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有1万多处,各地均可建立起从新时期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多元性 B.复杂性 C.统一性 D.平衡性【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A项正确;材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统一性”“平衡性”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2.被赞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A.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C.开始推广使用铁制农具 D.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根据“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可得出这一时期是中原的商代,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B项正确;当时不是夏朝,排除A项;使用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D项是周代,排除D项。故选B项。3.根据甲骨文、金文等资料,商王朝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答案】A【解析】材料“商王朝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体现的是商朝国家的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A正确;当时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4.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商朝(
)A.以宗法血缘建国 B.实行王位世袭制C.实行内外服制度 D.有了成熟的文字【答案】C【解析】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宗法血缘建国、王位世袭制、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建构起纵向的统治秩序,加强了王权。宗法制则从普遍存在的宗族关系层面,增强了周王的影响力。由此可知西周政治制度建构的出发点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防止商朝旧贵族的复辟C.实现统一有序的国家治理 D.维护等级分明的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分封制建构起纵向的统治秩序,加强了王权”“宗法制则从普遍存在的宗族关系层面,增强了周王的影响力”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了王权,而王权的强化有利于统一有序的国家治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周王的权力,排除A项;B项并不是西周政治制度建构的主要出发点,而且“防止”的说法也过于绝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曾发生过的“三监之乱”便是商朝旧贵族参与的叛乱,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加强周王的权力,没有关于“维护等级分明的贵族政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春秋时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这反映出A.法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 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C.礼乐制度影响力的消亡 D.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崛起【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作战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而战国时期作战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争霸为主,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兼并为主,这种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使得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观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法家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观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能说明“礼乐制度影响力的消亡”,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崛起”,而是强调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开始”的说法无法材料得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8.战国时期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改革等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上变法(
)A.阻滞了阶层变动 B.瓦解了分封制度C.推动了社会转型 D.有利于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根据“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可得出战国时期的变法逐步建立起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C项正确;变法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当时的分封制已经逐步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法强调的并不是诸侯争霸,而是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9.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传统的人文主义精华,如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这些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A.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B.诸子思想相互融合C.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 D.思想活跃奠定传统文化体系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变革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融合,排除B项;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D项是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0.《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反映了商鞅变法中“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的措施,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故A正确;材料信息与“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推动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下列哪一学派思想与这种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
)A.墨家 B.佛教C.法家 D.道家【答案】D【解析】道家主张“天与人不相胜”,也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材料信息和道家的理念相吻合,D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佛教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从皆能成佛,众生平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答案】C【解析】根据“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可得出这些主张都强调人的主观能性,发挥人的作用,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初步形成错误,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的思想并不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13.“守株待兔”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根据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推断,该故事最有可能出自(
)A.《老子》 B.《论语》 C.《史记》 D.《韩非子》【答案】D【解析】这个寓言是告诉我们不要保守残缺,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所以最有可能出自《韩非子》,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史记》是汉代才出现的史书,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4.史家称:“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A.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 B.扩大了地方的统治范围和自主权C.造成社会动荡二世而亡 D.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的统一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D项正确;周代的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排除A项;分封制扩大了地方的统治范围和自主权,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暴政造成社会动荡二世而亡,排除C项。故选D项。1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政治制度更为公平 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制度化,这是制度“现代化”的内涵所在,C项正确;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不能体现政治制度更为公平,排除A项;古代主要以人治为主,排除B项;秦朝建立的是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6.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并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该称号主要反映了A.皇帝尊号的独特性 B.皇权地位的至上性C.皇位世袭的合法性 D.君主专制的唯一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秦王嬴政对王的称号即不满意,所以定自己的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以显示皇帝独尊,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题干虽然描述了皇帝尊号的由来,但从本质上仍是要借尊号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位世袭,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这一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7.秦始皇事后对于焚书事件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其“焚书”A.保存了传统的文化典籍 B.致使先秦诸子理论消失C.是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D.摧毁了所有的历史书籍【答案】C【解析】由“不中用者尽去之”可知,秦始皇所焚的是不利于其统治的书,这是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中“消失”的表述错误;有关秦国历史的书不在焚烧之列,D项错误。故选C项。18.据下表所列评论,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柳宗元“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梁启超.“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A.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不是差异,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没有体现褒贬不一,排除D项。故选A项。19.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
)A.取消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C.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D.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在郡县制之下,中央任免地方官员,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郡县制的实施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B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冲击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A项;秦朝实现统一,推行书同文字,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排除C项;秦朝的确立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20.有人曾风趣地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为读书人打抱不平 B.秦朝暴政,民不聊生C.六国贵族暗中引导 D.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短亡是因为其暴政,导致民不聊生,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六国贵族是否参与其中,排除C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并不是秦朝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1.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A.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辖,同时,迁移民众对由游牧民族统治的疆土进行农业开发,这些做法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项正确;秦朝在边疆和内地实施同样的管理政策,并不能体现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地方的风俗变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前,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纷争,加之秦国的暴政,全国各地的人地矛盾并不尖锐,排除C项。故选D项。22.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开展了“议帝号”、颂“秦德”、推行秦之“法式”、提倡“忠”之政治伦理等“合法性叙事”的活动。这些活动A.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践行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C.消除了六国对社会影响 D.意在强化对秦政权的认同【答案】D【解析】秦朝建立之初推行的一系列合法性叙事,意在构建政治合法性,强化民众对秦朝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秦朝推崇法家,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2.7%15.7%32.3%30.3%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 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 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D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与“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无直接联系,材料未反映,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材料未反映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24.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5.到(汉)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A.违背了历史潮流 B.确立了思想统一C.削弱了中央集权 D.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其强调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D正确;材料是肯定“推恩令”的作用,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B错误;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错误。26.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了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吏治是否清明和高效无关,A项错误;材料是选派州牧,同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同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选B。2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
)A.《诗经》 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 D.《史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不属于两汉人民创造的历史与文化,A项正确;《九章算术》属于汉代的数学成就,排除B项;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史记》属于西汉的历史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28.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势之争。当时宦官集权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惨祸。材料反映了造成“党锢之祸”的原因之一是A.东汉皇权与地方士族的冲突 B.宦官集团对党人利益的侵犯C.“党人”儒家政治理念的影响 D.士大夫豪族政治集团的强大【答案】B【解析】材料“当时宦官集权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体现的是宦官集团对党人的打击侵犯,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9.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时期作者作品主要内容西汉初年枚乘《七发》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西汉中期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西汉末年扬雄《逐贫赋》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东汉末年张衡《二京赋》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答案】D【解析】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排除;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3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B.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D.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是史前文明的特征,A排除;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清朝时期的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D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31.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贵“贤”,则主尊下安;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来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糜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解析】(1)围绕表格反应的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即可得出答案要点。三、论述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答案】示例-看法:秦王朝实现了制度的统一。说明:在政治制度上,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合作备忘录与协议条款
- 综合设计能力对纺织品设计师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贵州国企招聘2025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纺织品检测员的知识架构与技能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5辽宁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三门峡卢氏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南充临江东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2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超级宇宙考试题及答案
- 骆驼祥子面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中医妇科学(副高)考试上岸历年考点真题演练含答案
- 医院预算业务流程图
- ALeader 阿立得 ALD515使用手册
- 政教主任国旗下的讲话稿-讲话稿
- 国学文化古典中国风模板
- 伤口评估与护理记录
- 国民经济核算司精讲GDP核算
- 毕业论文PLC在机械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HY/T 0331-2022绿潮生态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
- GB/T 31928-2015船舶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GB/T 28046.4-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气候负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