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0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1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0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2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0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3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0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4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0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三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40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目标定位·明考向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主干梳理·理思路目标定位·明考向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义务交售制、收购制;“新经济体制”;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政治多元化主干梳理·理思路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二战后苏联发展的表现、主要问题(苏联改革的背景)(1)成就:相继爆炸了__________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______________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原子弹

发展重工业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的措施和评价(1)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_______领导,改革________制度。②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______________改为收购制。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集体

干部

义务交售制

(2)评价①积极性:注入了某些_____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消极性:没有突破________________,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的措施和评价(1)措施: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________”改革,扩大______________,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评价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新经济体制

企业自

主权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的措施和评价(1)措施①经济体制:承认_____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与意识形态改革:取消_______领导地位,放弃___________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_____________。(2)评价: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市场调节

苏共

社会主义

“多元化”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改革背景(1)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____________国家。(2)东欧各国大多采取____________,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目的: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人民民主

苏联模式

3.改革概况(1)南斯拉夫改革①积极:南斯拉夫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不足:改革也导致____________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其他东欧国家: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地方主义

4.东欧剧变的背景、表现(1)背景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________模式的束缚,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苏联

③西方________________战略的影响。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政治多元化。(2)表现: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共产党或工人党丧失政权,甚至导致国家分裂。“和平演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①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②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__________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手工业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①成就:取得了包括“____________”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②意义: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两弹一星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2)中国以____________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中共________大,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十九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考点探究·释难点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挫折[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主题

[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问题](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拓展]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所带来的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2)改革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3)改革的措施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4)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5)要重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6)要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2.对苏联解体的认识(1)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2)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4)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典例研析·立标杆1.(2019·全国高考Ⅱ卷·35)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A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2.(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

[解析]

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2018·全国高考Ⅲ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

[解析]

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可知,该计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苏联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项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合,C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未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项不正确。4.(2017·全国高考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

[解析]

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政治环境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5.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逐年增加,军事科技水平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材料可用来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继续向军事工业倾斜 B.增强了苏联的国防实力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重点并未放在农业领域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战略物资产量以及军事科技水平都有显著提升,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国防实力,故选B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赫鲁晓夫改革是否继续向军事工业倾斜,故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赫鲁晓夫对军事工业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他忽视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