的渐变,希望龙的文化代代相传,把它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国的上空,在世界的上空腾飞了!)4.画风筝:作业要求: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到风筝上吧!(1)学生交流一下制作的构思;(2)学生分小组进行作业。5.评讲学生作品:(展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6.放风筝美,是属于大自然的!就让我们带上载着我们美好梦想和愿望的风筝,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放飞我们的希望吧!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教师准备PPT课件、双面胶、大头针、彩色纸、油画棒等,教室四周成列教师创作的风景油画,提供学生近距离接触油画的机会,增加氛围。学生准备彩色纸、油画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判断等方法来欣赏、评述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画家的生活状态,激发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教学难点:对印象派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肌理等形式美的感受和欣赏。教学设计一、导入阶段小测试:“试试你的眼力”激发兴趣1.体验修拉的色彩分割理论。(教师准备一张用黄、蓝色点组成的图片一张,请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颜色?)(设计意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同时导入以此原理作画的印象派,从一开始就突出印象派对色彩的贡献。)2.师:在外国美术史上就有一群人他们深入研究色彩,发现了许多的色彩奥妙并将之运用到绘画上,形成了色彩三要素、光源色、环境色等至今还在沿用的色彩理论。他们是谁呢?印象派画家。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通过了解印象派来了解外国风景画。首先让我一起来感知印象派。二、感知阶段、自主探究1.“感知印象派”师:在这个环节老师将播放一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同时介绍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背景资料和当时一位资深评论家对印象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